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成长道路上,哪些道理让你懂之恨晚?

来自:知乎

一、越优秀的人越觉得读书有用。

在大众媒体的宣传、洗脑以及轰炸中,有钱人总是愚蠢的,土大款,没文化,人傻钱多,学霸们总是呆呆板板的,地主家的总是出傻儿子。

其实这种丑化的形象往往是对群众的心理安慰。

但现实生活中却是,我认识的几个所谓的“富二代”朋友,会在每周六早上六点半准时开研讨会,这个时间估计你还在梦周公吧。

在哈佛和清北看到的也完全是另一番景象,大多数学生都出身不凡,勤奋自律,同时多才多艺。他们可以在考试季,穿着帽衫、邋遢地连续几周刷图书馆,也可以在舞会中身着华服,精致地社交。

实际上,不管是西方还是中国,富人的孩子坐拥优质的社会资源和物质基础,同样获得了更优质的学习机会和未来,而“寒门子弟”试图打破阶级固化,闯入上流社会的通道,会受到更大的排挤和阻力。

于是,乡村普遍有这样的声音:读什么书,读个初中就够了,读多了也没用,还不如早点出去赚钱。

中科院社会学博士后的调查发现,越贫穷越认为“读书无用”:农村贫困层认同度62.32%,农村中间层37.24%;其中,年收入一万元以下的农村贫困层人为读书无用的比例最高。

在底层人民放弃教育的时候,中高层却把教育看得越来越重,家长们疯了一样拥护“读书有用”,一个月几千块的培训班,上。几百上千万的学区房,买。不惜一切代价,拼命让孩子受更多更好的教育,这样才不至于在起跑线上面落后。

越优秀越努力的人,越崇尚“读书有用论”;越空虚越颓废的人,越推崇“读书无用论”。前者正向循环,勇往直前,后者负向循环,原地踏步,甚至退步。时间一长,当然两个人的轨道是向完全不同的地方发展的,差距也就越来越大。

最可怕的是,比你条件好,天赋高,还比你长得帅的人,比你更加努力。

二、慢即是快,厚积才能薄发。

“让你轻松月瘦20斤”,的广告往往销售效果会很好,越能在短时间内有收益,关注人就越多。

可是真的有那么多“毫不费力躺着就能减肥”的方法吗?当然不是。

大众媒体也把“年少成名”宣传的出神入化,于是大众开始焦虑,“我都27岁了还没成功”“我36岁了这辈子也就这样了”。

可殊不知,年少成名,年长却郁郁不得志的占九成。伤仲永的故事我们再熟悉不过。

很多人过于急功近利,只看结果不问过程

我认识的几个写作厉害的文案,无一不是读书十余载、写字数十万;很多人认为咪蒙靠着70篇文章就收入百万,却鲜少人知,咪蒙前是《南方都市报》首席编辑,09年就开始在网络发文。

你看到的只是现在的“快”,却不知在此之前有数年甚至数十年的积累。

互联网给人们带来很大便捷,同时也让人变得浮躁。每个人都在追求“快”,想要快速提高成绩,快速提升能力,快速学会某种技能。

你兴致冲冲去参加,以为能快速脱胎换骨,结果只是学了一大堆方法论,却不知该如何落地。你又重新陷入焦虑。

不是这些方法论没用,而是你需要消化,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体系。

别人告诉你方法,是可以少走很多弯路,但不代表可以不走路。

我曾经高中的时候,用两个晚上的时间背了一本英语书的单词,有用吗?有,第三天老师单词测验,我拿到很高的分数。可是,一个假期之后呢?我真正学到的单词有几个?

你必须慢慢走,一步一个脚印,打好牢固的根基才能盖摩天大楼。否则,豆腐渣工程一个月,刮个风就全倒塌了,有什么用呢?

短期来看,急功近利走得快;但只有牢固的根基,才会走的更远。

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节奏。

我上面不是说到“年少成名”了嘛?

对,现在很多人急功近利的主要原因在于,他们觉得“自己落后于别人”。

现在大家看各种媒体看多了,总会发现几个年少成名的例子。比如前段时间的“101”“某练习生”等节目里,那些男生女生才十八九岁的年纪就成为“偶像”,拥有着超级流量;一起毕业的同班同学人家已经自己开公司买房买车了;朋友圈里又有小伙伴去哪逍遥自在了……你说你急不急?

一边羡慕别人的生活,一边还心里不平衡,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也想在xx岁之前完成财富自由,走上人生颠覆,趁早给家人更好的生活,默默给自己大口气:我一定要在三十五岁之前完成财务自由。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其实出发点没有错,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节奏。

张爱玲一句“出名要趁早”,让多少年轻人被扎克伯格、奇葩说木汁他们带了节奏,可曾经中国80后创业典范的茅侃侃,因压力自杀的悲耗也还在我们的耳边。

别人眼里“自在”的生活,其实自己内心也许是隐隐焦虑,充满疲惫。

后来我认识到,其实真的没必要给自己强加那些时间线:

“XX岁一定要结婚,XX岁一定要赚到多少钱,XX岁一定要实现财富自由。”

你会发现你可能28岁连女朋友都没有,30岁你才月薪五千,35岁你还在面临公司的裁员风险。

所以说少看那些看上去是励志,实际上是毒鸡汤的文章,同龄人在赶超你又如何,你觉得你能跑第一么?00后年少成名又怎么样,有些婴儿都比你有钱。

不要让焦虑把你吞噬,每个人总会有自己的节奏、机会,在遇到这个机会之前先让自己变得更好,出现机会才能抓住。

很多人起了个“大早”,却赶了个“晚集”。有的人前半生一事无成,可后半生就像开了挂。

马伊琍曾说过:“人的前半生没有对错,只有成长。

不要让同辈压力吞噬了你,不要让焦虑吞噬了你,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

成长道路上,哪些道理让你懂之恨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