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為什麼出身比洪秀全還貧苦的朱元璋能抵擋金陵小天堂,而洪秀全不行?

豪哥雜談


洪秀全和朱元璋一樣,都是小農出身,從底層爬上皇位的帝王一般都經過了千辛萬苦,沒有高起點自然就要付出努力,這一點從朱元璋的經歷中就可以看出來。而晚清時期的洪秀全,他雖然也是打著為民起義的名號造反,一個想當帝王一統天下,一個想做天王,貪圖享樂,同為起義,底層出身的洪秀全其實比朱元璋的條件好很多,那麼為什麼朱元璋能夠抵抗住誘惑不貪圖享樂,而洪秀全卻做不到呢?

首先從兩人對待成功的態度中就可以發現到差異,朱元璋在建立了明朝後,他雖然已經貴為帝王,可是朱元璋卻不敢有一絲的懈怠,他時刻都憂心政權的穩固,擔心有人會和自己搶皇位,後來朱元璋廢掉了丞相,將權利集中在自己手中,這樣本可以安枕無憂了,可是再看當時朱元璋的表現,他幾乎每天在官員沒起床的時候就已經起來了,在官員們都睡下了他還在處理政務,可見朱元璋的勤勉和自律,他的辛勤和付出為明朝打下了穩固的基業。

而洪秀全呢,他在還沒有取得多大勝利的時候就已經飄飄然了,根據史書記載,在金田起義獲得成功後,洪秀全就開始張羅要納妃子,在封王之後洪秀全當時就娶了十多個美女。當時的起義軍隊還在發展壯大,根本一點都不穩固,可是洪秀全卻全然不顧這些,只想要貪圖眼前的樂子。所以洪秀全和朱元璋在面對成功時的態度就可以看出極大的反差,洪秀全這樣的做法完全暴露了他起義的主要目的,他只是希望通過起義讓自己過上富裕生活,並不是將造福百姓作為主要宗旨去奮鬥拼搏。

其次朱元璋更低的起點造就了他堅韌不拔的個性。人的性格是可以塑造的,雖然一般情況下人的性格無法改變,但是經過了艱難困苦後,反而可以磨鍊人的吃苦耐勞精神,以及對目標的堅持。從朱元璋和洪秀全的人生起點來分析,似乎朱元璋並不佔優勢,但是這一點反而成全了朱元璋,他在十五歲之前就經歷了家破人亡的悽慘境遇,後來做了和尚還要過飯,這些艱苦的經歷都告訴朱元璋在成功後要珍惜,要守成。

而洪秀全的出身雖不是什麼官僚家庭,但是吃穿不愁,所以洪秀全從小就沒有吃過苦,以致於獲得一點點成績就沾沾喜喜,也缺乏領袖才能,這樣才導致他禁不住誘惑,讓太平天國付諸一炬。


歷史課課代表


太平天國和朱元璋起義軍的性質不同,洪秀全起義和朱元璋起義的背景不同,洪秀全和朱元璋的性格不同,決定了洪秀全和朱元璋完全不同的結局。

太平天國想要建立的是一種理想化的國家,洪秀全提出的很多口號,都不符合歷史發展的規律。太平天國最初提出了“人人平均”的口號,結果在太平天國建立後,太平天國的上層統治者紛紛吃喝享樂,普通百姓卻要把全部收入上繳“聖庫”,這種變相的掠奪方式,讓太平天國逐漸失去了民心。

太平天國還進行了男女分治,建立了“男營”和“女營”,洪秀全要求全部百姓都要“禁慾”。結果洪秀全娶了八十多個老婆,天王府女眷數千人,楊秀清娶了六十多個老婆,東王府女眷也有數千人。太平天國的“理想國家”性質,是太平天國運動失敗的根本原因。

朱元璋在創業的時候,非常懂得拉攏民心,他提出的很多政策,都比較符合當時百姓的需求。朱元璋不僅要求起義軍善待普通百姓,即使是被俘虜的元朝官員,只要放棄了抵抗,朱元璋也予以優待。

明朝的稅收非常低,明朝的領土是宋朝的數倍,但是財政收入不到宋朝的十分之一。得民心者的天下,朱元璋的起義軍一直非常貼近百姓,制定的政策符合現實,因此朱元璋才能夠一統天下。

太平天國起義時期,清朝的統治相對穩定,在太平天國起義爆發後,很多地方都組織了團營抵抗太平軍。實際上真正鎮壓太平天國的人,就是江淮地區的地方武裝。

而朱元璋起義時期,元朝統治者壓迫人民,各地百姓都奮起反抗,農民起義此消彼長。各地百姓都比較支持起義,朱元璋的農民起義軍的主要對手,也是其他的農民起義軍,而不是忠於元朝的地主武裝。

洪秀全貪圖享樂,在定都天京後,洪秀全就做起了甩手掌櫃,每天躺在溫柔鄉里面享樂。而朱元璋一生都勤儉節約,朱元璋非常的勤勞,每天工作時間不少於十個小時。朱元璋的妻子馬皇后,在平定天下之後,還堅持做一些針線活。

朱元璋的勤勞,同洪秀全的奢侈形成鮮明的對比,洪秀全攻佔天京後11年沒有出京,太平天國的最高領導者尚且貪圖享樂,太平天國又怎麼能不失敗呢?


史海泛舟擺渡人


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只能大略回答一下。

太平天國不如朱元璋是多因素導致的,主要分內因和外因。

內因

1.洪秀全水平不行,而朱元璋很行。

從起義開始到南京,洪秀全除了裝神弄鬼有過什麼戰略貢獻麼?主要還是靠楊秀清。到了南京之後變本加厲,洪秀全每天玩女人不理政務,能行才怪。而朱元璋就不同了,雖然都是農民出身,但是二者水平猶如螢火之比皓月,天差地別。

2.太平天國內鬥分裂,朱元璋政權沒有。

天京事變極大地削弱了太平天國的勢力,最能打的石達開還帶兵出走。原本實力就不如清朝,還分裂,這怎麼打。朱元璋就不一樣,同志們緊密地團結在朱元璋同志身邊,聽其指揮,能打勝仗。

3.太平天國沒有合適的戰略,或者說壓根沒有,而朱元璋有。

太平天國從頭到尾似乎都沒有一個全局規劃,時而派出一支孤軍北伐,時而打上海,時而打武漢,沒有規劃似的胡來。朱元璋相反,先是低調發展江南掃平群雄,然後旋其兩翼拿下河南和山東,最後大都,戰略極其合理。ps 我覺得常遇春的直取大都的規劃也是可行的,不過沒必要冒險。

外因

1.元朝分裂,清朝團結。

元朝當時幾支主要武裝力量如王保保李思齊聽調不聽宣,自己人之間狗腦子都打出來了,導致明君北伐過程中除了山西打王保保算是硬仗以外其他基本都是望風披靡。而清朝那時雖然腐朽,但是還基本聽從指揮。

2.太平天國遭遇士紳階級的抵抗,朱元璋沒有。

由於太平天國一神教的特性,導致其不拜祖宗甚至燒燬孔教書籍,結果導致士紳階級極大對抗,曾國藩啥的就是此類。而朱元璋口號是驅逐韃虜恢復中華,是受到士紳階級歡迎的,那就不同了。

3.太平天國遭遇國外勢力鎮壓,老朱沒有。

由於種種原因太平天國沒能和洋人結盟,而清朝得到了洋人的很大幫助,例如華爾的洋槍隊,還有糧食。老朱當年就沒有這種複雜情況。


愛分享的小女子


洪秀全和朱元璋當時都是作為草根的代表,反抗強大的朝廷統治者。

你還別說他們還是有很多相似的地方的。比如,他們同樣都是佔領了南京。但是,他們之間又有很多不同。

洪秀全的革命就是止步在了南京,朱元璋不是這樣,朱元璋在佔領南京之後,又迅速的發動了統一全國的戰爭。

最終,朱元璋當了皇帝,統一了全國。

洪秀全佔領南京之後,再也沒有任何進展,直到自己命喪於南京。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結局呢?問題到底出在了那裡,洪秀全為什麼就不能想朱元璋一樣,進行全國的統一戰爭呢?

這應該和洪秀全與朱元璋的抱負有關。

朱元璋從起義開始,一心想的就是統一全國,這個決心他從來都沒有動搖過。而且朱元璋還在不斷的開疆拓土,招納人才。大有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雄心壯志。

但是,洪秀全不是這樣,洪秀全取得了一點成就之後,就沾沾自喜,洋洋得意了。尤其是在他佔領了南京之後,他就覺得南京,就是他的棲身之地。他要在這裡想盡榮華富貴,其他地方,他就不打算去了。

這從他到了南京之後,給自己建立的一個宮殿就可以看得出。

要知道這時候的洪秀全並不安全,他一直都是被清軍,被湘軍包圍在南京城之中。可以說清軍只要殺到南京後,他洪秀全就會一命嗚呼了。

但是,他不想那麼多,他命令人把自己的宮殿給蓋好之後。

他又開始在南京城,為自己的宮殿裡,選了3000多個女人,來服侍他自己。

更有意思的死,自從他的宮殿建好之後,他整天和女人廝混在一起,軍政大權都不管理了。

你看看洪秀全就是典型的小富即安的小農心裡,他的野心才能沒有那麼大,但是,普擺的比皇帝都要大。

皇帝還不敢在宮裡,用如此多的女人呢。

洪秀全竟然是一個男的都不用,他的宮殿裡除了自己和兒子之外,不允許任何男人存在。

洪秀全給自己的身邊安排這麼多的女人,可想而之,他的心思並不在打仗上了,而是在享受上。

這樣的洪秀全是不可能和朱元璋來比的。朱元璋比洪秀全更理智,更加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

還有一個最為重要的是,洪秀全的小集團裡,都是草莽。

他們見了孔廟就要砸,見了讀書的人就要殺,你說,身邊沒有幾個像樣的讀書人,出謀劃策。洪秀全怎麼可能成功呢?

人家朱元璋,一個劉伯溫,一個李善長就可以幫助他搞定一切繁雜的事物。

洪秀全的身邊文臣可以說沒有一個,身邊有的都是武將。

但是,就是武將之間也是矛盾重重,你看洪秀全是老大,楊秀清是老二,他們兩個人就誰都不服誰。

他們沒有凝聚力,洪秀全和楊秀清在佔領南京期間,想的不是開疆拓土,而是互相殘殺。

洪秀全派了韋昌輝把楊秀清給殺了,然後石達開又把韋昌輝給殺了,太平天國初建時候都幾大天王,到了這此刻,除了天王洪秀全之外,就剩下翼王石達開了。

但是,就是一個翼王石達開,洪秀全也容不下,他把石達開給排擠出走了。

你看又沒有文臣又沒有武將的洪秀全,怎麼可能奪得天下呢?

說白了,他不能像朱元璋一樣,拿下全國,正是因為他窮奢極欲的享受,以及兄弟之間的內鬥造成的。

種種原因造成,朱元璋可以奪得天下,洪秀全只能命喪南京。


史學達人


這個問題,大家一般都從朱元璋與洪秀全自身素質方面找原因。這當然是正確的。只要你願意,成功者身上必然能找出成功者的素質,而失敗者身上必然能找出失敗者的素質。

但我想換個角度,從客觀方面找一下原因。

不知大家留意沒有,歷史上的那些農民起義,凡是成事的,必然有一個或者幾個受到重用的讀書人,作為輔佐、謀士;而失敗的,必然缺少這一環。

比如漢高祖劉邦,剛開始打進咸陽城,也是一頭扎進了秦朝的後宮,不想下床了。可是他有一個好幫手蕭何。蕭何派樊噲進宮,硬是把劉邦從龍床上拽了出來。

然後才有了約法三章,才有了後來的大漢江山。

明末的李自成,遇到了和劉邦同樣的情況。打進北京城後,面對明朝後宮的三千佳麗,李自成拔不動腿了。

這時候,如果李自成身邊也有一位“蕭何”,是不是就可以勸一勸李自成呢?

李自成身邊確實也曾有過一位讀書人做謀士,他叫李巖,是舉人出身。可是,不久就被李自成殺了。

從此,沒了燈塔,李自成就甘心做流寇了。

朱元璋的情況,類似於劉邦;而洪秀全的情況,類似於李自成。

同樣是拿下了金陵城。可朱元璋身邊有朱升、劉基、李善長這樣的讀書人做謀士,而且深得朱元璋重用。他們會為朱元璋做出長遠的戰略規劃。有了一統天下這張大餅,朱元璋就不會只顧及眼前那點小小的享受。而且,朱元璋若是犯錯,這些人也會幫他糾正。

洪秀全呢,原本依靠馮雲山這個主心骨,馮雲山陣亡後,他就徹底迷茫了。

他自己水平太低,又沒有水平高的讀書人幫他,身邊只剩下一群目光短淺、爭權奪利的王。最終,諸王起了內訌,而洪秀全又控制不住局面,再加上碰到了曾國藩這樣的對手,太平天國只好大家一起完蛋。

自古以來,讀書人就是一個奇怪的物種。單靠讀書人,很難成事;可沒有讀書人,也無法成事。


趣談國史


我覺得是出身地域的問題,地域決定了兩人的成就。

朱元璋出身在安徽省鳳陽縣,屬於長江以北地域,也算中原大地,幼時家裡貧窮,曾做過地主家的放牛倌,之後還進過廟堂,當了幾天和尚,25歲了,還娶不到媳婦,於是破罐子破摔,參加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拎著腦袋造反,北方的地域,造就了他倔強的性格,那就是不把皇帝拉下馬,不姓朱。不把萬惡的舊社會打破,不姓朱,於是,堅強的毅力,讓他先後擊敗了損友陳友諒、張士誠等其他起義軍,統一了南方大地,之後,他再發揚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揮師北上,經過二十年,艱苦卓絕的奮鬥,終於滅掉大元,建立大一統的封建皇朝政權,國號“大明”,從此榮華富貴,享受不盡。

而我們的洪秀全,洪哥,是客家人,出身在富裕的廣東沿海地區,家裡還是耕讀世家,所以生活條件比較不錯,從小沒有受過什麼大苦,也沒有捱過餓。心底對社會從來沒有深惡痛絕過,只是在他連續考了幾十年的科舉,仍考不中,才憤憤不平,揭竿而起,要自己給自己當老闆,這也正是廣東地區的人,從骨子裡喜歡經商的特質,洪哥非常具有這種典型的氣質,先撈一把再說,於是,在幾年時間,我們的洪哥就輕輕鬆鬆,積攢了大半個中國的財富,來得太容易了,於是,先和兄弟們享享福先,定都南京,然而,鬆懈了得鬥志,再也回不來了,最後,商人特性得他們,自己把自己給吃垮了,玩垮了。


平安讀書


朱元璋和洪秀全都是農民起義軍的領袖,一個抵擋住了金陵小天堂的誘惑,建立大明王朝;一個在金陵小天堂貪圖享樂,雄心壯志消失與溫柔鄉中。

朱元璋本人雄才大略,能夠以身作則,上樑正,則下樑自正。

朱元璋本人英明神武,有雄心壯志,有長遠的規劃,從其名字就可以看出來。

朱元璋這個名字就有誅滅元朝的利器的意思,從中可以看出朱元璋本人是一個有理想,有抱負的人,為了理想而奮鬥。

朱元璋本人能夠以身作則,所以能夠保證其領導的團隊也報仇良好的作風,所以朱元璋可以抵擋住金陵小天堂的誘惑。

朱元璋從小兵做起,九死一生而成為義軍領袖,個人威武無人能及,能夠領導好,管理好團隊。

朱元璋是從小兵做起,九死一生才能成為義軍領袖,個人能力超群,英明神武,個人威望非常高,這一點是洪秀全不能相比的。

朱元璋因為個人威望高,能夠一言九鼎,能夠依法治理隊伍,所以能夠保證其團隊的紀律嚴明,所以朱元璋能夠抵擋金陵小天堂的誘惑。


花開花落緩行客


第一、朱元璋最明顯的勝出就在於“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策略;而洪秀全恰恰反方向實踐了一把。

“高築牆、廣積糧”是傳統加強根據地建設,提高軍事實力的做法;“緩稱王”是因為當時其他起義軍首領,比如張士誠、陳友諒等勢力都很大,這種時候誰先高調稱王稱帝誰就會被元朝優先打擊。所以,要儘量避免讓自己成為元朝和其他割據勢力攻打的對象。總的來說,這句話的核心精神就是不當出頭鳥,悶頭髮展自己的實力,待時機成熟的時候,也就什麼都有了。事實也是如此,朱元璋長期只低調的稱吳國公,直至打敗陳友諒後,才改稱吳王。當元朝和其他幾個起義軍、起義軍和起義軍之間打的兩敗俱傷之時,朱元璋坐擁漁人之利,趁機一統江南。

反觀太平天國,金田起義後,洪秀全就自稱天王,正式建立了與大清國尖銳對立的“龍庭”,封了七個王。之後,隨著地盤的不斷擴大,逐漸封了兩千七百多個王,導致袍服都不夠用了,要去戲班子去搶唱戲的蟒袍。這麼個高調的政權,這麼多王,對清政府的刺激不是一般的大。

而且,這麼多的王,都需要建王府,需要眾多的服務人員,平日生活奢侈腐敗,有限的資源都用來修王府,維護王府日常運轉了;有限的精力都用來爭權奪利的內訌了,哪還談什麼“高築牆、廣積糧”。

第二、太平天國對中國傳統文化和認知的全盤否定。大清雖然剃髮易服,但也本本分分的傳承了和發揚了中國的傳統文化,比如繼續推崇儒學極端正統的地位,多次祭孔,編纂各種文化典籍。而太平天國是徹底禁止了幾千年以來的文化傳統和家庭模式,把老百姓,尤其是讀書人世世代代認定的真理——“孔孟之道”給踩到到腳下,說那是“異端邪說”,搬出來一堆聞所未聞的西方“大神”來代替讀書人心中至高無上的儒學。對讀書人和一般百姓來說,如同晴天霹靂一般。

第三、太平天國邪教性質明顯。洪秀全是廣東人,傳教去的是廣西,這是怎麼回事呢。原來,洪秀全在老家也嘗試過,但是廣東當時經濟發達,與西洋接觸得多,正統基督教都有了一定的群眾基礎,沒人信他這種半土半洋的說辭,而且人民生活較為富裕,沒有起義的動力。洪秀全轉戰到了廣西,針對當時的客家聚集區,受到了生活困頓而且封閉的當地人積極響應。

太平天國軍隊中的女兵,可以看出,沒有裹小腳,應該是客家女人,客家女人沒有裹腳傳統,被江南人稱為“大腳蠻婆”。

甚至在建都南京後,洪秀全試圖用客家話取代大清國的官話。洪天王以“天兄耶穌”的口氣用客家話寫了無數的教導詩,裡面穿插了大量客家方言,把江南老百姓看的一頭霧水。

洪秀全、楊秀清等人的傳教方式就是讓“天父”一等人附體,如同民間的“跳大神“,開著開著會就一頭栽倒,口吐白沫,開始附體。這跟基督教正統的“救世”模式大相庭徑,所以西方國家對其也沒有流露出什麼好感。

東王楊秀清經常大神(天父)附體,讓天王洪秀全給他下跪,洪秀全恨的牙癢癢。

相比朱元璋,雖然源於農民起義隊伍,但很快發展成熟。朱元璋佔據南京後,經過李善長基於儒家思想的規劃設計,紅巾軍快速得由一支農民起義隊伍轉變為軍、政完備結合的正規軍事武裝,統轄區內政治制度完備、社會秩序穩定、稅收體系建立,逐漸建成了一個體系完備的國家。

第四、太平天國統治者缺乏政權建設和城市管理經驗,加上生活腐化,爭權奪利葬送了江山。太平天國佔著全國最富庶的江南地區,卻沒有好好的搞建設,定都南京後,他們治理國家能力的欠缺逐漸暴露出來,尤其是在城市管理方面毫無經驗。太平天國的領導者們主要來自於農村,本身對商品經濟非常牴觸,建立政權後,居民按性別分住,取消了商業,按需分配產品,有城無市,逆社會發展趨勢。加上他們思想深處封建等級觀念根深蒂固,享樂慾望不斷膨脹,這個新興政權很快由盛轉衰。後期,洪仁幹提出《資政新編》,但由於缺乏群眾基礎,根本無法實行。

個人生活方面,洪秀全的“王娘”(嬪妃)多的都用數字記號,諸如80號,81號王娘。但是,針對普通人,卻強行分成男營、女營,嚴禁夫妻同居(到了一定級別就不限制了),也就是說,天平天國的民眾只要是和異性發生了性關係,甚至曖昧的動作,即便是兩情相願的夫妻生活,也犯下了“姦淫”罪,格殺勿論。有記載說,天京女館“不準男子入探,母子、夫妻止於館外遙相語”。連家人都不得相見,兩口子靠近了說話都犯法,這個對普通人的殺傷力可是遠遠大於清朝的“剃髮易服”。

而朱元璋江山定鼎後仍然生活簡樸,勤於政事。這個大家喜聞樂見,這裡不多贅述。

第五,外部環境不同。清末,清朝滿洲統治者、漢人地主武裝、工商業主、和洋人出於利益上一致對太平天國聯合絞殺;而朱元璋團結一致,先打割據軍閥,再打元朝,而此時的大元同各路起義軍已經打得兩敗俱傷,朝廷內部幾十年如一日的無休指地內訌、分裂,各派隔岸觀火,一盤散沙。

“緩稱王”好處多,現在小學生都知道,洪秀全這個秀才竟然沒想明白。

總之,太平天國的統治者雖然來源於群眾,但是又迅速脫離了群眾。他們宣揚平均主義,反對財產私有,但自己卻佔據了大量財富,太平天國宣傳的絕對平均主義與力圖建立的個人權威,一開始便註定其政權是一個無法調和的矛盾產物;他們提倡“一夫一婦”,但普通夫妻卻不允許同居,領導層卻妻妾成群,舉事階段他們高擎反對封建禮教的大旗,但是成事之後,骨子裡還是希望通過三綱五常來鞏固領導集團的各種利益。當一個政權中所有的人都把精力放在嚴苛的排座次、講規矩上時,這樣的政權顯然不可能長久,甚至不能稱之為一個體系完備的政權。


    狂吃不胖君






    百花長廊


    我是“讀史自思”,僅提供個人觀點,以期拋磚引玉。


    我們應該從生活經歷、人生目標、時代背景三個方面去嘗試尋找問題的根源。


    1、生活經歷:朱元璋是貧困農民,掙扎求活而已,更別奢談上升的希望;洪秀全是中低層,苦熬科舉還是有望改變現狀。

    朱元璋於元文宗天曆元年九月十八日出生在一個貧苦農民的家庭。元朝是一個奇葩的王朝,它入主中原後一直是把自己當做客人而非主人,實行的還是燒殺搶掠為主的統治策略。更可怕的是把人分成四等,而處於第四等的漢人被殺就如同一隻羊被殺。類似朱元璋這樣的人就只能起來推翻元朝統治進行求活。而朱元璋親身體驗了各種苦難後,建立明朝後對貪汙腐敗是深惡痛絕的。所以才有了歷史上治理腐敗的“剝皮充草”案例。


    反觀洪秀全,這只是一個落第秀才的“我不好過,你也別好過”或“你不給我就自己來拿”的心態驅動下的自我利益追求的典型案例。所以,這樣的人只要一達到自己的目標,一踏入享受階段,腐化墮落是分分鐘的事情。


    在有同理心的人身上,苦難是可以轉化為力量的,否則就會造就偏激!


    2、人生目標:朱元璋是被元朝逼迫的家破人亡且自身都性命難保,必須要推翻元朝統治,讓窮人有希望;洪秀全是對自己無法融入統治階層而另闢蹊徑而已,窮人只是他的工具而已。

    朱元璋喊出了“驅逐韃虜,恢復中華”的口號,並且也是朝著這個目標去努力。所以在定都金陵(現在的南京)後,只是離這個目標稍微近了一步,他不可能停下腳步來享受的。他享受的是實現自己的目標,創建一個漢民族的王朝。


    再來看看洪秀全起義的把式,完全就是一個純粹的神棍行為。只是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農民的生存與繁衍遇到了極大的危機,他點燃了這把豁出去搏一把的火而已。至於說他有什麼目標,那是抬舉了他,充其量就是取代清朝自己坐位子而已。所以,打進當時的繁華之所金陵後,猶如鄉巴佬進城了,迷失與墮落是必然的。


    堅守自己的目標才是抵禦外界各種誘惑的最有利的武器!


    3、時代背景:朱元璋對抗的只是元朝一個外敵;洪秀全所處的時代背景更復雜,心智不堅是無法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中牢牢掌控自己的,墮落是必然的。

    最後,我們不可否認的一點是洪秀全所處的時代背景要比朱元璋時期複雜的多。洪秀全要面對漢族地主階層、清朝、外國殖民者三種力量的絞殺,而且內部的爭權奪利導致的自我削弱更是令其焦頭爛額。

    心智不堅的洪秀全在各種因素作用下,只能選擇墮落來逃避,及時行樂是他的唯一追求了。



    最後,我們可以發現一個人的行為是受各種因素所影響,但核心的在於是否能給自己確立一個明確目標,並矢志不移地去達成。否則,只能在半途中停下腳步,陷入墮落。朱元璋與洪秀全給後世樹立了正反的兩個典型,後人需謹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