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0 军旅艺术家,《槐树庄》郭大娘,夫妇相濡以沫60年

军旅艺术家,《槐树庄》郭大娘,夫妇相濡以沫60年

说起新中国影坛的老大娘形象,影迷们会提到李健、曲云、陈立中、吴茵等著名演员,原北影演员胡朋也是深受观众喜爱的“老太太”之一。胡朋从1939年晋察冀军区抗敌剧社正式从事专业戏剧工作,《放下你的鞭子》卖唱小姑娘演起,到1991年广西厂《世界屋脊的太阳》饰奶奶为止,60多年的艺术生涯中,演出过25部话剧、17部影视作品。在舞台和银幕上,她一直以扮演朴实善良的老妈妈和坚强刚毅的革命母亲而著称,用满腔的热情和精湛的表演,栩栩如生塑造了40多个不同身份、不同性格的妇女形象,还演出过外国名剧。

军旅艺术家,《槐树庄》郭大娘,夫妇相濡以沫60年

她的第一个“大娘”形象,就是1940年根据高尔基名著《母亲》改编的同名话剧中扮演的母亲尼洛芙娜,更有被誉为子弟兵母亲善良无私的《戎冠秀》、《槐树庄》立场坚定、爱憎分明的郭大娘,《烈火中永生》智勇双全的游击队司令双枪老太婆,《回民支队》面对敌酋大义凛然、民族英雄马本斋的母亲等等。1958年凌子风导演的影片《深山里的菊花》中妇女主任李桂荣,虽是她银幕上唯一不是老年妇女形象,其实同样是一曲母亲的赞歌。这些作品中,建国后演出最多、影响最深远的当属《槐树庄》郭大娘。

军旅艺术家,《槐树庄》郭大娘,夫妇相濡以沫60年

话剧《槐树庄》,我没看到过。影片中的郭大娘,经历过旧社会的阶级压迫,有着辛酸苦辣的生活历程,逐渐成长为一个大公无私、密切联系群众、刚毅坚强的优秀基层干部。土改时四十多岁,鬓发乌黑,数年后,几络白发。无论她穿着补丁衣服,或土改后换上新装,都显得干净利索。她说起话来不紧不慢,声调也不高,却使人感到字字句句都说到你的心上。跟崔治国父子等人斗争、教育中,她坚强不屈、坚持原则,平时待人宽厚、和蔼可亲。抗美援朝前线归来的刘根柱要求入农业社时,郭大娘很高兴,说同志比什么都亲。忽然听到儿子牺牲消息,失神地站立着,尽力控制住要夺眶而出的眼泪,伸出颤抖的双手接过儿子遗物时,再也忍不住强咽的哭声,掩面踉踉跄跄地跑进房去。春耕无牛少车,“万事起头难”的歌声中,郭大娘和老田等干部迈着坚定脚步,拉犁耕地,意气风发,使我们充分感受到她刚强乐观、充满自信的内心世界。

军旅艺术家,《槐树庄》郭大娘,夫妇相濡以沫60年

《烈火中永生》双枪老太婆见到江姐时,内心极为复杂,一方面想起老彭的牺牲,内心涌起巨大的悲痛;另一方面,她不知道江姐已知实情,不忍心立即告诉刚刚远路而来的江姐。为了掩饰,她强做笑颜,殷勤招待江姐吃饭。越是如此,心中就越慌乱。开柜橱时颤抖哆嗦的双手拿错了东西,慌乱中又碰到了酒杯,胡朋通过这些细节动作,很好地显示了一个平日叱咤风云的女英雄,在当时特定情景中矛盾痛楚的内心波澜。

军旅艺术家,《槐树庄》郭大娘,夫妇相濡以沫60年

胡朋善于挖掘人物的不同内心世界。同样是革命战士母亲的形象,《钢铁战士》中的张母演得雄浑、苍劲,而《回民支队》中的马母则演得深沉、旷达。同样是在被敌人俘去作为人质的处境,张母的感情是哭过之后表现得火热、炽烈,她是一位老解放区人民的典型代表,有很高的觉悟和坚强的意志;马母则凝重冷峻、感情沉郁,敌人企图逼迫她劝诱儿子马本斋投降,她以绝食同敌人展开了斗争,断然拒绝敌人的要求。当敌送饭诱劝时,她以凛然的目光和严峻的面部表情回答了敌人,把马母宁死不屈、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深沉地表现了出来。

军旅艺术家,《槐树庄》郭大娘,夫妇相濡以沫60年

胡朋之所以能够创造出这些栩栩如生、亲切感人的艺术形象,除因具有娴熟的表演技巧外,与她的成长经历也有很大关系。胡朋(1916---2004年,原名初韫成,山东莱阳人,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清末举人)1938年投身革命赴延安,抗日军政大学毕业后,她想上前线,组织没同意,安排军区政治部抗敌剧社演戏。当时剧社活跃在前方,虽非直接参加战斗,也要配合军事活动。胡朋参加过坚壁清野、反扫荡、抬担架、救护伤员等种种工作,她和乡亲们患难与共,朝夕相处。平时,非常重视观察生活,随时随地收集创作素材,当年她在舞台上塑造较多的妇女形象,就是边区的老大娘,表演上的艺术特色和风格,就是这样逐渐形成的。

军旅艺术家,《槐树庄》郭大娘,夫妇相濡以沫60年

1944年,军区决定将子弟兵母亲戎冠秀的事迹搬上舞台,安排胡朋扮演戎冠秀。剧本就是胡朋的爱人、剧作家胡可创作的。胡可1921年出生,也是山东人(青州),16岁参军,曾和胡朋在抗敌剧社共同工作多年,两人在创作过程中感情升温,翌年就结合了。他们风雨相携60年,生有两个女儿,胡伟伟和胡健。解放后,胡朋从东影当演员开始涉足影坛,再从北影到北京军区任战友文工团总团艺术指导,授予上校军衔。胡可后来创作了《战斗里成长》、《槐树庄》等多部优秀话剧,是一位优秀剧作家,离休前曾任总政文化部副部长、解放军艺术学院院长等职。夫妇既是志同道合的战友和艺术创作上的合作伙伴,又是几十年相濡以沫的伴侣。晚年他们合写的回忆录《敌后纪事》一书,记录了当年他们共同的战地经历,为后人留下了一部珍贵的历史资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