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4 歷史上最應好好研究的兩個人


中華文明五千年,名人輩出,璨若星河,至今猶如星光滿天,照亮無數人的前行之路。


作為普通老百姓,我們最應關注這兩位歷史名人:


一是藥王孫思邈,

二是武學宗師張三丰。


為什麼要關注這兩位呢?原因非常簡單:


這兩位都活得夠長,突破了人類壽命的極限;而且兩個人不僅活得時間長,而且活的質量高,晚年的健康水平令人高山仰止,這難道不是我們後半生的追求與嚮往嗎?


藥王孫思邈,唐代京兆華原(今陝西省銅川市耀州區)人,著名醫藥學家、道士,被後人尊稱“

藥王”。請記住,這位前輩可是生於541年,死於682年,足足活了141歲。


西魏大統七年(541年),孫思邈出生於一個貧窮農民的家庭。他從小聰明過人,長大後愛好道家老莊學說。隋開皇元年(581年),因國事多端,孫思邈便隱居於陝西終南山中。


這段歲月裡,他一方面下功夫鑽研醫學著作,一方面親自採集草藥,研究藥物學。他認真研讀了《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等古代醫書,同時廣泛收集民間流傳的藥方,熱心為百姓治病,積累了許多寶貴的臨床經驗,撰寫了中華醫學史上的名篇《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後,召孫思邈入京師長安,見到70多歲的他容貌氣色、身形步態皆如少年一般,十分感嘆,便道:“有道之人真是值得人尊敬呀!像羨門、廣成子這樣的人物原來世上竟是有的,怎麼會是虛言呢?”太宗想授予孫思邈爵位,但被他拒絕了,仍回到鄉間為民醫病。


唐高宗顯慶四年(659年),孫思邈又被接到帝都,拜諫議大夫,與政府合作組織開展醫學活動。期間,他主持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國家藥典《唐新本草》。


674年,孫思邈因年高有病,懇請返回故里。這時的他,已經133歲了,這個年齡段光榮退休,估計是歷史上年齡最大的公務員了。離職八年後,他在家鄉與世長辭。


歷史上最應好好研究的兩個人


至於武學宗師張三丰,這個我們實在太熟悉了。張三丰是武當派內家拳的創始人,據說他一個人創造了將近十七支武學,不愧於一代宗師的稱號。


在各種場合下,張三丰都是很牛×的人物,金庸武俠小說裡更是被描繪成一個武功絕高之人。現在公園街頭很多人都在練的太極拳,相傳就是張三丰所創。


在中國道教史上,張三丰鼎鼎大名,他主張丹道修煉,並且是集大成者。


張三丰號稱一代傳奇,身上有許多異於常人的神秘光環。據說他母親生他之前,夢見一隻仙鶴從東海飛來,落到了他們家的房頂上。之後他的母親就生下了他,接著那隻仙鶴從房頂飛起,繞院子飛了三圈,長鳴一聲,一飛沖天,消失在茫茫天際間。


《明史·方伎》記載,張三丰“寒暑惟一衲一蓑,所啖,升頭輒盡,或數日一食,或數月不食。”“書經目不忘,遊處無恆,或雲能一日千里,善嬉諧,旁若無人。”


大概意思就是,張三丰可以一頓飯吃一升或一斗米,一斗米相當於現在的12斤,但吃完後可以好幾天甚至更長時間不進食。無論寒冬酷暑,他從來只穿一件衣服,下雪的時候,他還能躺在雪地上睡覺。他的記憶力超群,讀書過目不忘。他喜歡雲遊,去過許多名山大川,據說可以一日千里。


最讓人著迷的,就是張三丰的年齡。各類版本無數,有人說活了一百九十歲,也有人說活了兩百多歲,甚至有更離奇的,說他活了四、五百歲。


《明史》中對張三丰有確切的記錄,張三丰原名張君寶,號三豐。他生於1247年,那時離南宋滅亡還有22年。他有記載的活動軌跡,主要來自元末明初大約一百年左右的時間。因為這時候的他,被推為天下第一武學高手,關注他的人自然很多。


《明史·列傳》記載,張三丰卒於1464年,活了218歲。李師融所寫的《古今太極拳譜及源流闡秘》,論證結果是張三丰於1458年(明天順二年)去世,活了211歲。晚年的張三丰,行蹤飄忽不定,二百歲高齡了還是遊歷天下的驢友。所以,他真正的死亡年齡一直是個未解之迷,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那就是,他活的年歲的確超乎常人。


歷史上最應好好研究的兩個人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一直想請教張三丰長生不老的方法。公元1368年明朝建立時,張三丰已經121歲。朱元璋早就知道張三丰的名聲,派人前去尋找,然而到死都沒見上。


到了明成祖朱棣,同樣尋其十多年還是沒有找到本尊。朱棣為了顯示自己如何重視張三丰還有武當道教,便花鉅款重建武當,包括新建九宮九觀還有七十二巖廟跟三十六座庵堂,建築面積將近一百多萬平方米。


清代大儒朱仕豐評價張三丰說,古今練道者無數,而得天地之造化者,張三丰也。


人到中年後,如何才能活得夠長,而且活得夠健康,是每個人最需考慮的命題。孫思邈和張三丰,無疑給我們樹立了最好的標杆。


人們常說,健康的人都是相似的,而不健康的人各有各的毛病!

這兩個人身上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淡泊名利!

歷史上最應好好研究的兩個人


孫思邈一直不愛做官,被迫留住長安後,仍不願當官出面。礙於情面他掛了個閒職,並推薦了自己的徒弟劉神威,說徒弟好學,年輕有為,唐高宗應允後代替他進了太醫院。張三丰則更絕,任歷任皇帝千呼萬喚,始終不與你相見,免得俗事纏身,不得清淨解脫!


你我皆凡人,往往會陷於世俗的名利場中不能自拔,經常會昏了頭,忘卻了世間還有比名利這些身外之物更重要的東西,比如:長壽與健康!


蘇東坡曾有詩云: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唯有孫思邈、張三丰等大智慧者,方能堪破名利枷鎖,迴歸天然自我,樂得自在逍遙。


《清代皇帝秘史》記述乾隆皇帝下江南時,來到江蘇鎮江的金山寺,看到山腳下大江東去,百舸爭流,不禁興致大發,隨口問一個老和尚:“你在這裡住了幾十年,可知道每天來來往往多少船?”


老和尚回答說:“我只看到兩隻船。一隻為名,一隻為利。”真是一語道破天機。


常言道,心情愉快,健康常在,若想天天都有好心情,保持身心健康,唯有淡泊名利者方能真正做到。


人過中年,特別是由於年齡的增長,生存階段的改變,過去唾手可得的名利可能一夜之間便化為烏有。物質利益相應減少,過去享受的某些福利待遇隨之降低。人際關係也發生了根本的變化,過去由於工作關係所形成的交往慢慢變淡。在這種情況下,唯有看得開、放得下,才能讓你從無邊的煩惱中徹底解脫出來。


在這個被名與利牽絆攪動的社會,我們特別希望能過上那種“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的生活,像孫思邈和張三丰那樣,在山野河海間尋找生命與精神的豐盈。


歷史上最應好好研究的兩個人


要記住,世間所有的一切,其實都取決於我們自己!

你若晴朗,處處陽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