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8 嶽不群——從三個方面分析這位被誤讀最深也是最無奈的黑化反派

他,在風雨飄搖,內憂外患之際,接管門派。然而敵人的虎視眈眈、弟子的不成器讓他不得不遊走在光明與黑暗邊緣尋求逆襲的機會。但是,在爭權奪利的過程中,他逐漸迷失了自我,底線和良知也一步步的喪失....

他,便是嶽不群,金庸小說中可以說是最反映現實也是最無奈的反派形象。今天這篇文章,我想從不一樣的角度來分析一下嶽不群其人。可以說,嶽不群在上一代掌門手中接過“光大華山”的重任,便註定走上了一條“不歸路”。從能力上來說,嶽不群絕非平庸之輩。但是華山內憂外患的局面,對於他來說,幾乎是一個“死局”。而從他和徒弟令狐沖之間決裂的過程,更加可以體會出嶽不群一步步走向黑化的“心路歷程”。

嶽不群——從三個方面分析這位被誤讀最深也是最無奈的黑化反派


01 內憂:內耗嚴重加上薄弱的經濟基礎讓“光大華山”成為了一種奢望

① 劍氣之爭讓華山內耗嚴重,再難恢復元氣

在嶽不群的上一代,華山派爆發了著名的“劍氣之爭”。經過你死我活的內鬥之後,"劍宗"一脈被逼走下野,嶽不群所承接的"氣宗"一脈也從此人才凋敝。華山派從此由盛轉衰。

劍氣之爭是源於當年華山弟子嶽肅和蔡子峰去南少林偷偷默背了《葵花寶典》之後,發現各自所記的一半對不上號,各自認為自己所記才是正宗,由此分化出了劍宗和氣宗兩個派別:劍宗主修劍術,內力為輔,氣宗則正好相反。

從表面上看,劍氣之爭是兩個派別關於武學理念上的分歧。但實際上,劍宗傳人封不平、成不憂可以偷學氣宗武功。嶽不群也可以讓門下氣宗弟子學習思過崖上的劍宗武功,甚至不惜自己盜取辟邪劍譜偷學別派武功——或者說劍氣之爭的由來便是從嶽、蔡二人偷學別派武功開始的。

在原著中,作者也藉由泰山派的一個道士之口諷刺了劍氣之爭的本質:【氣宗的徒兒劍法高,劍宗的師叔內力強,這到底怎麼搞的?華山派的氣宗、劍宗,這可不是顛倒來玩了麼?】。由此可以看出,所謂劍氣之爭本質上還是源於權力之爭。為了權力,隨時可以把自己的理念、原則給推翻。與其說岳不群是偽君子,不如說在權力鬥爭下,所有人都難以倖免。

而當華山處於衰落和危難之際,本該是同門中人盡棄前嫌,共同對抗外敵之時。但現實是什麼情況?為了爭權奪利,封、成二人身為劍宗後人,不惜投靠外敵,藉助嵩山來清剿氣宗門派。

可以說,嶽不群自接任掌門之日開始,“光復華山”的使命便成了一個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嶽不群——從三個方面分析這位被誤讀最深也是最無奈的黑化反派

②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面臨人才凋敝的華山,嶽不群也無計可施

所謂的理念之爭,歸根到底還是在於利益分配與權力分配上出了問題。而結合原著小說描寫以及很多讀者推斷,笑傲江湖的故事背景大致發生於明代中後期。這一時期,資本主義萌芽以及帝國商業的繁榮也催生了新的門派政治形態。諸如青城和五嶽這些著名山脈已經全部被武術門派所佔據。

在當時,幾乎所有的大門派都依附於名山,而創收途徑主要分為以下幾類:其一為通過興建宗教機構來收取信徒的捐獻,其二為自己經營的地產所帶來的田租,其三便是通過教學授徒,而富有的門徒對於母派的回饋也是一項可觀的收入。

但是縱觀少林、武當以及五嶽劍派等各大門派,以華山地勢最為偏僻險要,而帶來的影響便是交通不便以及不利於農業耕種。所以相比於其他各大派,華山可謂經濟最為落後,人丁也最為單薄。

儘管其他門派也有不同程度的內訌,但良好的經濟基礎依然使得它們能夠穩定運行。而華山則沒有這麼好的條件,招收的弟子也大多是令狐沖這樣孤兒或者窮苦子弟。

從原著中也可以從一些側面描述推斷出華山的經濟窘境。在當時,門派通常也會收取費用,幫助履行維護一些地方治安的職責。但對於華山派來說,區區田伯光一個淫賊,就值得嶽不群和甯中則夫婦親自出山。這對於嵩山這樣財大氣粗的門派來說是不可想象的事。

根據書中所描述,當華山派去福州硬是湊不出路費,還得靠林平之自掏腰包也可以看出華山派的實在是經濟狀況堪憂。當初嶽不群收取收林平之固然是為了辟邪劍譜,但也有藉助林平之背後的金刀王家來緩解經濟窘境的意味。

嶽不群——從三個方面分析這位被誤讀最深也是最無奈的黑化反派

02 外患 :左冷禪的步步緊逼,讓嶽不群和華山派難以自保,只能劍走偏鋒

除了內耗嚴重、經濟窘迫這樣的“內憂”,左冷禪為首的嵩山派作為“外患”更是嚴重威脅著華山派的生存。

一方面,上一代的劍氣之爭導致了華山到嶽不群這一代出現了人才斷層,僅有嶽不群和甯中則可以一戰。而經濟基礎的薄弱,讓華山派也招收不到什麼像樣的弟子,年輕一代比較有天賦的也只有令狐沖一一人。相比之下,嵩山派家大業大,兵強馬壯。不管是從任何角度來看,華山派比起嵩山都處於絕對的劣勢。

嶽不群之所以要在江湖上營造”君子劍“的名號,顯然也是不得已而採取的策略——用來佔據輿論制高點,讓左冷禪找不到把柄,無法像對待劉正風那樣以勾結邪魔外道之名公開打擊華山派。但是,嶽不群也沒有料到,左冷禪身為堂堂五嶽盟主,竟然也會跟邪魔外道勾結,在暗地裡試圖用卑鄙的手法除掉華山派:不但找來劍宗的人逼宮,還派十三太保暗地裡痛下殺手。

儘管雨夜破廟一戰,憑藉學會獨孤九劍的令狐沖的主角光環,讓華山眾人逃過一劫。但嶽不群已經意識到,必須加快奪取辟邪劍譜的進程,只有這樣才有希望打敗左冷禪,保住華山。

而從嶽不群精心佈局,一早派出嶽靈珊、勞德諾喬裝打扮去福州調查福威鏢局。以及將計就計,利用勞德諾來用假的辟邪劍譜欺騙左冷禪,最終使自己在比劍奪帥大會上成功擊敗左冷禪,成為五嶽盟主。都可以看出,嶽不群論謀略並不在左冷禪之下。只是礙於華山的家底過於薄弱,所以只能選擇成為道貌岸然的“偽君子”,在夾縫中以求生存,等待逆襲的機會。

嶽不群——從三個方面分析這位被誤讀最深也是最無奈的黑化反派

03 內憂外患之下,和接班人令狐沖從產生矛盾到決裂,促使嶽不群走上不歸路

① 對權力不肯放手,以及和令狐沖的理念衝突,讓師徒之間出現難以彌補的裂痕

人無完人,我們不能否認嶽不群的私心:身為權利慾極強的一派掌門,顯然,嶽不群不會允許大權旁落。光大華山固然重要,但是要建立在他掌權的基礎上。正像歷史上的很多權力慾旺盛的帝王一樣,嶽不群希望令狐沖接班,但也不希望在自己沒有正式年老讓位之前,就看到令狐沖功高震主。

不過,人也總是要服老,從小說中可以看出,起碼在因為一系列意外事件導致對令狐沖的猜疑和極度之前。嶽不群是有意的把他當作接班人在培養的,也是真心希望把女兒靈珊嫁給令狐沖。

但左冷禪的步步緊逼讓這種門派內部的平穩交班難以實現。而經過一系列事件,嶽不群也發現,自己和弟子令狐沖在為人處事的態度以及理念上有著不可調和的矛盾。最終,促使他拋棄令狐沖,也讓自己走上了不歸路。

令狐沖和嶽不群就像硬幣的正反面,一個代表了理想中的江湖:浪漫、寫意。另一個,代表了現實中的江湖:殘酷、寫實。

書中,令狐沖還沒正式出場,便通過他人之口,引人入勝的帶出了他挑釁青城派弟子、智鬥田伯光又遭到青城弟子報復差點喪命的故事。儘管令狐沖愛好行俠仗義、瀟灑不羈的個性,對於一個武俠小說中的主角來說,尤其充滿個人魅力。

但如果在現實中,尤其對於華山派這樣處於內憂外患狀態的門派來說,令狐沖主動招惹事端的,還差點害自己喪命的行為,實在是不夠成熟、理智,不適合用來培養當作接班人。

但是,對於人才凋敝的華山來說,嶽不群手下能堪大用的也只有令狐沖一人,所以罰他去思過崖面壁,也是為了培養他為將來的接班做準備。

嶽不群——從三個方面分析這位被誤讀最深也是最無奈的黑化反派

然而這個時候,一系列超出嶽不群控制的事態讓這對原本情同父子的師徒站到了對立面。

首先,便是對令狐沖劍招突飛猛進的懷疑。當令狐衝用思過崖裡的精妙劍招以及風清揚傳授的獨孤九劍,接連擊敗封不平、成不憂,刺瞎十三太保。短時間武功突飛猛進,也引起了華山眾人的懷疑。但是,別人看不出來還可以理解,以嶽不群的修為,就算不知道令狐沖學的是風清揚的獨孤九劍,也多少會帶點劍宗招式的影子,不至於會真的認為他所使的是辟邪劍譜。所以,嶽不群多少能猜測到令狐沖偷學了劍宗的武功。但是,令狐沖由於過於死板的拘泥於承諾和原則的性格,讓他死都不肯說出自己劍招從何而來,這也加深了和嶽不群之間的矛盾。

那為何嶽不群還要故意裝作毫不知情呢,以此責怪令狐沖呢?顯然,在華山危難關頭,你說岳不群是為了自己私心也好,為了門派利益也罷。他首先要保證的,是樹立自己的權威。而樹立權威,必然要以此為藉口,來打壓令狐沖,避免其過早的功高震主——他希望令狐沖的劍法有所長進,但過早的超越自己,甚至用的還不是自己傳授的武功,是貪戀權力的嶽不群無法容忍的。

其次,從紫霞秘籍失竊、陸猴兒被害一事來看。嶽不群其實對紫霞秘籍失竊本身並不是過於著急,而從勞德諾把偷來的紫霞秘籍交給左冷禪卻被左冷禪嗤之以鼻可以看出,紫霞秘籍本身並不是多高深的武功。而且以嶽不群對令狐沖從小養到大的瞭解,他能夠猜到以令狐沖的性格不至於偷紫霞秘籍,甚至會殺了自己的好兄弟陸猴兒。

顯然,如果僅僅以是非不分,冤枉好人來定論嶽不群顯然有些低估了他。對於擅於玩弄權術的嶽掌門來說,紫霞秘籍被其賦予了更多的額外價值——把紫霞秘籍傳授給弟子被當成是一種榮譽和認可,就像交接權杖一般。但是在這種非常時期,嶽不群不管是出於放長線釣大魚誤導勞德諾,還是藉此打壓令狐沖的目的。選擇不說穿,讓令狐沖一直揹著這口黑鍋,是對於嶽不群來說最好的選擇。

嶽不群——從三個方面分析這位被誤讀最深也是最無奈的黑化反派

② 和令狐沖的最終決裂,促使嶽不群走上不歸路

如果說,在一開始師徒出現猜疑和矛盾時,嶽不群還僅僅是想打壓令狐沖,對於令狐沖接班還抱有希望時。那接下來,隨著師徒矛盾的擴大發酵,讓嶽不群意識到,兩師徒最終只能走向決裂。而關鍵原因,便是令狐沖勾結“邪魔外道”,威脅到了嶽不群的聲譽和華山派的安危。

和華山內部的劍氣之爭一樣,所謂正派和魔教的理念之爭,歸根到底也還是利益衝突。

不管是讓令狐沖和田伯光、桃谷六仙,還是五霸崗的三教九流,甚至是和任盈盈劃清界限。嶽不群固然有嫉妒、打壓,讓令狐沖服從的意識所在。但本質上,也可以說是為了華山派的生存。畢竟衡山派的劉正風因為和魔教長老曲洋有往來,慘遭嵩山派滅門的事件也就剛過去不久。

嶽不群這麼多年苦心經營偽君子的形象,很大程度也是鑑於華山派勢單力薄,只能選擇明哲保身,在道德輿論上佔據制高點,讓左冷禪不敢輕舉妄動。

但是令狐沖的性格顯然是把個人情緒和喜好置於門派整體利益之上,並不適合接班做掌門。

不管是身負重傷,自認為命不久矣,就和各路邪魔外道稱兄道弟,也不顧日後對華山的負面影響。還是看見青梅竹馬的小師妹移情別戀林平之,就意志消沉,酗酒爛賭鬧事,破罐破摔。

令狐沖和嶽不群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也逼得嶽不群只能用了最後通牒——逼迫令狐沖殺死任盈盈,來決斷到底要不要跟令狐沖徹底劃清界限。

但令狐沖最終卻不肯聽從嶽不群的指令,逼得嶽不群不得不將其逐出師門。看似在這裡把嶽不群營造成了一個不近人情的反派形象。但只要仔細想,嶽不群絕不僅僅是不近人情強逼令狐沖做違背自己意願的事那麼簡單。

首先,以嶽不群的武功,完全可以自己動手,逼迫令狐沖,實際上是在給他最後“站隊”的機會。

其次,以當時魔教的勢力,連少林方證大師照樣都對殺害自己門下弟子的任盈盈以禮相待。

如果嶽不群貿然殺死“聖姑”任盈盈,等於直接向魔教宣戰。在左冷禪虎視眈眈,危機還沒解除的當下,嶽不群料想也不會幹出這種主動為華山樹敵的事。

顯然,逼迫令狐沖,根本目的在於測試令狐沖的服從度,但很可惜,師徒最終因為理念、原則的分歧從而徹底決裂。

而從後來令狐沖被迫接任恆山掌門,成為方證、沖虛、嶽不群、魔教各方利益博弈的棋子來看,也可以明顯看出以令狐沖的個性,如果不是因為主角光環,是很難在這種政治鬥爭當中生存下來的。

嶽不群——從三個方面分析這位被誤讀最深也是最無奈的黑化反派

③ 修練辟邪劍譜,徹底扭曲了嶽不群的人性,最終使得其自食其果

根據小說中的描繪來推斷,如果在得到辟邪劍譜前,嶽不群的各種行為某種程度上還值得理解,體現其在內憂外患之下為了光大華山負重前行的話。那在奪得辟邪劍譜之後,嶽不群以往被壓制的權利慾、人性中的惡也被徹底釋放了出來,此時他的野心已經不僅僅是光大華山那麼簡單了。

在很多對於笑傲江湖改編的影視作品中,都會把嶽不群最終描繪為大魔頭,和令狐沖最終展開大決戰,其實是有悖於原著精神的。尤其式是01央視版最為人詬病的結局,把嶽不群描寫為了爭奪天下第一的歐陽鋒式的人物,最後被令狐沖手刃,可以說劇情看似更加激烈,但少了深度。

相比之下,96TVB版在對嶽不群的改編上最為遵循原著。對於笑傲江湖這樣帶有強烈政治及人性諷刺意味的小說,嶽不群絕對不是所謂善惡分明式的臉譜化的反派。笑傲江湖刻意模糊了原作的歷史時代背景,正是想闡明這種人性的複雜程度和在追逐權力的過程中逐漸扭曲、異化其實是在人類歷史上一直都上演的事情。

而讓妄圖統一武林的嶽不群,最終機關算盡,卻被一個小尼姑儀琳以輕描淡寫的方式給殺死,才更凸顯原著主題的諷刺意味。

嶽不群——從三個方面分析這位被誤讀最深也是最無奈的黑化反派

總結:

《笑傲江湖》更像是一部“自我矛盾”的小說,一方面,是以令狐沖為視角展開的那個快意恩仇、瀟灑、浪漫的理想世界。另一面,是以嶽不群等反派視角展開的,那個勾心鬥角、爭權奪利、黑暗的現實世界。

正是這種創作手法,讓不同的讀者從書中得出了不同的觀感和結論。也讓這部小說跳出了簡單的善惡、黑白的二元對立,更加真實的反映了人性的複雜。而如果把嶽不群定位為一個簡單的反派,顯然不足以完全體會金庸先生所要表達的精髓。通過分析嶽不群這樣一個複雜的人物形象,一步步走向"黑化”,人性被扭曲的過程,可以感受出這部作品所要展現的更深一層的諷刺和批判意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