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0 軍旅藝術家,《槐樹莊》郭大娘,夫婦相濡以沫60年

軍旅藝術家,《槐樹莊》郭大娘,夫婦相濡以沫60年

說起新中國影壇的老大娘形象,影迷們會提到李健、曲雲、陳立中、吳茵等著名演員,原北影演員胡朋也是深受觀眾喜愛的“老太太”之一。胡朋從1939年晉察冀軍區抗敵劇社正式從事專業戲劇工作,《放下你的鞭子》賣唱小姑娘演起,到1991年廣西廠《世界屋脊的太陽》飾奶奶為止,60多年的藝術生涯中,演出過25部話劇、17部影視作品。在舞臺和銀幕上,她一直以扮演樸實善良的老媽媽和堅強剛毅的革命母親而著稱,用滿腔的熱情和精湛的表演,栩栩如生塑造了40多個不同身份、不同性格的婦女形象,還演出過外國名劇。

軍旅藝術家,《槐樹莊》郭大娘,夫婦相濡以沫60年

她的第一個“大娘”形象,就是1940年根據高爾基名著《母親》改編的同名話劇中扮演的母親尼洛芙娜,更有被譽為子弟兵母親善良無私的《戎冠秀》、《槐樹莊》立場堅定、愛憎分明的郭大娘,《烈火中永生》智勇雙全的游擊隊司令雙槍老太婆,《回民支隊》面對敵酋大義凜然、民族英雄馬本齋的母親等等。1958年凌子風導演的影片《深山裡的菊花》中婦女主任李桂榮,雖是她銀幕上唯一不是老年婦女形象,其實同樣是一曲母親的讚歌。這些作品中,建國後演出最多、影響最深遠的當屬《槐樹莊》郭大娘。

軍旅藝術家,《槐樹莊》郭大娘,夫婦相濡以沫60年

話劇《槐樹莊》,我沒看到過。影片中的郭大娘,經歷過舊社會的階級壓迫,有著辛酸苦辣的生活歷程,逐漸成長為一個大公無私、密切聯繫群眾、剛毅堅強的優秀基層幹部。土改時四十多歲,鬢髮烏黑,數年後,幾絡白髮。無論她穿著補丁衣服,或土改後換上新裝,都顯得乾淨利索。她說起話來不緊不慢,聲調也不高,卻使人感到字字句句都說到你的心上。跟崔治國父子等人鬥爭、教育中,她堅強不屈、堅持原則,平時待人寬厚、和藹可親。抗美援朝前線歸來的劉根柱要求入農業社時,郭大娘很高興,說同志比什麼都親。忽然聽到兒子犧牲消息,失神地站立著,盡力控制住要奪眶而出的眼淚,伸出顫抖的雙手接過兒子遺物時,再也忍不住強嚥的哭聲,掩面踉踉蹌蹌地跑進房去。春耕無牛少車,“萬事起頭難”的歌聲中,郭大娘和老田等幹部邁著堅定腳步,拉犁耕地,意氣風發,使我們充分感受到她剛強樂觀、充滿自信的內心世界。

軍旅藝術家,《槐樹莊》郭大娘,夫婦相濡以沫60年

《烈火中永生》雙槍老太婆見到江姐時,內心極為複雜,一方面想起老彭的犧牲,內心湧起巨大的悲痛;另一方面,她不知道江姐已知實情,不忍心立即告訴剛剛遠路而來的江姐。為了掩飾,她強做笑顏,殷勤招待江姐吃飯。越是如此,心中就越慌亂。開櫃櫥時顫抖哆嗦的雙手拿錯了東西,慌亂中又碰到了酒杯,胡朋通過這些細節動作,很好地顯示了一個平日叱吒風雲的女英雄,在當時特定情景中矛盾痛楚的內心波瀾。

軍旅藝術家,《槐樹莊》郭大娘,夫婦相濡以沫60年

胡朋善於挖掘人物的不同內心世界。同樣是革命戰士母親的形象,《鋼鐵戰士》中的張母演得雄渾、蒼勁,而《回民支隊》中的馬母則演得深沉、曠達。同樣是在被敵人俘去作為人質的處境,張母的感情是哭過之後表現得火熱、熾烈,她是一位老解放區人民的典型代表,有很高的覺悟和堅強的意志;馬母則凝重冷峻、感情沉鬱,敵人企圖逼迫她勸誘兒子馬本齋投降,她以絕食同敵人展開了鬥爭,斷然拒絕敵人的要求。當敵送飯誘勸時,她以凜然的目光和嚴峻的面部表情回答了敵人,把馬母寧死不屈、視死如歸的民族氣節深沉地表現了出來。

軍旅藝術家,《槐樹莊》郭大娘,夫婦相濡以沫60年

胡朋之所以能夠創造出這些栩栩如生、親切感人的藝術形象,除因具有嫻熟的表演技巧外,與她的成長經歷也有很大關係。胡朋(1916---2004年,原名初韞成,山東萊陽人,知識分子家庭,父親是清末舉人)1938年投身革命赴延安,抗日軍政大學畢業後,她想上前線,組織沒同意,安排軍區政治部抗敵劇社演戲。當時劇社活躍在前方,雖非直接參加戰鬥,也要配合軍事活動。胡朋參加過堅壁清野、反掃蕩、抬擔架、救護傷員等種種工作,她和鄉親們患難與共,朝夕相處。平時,非常重視觀察生活,隨時隨地收集創作素材,當年她在舞臺上塑造較多的婦女形象,就是邊區的老大娘,表演上的藝術特色和風格,就是這樣逐漸形成的。

軍旅藝術家,《槐樹莊》郭大娘,夫婦相濡以沫60年

1944年,軍區決定將子弟兵母親戎冠秀的事蹟搬上舞臺,安排胡朋扮演戎冠秀。劇本就是胡朋的愛人、劇作家胡可創作的。胡可1921年出生,也是山東人(青州),16歲參軍,曾和胡朋在抗敵劇社共同工作多年,兩人在創作過程中感情升溫,翌年就結合了。他們風雨相攜60年,生有兩個女兒,胡偉偉和胡健。解放後,胡朋從東影當演員開始涉足影壇,再從北影到北京軍區任戰友文工團總團藝術指導,授予上校軍銜。胡可後來創作了《戰鬥裡成長》、《槐樹莊》等多部優秀話劇,是一位優秀劇作家,離休前曾任總政文化部副部長、解放軍藝術學院院長等職。夫婦既是志同道合的戰友和藝術創作上的合作伙伴,又是幾十年相濡以沫的伴侶。晚年他們合寫的回憶錄《敵後紀事》一書,記錄了當年他們共同的戰地經歷,為後人留下了一部珍貴的歷史資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