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笑林》中提出“截竿入城”建議的老父是個“活寶”嗎

宅家避疫,本以為可大快朵頤,可日睡三竿,可聞香品茗,可網上調情,然兒子延遲開學,我只好服侍吞金獸吃喝拉撒睡,與他小人家書山題海共進退——只緣和孩兒他媽比,多讀過兩年書,遂他情我不願著,做了塵世中一個渾渾然迷途老書童。

話說這天為兒子整理試題,發現有一則古文節選頗有韻味。這段古文篇幅不長,節選自邯鄲淳所著《笑林》一書。那段文字是這樣的:


《笑林》中提出“截竿入城”建議的老父是個“活寶”嗎


魯有執長竿入城門者,初豎執之,不可入;橫執之,亦不可入。計無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聖人,但見事多矣!何不以鋸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其實這段話的第一個字就引起了我的好奇。為什麼笑話發生在聖人故里,而不是齊、楚、秦、晉?想到古文慣常惜字如金,看似隨意的某個字,其中往往隱含著不易察覺的複雜情愫。而以魯字作為篇首和場景設定,會不會有弦外之音呢?

這個魯字在古文裡有笨、愚鈍之意,《論語》裡就有“柴也愚,參也,師也闢,由也喭”的範例,說曾參這個人很不聰明。想來開篇用“魯”設定場景,就是在暗示這是篇與愚鈍有關的故事吧。另外,魯地是孔子故里、儒家聖地,儒家慣常為“師”,這則故事講述的是“好為人師”的笑料,以魯為場景設定,大有揶揄胡亂講授和盲目從師的意味。


《笑林》中提出“截竿入城”建議的老父是個“活寶”嗎


簡而言之,故事是說魯地有個拿竿入城的人,“橫豎”進不去城門,正在慣性思維中苦苦掙扎之際,自稱能夠解決問題的老頭出場了。這老頭顯然是懂得心理學套路的,先來一個自謙,說自己不是聖人,籍以拉近彼此的情感距離,隨後有的放矢地表達自己具備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進而提出一個解決問題的最直接辦法。

由於稍有常識的人都會覺得這是個昏招兒,所以覺得這個老頭無非就是個“大明白”式的“活寶”。可轉念一想,一個傻瓜的建議過程怎麼會絲絲入扣,甚至與心理學暗合呢?或許是後世讀者因為古文中原本沒有表達情緒的標點符號,誤會了作者的初衷?莫非老頭真實的表達是:我不是啥聰明人,就是見過的事多一些,可我還是沒見過你這麼笨的!一個門你都進不去啦?你就是把竿子鋸斷也能進得了城門啊!

​然而通讀全文,作者想表達的意思顯然是要諷刺那些自作聰明、好為人師的傢伙。他們看似謙誠,也在社會上擁有受尊敬的若干資本,利用隱隱約約的聲望和或有或無的專長,對他人的一些重要判斷指手畫腳,提出千奇百怪、經不起推敲的所謂建議。從後果上看,這種看似積極的做事方式實際上比消極更具危害性。


《笑林》中提出“截竿入城”建議的老父是個“活寶”嗎


其實,對於我這個中年人來說,也不贊成之前的那個假設。當然我認可的笑點不在好為人師上。讀完這段笑料,我想到的竟然是“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這句俗話。由於對“老”的錯誤理解,現如今,社會上出現了許多令人啼笑皆非,甚至是令人義憤填膺的“倚老賣老”案例。碰瓷兒、強迫讓座等事件的頻頻發生,讓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尊老——尊的是修養和德行,而不是年齡。至於許多老人言,本就代表著過去的經驗,未必全對,更不可能直接拿過來就去應對新問題。一些老年人沒賣一次老,無非是為自己的“活寶”標籤增光添彩而已。

遺憾的是魯地那個執竿人,城門就在眼前,可愣是進不去。焦躁之際,便犯了一個心理學上的大忌——人在孤立無助時,往往會相信身邊的陌生人。於是乎,讀者看到執竿者對於老頭的語言套路,毫無防範;對老頭提出的建議,也毫無思辨。只是機械地依“計”而行,弄折了長竿,在“成功”克服難題的假象掩蓋下,成為“歷久彌新”的千年笑柄。


笑話的魅力在於會心一笑之餘,能夠領悟一個樸素的道理。從這個角度審視,“截竿入城”這個故事顯然是合格的。當然我的笑遠非如此——讀且聯想了老活寶和執竿人煞有介事的表演之外,我兒子答題與常理迥異的手法,也產生了與時俱進的笑點。本有把那些忍俊不禁一一列於紙上的衝動,無奈父子親情,思前想後,“家醜還是暫且不外揚”得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