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7 話談曾經風靡全國的河南曲劇經典《卷席筒》


小文開頭請大家欣賞的是海連池在《卷席筒續集》裡的一段唱“勸娘投案”,私以為情真意切,曉之以情動之以理,特別好聽!

話談曾經風靡全國的河南曲劇經典《卷席筒》

《卷席筒》,又名《白玉簪》、《斬張蒼》等,是河南曲劇傳統劇目,也是河南曲劇的經典劇目。河南曲劇,主要流行於河南及湖北西北部。前身為曲藝“河南曲子”,於1926年經地攤、高蹺階段進入戲曲舞臺。又有南陽曲子(大調曲子)和洛陽曲子(小調曲子)之分。

1981年由西安電影製片廠拍攝,海連池、董秀娟、馬二章、王克麗、吳自立等參演的曲劇電影《卷席筒》問世,瞬間風靡全國,成為那個時候最賣座的戲曲片,更成為一代代河南人心中永恆的經典。當然,它的成功得益於那個物質匱乏的時代,但又不僅僅是因為那個時代。它的成功最大因素則得益於一輩輩民間藝術家代代錘鍊的經典劇情、唱腔,更來源於眾位藝術家為之付出的心血和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

話談曾經風靡全國的河南曲劇經典《卷席筒》

《卷席筒》講述的主人公張蒼娃是一個善良可愛的少年,他從小失去父親,跟著母親嫁到曹家。可是心術不正的母親害死了曹老爺,並嫁禍於曹保山之妻張氏。正直的蒼娃為了救出嫂嫂張氏,一人承擔了殺人的罪名,被判斬刑。幸虧新到任的巡撫是蒼娃進京趕考取得功名的哥哥曹保山,蒼娃獲救。他接來了嫂嫂張氏,一家團圓。

它不同於現代戲曲風格,這部經典作品憑藉著貼閤家庭倫理的吸眾特點,運用簡單的人物矛盾勾勒出不同的鮮明的人物性格。全劇條理簡單、線索清晰,簡單的劇情構造融匯樸素的唱腔設計,便能很直觀地觸及觀眾心理,讓觀眾清楚地分辨“善”與“惡”。在二婚家庭中出現的一些不和諧因素大都關乎“財”,因財滋生的私利貪念逐漸毀壞人類的道德觀、家庭念,從而一轉為“惡”,破壞家庭,害人害己。“善”之可貴,是值得戲迷朋友反思和崇敬的,家庭倫理道德也是迄今為止大千世界的一個重要主題。

河南戲在唱腔上肯定選用河南話,唱腔道白中引入的“口語化”是最突出的特點。在《卷席筒》中,演員之間的演唱和大眾平常說話一樣通俗易懂,沒有矯揉造作的成分,敘事做到了言簡意賅,將喜怒哀樂都展現在語言裡,合情合理地襯托出故事情節。這種最直白、最淺顯的語言往往是最親切的,表現力最強的。在《卷席筒》中我們隨處可以聽到樸實的生活化語言,會不自覺地產生一種親切感,甚至會為自己與演員有同樣的話語而竊喜。故事中趙氏的兇蠻也是通過她的語言所表現出來的,低俗的語言再加上眼神就勾勒出了她貪婪的一面,而蒼娃在獄卒面前小心翼翼的話語,也體現出他孩子氣的一面,符合蒼娃的人物形象。金哥玉妮找媽媽的執著也通過頑固的語言和焦急的哭聲展現給觀眾,這些樸實無華的真情實感就是語言藝術的魅力所在。


話談曾經風靡全國的河南曲劇經典《卷席筒》

觀眾最為讚賞的就是人物形象的對比鮮明,將蒼娃這一丑角(俗稱豆腐塊)人物排在了首位,成為全劇的主要人物,這一角色堪稱此劇最經典的人物形象。在這部以家庭糾紛題材展開的“醜”與“美”的較量中,小蒼娃雖然年紀不大,“豆腐塊”扮相,但他的品質是高貴的。作者在創作中通過講述小蒼娃替嫂子入獄鳴冤的故事,讓這個剛正不阿、同罪惡勢力作鬥爭的蒼娃形象躍然熒屏,展現出丑角的獨特之處,也鞭撻了蒼娃母親對財的貪婪和封建官吏貪汙毒辣的醜惡嘴臉。

“母親”本該是一個溫暖的詞彙,但這部戲裡的母親卻為了自己霸佔家產的貪慾毒害丈夫,陷害兒媳,其醜惡形象與蒼娃及其善良哥嫂形成鮮明的對比,而象徵青天的百姓父母官也不能公正地行使自己的權利,在收受賄賂、屈打成招的那一剎那,人性的扭曲也靈動顯露。這部戲運用強烈的人物形象對比,在某種程度上也是一種迴歸與反思,在內容的詳略得當中滿足觀眾的審美需求,這也是河南曲劇在人物塑造方面受觀眾青睞的獨特之處。

與其說是一代代藝人改編流傳下來的《卷席筒》,不如說是勞苦大眾一步步創造出的《卷席筒》,因為一齣戲曲劇目的發展離不開創作者與受眾的交流探討,更離不開戲曲向戲迷的步步妥協。這出戏的成功還得益於“河南曲劇”這一接地氣的獨特劇種,正如《朝陽溝》之於豫劇一樣,《卷席筒》之於曲劇更是珠聯璧合。河南曲劇的前身是高蹺曲子,由高蹺曲子到河南曲子,經過三步曲,即高蹺曲子-——高臺曲子——舞臺曲子(河南曲子),後來叫河南曲劇。在國內是最年輕的劇種,僅80年的歷史,成為河南第二大地方劇種,劇目以民間生活小戲居多。更因如此,憑藉接地氣的演唱和人民大眾喜聞樂見的題材,河南曲劇《卷席筒》成功了。

話談曾經風靡全國的河南曲劇經典《卷席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