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追問:新冠病毒或因毒力太強而逐漸滅絕?概率有多大?

科技日報記者 胡定坤

3月5日,清華大學醫學院院長董晨 在“疫情下的中國與世界經濟”論壇上表示,新冠肺炎有可能在我們人群中轉化成一個慢性的疾病,長期和人類共存。

3月6日,武漢大學人民醫院的張旃、武漢病毒所研究員石正麗等 在medRxiv網站發表預印本論文,也認為無症狀感染的存在表明,新冠病毒可能在人類中長期潛伏。

難道說我們真的要長期生活在新冠疫情陰影之下?對此,南開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教授高山 有不同看法。日前,高山等在ResearchGate 網站發表預印本文章《5’非翻譯區條形碼揭示2019新型冠狀病毒毒力》,提出新冠病毒毒力與SARS接近,很難與人類長期共存,但我們要高度警惕潛伏在野生動物身上的“新對手”。

新冠病毒毒力強

長期潛伏宿主難

高山介紹,冠狀病毒RNA編碼區上游的“5’非翻譯區”雖然並不表達,但其內部的“核糖體進入位點”(簡稱第一位點) 卻可以調控冠狀病毒大部分蛋白質的翻譯,功能至關重要,是影響病毒毒力的關鍵因素。

於是,高山等研究了1200多條Beta冠狀病毒的基因組,發現可根據第一位點內的一段特殊序列將上述所有病毒分為四類,每一類病毒的毒力接近,特殊序列幾乎完全相同。其中第一類包括中東呼吸綜合徵(MERS)病毒及蝙蝠體內的HKU4病毒等,毒力最強; ,毒力僅次於前者;第三類則包括毒力更弱的OC43、HKU1等人類冠狀病毒。

“這一特殊序列就像是給病毒打上的條形碼。”高山談到,這種分類方式非常清楚,不同類之間的冠狀病毒毒力差距顯著。進一步研究發現,這四類Beta冠狀病毒第一個基因的起始密碼子上游臨近的莖環結構恰好呈現出4種不同的形態。

追問:新冠病毒或因毒力太強而逐漸滅絕?概率有多大?

高山認為,根據現有數據,第一、二類中已發現病毒的種類和宿主種類都較少,很可能是因為毒力太強,病毒很難與宿主長期共存而逐漸滅絕, 而第三類病毒毒力較弱,經過長期進化有可能獲得宿主適應性,實現在宿主中長期存在。“條形碼”序列的保守性強,不易變異,新冠病毒的不太可能進化成為第三類病毒。 按照其分類和毒力,只要人類採取有力的防控措施,它大概率將走向滅絕。

病毒可以分類管

潛在威脅要警惕

高山告訴科技日報記者,根據“條形碼”對冠狀病毒分類,可以簡單、快速估計未知病毒毒力,為病毒分級管理奠定基礎,使未來防控更有針對性。例如蝙蝠攜帶的HKU4、HKU5和刺蝟攜帶的HKU31等多種冠狀病毒屬於第一類,雖然尚未報道出現感染人的情況,但仍應被列入重點監控和研究目標。

“此外,近期報道在穿山甲體內存在與新冠病毒高度類似的冠狀病毒。”高山談到,雖然穿山甲未必是新冠病毒的中間宿主,因為兩種病毒在可變翻譯分型上並不相同,而且穿山甲冠狀病毒基因組沒有新冠病毒特有的Furin酶切位點。但是,人類仍需重視該病毒的潛在威脅,研究發現它屬於第二類病毒,估計其毒力與SARS病毒和新冠病毒在同一水平。 因此,加強對攜帶危險病毒的穿山甲等野生動物的研究監控很有必要。

追問:新冠病毒或因毒力太強而逐漸滅絕?概率有多大?

中華穿山甲。圖片來源:Gary Ades, Kadoorie Farm & Botanic Garden

“總之,我們要高度警惕已經發現和未來出現的毒力較強的第一、二類病毒。 ”高山指出,相比之下,第三類病毒種類多、宿主廣泛,有可能出現週期性的小範圍暴發,但毒力較弱、威脅較小。

“按照‘條形碼’序列對病毒分類並不侷限於Beta冠狀病毒。”高山表示,我們將其應用於甲型流感病毒分析,結果與常規採用的血清型分類高度一致,該病毒的12個HA亞型和8個NA亞型各有一張一一對應的“條形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