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2 保持“靜”的狀態,堅守生命的本源

中國傳統文化當中蘊含著非常宏大的至理,是古來先哲們留下的巨大的財富,春秋戰國以來,中國哲學思想形成多個系統,不但影響著世上的普通人,同樣也在影響著統治者和那些大賢者。道家在眾多思想中獨樹一幟,以深邃宏大宇宙觀與對人性細微之處的深度剖析而令人折服,老子作為道家的創始者和古今最大的智者之一,一部《道德經》寫盡宇宙萬物之本,“靜勝躁,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這是老子在《道德經》當中對萬物之剋制和道的基礎上的天地正道的闡述。

清靜無為是正道:

“靜勝躁,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清靜無為是天下的正道,要做到清靜無為,就要做到清靜將躁動戰勝,寒冷把暑熱戰勝,人只有內心能夠保持平靜才能夠做到清靜無為。

保持“靜”的狀態,堅守生命的本源但是通常來說,因為大部分人會受到非常多的外物的影響,因此就很容易迷失。老子有個弟子叫陽子居,陽子居是高官,因此身上難免就有了很多的官場的習氣。他又一次和老子相遇,兩人聊天中,陽子居告訴老子,自己要蓋大房子,並且說,蓋大房子的原因是能夠讓自己在深宅大院當中才能獲得“靜”。通俗來說就是衣食無憂僕從相隨的情況下自己才能獲得身心的舒暢。

很顯然,陽子居對於清靜的理解已經完全脫離了道家所提倡的天人合一,道家所說的清靜應該如老子一樣,能夠隨遇而安,不管在天地何處都能與環境相適應相包容,與天地相合。而不是像陽子居一樣,追求片面的平靜,而且修大房子過於張揚反而會導致慾望的增長,讓內心更加難以達到清靜的地步。

保持“靜”的狀態,堅守生命的本源道的境界和清靜無為幾乎是一致,當人能夠清靜無為也就是能夠和周圍環境融為一體,因此便能保持相互的包容。

剋制:

在人的一生當中需要面對很多事情,接觸很多人和事物,隨時都有可能面臨一些緊張的局面,小到人與人的相處,大到國與國的交流,在很多時候都需要保持克制,才能讓事情達到完美的結果。

老子所說的“靜勝躁,寒勝熱”也是這個道理,靜與躁,寒與熱本身就是對立統一相生相剋的,人由靜到躁,由躁而又回到靜,寒冷之後是酷熱,酷熱過後便又是寒冷。靜和躁、寒和熱是相生,而由靜到躁的過程又是躁戰勝靜的過程,由寒到熱也是如此,靜和躁、寒和熱又是相剋的,能夠互相戰勝。

保持“靜”的狀態,堅守生命的本源清靜無為之正道便是靜戰勝躁和寒戰勝熱的過程,人能時刻保持在這樣的狀態當中就會逐漸與自然相貼近,就能達到道的境界。

生命的本源:

生命的本源如果用一種狀態來描述的話就是“靜”,生命起於靜止於靜,在生之初與死之後都處在與自然和諧統一的狀態,生於自然而歸於自然,清靜無為就是讓人在生與死之間依舊能夠保持“靜 ”的狀態,保持同自然宇宙相融合的狀態。

保持“靜”的狀態,堅守生命的本源堅守內心的平靜,堅守生命的本源,達到“靜”的狀態,達到“道”的境界。莊子所追求的逍遙的人生狀態大抵也是如此,只不過莊子所說的要更加具象。

從道家的根本思想出發,靜和寒就是人性和宇宙萬物之間能夠和諧的狀態,人生的至高境界。

在現代生活當中,能夠追求如此之高境界的人少之又少,但是一個人保持穩重要比輕浮更能讓自己接近成功,懂得掩藏鋒芒與韜光養晦的人更容易獲得大成就,靜與寒依舊能夠作為人生的至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