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2 《連平州志》卷之一:輿圖(290年前的連平地圖)

  輿圖,即地圖。輿的本意是車的底座,可用來承載物體,因為地圖上載有山川、河流、城鎮、四方地物,所以古人就把地圖稱為輿圖,把地理學叫作輿地學,把看風水叫作勘輿學。雍正8年版《連平州志》卷之一的輿圖部分包含7張圖:

連平州治全圖連平州城全圖連平州學宮圖九連山先農壇圖忠義孝弟(悌)祠節孝祠,後3張圖含有尺寸和建造時間說明。

  為確保嚴謹,照牛排儘量採用《 》雍正八年刻本的原圖。為了方便閱讀,實體書中分散在兩頁的圖片被我PS到一塊了,結合1980年手抄油印版+雍正版州志把圖上看不清的文字用綠色小字標註。本篇以群眾喜聞樂見的圖片為主,古文極少。開篇依法安利一下我在新冠病毒肆虐期間宅在家裡瞎折騰的微信公眾號(iZhaoNiuPai)——

  1、連平州治全圖

  我首次看到這張圖還有點激動,因為距今290年以前,清朝雍正年間連平境內的大多數地名與現在並無多大差別:中村、古坑、上坪、下坪、石人嶂、蔴陂(麻陂)、蜆村(顯村)、內管(內莞)、上藍州、下藍州、朝天馬、獐坑(樟坑?)、大埔、油溪、忠信、三角、大湖、田源、黃牛石、鶴湖、密溪、貴東、貴塘、陂頭塘(陂頭)、牛嶺水(牛嶺水)、豐盤、茶山,等等。古代連平州的地盤大小、主要道路、山川、河流、州城的位置,都和現在基本一致。那個年代可沒有衛星定位,沒有拍照技術,更沒有汽車,要畫出這麼詳細的地圖恐怕只能依靠兩條腿跋山涉水,土法丈量。

《連平州志》卷之一:輿圖(290年前的連平地圖)

連平州治全圖(點擊圖片可放大,下同)

  2、連平州城全圖

  州治選址,是牟應受上任之前,由督撫右司馬兼僉都御史熊文燦、按臺錢守廉及嶺東分守道洪雲蒸等官員選定的。有司發現,雖然連平地處山中,但寬敞平坦,無險逼壓之形,無幽陰湫溢之患,城內外可置數千家,而附近石龍、上坪、下坪諸鄉村尤其聲勢相倚、阡陌相連,是做城池的好地方。

  地址選定後,便委託長寧縣令陳國正主持督造建城之事,明朝崇禎六年(1633年)十月開始修建連平城牆和衙署,永安(紫金縣)知縣牟應受主持均田賦、清丈土地之事。聽說要建州城了,本地居民歡欣雀躍,爭相去山裡採木石、做磚、灰,風水先生和能工巧匠雲集,轉運泉流。城外葺寮結肆,人煙已聚集了起來。

  連平州城建於山中,最宜守禦,牟應受“丈勘賊田,履畝清查”,土地丈量工作做得又細又好。次年11月,連平縣改為連平州,此時連平城牆衙門公署也已竣工,牟應受正式調任連平州首任知州。為安全起見,有司安置了280個兵士守內城,其餘內莞、獐坑等地也有守衛、御所,可護城周全。牟應受在裡面辦公、吃工作餐,雖是“百雉方新”,周遭仍有一些野生動物出沒:“披荊鹿豕群為侶,揮劍豺狼膽亦寒。”工作餐也很簡單,不過是“涼薄菜羹”“洪荒味色”。牟應受“躬親阡陌,跋涉溪澗,畫井分田,測壤定賦稅,清隱佔,定戶籍,設屯田,守要害”,疏通溝渠,丈量土地,使民眾從蓬簷茅舍裡搬進更為牢固的磚牆瓦面住宅。同時,他出臺相關措施,“懷柔遠近,充實城池”,讓外來人口也能安居下來,與本地原有人口毗鄰相安,漢族畲族和睦相處。

  連平州城後來經不斷擴建,至清雍正八年(1730年)時已初具規模,城內建有州署、學宮、書院、府第、祠堂、店鋪等建築,大街小巷縱橫交錯。後人為紀念牟應受,將州城改名為“元善”(牟應受又名元善),並在城北建了個牟公祠(牟爺祠)。可惜風雲變幻,雍正年間的老城牆城門和各種老建築都已不復存在,如今香火不斷的牟候祠不過是2001年在原址上重建的。照牛排(www.ZhaoNiuPai.com)聽石龍大哥講古,現在的建設銀行國稅大廈那裡以前有老城牆和地主墳墓,後來曾變成垃圾場。

《連平州志》卷之一:輿圖(290年前的連平地圖)

連平州城全圖,清雍正八年(1730年)

  3、連平州學宮圖

  牟應受是拔貢出身,重視文化事業。公務之餘,牟應受讓一些聰明好學的子弟到自己住的地方來,教以《詩》《禮》,每天讀背、講解,日積月累、潛移默化,州治的文化氛圍濃厚了起來。再加之“復荷督學,魏公仲雪,薪槱棫樸,拔茅連茹, ”。有幾個飽學之士帶頭,民智逐漸開化,此後連平“衣冠之英輩出”,荒昧偏陬之地“易樸陋而文明”。

  在清末廢除科舉制度前,連平州一直享有“科甲蟬聯仕宦顯”之譽。在清代200多年的科舉考試裡,連平出了翰林5人, 12人,舉人53人,副榜6人,拔貢23人。清初康熙、雍正時期,僅何姓一門三代就考取了四舉人、兩進士,人贊之為“兄弟舉人,父子進士,叔侄同科”。連平顏氏家族在清代曾以“一門三世四節鉞(督撫),五部十省八花翎”的顯赫家世成為當時全國“二十八世家”之一,聞名朝野。

  在雍正八年的學宮圖裡,有學正衙、訓導衙、崇聖祠、土地祠、儒學門、東西廡、東西齊、進賢門、明閣、先師,等等。

《連平州志》卷之一:輿圖(290年前的連平地圖)

連平州學宮圖

  4、九連山圖

  最開始知道九連山,大概是在1999年曾平標寫的那本報告文學《遠山的誘惑》,上面說“九連山是一本永遠讀不完悟不透的百科全書,它記錄的不僅僅是一塊地域的喜怒哀樂,同時也是一個民族悲歡離合的真實寫照!”隱約記得裡面有說到當地人早年曆盡艱辛開鑿修

九連山隧道(估計是S341省道那段1公里長的隧道)的事蹟。2009年12月29日,連平縣上坪鎮旗石村的一個山坳中彩旗飛舞,大廣高速公路連平段九連山隧道工程正式動工,這是另外一條3.3公里長的九連山隧道。

  雍正《連平州志》裡畫的九連山圖,北至周公陂、上藍州、朝天馬、浰頭司、亞髻缺(亞婆髻?)、李田,南至大埠、漆目凹、十二排、油溪、窄頭、忠信,東至青草洲、獐坑,西至內管營,地理位置大致相當於現在連平東部的內莞、油溪、高莞和忠信鎮,2003年以前還有個九連鎮(後併入內莞)。用現代人的眼光看,九連山是個位於贛粵邊界的大山脈,跨越東南西北九個市縣:和平、河源、新豐、英德、龍門、從化、翁源、龍南、定南,九連山主峰黃牛石海拔1430米。

《連平州志》卷之一:輿圖(290年前的連平地圖)

九連山

  5、先農壇圖

  先農壇,在漢唐以前稱為帝社、王社、藉田壇。魏時,先農為國六神(風伯、雨師、靈星、先農、社、稷)之一。武則天垂拱年(685至688年)之後,祭壇改稱先農壇。在北京西城區天壇公園西南,有一座佔地2000畝、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的先農壇(舊稱山川壇)。

  祭祀先農和親耕的傳統,可以追溯到周朝,但不是每年舉行。明清兩代,成為國家重要的祭祀典禮。每年仲春亥日,皇帝率文武百官到先農壇祭祀先農神並親耕(稱為藉田禮)。在先農神壇祭拜過先農神後,在俱服殿更換親耕禮服,隨後到親耕田(也叫演耕田,一畝三分地)舉行親耕禮。親耕禮畢後,在觀耕臺觀看王公大臣耕作。秋天,親耕田收穫後,將穀物存放在神倉院,供北京九壇八廟祭祀使用。

《連平州志》卷之一:輿圖(290年前的連平地圖)

《雍正耕織圖·耙耨》,長白臉小鬍子就是四爺胤禛

  我們的破塵居士雍正皇帝熱衷於此,在13年的皇帝生涯裡到北京先農壇祭祀並親耕12次。他登基之前還曾自導自演,命宮廷畫師精心繪製了一套《雍正耕織圖》獻給康熙。在那46幅圖裡,雍親王親自出演男一號,妻子兒女也紛紛登場,一手扶著犁,一手舉著鞭,扮演辛勤勞作的農夫往返犁地三次(三推三返),以示重視農桑、心繫蒼生。身邊有6名大臣扶著犁頭,還從各地挑了24個60歲以上經過禮儀培訓的老年農夫,穿著蓑衣幫他扶犁而行。演員都有演砸的時候,據說嘉慶二十年照例親耕,但耕牛根本就不配合嘉慶皇帝的工作,死活不肯耕地,輪到王公大臣們上線耕種時也不聽使喚,有的耕牛甚至還四處奔逃,那一畝三分地成了大型翻車現場。

  雍正四年議準:奉天、直隸、各省,於該地方擇地為耤田,以雍正五年為始,每歲仲春,府尹、督撫及府、州、縣、衛所等官,率所屬耆老、農夫,行耕耤禮。該督撫將設立耤田畝數報明戶部、禮部存案。

  五年議準:直、省各擇東郊官地潔淨豐腴者,立為耤田。如無官地,動支帑銀置買民田,以四畝九分為耤田,每歲耕耤之日祭先農。禮畢,各官鹹易蟒袍、補服,州、縣正印官秉耒,佐貳執青箱播種。專城衛所正印官秉耒,如無屬員,即選擇耆老執青箱播種。耕時,用耆老一人牽牛,農夫二人扶犁,悉照九卿之例,九推九還,農夫終畝。耕畢,即率耆老、農夫,望闕行三跪九叩禮。其農具用赤色,牛用黑色,箱用青色,所盛籽種,各從其土之宜。即著(同“著”)守壇農夫灌溉田,地方官不時勸課,將每年所收米穀及用過粢盛數目,造冊報布政使司,送戶部復實至各省。耕耤日期,每歲十一月。頒《時憲書》後交欽天監擇日,由部奏請,欽定通行。奉天府尹、直隸、各省督撫,轉飭所屬,同日舉行,永著為例。《禮部則例·直省耕耤》

  咱連平沒有北京那麼氣派的先農壇,但為了鼓勵男耕女織,雍正年間連平州也做了一套迷你版的:

  先農壇一座,坐在東郊,高二尺一寸,寬二丈伍尺,四面結方;

  先農壇祠一座,三間,正間一十七坑,偏間一十三坑,簷高一丈一尺,深二丈四尺;

  配房兩間,每間十三坑,深二丈四尺,簷高九尺;

  築土圍牆一百零三丈,高五尺五寸;

  門樓一間,南向,寬一十五坑,深九尺;

  先農祠一棟,深二丈四尺,寬三丈四尺,高一丈五尺,簷高一丈一尺;

  東西兩間配各,深一丈,寬一丈,高一丈;

  先農神牌一位,高二尺四寸,寬六寸,座高五尺,寬七寸五分。

  丈、尺、寸【商代一尺合今16.95cm,人高約一丈故有“丈夫”之稱。清代一尺相當於現在的31.1釐米,十寸為一尺,十尺為一丈】,簷【yán,同“簷”,伸出牆壁的部分】。

《連平州志》卷之一:輿圖(290年前的連平地圖)

連平州先農壇圖

  6、忠義孝弟(悌)祠

  忠是對君主忠誠,義是對朋友講義氣,孝是孝敬父母,弟(tì,悌)是友愛兄弟,忠義孝悌祠是供奉生前忠、義、孝、悌的死者牌位的祠廟。忠義是儒家推崇的重要倫理道德準則,主要是為維護統Z階級的利益。孔子非常重視孝悌,認為孝悌是做人、做學問的根本。

  旌表忠孝節義,是清朝的禮制,於京師及各直省府、州、縣、衛, 分別建立忠義孝悌祠一座,祠內立石碑;另設節孝祠一座,祠外建有大坊,凡是本地應給予旌表者,均題名於其上,身後設位祠中。其宗室、覺羅應旌表者,由宗人府奏交禮部題請旌表;在京八旗及各省駐防八旗應旌表者,由部於每年三月內, 諮查在京都統及駐防將軍、都統,造冊報部核議匯題;各省應旌表者,由督、撫、學政會題,取具冊結,送部核題。具題後行知各地方,各地方依限期行查諮復,以備存案。凡奏準應旌表者,分別等第賜給建坊銀兩、緞匹, 並頒發敕諭、詩章匾額等物品。照牛排看《連平上坪謝氏族譜》,上面有不少族人受到地方官旌表、送牌匾的記載,不過我暫未見到匾額實物。

  雍正四年(1726年)5月,連平州城東北角建了一所忠義孝弟祠:

  祠宇一,進深二丈四尺,寬三丈四尺,高一丈五尺,簷高一丈一尺;

  東西兩廊長八尺,深四尺;

  頭門高一丈三尺,簷高九尺,深八尺,寬三丈三尺;

  八字牆共一丈;

  石碑一座。

《連平州志》卷之一:輿圖(290年前的連平地圖)

連平州忠義孝弟(悌)祠

  7、節孝祠

  節指貞節,孝是孝順。節孝祠是舊時封建統Z階級旌表節孝婦女的祠堂,清代在各省﹑府﹑州﹑縣各建節孝祠一所,祠外建大坊,凡節孝婦女由官府奏準旌表的都入祀其中,春秋致祭。

  同樣在雍正四年(1726年)5月,連平州城北建了一所節孝祠:

  祠宇一,進深一丈七尺,寬三丈四尺,高一丈三尺;

  東西兩廊長八尺,深四尺;

  頭門高一丈三尺,簷高九尺,深八尺,寬三丈三尺;

  八字牆共一丈;

  牌坊一座,高一丈三尺,寬二丈四尺。

《連平州志》卷之一:輿圖(290年前的連平地圖)

連平州節孝祠

  之前預告的連平八景圖,在州志裡單列於“輿圖”之後,照牛排正準備連平老八景和新八景的資料,過幾天會單獨發一篇。

  《連平州志》,牟應受、韓師愈、盧廷俊、何深、顏希聖,明清;

  《河源日報》,記者凌麗,2020年02月09日;

  《牟公祠堂記》,佟國瑞,康熙二十五年;

  《新唐書·禮樂志》,宋祁、歐陽修、範鎮、呂夏卿,北宋;

  《雍正耕織圖》,北京故宮博物院武英殿,清雍正;

  《禮部則例·直省耕耤》,清;

  《清會典·禮部十·祠祭清吏司二》,清

往期回顧(戳下方標題):

  

   ;

   ;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