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明末大鼠疫的危害有多大,那場災害到底有多恐怖?

YjhonG


崇禎年間的鼠疫,並沒有大家想象的那麼恐怖。

說起大規模鼠疫(plague),歷史上曾爆發過三次,都對世界人口造成極大的危害。

鼠疫是一種由鼠疫菌所引發的烈性傳染病,傳染性極強,死亡率很高。在公元6世紀、14 世紀和19世紀,都在全世界範圍內爆發過鼠疫,造成數千萬甚至於上億人口的死亡。其中,14世紀的鼠疫其實就是大名鼎鼎的黑死病。

明朝的鼠疫,從規模上遠遠比不過這些事件。很多人都把明朝的滅亡,歸結為鼠疫的影像,這是沒有道理的。

崇禎年間確實爆發了瘟疫。例如,《明史紀事本末》載,崇禎十六年八月,:

上天降災,瘟疫流行,自八月至今,傳染至盛。有一二日亡者,有朝染夕亡者,日每不下數百人,甚有全家全亡不留一人者,排門逐戶,無一保全。

但這是否可以定性為鼠疫呢?

好像也沒有直接的資料吧,史書只是說是瘟疫。這場瘟疫主要是在華北地區肆虐,“瘟疫傳流,人畜多斃”,最大的人口損失是出現在了北京、天津兩地。以北京情況為例:

京師內外城堞凡十五萬四千有奇,京營兵疫,其精銳又太監選去,登陴訣羸弱五六萬人,內閹數千人,守陴不充。

由於瘟疫的原因,導致北京地區的守軍數量受損,這給了明朝滅亡的機會。


HuiNanHistory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上海交通大學歷史學系教授曹樹基與李宇尚寫過論文,指出明朝滅亡的重要原因,是鼠疫。

鼠疫在古代也叫做瘟疫,是最可怕的東西。

未治療的腺鼠疫患者,死亡率高達百分之六十。

鼠疫在1346年-1350年大規模襲擊歐洲,導致歐洲人口急劇下降,死亡率高達30%。估計歐洲有約2500萬人死亡,而歐、亞、非洲則共約5500萬—7500萬人在這場疫病中死亡。

鼠疫肆虐時期,歐洲社會幾乎解體。農村的農民大量死去,導致農田無人耕種,糧食大量減產,引起了可怕的饑荒。

城市的居民因群居一團,居住環境惡劣,死亡率更高。由此,歐洲很多城市實際上瓦解,大量居民逃入荒郊野嶺。

歐洲的戰爭也由此停止,因為士兵還沒有出征,就死去了一半。

鼠疫同樣也搞垮了大明。

明代萬曆和崇禎時期,出現過2次大規模的鼠疫。

一般認為,常年的乾旱是導致鼠疫的原因。大量老鼠無法生存,被迫攜帶著鼠疫向四面高速擴張。

學者認為,萬曆和崇禎年間的鼠疫,造成華北3省高達1000萬以上人口的死亡。

要知道,明末中國人口2億,其中北方人口不過幾千萬。

鼠疫造成1000萬以上死亡,是多麼驚人的數字。

當時的資料記載:崇禎“七年八年,興縣盜賊殺傷人民,歲饉日甚。天行瘟疫,朝發夕死。至一夜之內,百姓驚逃,城為之空”。“朝發夕死”、“一家盡死孑遺”。

鼠疫加劇了社會的動盪和解體,造成明朝北方社會的崩潰。

《明史》記載,崇禎十四年,鼠疫傳到北京大名府。那年春天開始,大名府就沒下過一滴雨,地裡的麥苗被蝗蟲吃光,加上鼠疫大行,餓死人無數。

督催漕運的戶部給事中左懋第心急如焚,在途中給朝廷上疏說,他從靜海抵山東臨清,見人民餓死者三成,因瘟疫而死者三成,剩下的四成只好為盜,米價瘋長,一石米竟然要二十四兩銀子,人死後馬上就成了活人的食物。

具體就北京來說,鼠疫幫助李自成拿下來北京。

谷應泰在《明史紀事本末》卷78中說“崇禎十六年,上天降災,北京瘟疫流行,自八月至今(九月十五日),傳染至盛。有一二日亡者,有朝染夕亡者,日每不下數百人,甚有全家全亡不留一人者,排門逐戶,無一保全。……一人染疫,傳及闔家,兩月喪亡,至今轉熾,城外遍地皆然,而城中尤甚,以致棺蒿充途,哀號滿路。”

等到第二年李自成大軍殺來時,北京城軍民遭遇無心抵抗。

大明官方文件寫到:“北京城死亡枕藉,十室九空,甚至戶丁盡絕,無人收殮者”。

一般認為,北京城中的人口死亡率大約為40%甚至更多。

這種情況下,北京其實已經陷入崩潰的邊緣。軍民們已經被鼠疫搞得惶惶不可終日,誰還有心情再去戰鬥?


薩沙


崇禎十六年七月,通州一帶突然出現一種“疙瘩病”,迅速傳染,有的家庭全家無一倖免,以至於無人收屍。這種烈性傳染病之所以叫“疙瘩病”,是因為患者身上會長出疙瘩一樣的腫塊,而這正是鼠疫患者典型的淋巴腫大症狀。感染肺鼠疫的患者基本朝染夕亡,有的地方由於瘟疫太過恐怖,民間連憑弔死者的基本禮節都廢除了。

這段文字我們得以一窺鼠疫危害和恐怖的縮影。

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威廉·H.麥克尼爾在《瘟疫與人》一書中說:

某個地區之所以會有瘟疫肆虐,很可能是因為該地區之前的環境穩態被破壞了,病原體與人畜之間的關係失去了平衡,瘟疫就會爆發,感染並且殺死大量的宿主,直到環境形成新的穩態為止。

在各種文獻的記載中,古代人們總是把烈性傳染病籠統地稱為“疫”,而明朝末年肆虐各地的“疫”應該不是特指某一種傳染病,而是多種傳染病的統稱。從各種細節來推斷,其中最為嚴重的一種,很可能是鼠疫。

1.鼠疫傳播的原理

鼠疫是由鼠疫桿菌引發的,主要存在於自然界一些齧齒類動物的身體中,這些小動物身上往往會有諸如跳蚤一類的寄生蟲。跳蚤吸食了患病宿主的血後,鼠疫桿菌會在跳蚤的前胃棘增生,造成前胃阻塞,這一效應被稱為菌栓。有菌栓的跳蚤由於前胃被堵住了,吸食的血液便很難進入胃裡被消化,這讓跳蚤始終處於飢餓之中,於是更加瘋狂地吸血。當這些跳蚤吸食家鼠或者人類的血液時,血液會在跳蚤體內與鼠疫桿菌混合,之後再回到宿主血管裡,造成新的宿主感染,這就是鼠疫傳播的基本原理。

通常來說,各類齧齒動物和它們身上的寄生蟲往往距人類生活區域較遠,如中國北方一些荒漠草原地帶,在這些地方,鼠疫桿菌會侷限在特定範圍內傳播,形成“鼠疫自然疫源地”。然而,隨著農耕區人口壓力的增大,糧食越來越匱乏,為了填飽肚子,一些農業人口迫於匱乏的壓力而被擠壓到新的環境裡開荒,這種行為便無意中打破了“鼠疫自然疫源地”的平衡。

2.鼠疫擴散途徑

鼠疫向人類社會擴散的途徑主要有兩種,第一種是關於家鼠的,家鼠和開荒的人類一起遷移到新地之後,會和當地齧齒類動物接觸,這些家鼠也就會因此被跳蚤叮咬而感染鼠疫桿菌。家鼠和人類的關係一向密切,當它們回到自己的住所時,帶回的跳蚤便可能叮咬人類,人類聚居區內的廣泛傳播也就開始了。

聯繫明朝的戶籍制度,將農民束縛在土地上,不得自由流動,“如鳥之在籠,獸之在柙,雖欲放逸了,有不可得”。但是這些周密的牢籠在明末大災難下被瞬間衝破,原本長期生活在一個相對較小的範圍內的百姓,對局部地區的微生物環境已經產生了適應性,在旱災和蝗災接連洗禮下逃到其他地區,人口的大量流動會攪動各地微生物環境的平衡,為傳染病的大規模擴散提供了絕佳的條件。

第二種傳播途徑是關於人類自身行為的,在一些“鼠疫自然疫源地”,會有一些齧齒類動物在巢穴裡貯藏一些諸如穀物和草籽之類的食物,如果當地發生了饑荒的話,糧食的匱乏會把一些災民逼入絕境,他們就會去挖掘齧齒類動物的貯糧以填飽肚子,在挖掘巢穴的過程中極有可能被跳蚤叮咬而感染鼠疫桿菌。

整個明朝276年的歷史中,全境內共計發生各類天災1 011次,平均每年發生3.7次,尤其是明朝後期,天災之密集、慘烈簡直到了令人瞠目結舌的程度,大明萬千黎民連一年安度都成了奢望。

從萬曆末年開始,山東、陝西、河南等地連年大旱,赤地千里,莊稼顆粒無收,深陷饑荒的人們不得不拓寬自己的食譜以求活命,將一些平時不會食用的東西變成食物,比如一些齧齒類動物,其中染了病的動物更容易被捕捉和撿食。原本已經因為飢餓而免疫力低下的人再接觸這些病菌的載體,便很容易被感染。加上蝗災不斷,“春無雨,蝗蝻食麥盡,瘟疫大行,人死十之五六,歲大凶”,許多地方甚至出現“易子而食”的地步,如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山東“子女販若牛羊,死者枕藉於野”,又如崇禎二年(1629年)陝西延安府草木焦枯,人人以蓬草、樹皮、石頭為食,更有甚者抓小孩、單行的人烹煮而食,而由於人肉燥熱,這些食人者過幾日也相繼死去,縣城外數個死人大坑都無法容納數不勝數的屍體。

此外,四處征戰的軍隊進入疫區,那橫掃全國多個省份的鼠疫疫情就會隨之而起,明朝末年大規模農民起義以及清軍入侵,徹底擊垮了本就腐朽不堪的農業帝國,造成了鼠疫大規模爆發。據推測,明清更迭之際,華北三省死於鼠疫的人數不低於500萬人,明末全國1億人口到了順治八年,只剩下6000萬左右,消失了40%之多。

崇禎十七年(1644年),天津總督駱養性奏稱,八月天津遭遇一場嚴重的疫情,大多數患者感染後迅速死亡,致死率很高,傳染性極強(這就是鼠疫的典型特徵)每天病死的有數百人之多,被傳染病滅門的家庭多到“排門逐戶”的地步,天津全城“棺蒿充途,哀號滿路”,街上擺滿了棺材和裹屍的席子,路上全是失去親人者的哀號。而這場恐怖的傳染病是由李自成的軍隊帶來的。

據《懷來縣誌》記載:“崇禎十七年三月十五日闖賊入懷來,十六日移營東去,是年凡賊所經地方,皆大疫,不經者不疫。”

疫情於北京、河北一帶四處蔓延之際,李自成的軍隊一頭扎進疫區,四處搶掠,不僅給病原體帶去了無數的宿主,不斷行進的軍隊更是將疫情擴散到四方,造成巨量的人口蒸發。

3.鼠疫與眀亡清興

“街坊間小兒為之絕影,有棺、無棺,九門計數已二十餘萬。”鼠疫給明朝末年的百姓帶來的危害是深重如地獄的,而對國家的打擊也是一樣,崇禎十四年(1641年)鼠疫傳至北京,僅在1643年的8月到12月短短四個月,京城死亡人數竟高達五分之一,鼠疫不分對象,無論平民、商人,亦或是帝國的京軍,亦遭此浩劫,“大疫軍死者眾”,守城的五萬明軍“衣裝狼狽,等於乞兒”,在鼠疫肆虐京城三年後,闖賊陷京師。而歷史彷彿開了個玩笑,由大量流民構成的闖軍同樣深受鼠疫困擾,而由於鼠疫傳播的媒介—跳蚤討厭馬匹的氣味,以騎兵為主的清軍幸運地免疫,順手擊潰了羸弱的李自成和腐朽的南明政府,最終奪得天下。


春秋正義


鼠疫是一種傳染性、死亡率極高的病,因人死後全身發黑,又被稱為“黑死病”,世界歷史上許多國家都爆發過鼠疫,造成的死亡人數以千萬計。

世界上第一次大規模爆發鼠疫是在公元5世紀,爆發於查士丁尼大帝統治下的東羅馬拜占庭帝國。

在傳播的高峰期,每天死亡人數5000-10000人,當時歐洲南部1/5的人口因此而喪命,總死亡人數達到20萬之多。

這場疫情在地中海地區漫延了兩個世紀之久,人們將這場鼠疫稱為“查士丁尼鼠疫”,累計死亡人數越過1個億。

第二次,發生在1348-1351年的歐洲,這一場鼠疫造成6200萬人死亡,歐洲人口減少了1/4,威尼斯死亡70%,英國死亡58%,法國死亡3/4。

14世紀,歐洲的人均平均壽命從30歲縮短到20歲。

中世紀的歐洲一直籠罩在黑死病的陰影之下,每隔幾年就會爆發一次鼠疫,鼠疫成了威脅歐洲人生命的頭號元兇。

黑死病為什麼能在歐洲肆虐幾個世紀之久,造成的死亡人數越過兩次世界大戰的人口總和,而中國的鼠疫直接導致了一個王朝的結束?

1644年,北京城的皇宮城牆上,一年內王旗幾次變換,龍椅上換了三位主人,而後來的學者專家對那一年的北京的討論經久不衰。

14世紀40年代的惡劣氣候影響了整個北半球,當時的蒙古部落出現了不安定因素,於是他們向中國進發,將擴大的鼠疫的傳播,當時鼠疫死亡人都埋葬在中國西部,而這就成了中國爆發大規模鼠疫的源頭。

明朝嘉靖年間開始,明朝邊境與蒙古邊境摩擦加劇,許多漢人被俘往蒙古草原,大面積的牧場被開墾為農田,導致草原鼠的生存空間被壓縮,人逐步侵入草原鼠的領地,這樣也接觸了一直存在於野生齧齒類中的鼠疫,萬曆年山西開始流行鼠疫。

從萬曆年間開始,北方各省遭遇持續性旱災,萬曆八年(1580年),"大同瘟疫 大作,十室九病,傳染者接踵而亡,數 口之家,一染此疫,十有一二甚至闔 門不起者"。

崇禎六年,山西開始大規模爆發疫情,崇禎14年河北爆發疫情,並隨著李自成和清朝的軍隊傳到更多的地區,全國各地死傷無數、物價飛漲。

左懋第督催漕運,道中馳疏言:"臣自靜海抵臨清,見人民飢死者三,疫死者三,為盜者四。米石銀二十四兩,人死取以食。

崇禎14年,鼠疫傳到北京,北京每天死亡越過萬人,總體死亡人數越過20萬。

夏燮《明通鑑》記載:"京師大疫,死者無算。"染病死亡之多,無法計數。《崇禎實錄》又記載:"京師大疫,死亡日以萬計

1644年闖王李自成打到北京城的時候,全城的人早已在病毒折磨之下,身體虛弱,毫無抵抗能力,明知道守望不住,於是城門各守城官兵紛紛打開城門,李自成自己都不相信自己就如此輕易的進入了北京城,而更讓他自己都不敢相信,這夢裡繁華的京城現在如同鬼域。  

明朝時,人們還不知道什麼叫細菌,儘管細菌的歷史遠比人類長許多,只知道“東死鼠、西死鼠,人見死鼠如見虎”。當時的人們並不知道傳播,只知道和老鼠有關,所以被稱為“鼠疫”。

直接20世紀初,中國東北流行鼠疫的時候,一代名醫伍連德找到答案,證明鼠疫有兩種。

引起黑死病的是腺鼠疫,通過跳蚤傳播。

在中國北方流行的是肺鼠疫,通過呼吸道傳播,有效預防的方式是戴口罩。

而在當時,人們哪裡有口罩呢?

直到2001年,北京才做到全城帶口罩,這一次傳染的病毒SARS。

1644年,明朝就在這肉眼看不見的病毒中,走向了滅亡。


雨霽視角


前言:明朝末年,天似乎在作變,大明的江山岌岌可危,崇禎皇帝算的上是一個好皇帝,他每天很努力的工作,廢寢忘食,想把祖宗留下來的江山在他手裡傳承下去,但是現實是那麼的殘酷,關內義軍四起,關外後金虎視眈眈,朝廷國庫空虛,兵源虛崗空餉嚴重,各地自然災害不斷,更讓崇禎頭疼不已的是,自萬曆年後不斷爆發的鼠疫,居然在這個時期,又到處肆虐,尤其是華北北京等地,鼠疫的肆虐,給本來心情就糟糕的崇禎更加的憂慮,要知道,在古代缺醫少藥的社會,鼠疫,細菌的爆發就代表著成千上萬人感染死亡。


縱觀中華五千年曆史長河,大的疫情發生過好幾起,對百姓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損失。(公元2年,青周大疫,漢平帝詔曰:民疾疫者,舍空邸第,為置醫藥),(而存者無食,亡者無棺殯悲哀之送。大抵雖其父母妻子也啖其肉,而棄其骸於田野,由是道路積骨相支撐枕藉者彌二千里,春秋以來不書,《吊道殣文》記載。各種疫病在古代缺醫少藥的年代就是一個催命符。

第一,明末的鼠疫危害有多大:

據《明史》記載,崇禎十四年,鼠疫傳到北京大名府,大名府百姓本來就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蝗災搞的糧食顆粒無收,偏偏這個時候又鬧上了鼠疫,病死的餓死的百姓無數,戶部給事中左懋給朝廷上疏說,他從靜海抵山東臨清,見人民餓死者三成,因瘟疫而死者三成,剩餘全部淪為流民,物價飛漲局勢不穩。


如果說大名府鬧的鼠疫是一個開始的話(鼠疫的傳播性相信不用多說,很多人都知道),接著蔓延到了華北大地,最後居然鬧到了北京,據說此瘟疫來勢洶洶,有些百姓上午染病,晚上就一命嗚呼,到了崇禎十六年,疫情進一步加劇,北京及周邊地區同時大爆發,北京城中每天死亡人數超過萬人,這場鼠疫的爆發,導致明朝人口急劇下降,軍隊戰鬥力進一步衰弱,據不完全統計,僅僅北京,百姓死亡人數就達二十萬之多,鼠疫的橫行,徹底擊潰了垂垂老矣的大明王朝。


勤奮的崇禎皇帝,目光呆滯,想著他那岌岌可危的江山,內有義軍外有後金,蝗災旱災瘟疫橫行,崇禎感覺自己已經無力迴天了,或許即便是老祖宗朱元璋亦或者是朱棣來了也解不了現在的危局,雖然說明朝的滅亡是有多方面造成的,但是鼠疫的橫行肯定是滅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唯戀無名


我是水煮汗青,我來回答。

明朝末年發生了非常嚴重的鼠疫,具體嚴重到什麼程度呢?用“屍橫遍野”來形容當時的慘狀一點都不為過!明末鼠疫的危害很大,特別是到了崇禎14年開始,已經到了“人死十之五六”的地步。鼠疫不但奪去了很多人的生命,也動搖了大明朝的根基,加速了明朝的滅亡。

明末鼠疫之慘狀

明朝發生過好幾次鼠疫,前幾次都被控制住了,而到了萬曆年間由於災害連連,鼠疫開始大規模爆發,到了崇禎的時候,鼠疫已經傳染至京都,《崇禎實錄》記載:“京師大疫,死亡日以萬計。”可見當時的疫情有多嚴重。


當時鼠疫傳染性極強,而且發病特別急,感染者如果腋下或者大腿內側出現肉疙瘩,幾小時內就會死亡,因此也稱為“疙瘩瘟”。清朝的吳震方在《花村談往·風雷疫疾》中有相關記載:

  • 兵科有兩人在茶館喝茶,一位叫曹直良,一位叫古遺正。他們互相倒茶客氣的時候,其中一位剛想起身,結果身體還沒站直人就倒下,死了;

  • 有位叫朱念祖的兵部官員出拜訪朋友,回家的時候前腳剛踏進門檻,結果一頭就栽倒在地上,死了;
  • 有位叫吳彥升的官員新任職,準備坐船前往任職地,結果有一個僕人因為鼠疫死了,於是叫另一個僕人出門去買棺材,結果等了半天也沒見回來。吳彥升一打聽才知道,出去買棺材這位也因為鼠疫死在半路上了。

以上這些事例說明當時鼠疫的發病非常迅速,而且前期的症狀不明顯,感染以後不能及時得到治療,這也是造成高死亡率的原因。

民間的疫情如此嚴重,皇宮高牆內也未能倖免,據《明史紀事本末》記載:

“京師內外城堞凡十五萬四千有奇,京營兵疫,其精銳又太監選去,登陴訣羸弱五六萬人,內閹數千人,守陴不充。”

當時守城的士兵很多因為鼠疫死去,剩下的都是老弱病殘者,甚至還有幾千名太監充當守衛,可見鼠疫對明朝影響之大。李自成攻入京師的時候,整個京城幾乎就是一個空城,內城的士兵不但少,而且很多都已經癱坐在地上,用鞭子抽打也不起來。

明末鼠疫從萬曆至崇禎期間最為嚴重,但清兵入關後疫情卻減少了,很多人對此不解,有人猜測是由於清兵以騎兵為主力,而鼠疫的傳播途徑是跳蚤。跳蚤最害怕馬身上的味道,所以清兵不會被感染鼠疫,當然這種說法也只是猜測,不過到了清朝末年的時候,雲南也發生過一次大規模的鼠疫。

清朝詩人師道南寫的《死鼠行》描述了當時的情景:

“東死鼠,西死鼠,人見死鼠如見虎。……三人行,未十步,忽見兩人橫截路……”

從這首詩可以看出,清末的鼠疫病情和明末是一樣的,也是發病非常急,三個人走在路上,忽然就倒下兩個!

鼠疫的危害不僅出現在明清時期,最著名的鼠疫發生在十四世紀的歐洲,當時被稱為“黑死病”,這種病毒導致了歐洲人幾百年都不敢洗澡。一直到1895年,法國的耶爾森成功研製出治療鼠疫的血清,這種病毒才得到有效控制。


水煮汗青


明末時期發生的鼠疫完全可以稱得上是壓倒大明的最後一根稻草。直接使得李自成的大軍幾乎是毫無阻力就攻破了北京城,隨後崇禎皇帝自縊煤山,大明亡國。

先來說說鼠疫。

鼠疫是由鼠疫菌所致的烈性傳染病,傳染性極強,而且病死率極高,對於社會造成的危害極大。

明末時期的鼠疫是由於小冰河時期的到來,使得明朝連年遭遇災害。極端的天氣導致了糧食的大幅度減產,百姓為了填報肚子,搜刮了一切可以吃的東西,從老鼠洞裡的糧食到路邊餓死的老鼠,都成為了人民口中的食物,而寄生於老鼠體內的病毒從而得到快速的傳播。



崇禎年間的鼠疫開始於崇禎六年(1633)年,從山西開始並迅速向周邊城市蔓延。而到了崇禎七年至八年,當地的百姓為了躲避鼠疫都紛紛出逃,這也使得鼠疫得到了進一步的傳播。從山西開始,在短短的幾年內就傳播到陝西、河北然後天津,京師。

而且鼠疫病毒發病極快,曾有朝染夕死者,而且日不下百人。

《明通鑑》:“京師大疫,死者無算”。
“死亡枕籍,十室九空,甚至戶丁盡絕,無人收斂者”。

這場鼠疫發生在北京城破前一年,北京每天死亡上萬人,以至於城門口都被運出的棺材堵塞。沿街小販幾乎盡死,而且連士兵都有大批的死去。

而此時的李自成雖然聲勢浩大,號稱擁兵百萬,但大多是沒有經過訓練的烏合之眾,李自成在碰到官軍之時,多次被打敗,以至於李自成多次向朝廷請封異姓王,連發三道檄文,企圖“還陝圖後舉”。從這一點上就可以看出李自成並沒有覆滅明王朝的決心。

但是由於朝廷剛烈,崇禎剛烈都拒絕了李自成,李自成所幸舉兵北上京師,如果此時京城有兵丁還好,但是由於鼠疫霍亂以至於湊不出一支香菸的兵丁,所以京城幾乎是不攻自破。

明朝的滅亡肯定不是由某一個原因造成的,而鼠疫僅僅是壓倒大明王朝的最後一根稻草而已。


這個歷史很正


明朝末年 ,全國人口大概有一億,經過這場大鼠疫,死亡人口高達四、五千萬。因鼠疫導致村莊人口銳減,土地荒蕪,糧食收成更低;官兵因鼠疫影響,身體虛弱,不敵李自成的五十萬起義軍,不敵十萬滿清披甲兵。有專家稱,鼠疫是造成明朝直接滅亡的原因。

明末大鼠疫,史上又稱明末華北鼠疫、京師大瘟疫,它是指明朝最後一個皇帝崇禎在位期間中國北方出現的大鼠疫。

大鼠疫發生的原因

一、自明朝第二位皇帝朱棣起,明朝經常遠征蒙古,長年的邊境戰爭,使很多漢人不堪戰亂,直接逃到蒙古草原生活。這些人在蒙古草原將牧場開墾成農田,破壞了牧場的生態環境,生活在草原的老鼠生存空間受到壓縮,人與老鼠接觸的機率大幅度增加。

二、明朝末年旱災連連。在明朝的第十三位皇帝朱翊鈞期間,已發生三次大瘟疫,到了崇禎登基不久,又遭遇四年大旱。旱災導致糧食奇缺,難民四逃,老鼠也需到處尋找食物,大量的老鼠進入人類的居住地。

老鼠身上的鼠疫桿菌通過寄存在它們身上的跳蚤將病毒傳染給了難民,而難民的四處逃荒,又使病毒延伸到更大的地區,華北地區作為明末農民戰爭後期的主戰場,天災人禍並至。

三、寒不擇衣,飢不擇食,難民吃老鼠藏在洞裡的食物,吃成片死在路邊的老鼠,老鼠身上的病毒直接傳到人的身上,於是橫掃明朝天下的鼠疫大爆發終於開始了。

大鼠疫爆發的過程。

史料記載,崇禎十四年開始,大名府瘟疫大行,人死十之五六,歲大凶。廣平府大飢疫,人相食。京師大疫,天津大疫。河南全省大疫,開封府陽武縣死者十九,滅絕者無數。榮陽,民死不隔戶,三月路無人行。山東青州,濟南,德州,泰安相繼發生大疫。

大鼠疫發生時,患者會出現肢體疲軟,頭昏目眩,嘔吐時,會有如西瓜肉汁的東西出來。而且,一般是一人感染,波及全家。甚至,人死了之後,親戚朋友不敢去弔唁。

大鼠疫爆發期間,明朝都城北京出現了每天賣出上萬棺材的慘狀。大鼠疫最恐怖之處還在於,人一旦患病,來不及診治便死去。據統計,當時北京人口是八十到一百萬之間,而因鼠疫死去的人口達二十萬。

大鼠疫對明朝的軍隊的打擊也是致命,它使軍隊失去野戰能力。據統計,北京的15.4萬個城牆垛口,僅能由5萬名羸弱士兵據守,僥倖存活下來的士兵們衣裝狼狽,如同乞丐。

鼠疫所到之處,如死神來臨。在北京城的一名福建人,發現了一種刺血法能夠治療鼠疫。所謂的刺血法,其實就是放血療法,它是針刺方法的一種,它通過刺破人體特定部位的淺表血管,放出適量的血液,達到治療的目的。

其實這種放血治療法,很巧合的在當時的歐洲也盛行,但它的辦法與中國的不同。當時找這位福建人治療的人數,史料記載每天達上萬人,可惜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後,這位福建人也被李自成的士兵殺死了。

大鼠疫的恐怖後果

大鼠疫、旱災、蝗災,導致明朝軍隊戰鬥力減弱,清兵南下,順治皇帝稱帝,歷史上的滿清王朝建立了。(也許是明朝氣數已盡,滿清政權建立後的第一年,大鼠疫就消失得無影無蹤了。)

明末大鼠疫發生期間,導致華北與江南人口都銳減,土地荒蕪,流民增加,導致生產力下降和社會的極不穩定型。當時一連串的天災人禍,死亡人數達四五千萬,這是個很恐怖的數字。

有人認為明朝的滅亡是李自成的起義,滿清趁機打劫,但更多的人認為是這場鼠疫架空了明朝上下。有時歷史就是這麼充滿詭異,我們能理性分析明朝的滅亡是“腐敗”“宦官”,但誰能忽視這場“天意”鼠疫呢?


我就是竹韻


明末大鼠疫之可怕,至今讀起仍覺毛骨悚然!

明朝晚期,災禍遍野,自萬曆年間,全國各地便連年遭災,天災導致人禍,為求生計,流民作亂不斷。崇禎一朝,更是不堪,多數地區出現百年不遇的大旱災。旱災未解,廣東突將大雪,乾旱加低溫,使得哀嚎遍野,百姓難以生計。

百姓苦,動物也苦,因為乾旱所致,數不清的老鼠因炎熱難耐,變到處尋找水源,它們相互咬著對方尾巴過江河險阻,成群結隊進入安徽、河南、山東、河北諸省。百姓飢不擇食,見老鼠就抓,甚至有人挖掘老鼠藏在洞中的糧食為食,就連病死路邊的老鼠也被當成食物吃掉。結果可想而知,鼠疫迅速爆發。最初在山西界內有饑民莫名而死,從數百到數千而後到數十萬...很快,整個華北地區幾乎全部鼠疫肆虐。

因為沒有方法醫治,感染鼠疫者除了等死之外別無他法,許多地區村戶凋零,士兵也因感染而銳減,河中浮屍不計其數,地方官員素手無策,就連京城也到了無人收屍的境地。

史載“感染“疙疽”(鼠疫)者,吐血如西瓜水,而後立死。村中若百人,生者不足十。屍骨無人埋,任由老鴉啄食。”

自鼠疫始至李自成攻破北京,單京城一處就有超過二十萬人感染而死。按明朝遺民張怡之言,李自成的隊伍殺來之時,能上京城城牆上防守的軍人,連一萬人都湊不齊。士兵、小販、僱工大批倒斃,連叫花子都找不到了。

明末經過持續的乾旱、蝗蟲、鼠疫、天花和饑荒,使得整個國家元氣大傷,而李闖的流民作亂更是給已經虛弱不堪的大明王朝一記重拳。這一來,正好給滿人創造了大好機會,使其趁機佔領中原,坐了天下。只能說明朝氣數已盡,任神仙也無能為力。


大獅


明末大鼠疫的危害,首先,帶來了大量人口的死亡。這場大鼠疫波及了山西、山東、河南、河北、浙江等地,當時各地“死亡枕藉,十室九空,甚至戶丁盡絕,無人收斂者。”據統計,這場鼠疫僅北京就奪走了20萬人的生命。而在其他爆發過瘟疫的大名府、大同、順天府等地的地方誌記載,“十室九空”“城為之空”“排門逐戶,無一保全”等等,據專家估計,明末的崇禎年間,鼠疫流行的核心區,山西、河北、河南三省北部的疫死人口,要佔到這三個省總人口的三分之一。而再加上持續的乾旱,蝗蟲,鼠疫,天花和饑荒造成全國損失人口達40%。

其次,給明末經濟以致命打擊。人口的死亡,不僅讓整個社會處於恐怖之中,更直接帶來了生產力的減少,而當時正處在小冰期,大旱接踵而至,造成了糧食的大量減產,接著帶來得是各地荒年,給予以農業經濟為支撐的大明經濟以致命打擊,而抵抗後金、鎮壓流民叛亂的鉅額軍費開支越來越多,農民負擔日益加重,造成了社會經濟崩潰。據當時戶部給事中左懋第給朝廷上書中提到,“米石銀二十四兩,人死取以食”。一石米已經到了二十四兩白銀,而且人剛死了就被其他人吃了。

第三,造成了軍隊戰鬥力嚴重下降。九邊中的薊州鎮、宣府鎮、大同鎮、山西鎮是鼠疫的核心區,直接導致了大量精銳士兵數量的減少。同時,伴隨的是於當地人口減少,無法正常生產,造成軍隊無法徵收稅糧,士兵食不果腹,導致戰鬥力的下降。特別是北京,據記載,駐守京師的軍隊有10萬人,大疫過後,僅餘5萬多人,原有近3萬匹戰馬,能騎乘的竟然不到1000匹,而且軍心渙散、士兵羸弱,毫無戰鬥力可言,守衛城池,五、六天還湊不齊人。

第四,間接導致了明朝的滅亡。由於華北地區的人口的大量銳減,經濟的崩潰,使得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隊伍迅速壯大,特別是在進攻北京時,北京幾乎沒有可用之兵,最終佔領北京,崇禎皇帝在景山自縊。此時,受到鼠疫波及更小的滿清鐵騎入關,趕跑了李自成,開始了滿清三百年的統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