03.06 豆瓣9.3分《海上鋼琴師》:天才總是不羈,孤獨與他相依

作者|寧鏡誠

豆瓣9.3分《海上鋼琴師》:天才總是不羈,孤獨與他相依

《海上鋼琴師》

如果說《泰坦尼克號》是一首譜寫在海洋之上的愛情史詩,那麼在我看來,《海上鋼琴師》則是與海共存的人生之歌。

《海上鋼琴師》於1998年10月28號在意大利上映,該片在西方的影響力十分有限,雖然得過金球獎的最佳原創音樂和歐洲電影獎的最佳攝影,但也僅限於此。

但每一部影片總有適合自己的土壤,《海上鋼琴師》因為多年來頗受我國影迷的追捧,所以在去年的11月15號,該片的4K修復版本在我國重新上映。

提起該片的導演託納託雷,我想很多人可能很陌生,但是託納託雷的另外兩部經典作品一一《天堂電影院》和《西西里的美麗傳說》想必你一定有所耳聞。

《海上鋼琴師》和上述兩部影片也被合稱為"時空三部曲",也可以說,要想了解導演託納託雷,看這三部影片就夠了。

豆瓣9.3分《海上鋼琴師》:天才總是不羈,孤獨與他相依

男主一一1900

《海上鋼琴師》這部電影的故事背景發生在1900年的美國,彼時的美國經濟正處於迅速崛起階段,很多歐洲人都對紐約有著近乎狂熱的嚮往,因此他們就乘坐弗吉尼亞號這艘豪華郵輪去美國追夢。

主人公就是被遺棄在這艘郵輪頭等艙裡的男孩,他後來被煤礦工丹尼收養並起名1900,1900一生都選擇在船上度過,而最終陪伴他的,只有鋼琴。

這部影片除了向我們展示:“天才好像在冥冥之中就是孤獨的存在”這一顯而易見的觀點,從影片中轉瞬即逝的隱喻以及當時的時代背景出發,我們似乎能聽到不一樣的聲音。

01

後現代主義下的選擇困難

豆瓣9.3分《海上鋼琴師》:天才總是不羈,孤獨與他相依

當影片最後,好友馬克斯問1900,是什麼讓他拒絕下船?1900回答道:

“你知道琴上88個鍵一個不多一個也不少,琴鍵是有限的,但你是無限的,在這些鍵上所能創造出來的音樂,那才是無限的,這個我喜歡,也是我願意做的。但是在舷梯上,擺在我面前的琴鍵有成千上萬,永遠也數不完的琴鍵。”

我們不妨這麼理解,對於1900來說,擺在自己面前的選擇太多了,多到讓自己感到恐懼,感到自己的渺小,一切都變得不可控,即便是自己賴以為生的音樂。

無疑,1900的成長方式絕對是後現代的:

他通過報紙和四周營造出的虛擬媒介環境認識世界,他的世界是真實與非真實的混合。在後現代社會的文化沙漠中,缺乏的不是概念,而是一個概念的意義太多。

後現代主義講究要從不同層次去看待問題本身,但是層次太多,反而容易迷失。

豆瓣9.3分《海上鋼琴師》:天才總是不羈,孤獨與他相依

對於1900來說,世界對他的概念,就是從船頭到船尾,僅此而已。當他下船時,抬頭看到“城市那麼大,看不到盡頭,我停下來不是因為所見是因為所不見,是因為看不見的東西。連綿不絕的城市什麼都有,就是沒有盡頭,我需要看見世界的盡頭。”

他充滿了對於未知的恐懼,這不能稱之為懦弱,而是從小成長在特定的環境下,1900的心理邊界已經固定,他的心中拒絕“世界”這個概念,也拒絕融入其中。

拒絕融入的解決顯而易見,那就是孤獨。

即使是他最好的朋友一一馬克斯,也無法說服1900下船,殊不知,1900的這份孤獨其實矛盾重重。

豆瓣9.3分《海上鋼琴師》:天才總是不羈,孤獨與他相依

你說他渴望孤獨麼?他會趁著夜深人靜,偷偷到通訊室給陌生人打電話,這就是試圖和外界建立聯繫的體現,但是當兩個傳話人邀請1900和鋼琴大師傑利鬥琴時,1900嚇得落荒而逃;

你說他渴望孤獨麼?當他錄製自己的唱片時,眼神一直隨著心愛的女人移動,即興演奏的音樂也隨著自己的心情此起披伏,在那段樂曲中,我分明看到了他想要下船的衝動。

但是,他愛鋼琴勝過一切,他由於不善表達因此錯過摯愛,他在逼仄的自我空間中剛探出頭,就被一種宿命般的孤獨又拽了回來。

因為無法選擇,那麼就不做選擇,1900始終是船的兒子,也只能與音樂共存。

02

影片中那些不得不提的隱喻

阿恩海姆曾說:“電影是一種手段,它可以但不一定產生藝術效果。”

而經典的電影之所以回味悠長,就是因為它的每個畫面所傳遞出的概念,都不是單薄的,而能經得住時間的推敲。

《海上鋼琴師》中的隱喻如果我們能夠體會,那麼無疑更能接近電影想要表達的思想內涵:

1.1900為何反感爵士樂?

豆瓣9.3分《海上鋼琴師》:天才總是不羈,孤獨與他相依

傑利失敗後的神情

影片中的一個名場面就是1900和“爵士樂發明者”傑利鬥琴,最終後者慘敗,黯然離場。

如果我們細心一些觀察,當鏡頭掃過1900的房間時,他宿舍的牆上掛有很多自己和歐洲名人的合照,比如愛因斯坦。

很顯然,他們都和1900在船上有過交集,在欣賞音樂的同時,也被這個天才所打動,而就是這些當時歐洲大陸的翹楚,卻帶著曾經輝煌的歐洲文明登上船,然後頭也不回地離開了歐洲,奔赴美國。

1900之所以非常反感爵士樂,就是因為20世紀初正是所謂的爵士時代,而爵士既代表了美國,也是新世界文化的代表。

導演託納託雷作為一個意大利人,眼見歐洲文明衰落,怎能不借1900之口,大聲斥責爵士樂,以宣洩自己的內心的不甘和無奈。

所以說,弗吉尼亞號更像是一位見證者,它見證了那個時代的變遷,並參與其中;

2.1900的天賦展露早有預兆

豆瓣9.3分《海上鋼琴師》:天才總是不羈,孤獨與他相依

當養父丹尼意外身亡,懵懂的1900意外闖入乘客們的船艙,透過忽明忽暗的毛玻璃,他第一次看到了鋼琴,而1900和丹尼的初遇,就是在那架鋼琴旁。

鏡頭拉遠,玻璃內側上天使的雙手正好撫摸著1900的眼睛,玻璃的另一側即是藝術的殿堂,1900的一生註定要和鋼琴為伴。

這也就從側面解釋了,為什麼1900無師自通,音樂對他來說更像是一種與生俱來就掌握的語言,只不過通過鋼琴這個媒介散發出來。

1900在船體劇烈顛簸的時候,隨著海浪的節奏彈琴,彼時的郵輪對他來說就是搖籃,他只不過是在彈奏一曲《搖籃曲》,他早已和音樂融為一體;

3.摯友馬克斯其實是另一個1900

豆瓣9.3分《海上鋼琴師》:天才總是不羈,孤獨與他相依

整部影片都是以馬克斯的視角在敘事,和1900比較,馬克斯其實就代表著我們每一個平凡的人:

當影片開頭,馬克斯將自己的小號變賣,小號對於馬克斯來說就是自己畢生的理想,但現實總是這麼殘酷,在生存面前,理想顯得是那麼遙不可及。

1900的家在海上,漂泊無依;而馬克斯和我們大多數人一樣,我們的家在陸地,苛求穩定;

1900甘願隨著郵輪葬身海底,也不願丟棄自己心中的那架鋼琴;而馬克斯的小號如果不是樂器行老闆的憐憫,早已被自己賣掉果腹。

與其說馬克斯是1900的對立面,不如說馬克斯那樣的生活其實正是1900所向往,但卻不願踏足的。

因為他明白,如果走下船,他的音樂也就失去了靈魂,他也就不再是當初的那個1900了。

豆瓣9.3分《海上鋼琴師》:天才總是不羈,孤獨與他相依

所以他才說:“陸上的人喜歡尋根究底,虛度很多的光陰。冬天憂慮夏天的遲來,夏天擔心冬天的將至。所以你們不停到處去追求一個遙不可及、四季如夏的地方。而我,並不羨慕。”

03

1900未嘗不是《紅樓夢》中的賈寶玉

豆瓣9.3分《海上鋼琴師》:天才總是不羈,孤獨與他相依

好多人看到最後都想,為什麼馬克斯不把1900擊暈,然後先拖下船,往後再想辦法?

筆者想說,下船後的1900其實就是《紅樓夢》中最後選擇妥協的賈寶玉。

大觀園之於賈寶玉,就是弗吉尼亞號之於1900,它們不僅為這兩位男主提供了庇護之所,也是他們的精神樂園,就算你把它稱作是烏托邦,也一點不為過。

但賈寶玉胸前掛著的玉石就是1900心中的鋼琴,琴在人在,琴亡人亡。

賈寶玉最後雖說中了第七名的舉人,但是他還是選擇出家歸隱,這是一種叛逆,也是一種宿命。1900如果隨著馬克斯下船,也許會功成名就,但絕不會再現往日的幸福。

讓他下船,無疑就相當於摘下賈寶玉胸前的玉石,音樂從此將失去靈魂。

所以,還是讓1900在船上待著吧,和他的鋼琴一起。

豆瓣9.3分《海上鋼琴師》:天才總是不羈,孤獨與他相依

筆者和影片中的馬克斯一樣,一開始都會有“你為什麼不能勇敢地邁出第一步,走下船去看看外面的世界?”這樣的疑問。

但是,改變本身其實並不難,最難的是推翻自己原有的價值體系,按照新的一套準則行事,而這套準則即使出自好友之口,但也疑點重重,讓人望而卻步。

有些人的一生註定與傳奇為伍,而傳奇本身就帶有不可磨滅的距離感,恰好,孤獨增加了這份距離感。

當1900在影片結尾吶喊:“那個世界好重,壓在我身上。你甚至不知道它在哪裡結束,你難道從來不為自己生活在無窮選擇裡而害怕得快崩潰掉嗎?”

我想用《解析彩虹》中的一段話來回答他:

“我們都會死,因此都是幸運兒。絕大多數人永不會死,因為他們從未出生。”

天不拘兮地不羈,心頭無喜亦無悲,1900,你其實是一個幸運兒。

豆瓣9.3分《海上鋼琴師》:天才總是不羈,孤獨與他相依

一一END一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