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你對趙匡胤篡周,趙光義兄終弟及有什麼異議?

汾陽傳奇網


趙匡胤奪取後周政權,是有點不夠意思。那趙光義奪取皇位就更不夠意思了。



想當初,趙匡新黃袍加身,現在史實分析,趙匡胤確實不是主動提出的,是他手下先提出的,不過也不能說趙匡胤一點想法也沒有。因為當時部下提出擁戴他當皇帝時,他是很驚訝的,因為如果他早就預謀好了的話,他那次帶兵出征就把家人早就安排好了的,但是趙匡胤是在答應了部下的請求後,才安排盆回去保護家人。雖然趙匡胤在朝廷中地位很高,他也不可能事先不考慮意外情況,保護好家人的。由此可見,趙匡胤是臨時決定的,屬於順水推舟吧。


我是敏學訥言,關注我共同欣賞歷史故事!

至於趙光義可謂真小人也。不管是燭影斧聲還是金匱之盟,都是沒法證實的歷史傳聞,趙光義上臺合理性不夠,而且從其對待趙匡胤遺孀宋皇后來看,確實不地道。而且傳聞與小周後花蕊夫人等軼聞,起碼趙光義是有瑕疵的。

所以不要把趙匡胤登基和趙光義上臺放在一起,在我認識中,不是一回事的。後世對於二人評價不說截然相反吧,起碼也是差距很大。


敏學訥言


再說趙光義,這個人打仗不行,但是喜歡讀書,重用文人,治理國家還算不錯。有人說他是殺害了趙大篡位當了皇帝。而且當了皇帝把趙大的兩個兒子和弟弟都給害死了,如果事實是這樣,趙二人品確實不怎麼樣。正是趙二重文輕武,打仗瞎指揮,才使得宋朝一直被北方少數民族欺負,無法實現大一統。這樣看來當皇帝趙二比趙大差了很多。

無論是趙大,還是趙二,他們結束了唐中期到五代時期二百年軍閥混戰的局面,基本統一了漢地。建立了經濟強大和文化燦爛的宋。他們的歷史功績還是要肯定的。


抖書帝


北宋開國兩帝。

趙匡胤,趙光義都是不仁不義。他們兄弟先前多是北周柴榮,柴世宗部下的大將。陳橋兵變。柴榮禪讓趙匡胤黃袍加身,篡奪了北周柴世宗的王位。進而建國,國號稱宋,趙匡胤稱帝為宋太祖(這是趙匡胤的不仁不義。)

趙匡贏在開寶九年。(976年)十月十九日夜,趙匡胤找弟弟開封府尹晉王趙光義進宮飲酒,當時趙匡胤身體很好,酒後困屯,就躺下休息,宦官和宮女皆被屏後離開,趙光義自已來照料皇兄。眾人遠遠只有趙匡胤和趙光義說了些什麼,接著焟燭光影搖晃,視何趙光義離席退避,然後到玉斧(一說玉如意)戳雪之聲,聽見趙匡胤髙聲說:‘好為之,好為之’(你好好去做)。趙光義喊人急急去叫,皇子多來,說趙匡胤已經逝世,二十一晨,趙光義就在靈櫃前接位。且一反此年改元的貫例,立即改元太平興國。

這個事件由於沒有第三人在場。因此,一直以來都有趙光義弒兄登基的傳說,但是無法真實成了千古疑案

這就是史載(燭影斧聲)疑案。但是很明顯是趙光義弒兄篡位。


老龔166916589


一、趙匡胤篡周沒有什麼異議

趙匡胤借契丹犯國之事,領兵駐紮陳橋,一夕兵變,進而黃袍加身,建立宋朝,當上了宋太祖。北宋統一,結束了五代十國的紛爭局面。

這件事幾乎所有宋代像樣兒的史書,都用同樣的詞語記載了趙匡胤的這次兵變。大概的意思是說,趙匡胤事先毫不知情,一切都是手下人乾的。事實真的如此嗎?

周世宗駕崩後,幼子即位,符太后執政,但是符太后缺少主見,政治上軟弱。趙匡胤先是和軍中的兄弟商議好此事,忽然說遼兵來犯,符太后聽到遼兵南下的消息時就慌了分寸。命趙匡胤出戰時,趙匡胤以兵少為由拒絕出征,符太后被迫把軍權給他。行到陳橋驛時城裡城外都散播著點檢為天子的消息。而趙匡胤就曾用這個方式逼走前一任點檢。不出意外,行軍到陳橋驛時,士兵中也流傳此言,並覺得皇帝年幼,不如擁立趙匡胤為帝。最後趁趙匡胤睡著之時,他的弟弟趙光義和部下為他黃袍加身高呼萬歲。兵變成功後,石守信等大將開門迎接。

陳橋兵變肯定是個陰謀,而背後的主謀究竟是誰,自然是最大的受益者趙匡胤本人有著最大的嫌疑。大概宋朝的史家也覺得這種從孤兒寡母手裡奪取天下的手段不很光彩,因而為尊者諱、變著法兒要說得好聽點兒。其實,在奪取政權這種事情上,有幾次是不耍陰謀的?拋開道德的評判,陳橋兵變的歷史意義在於改變了政權的爭奪方式,五代十國時期的政權爭奪過程中,輕則擄掠,重則屠城,而這種通過多方政治手段,如此平和的兵變,在所有的朝代更迭中,黎民百姓受害最輕最少的,卻又是宋代。

有幾處歷史疑點雖不能說出陳橋兵變主謀究竟是誰,可全部表明趙匡胤最起碼是知情的。

首先,遼兵南下的消息是真是假一直難有定論,因為這個消息趙匡胤以兵少為由拒絕出征,符太后被迫授予趙匡胤最高軍權,在趙匡胤發動兵變坐上皇帝寶座後,遼兵自行退去了。

其次,趙匡胤剛出城就在軍中和城中出現點檢為天子的謠言,而這個計量正是趙匡胤以前用來逼走前一任點檢的方法。

第三,兵變成功後軍中大部分人表示支持,只有少數人反抗,最後皆被鎮壓或殺死。如果這是突發事情的話,各地造反,自立為王的局面會接連不斷,而陳橋兵變後國家出奇的平靜。

以及從兵變成功後趙匡胤的母親就曾說過趙匡胤的志向不小,今天果然實現了這類話,其實都可以推測出兵變是趙匡胤自導自演的。

二、趙光義兄終弟存在爭議

宋太祖之死和宋太宗的即位,為後世留下了“燭影斧聲”、“金匱之盟”之類的千古謎案。對此學術界目前尚有不同的、甚至是根本相反的看法。近人對此多認為宋太宗是就兄篡位,而所謂“金匱之盟”是偽造的,偽造人不出趙普及宋太宗二人,其目的是為宋太宗兄終弟及入繼大統制造合法的依據。

宋開寶九年((976年)十月二十日深夜,宋朝開國之君宋太祖趙匡胤駕崩,享年五十歲,據史料,太祖崩前,精力充沛,身體並無不適,駕崩當年,曾西巡洛陽。即在當年十月,崩前二十日,史書亦無太祖患病的記載。

太祖駕崩前情景宋朝官修國史《太祖舊錄》均隻字不載、“從《長編》、《宋史》等書中都看不出宋太宗即位時舉行過什麼儀式”、宋太宗即位之際沒有宣告任何一項遺命以杜眾口之疑、太祖臨終顧命及太宗即位,應為朝廷頭等大事,而國史、實錄竟無一字言及,足見此事甚為詭秘而不可外傳。如果光義確有太祖遺詔,確係按正常程序繼位,則為何不將其兄的遺囑光明正大地載之於史呢?而據宋代文獻,光義即位後,從未與人談及領受遺囑之事,相反對此事一直諱莫如深,種種跡象讓人甚為生疑。

興國六年趙普所奏的“金匱之盟”:
據司馬光《涑水記聞》:“昭憲太后聰明有智度,嘗與太祖參決大政。及疾篤,太祖侍藥餌,不離左右。太后曰:‘汝自知所以得天下乎?太祖曰:‘此皆祖考及太后之餘慶也。’太后笑曰:‘不然,正由柴氏使幼兒主天下耳。’因救戒太祖曰:‘汝萬歲後,當以次傳之二弟,則並汝之子亦獲安耳。’太祖頓首泣曰:‘敢不如母教。’太后因召趙普於榻前,為約誓書,普於紙尾自署名雲:‘臣普書。’藏之金匱,命謹密宮人掌之。”

既定的大部分結論對這份“金匱之盟”普遍認為是偽造,否定宋太宗趙光義是兄終弟及繼承皇位,且“金匱之盟”本身亦漏洞百出,按杜太后死於建隆二年(961年),其時太祖年三十五,德昭年亦十一。昭憲怎知太祖壽命幾何?又怎知太祖崩時德昭尚幼?則所謂立長君之事當系無稽之談,還有幾個原因:

1、如有遺詔,太祖臨終前應該命人打開金匾,即使突然死亡,其皇后也應該知道此事,掌管金匾的宮人也應該知道此事,為什麼要等到太祖死後六年由趙普揭出呢?

2、如有遺詔,太宗應該公佈全文,因為這是他繼位的合法的有力證據,而留下來的只是大概意思,而且內容還很不一致。

3、宋太宗並未遵守遺詔辦事。傳位給他的弟弟及太祖之子,而是傳位於他自己的兒子。

另外,太宗對廷美、德昭、德芳進行殘酷打擊,既見其心地之狠毒,亦不能不讓人懷疑其即位的合法性。設如太宗果系正常即位,即使有“金匱之盟”的約定,至其晚年,其子元佐、元侃(即真宗)皆早已成年,因此太宗可不受“金匱之盟”所謂不傳位幼君的制約,完全可以按照“父死子繼”的正統將皇位傳給嫡子,而不必對弟侄大開殺戒。正是由於自己以非法手段取得帝位,心內有鬼,惟恐弟侄亦仿效自己篡奪皇位,因此必置之死地而後快。

以上這些就是被多數人認同的趙光義偽造“金匱之盟”,其目的是為宋太宗兄終弟及入繼大統制造合法的依據。

另一部分認為,“金匱之盟”是真實存在的。史載“後聰明有智度,嘗與上參決大政”,在當時宋朝所處環境不穩定,她考慮的是趙光義繼位對宋朝更有利。由於五代亂世,為使政局穩定,舍幼立長,甚至舍親子立養子均有先例可循,如後晉高祖立已成年的侄子而不立幼子為皇儲;朱溫有六子,大都成年,卻立富有才幹的養子朱友文。

當杜太后顧命時的建隆二年(961年),形勢對宋王朝並不十分有利,內部擁周派的叛亂剛剛平定,說明並非人人擁護大宋新王朝;外有契丹等強鄰的凱覷,周世宗未竟的統一大業也有待完成,不要說用幼子主天下,就是一個未有政治經驗的成年人主天下,也是危險的。而從當時來看,太祖最理想的接班人莫過於乃弟趙光義了。趙光義是陳橋兵變的主要策劃者之一,可以說宋太祖之所以黃袍加身,趙光義其功是首屈一指的,這說明趙光義的政治經驗已相當豐富成熟了。

杜太后之所以這樣安排,其目的無非是等到傳到光美(後改名廷美)、德昭時,一是到那時光美、德昭的政治經驗已經豐富多了。二是到那時,他們可以做守成之君了。

據王禹偁《建隆遺事》記載,趙普實對“金匱之盟”持保留態度,而且還曾反對宋太祖遵循誓書之約定,將皇位傳給趙光義,並由此而罷相。這也說明了“金匱之盟”確實存在。

更有學者指出《宋會要輯稿》中載有宋太祖傳位遺詔和太宗宣遺詔而即位的事實,這對於學術界那些之前幾成定論的結論是根本性的動搖。所以關於趙光義兄終弟及的兩種相反聲音都各有依據,真實到底怎樣,還需要學術界專家學者們更進一步的研究。


雲朵兒說


對於趙匡胤篡周,當然有異義!

儒家傳統,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何況柴榮根本就沒有對不起他趙匡胤。而趙匡胤欺負柴家孤兒寡母。這本就不是一個男人所為,更不是一個臣子所為。哪怕是用現代人的道德眼光來看,他也是不仁不義的。

所以有樣學樣,趙光義也就這樣上位了,什麼兄終弟及,一場陰謀而已,趙光義更狠的是,讓趙匡胤的兒子,和兄弟沒一個好下場!


看一下黃袍加身。

仔細推敲,陳橋兵變,其實好破解其中的秘密期。

其一,出京大軍忽然返回,趙匡胤的好哥們兒,時任殿前指揮使的石守性大開城門,眾人順利入成,如果真是沒有預謀,不會有哪個將軍敢這麼大膽,不顧九族性命開城門納叛軍。

其二,後周期中大臣範負等人被脅迫參見新天子,趙匡胤還指天畫地的表示自己是個袁大頭,而柴榮的得力文臣陶谷,卻能及時從袖中拿出早就寫好的禪位詔,意思清晰,文采斑斕,沒有軍頭們,事先許諾給他美官做,陶學士不會這麼從容不迫。

因為宋朝一代對文人都比較好,所以後世就沒有拿這個事情做文章。其實老趙這一招狠毒的很,比曹孟德歷害多了。


介紹下柴榮的後代的情況!

後周恭帝被宋朝封為鄭王,13年後柴宗訓才20出頭,繼發病而死。

史書記載趙匡胤兵變回開封,進後宮發現柴榮的兩個兒子,趙普認為要斬草除根。

而潘美以沉默換來趙匡胤的一句回答,“既人之位,殺人之子,朕不忍為”

潘美認為“臣與陛下皆北面事周世宗,勸陛下殺之,即負世宗,勸陛下不殺,陛下必疑我”

但他仍然把周世宗的一個兒子抱回家,當作自己的侄子撫養。

從此,趙匡胤和潘美都絕不口不提此事,潘也會追逐名利,爭權奪勳,但他絕沒有泯滅天良。

所以演史把人家潘仁美說成是個十惡不赦的小人。真是太過分,好人真沒好報,誠不欺也!

直到後來,宋才取柴家家族最長的長子,繼承周祀。其實水滸裡面的柴進根本就不是後周皇帝的嫡氏子孫。柴榮已無嫡系子孫活世上!



看一下所謂的兄終弟及!

宋太祖的斧光燭影,這就說明了一切。

趙光義和他哥一起奪取天下後,就不停的在發展了自己的事業,尤其是禁軍,完全掌握在趙光義的手裡。

有了軍隊,有什麼得不到手裡?

宋太祖過世,其子趙德昭已經19歲,絕非是幼稚之君,就年齡來說,當一個繼位之君綽綽有餘。

以少君而謀其位,說不過去吧!他二叔?

請觀看歷史,宋太宗之死也讓人疑竇叢生。

第一,宋太祖崩前正和趙光義飲酒,那麼棒的體格,當夜就掛了。

第二,太祖皇后宋氏派太監王緒恩迎其子趙德方,表示當時並沒有什麼遺詔,而是這個太監做主,去找趙光義,宋皇后見到這位小叔子,嚇了一大跳,趙光義馬上安慰對方,共保富貴,表示早已成竹在胸,打好腹稿。

一個區區太監他敢這樣嗎?其中的貓膩大著呢。

趙光義上臺以後,還拼命的收拾自己小弟趙光美。活活把趙光美給逼死。生怕著趙光美也搞兄終弟及。

什麼叫做賊心虛!當看史的都是傻子嗎!

什麼趙光義他媽死的時候,叫他哥趙匡胤把位傳給他,反正死無對證,反正都是趙普編的!

蓉兒總結一下,

雖然說,上層社會的更換,跟老百姓沒有任何關係。換個領導,只要有飯吃來就沒有關係,而對於老百姓來說,你們家族內部的你死我活,只要不引起社會的動亂,與我們何干!

但是,以宋一朝來看,因為來位不正,造成了不少的後遺症,抑武重文貫穿整個南北宋,所以大宋處處捱打,處處受氣,哪怕打贏了還是受氣,一個民族的血性被大宋丟盡了,那些天天崖山之後無華夏的人,不是老殼裡面進水了,就是被門夾了!

而冥冥之中似乎有天註定。,不是不報,時候未到,時候一到,一定要報。

看看趙匡胤子孫的下場,他的還算好,看看趙光義子孫的下場,集體去東北幫助女真人,改善基因去了,順便把中華文明傳播到東北,這真是件功德無量的事啊!


蓉兒是妹紙


陳橋兵變是否屬於正義?

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在剛剛取得北伐遼國,收復了瀛、莫、易三州和龍橋關、益津關、淤口關等“三關”之地。

周世宗病情危急。京城又傳來"點檢作天子"的謠言,周世宗便把郭威的女婿張永德以及外甥李重進外調。(以免自已死後他們篡位。)令趙匡胤作點檢。

39歲的周世宗就帶著深深的遺憾病逝了。

建隆元年(公元960年)春天,後周大將趙匡胤奉命抵禦契丹和北漢的侵犯,率軍出征,到了汴梁的時候,軍隊發生了兵變,給他披上了黃袍。

″陳橋兵變"就是趙匡胤自導自演:

①利用謠言″點檢作天子″趕走強敵張永德和李重進,然後趙匡胤當上"點檢″取得兵權。

②"慌報軍情"說契丹和北漢要攻打後周,然後取得兵符調動軍隊。

③最後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

我認為趙匡胤就是亂臣賊子不值得祟拜和稱讚:

①趙匡胤辜負了周世宗對他的信任是為不忠。

②趙匡胤的行為也不符合儒家提倡的"忠義禮智信"。

他如果盡心輔佐後周,他也可以成為周公旦式的人物在歷史上留下一段佳話。

在這裡肯定有人不同意我的觀點,因為後周也是周太祖郭威兵變而來,但我認為不可同日而語:

公元948年,郭威奉命討平了李守貞的叛亂,後封為鄴都留守兼天雄軍節度使。

公元950年,後漢隱帝劉承祐猜忌他派人誅殺他的家小,又派使者要到魏州殺郭威。郭威起兵反漢。

郭威篡後漢是有原因的:

①後漢隱帝猜忌郭威。

②派人殺了他的家小。

③派使者到魏州殺郭威。

就以上三點,隱帝危及郭威和家人的性命,任何有血性的漢子都會起兵反抗。

而趙匡胤枉費柴榮對他的信任,欺人孤兒寡母為人臣所不恥!

有人認為趙匡胤兵不血刃又善待後周恭帝。實際上恭帝二十一歲左右就死了。是病死還是他殺?並且周恭帝也沒留下血脈,成了歷史之謎。

柴榮僅剩的四子中,恭帝柴宗訓活到了二十一歲;柴熙謹死的時候最多十歲;而柴熙讓和柴熙誨不知所終(一般認為改姓了)。柴榮的直系子孫死的死,改姓的改姓。

受到優待的是柴榮的兄弟子孫與後周宗室沒有毛錢關係。

再說趙光義的兄終弟及。

燭光斧影后的陰謀!

宋開寶九年(公元976年)十月壬午夜,太祖趙匡胤大病,召晉王趙光義議事,左右不得聞。

席間有人遙見得燭光下光義時而離席,有遜避之狀,又聽見太祖引柱斧戳地,並大聲說:“好為之”。

後晉王光義繼位,史稱太宗。

為了證明趙光義繼位的合法性,他弄了個″金匱之盟"。

自古以來的皇位繼承製,正常情況下基本都是父死子繼,而趙光義的繼位卻是哥死弟繼,這種情況歷朝歷代也不是沒有,但是趙匡胤去世時,他的兩個兒子趙德昭和趙德芳都還健在並且已經成年,皇位為什麼沒有傳給兒子呢?弟弟趙光義是否真的是合法繼位?

“金匱之盟”是指宋朝杜太后(趙匡胤、趙光義的生母)病重,太祖趙匡胤在旁侍疾,臨終時召趙普入宮記錄遺言,交代未來的皇位繼承問題,勸說太祖趙匡胤死後傳位於其弟。這份遺書藏於金匱之中,因此名為“金匱之盟”。

金匱之盟存在的疑點:

①太宗繼位後為什麼不立刻公佈金匱之盟?而是在五年之後才公佈。

②侄兒趙德昭和弟弟趙廷美死因可疑,979年太宗攻打幽州兵敗高梁河,宋軍全軍混亂太宗失蹤,有人商議謀立趙德昭為帝,此事觸怒太宗,遭到太宗嚴厲訓斥,趙德昭自殺身亡。

再說皇弟趙廷美,他一度被封為開封尹,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準王儲,可是之後卻被蓋上了“犯上作亂、蓄意謀殺、搶班奪權” 的帽子,最終罷開封尹驅逐出京城,接著貶到湖北房州兩年後死去。

侄兒和弟弟的死都和太宗脫不了干係,如果金匱之盟真實存在,那他為什麼要急著逼死這些擁有皇位繼承權的人呢?

宋朝的文人統兵和對中國歷史的影響

有歷史專家稱宋朝是當時中國乃至世界第一大經濟體值得驕傲。

宋朝時期發明了造紙及活字印刷,火藥,指南針。

但是當時並立的國家有金遼以及後來居上的蒙古。他稱得上當時的軍事強國嗎?

(1005年1月)與遼訂立和約:遼宋約為兄弟之國,宋每年送給遼歲幣銀10萬兩、絹20萬匹,宋遼以白溝河為邊界。

史稱“澶淵之盟”。

給人家送歲幣這不是恥辱是什麼?

後來還發生了"靖康之恥","崖山之戰"由於受字數限制在此就不一一解釋。

總之宋朝的歷史是一部篡位,屈辱的歷史。

我是@汾陽傳奇

發掘不一樣的歷史,還原真實的歷史。歡迎辯論。


汾陽傳奇網


對宋太祖的上位,沒什麼異議!畢竟他是“能者”,而且沒有太多流血事件!對後周的皇族也沒有迫害!

但是宋太宗的上位就沒那麼“光明”了,並不是什麼“兄終弟及”,當然,他也不可能用斧頭,結合他上位後來的表現,可以發現他是個用毒高手!比如,著名的才子皇帝李煜就是被毒死的,而趙匡胤的兒子們,在宋太宗上位後,都在壯年時期離奇暴斃!這也說明宋太宗的上位不那麼“光彩”,他心虛!

據史載,宋太祖快去世前,皇后命令太祖的貼身太監去通知太子,而負責傳話的這個太監,竟然半道去了“晉王府”,晉王就是後來的宋太宗!而迎接這名太監的是晉王的心腹手下,是一名晉王府的“醫生”(當然也可能是個用毒老手),接著晉王連夜和這名“醫生”去見趙匡胤,沒多久趙匡胤就掛了……

大家看,首先太祖的貼身太監舉動反常(不去找太子,反而去晉王府邸),他很可能是晉王的眼線!再看,當時的晉王,他的心腹大臣竟然是個“醫生”,難道僅僅是因為“醫術高超”?

所以,宋太宗的上位,真的是很“不光明”的!


身在情長在²⁰¹⁹


我是安排,和大家分享。

趙匡胤篡周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分界點,結束了從唐朝滅國一來長達近七十年的藩鎮割據混戰局面,一生最大的貢獻和成就在於重新恢復了華夏地區的統一。

作為唐末五代十國混戰局面的終結者和大宋王朝的開拓者,趙匡胤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承上啟下的重要人物,沒有他,中華歷史上就不只是有“五代十國”,可能會有二十國或者更多。戰亂太久的話會使各個國家仇恨加深,也會導致人們對大一統遺忘,最終中華大地可能會淪落成和歐洲各國一樣,成為多個分散的小國家。所以從這裡來看,趙匡胤篡周,是一個偉大的舉措。

更加讓人佩服的是,建立宋朝之後,總結了前朝種種的弊端,通過“杯酒釋兵權”廢除統兵大將的領兵權,杜絕再一次的“黃袍加身”。又進行了改制,最終讓宋朝成為當時最人文,經濟最發達的國家,沒有之一。這些都是趙匡胤篡周之後給歷史造成的影響。


而題主的第二個問題“趙光義兄終弟及”。趙匡胤976年去世,當時二子燕王趙德昭已經25歲,四子秦王趙德芳18歲,都已經到了可以親政的年紀。所以趙匡胤沒有理由不傳位自己的親生兒子。而趙光義也是從五代十國爾虞我詐的混亂局面過來的,有一些陰沉的想法也純屬正常。歷史都是由勝利者書寫,所以我不相信有所謂的"金匱之盟",因為歷史上從來沒人找到過盟約的原文,即時真有,我以為也是被趙光義篡改了。並且還要加上“浮光燭影”這個典故的流傳,所以我認為趙光義是篡位謀權。


我是安排,歡迎大家討論


夢迴伍千年


趙匡胤篡奪了後周政權,那是民心所向。正如隋文帝楊堅篡奪北周的政權一樣。事實證明趙匡胤做得的確很不錯。雖然以後的宋朝非常羸弱,但最起碼在宋太祖與宋太宗當權的時期。宋朝還是完成了統一中原發展經濟的任務與使命。

所以我是支持宋太祖的。因為連毛澤東主席,都把他與唐太宗相提並論,說是唐宗宋祖。可見他的文治武功還是不錯的。後周的皇帝並不一定會比宋太祖做的好。因為歷史都沒有給他表現的機會。

至於說宋太宗趙匡義。通過斧聲燭影這一歷史故事,我們是不是可以推斷出他殺了宋太祖,篡奪了皇位呢?目前還是值得商榷考量的。就我個人來說,我感覺送太中也不錯。畢竟他比後代的那些宋朝皇帝好多了。他敢北伐。收復燕雲十六州,雖然以失敗告終吧。

但是他有個不好的影響,那就是得出了一個錯誤的理論。他說一個國家外患是可以通過金錢財帛來解決。但是內憂才是最根本的。這就造成了宋朝對外妥協。對內高壓的統治政策。






舊事舊人歷史說


一、對於趙匡胤篡周沒什麼異議。

首先,當時趙匡胤所處時代為五代十國時期末期,在那個時代,朝代更迭速度在歷朝歷代都是快的,篡個位,換個皇帝、年號什麼的,我感覺對於那個時代的人來說,已經司空見慣,見怪不怪了,所以那個時期也極少聽說有伯夷、叔齊、屈原、文天祥之類的忠於一朝的名人出現。倒是有馮可道歷經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四朝十君,說換個人稱萬歲表忠心,就換換個人稱萬歲表忠心,沒一點兒心理負擔,而且不耽誤他當宰相。

其次,趙匡胤篡周後,建立了大宋朝,結束了五代十國戰亂紛爭、社會動盪不安的現實,為人民帶來了穩定、富足。而且大宋朝在我國在歷史上的份量,是後周的幾十倍幾百倍的吧?兩個朝代完全是兩個層次的存在,宋朝在制度、經濟、科技、農業、文化等各個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是我國曆史上極其精彩、極具研究價值的朝代。所以我認為,趙匡胤篡周,在歷史上是種進步,對此沒有異議。


二、對於趙光義兄終弟及有些不同看法。

首先,關於古代帝位的繼承製度上來說,帝王家普遍採用的是“嫡長子制”:皇后所生的長子為“嫡長子”,是當然的皇太子,皇位的合法繼承人。這種制度到周朝的時候比較固定,帝王本人一般都不敢直接修改,若不想傳位老大,就旁敲側擊,希望嫡長子自覺退讓。比如周古公亶父想傳位給自己三兒子生的一個孫子,就說“我世當興者,其在昌乎”,讓老大老二知難而退,主動把皇位讓給老三,再讓老三傳位於昌。

關於“兄終弟及制”,這種制度在夏朝就存在,主要是由於皇子幼小,為了防止大臣弄權篡位,當世皇帝就把自己弟弟立為儲君。但由於皇帝們私心都很重,都想讓自己的兒子即位,所以這種制度有,但是很少執行,而且大多數執行的情況都是被逼無奈了,才採取這種制度。比如同時代的北齊,文宣帝高洋當皇帝后立子為皇太子,但是自己的幾個弟弟太猛了,他為了替兒子除後患,連續找事殺死了兩個弟弟,但等他快死時,還有幾個弟弟沒殺,考慮到皇位可能要被長弟所奪,就跟長弟說:“奪但奪,慎勿殺也。”但是,他長弟高演奪位後,還是殺了高洋的兒子。結果等高演快死時,又怕自己的兒子重蹈高洋的兒子覆轍,雖然他立兒子作了皇太子,但在最後還是把皇位傳給了自己弟弟,並說:“百年(他的兒子叫百年)無罪,汝可以樂處置之,勿學前人(指他自己)。”結果呢,他弟弟上當皇帝,還是殺了高演的兒子。

再然後就是趙匡胤和趙光義了。他之所以搞兄終弟及,在上一個回答中說過了,這裡就不再贅了,結果大家也知道,趙光義並沒有遵守他們的約定,趙匡胤的兒子們下場也並不好。所以,我認為趙匡胤傳位給三弟,並不是個好的作法。即便最後輪迴了一圈,皇位還是落到了他的後代手上,但是那時候的宋朝,基本上是一個爛攤子了。若開始時就傳位給自己兒子,說不定有不一樣的大宋。當然,這只是假設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