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世人只知《滕王閣序》卻不知他的這首詩歌,才是永恆經典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在中國歷史上,初唐時期的詩文創作,依然滿含南北朝時期的創作風格,儘管唐朝之前有隋朝的存在,但是,隋唐王朝的建立者都是從南北朝時期的掌權者過度而來的,隋朝之所以這麼快就滅亡了,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隋朝建立後,掌權人沒有得到充分洗牌。

非但權力沒有得到充分洗牌,詩文創作也沒有形成一個全新的風格,依然有南北朝的影子。譬如,初唐時期文人創作風格,依舊脫離不了南北朝駢文的窠臼,著名的《滕王閣序》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滕王閣序》是初唐四傑之一王勃的一篇經典文章,一提到王勃,人們最先想到的就是那篇滕王閣序。

然而,在王勃的這篇序文中,《滕王閣詩》也是一篇不錯的經典之作,只不過它的名氣被淹沒在《滕王閣序》這篇傳世經典之作當中。

世人只知《滕王閣序》卻不知他的這首詩歌,才是永恆經典

《滕王閣序》文章的由來

滕王閣之所以叫滕王閣,是因為他是唐朝的一個諸侯王——滕王建造的。

滕王就是李元嬰,李元嬰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李世民登基後,封了李元嬰為滕王,封地就是山東滕縣,所以李元嬰才叫滕王。

由於李元嬰這個人對政治不感興趣,喜歡琴棋書畫,所以唐太宗對他關愛有加,也不防備他造反什麼的,隨它去,只要不反,想怎麼造就怎麼造。

可是,唐太宗死後,他的兒子唐高宗李治就看不慣李元嬰的做派了,三番五次提醒,就是屢教不改。

沒奈何,唐高宗李治就將李元嬰貶到了洪都,也就是現在的江西南昌。

李元嬰被貶之後,心裡很不高興,但不高興歸不高興,皇帝的旨意誰敢違逆?

李元嬰乖乖的去了洪都,到那裡不久,他建造了一座高閣,並取名滕王閣。

這就是滕王閣的來歷。

滕王閣在洪都存在了很多年,經歷風水日曬,很多設施都已經損毀,需要重修。

在修建滕王閣的過程中,有一個小插曲。

世人只知《滕王閣序》卻不知他的這首詩歌,才是永恆經典

一江兩岸滕王閣

公元六七五年,王勃去六合縣探望在那裡做縣令的父親,途徑洪都。

這一天正好趕上滕王閣重修完成。

負責督造滕王閣的洪州的都督閻公為了慶祝滕王閣竣工完成,在滕王閣大宴賓客。

在宴會上,閻公起了一點私心,他準備讓他女婿吳子章當著洪都的社會名流,為滕王閣作序,以此來彰顯吳子章的名氣,作為今後提拔之用,給自己長臉。

而吳子章在宴會上假意謙讓,說是有這麼多的博學大儒在,我怎敢班門弄斧?

謙讓之下,誰知,這個時候,一個十六七歲的少年出現了,他毫不謙讓,提筆就寫,惹得閻公很不高興。

本來閻公給自己女婿安排的揚名的機會,現在,誰家的門沒關好,半路冒出個傻小子。

閻公很不高興,拂袖而去。

王勃也不在意,他伏案奮筆疾書。

為了掌握王勃寫得如何,閻公安排人在王勃邊上伺候著,順便讓人抄一下王勃到底寫了什麼,然後拿給他看。

當閻公看到負責抄送的人送來開頭“豫章故郡,洪都新府”八個字,心裡很是不屑,什麼玩意,俗人一個。

當閻公看到“臺隍枕夷夏之交,賓主盡東南之美”這十四個字的時候,便不做聲了,因為他覺得,這一句很有韻味,也不是一般人能想到的。

而當閻公看到抄送人送來的“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這十四個字的時候,頓時大驚,直誇王勃是天才,然後請他入席,賓客以待。

這也從另一面揭示了一個道理,當別人不看好你、想要打壓你的時候,你要學會用自己的實力,狠狠的去打他的臉,而且還要啪啪的打。

在《滕王閣序》這篇文章的最後,還有一首詩,叫《滕王閣詩》,這首詩才是這篇文章的亮點,但他一直不被人關注。

究其原因,是因為滕王閣序的名氣太大,掩蓋了滕王閣詩的氣勢與風采。

世人只知《滕王閣序》卻不知他的這首詩歌,才是永恆經典

《滕王閣詩》寫了什麼內容

《滕王閣詩》

滕王高閣臨江渚, 佩玉鳴鸞罷歌舞。

畫棟朝飛南浦雲, 珠簾暮卷西山雨。

閒雲潭影日悠悠, 物換星移幾度秋。

閣中帝子今何在? 檻外長江空自流。

這首詩說的是,巍峨的滕王閣非常高大,站在上面可以俯瞰江心的沙洲,當初環佩叮噹的聲音和豪華的歌舞,都已具數謝幕。

早上看雕樑畫棟上的雲採,就好似南浦的雲朵一樣,晚上搖晃垂下的珠簾,就像西山的雨一樣,風景異常的美麗。再看那悠閒的雲彩,倒映在江中,時光易逝,人事變遷,不知道已經度過了幾個春秋。

昔日遊賞於滕王高閣中的人,如今已不知道哪裡去了,只有那欄杆外的滔滔江水還在不斷奔湧流淌。

讀罷這首詩,給人一種滄桑的感覺,特別是最後兩句,讀完之後,一種看慣世間繁華,閱盡人間春色的滄桑感油然而生,這不禁讓人懷疑,這首詩到底是不是出自一個十六七歲的少年之手?

一般來說,感嘆年華易逝,歲月不居的,多數是中年以後的人,一個十六七歲的少年傷春悲秋,實屬不該,退一萬步說,他也沒有那樣的經歷。

當然,你要說王勃少年老成,這也有可能。

寫這首詩的時候,王勃只有十六七歲的年紀,但是,讀完這首詩,卻真的就能感到王勃十六七歲就已經開始蒼老。

或許,這就是王勃能成為初唐四傑之一的原因吧!

世人只知《滕王閣序》卻不知他的這首詩歌,才是永恆經典

《滕王閣詩》好在什麼地方

這首詩用質樸蒼老的筆法,點出了滕王閣的形勢,它下臨贛江,可以遠望,可以俯視。

由此可見,當初滕王李元嬰建造滕王閣的時候,也是經過充分選址論證的。

滕王閣的形勢是這樣的好,但是如今閣中有誰來遊賞呢?

想當年建閣的滕王已經死去,坐著鸞鈴馬車,掛著琳琅玉佩,來到閣上,舉行宴會,那種豪華的場面,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歲月催人老,一歲一華年。

這樣一說,就讓人自然而然產生盛衰無常的感覺。

滕王閣既無人遊賞,閣內畫棟珠簾當然冷落可憐,只有南浦的雲,西山的雨,暮暮朝朝,與它為伴。

王勃在這首詩中,不但寫出滕王閣的寂寞,而且還借用畫棟飛上了南浦的雲,寫出了滕王閣的高聳,珠簾捲入了西山的雨,寫出了滕王閣的臨遠,可謂是情景交融,感慨頗深。

在這裡,王勃的用意已經全部包含在內,但是,在文字表達方法上,還是比較隱晦的,他沒有直抒胸臆,而沒有點醒寫透,所以,我們可以看到,王勃在詩中用“渚”“舞”“雨”三個比較沉著的韻腳之後,立即轉為“悠”“秋”“流”三個漫長柔和的韻腳,利用章節和意義上的配合,在時間方面特別強調,加以發揮,與前面的偏重空間,有所變化,足見手法之高明,駕馭之熟稔。

這首詩中,還有幾個比較優美的意境。

“閒雲”二字有意無意地與上文的“南浦雲”銜接,“潭影”二字故意避開了“江”字,而把“江”深化為“潭”。

用時與空的交替,學出了雲在天上、潭在地下、一俯一仰交錯感,實在是一篇絕美詩作。

世人只知《滕王閣序》卻不知他的這首詩歌,才是永恆經典

總結

這首《滕王閣詩》一共五十六個字,其中屬於空間的有閣、江、棟、簾、雲、雨、山、浦、潭影;屬於時間的有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今何在。

這些詞融混在一起,毫無疊床架屋的感覺,也不感到生硬,這是因為,這些詞全都是圍繞著環繞著滕王閣這個中心而彰顯眾星拱月的作用,所有的功能都是為了展現滕王閣的形勢與氣韻。

這首詩還有一個最重要的點就是,詩的結尾是用一開一合對偶句結尾的,非常具有南北朝時期的駢文特色,說明王勃對前朝文章風格的繼承拿捏的恰到好處。

王勃在這裡採用一開一合的對偶來結束全詩,更能顯示出王勃的過人才力,這恐怕也是這首詩經典的原因所在。

王勃寫滕王閣序和滕王閣詩的時候,是去六合探望父親。

然而,在王勃這次探望父親回來的路上,竟然落水溺亡,一代英才就此隕落,大唐王朝的一個冉冉新星就這樣煙消雲散,墜入時空的光年,落進塵埃的罅隙。

世人只知《滕王閣序》卻不知他的這首詩歌,才是永恆經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