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4 有“氣”生命才有活力

【本篇是:彭博士講《黃帝內經》系列-精華篇-之八十。(更多精彩內容持續更新中……)】

“是以聖人陳陰陽,筋脈和同,骨髓堅固,氣血皆從。如是則內外調和,邪不能害,耳目聰明,氣立如故。”——《黃帝內經•生氣通天論》

(接前文)“氣立如故”這四個字,我希望大家一定要劃重點,“氣立”這兩個字要是弄明白了,《黃帝內經》的很多篇章的詞都能弄明白。王冰註解“氣”指的是真氣,“立”指的是獨立,是真氣獨立如常的意思,叫做“氣立如故”。在《素問吳注》裡面認為“氣立者,人受天地之氣以立命,故有生謂之氣立。”指的就是人受天地之氣以立命。所以“有生謂之氣立”,就是有生命就稱為氣立。

《素問集註》裡面所講的“本經雲”,“本經”是指的《黃帝內經》。《黃帝內經》在其他篇章有專門的闡述,“根於中者,命曰神機,根於外者,命曰氣立。”這段話經常被引用,“根於中者”的“中”指的是神內部叫做神機;“根於外者”的“外者”就是外部環境,“命曰氣立”。“又曰”,這也是《黃帝內經》後面的原文,叫做“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今日頭條 )所以,“.惟聖人敷陳其陰陽,使升降出入,外內調和,是以氣立如故也。”《素問集註》這段話有一點非常典型地用“以經解經”方式來解讀。用《黃帝內經》後文裡邊的這段話,叫做出“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還有就是“根於中者,命曰神機,根於外者,命曰氣立。”這兩段原文來解釋此處的“氣立”。由此可見,這個“氣”指的就是真氣和精氣。“立”字當取其反訓之意,做“行”來理解,就是行動的意思。

做“行”來理解也有證據,中國古代的文字學和訓詁學經常用同時代的作品來互相證明。用《黃帝內經》同時代來的其他文本來解釋這段話的意思,幫助大家理解。《呂氏春秋》是戰國時代的一部作品。春秋戰國再往後是秦,“呂氏”指的是呂不韋,《呂氏春秋》這部著作也是成書於戰國、先秦時代的一本書。這個書裡邊有一段話,叫做“如秦者立而至,有車也”,這段話高誘註解為:"立,猶行也",立就是行的意思。“氣立如故”指的就是精氣或者是真氣運行如常。這個地方指的就是人的生理狀態。

我們就看到《黃帝內經》有很多話,就像對聯一樣,有上聯有下聯,上聯與下聯的對應的所謂的關鍵詞,這種對仗實際上可以互訓。(今日頭條 )比如說“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出入升降”指的是氣機,由此對應的神機和氣立不是相反的意思,實際上指的就是身體的氣血、真氣運行,精神保持正常生理狀態的一種運行規律,所以一個叫神機一個叫氣立,所以說“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這樣一理解就很容易把這篇原文給全部理解了。

《黃帝內經》的文字是非常優美的,很多詞講起來朗朗上口,非常優美。比如我們後文會講到的“陰陽之要,陽密乃固,兩者不和,若春無秋,若冬無夏。”“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這樣的一些對仗工整的話,讀起來朗朗上口,而且文字非常優美,這顯然就是經過高人加工或者潤色,把它沉澱下來的。所以,歷代的注家無論是界內的人,還是醫學界外的人都非常喜歡註解《黃帝內經》、讀《黃帝內經》。(今日頭條 )比如我們所知道的著名文豪蘇東坡,他就通讀過很多遍《黃帝內經》。後世有很多文學家、思想家、哲學家都喜歡讀《黃帝內經》。原因是什麼呢?就是它的文字優美、流暢,不僅能給人很多生命、身心狀態或者是醫學、生理的啟迪,同時還給人很多哲學上的啟迪。比如說“嗜慾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這種話談的是人生哲理和價值觀,但是在這裡卻講了一個很深刻的養生道理。

所以,中國傳統文化是一氣相通的,並不是分散開的。通了一門之後,再去通其他就很容易。《黃帝內經》恰恰就是承上啟下,上可以通到天道,跟《道德經》、《莊子》這些中國本土的哲學經典和關於道的闡釋的文章和古書經典非常相通,下可徹地達人,非常接地氣,和臨床的關係很密切,同時,還可以指導人生。所以它就是這樣一部經典,我們學起來就感覺非常有味道,越學越高興越歡喜,這就是我們學習《黃帝內經》的心得體會。

今天的講課就到這裡,謝謝大家的收聽,我們下次節目再見。(未完待續)

本篇是:彭博士講《黃帝內經》系列-精華篇-之八十。(更多精彩內容持續更新中……)


免責聲明:本文為健康知識分享。文中所涉及的藥物、藥方、針灸以及其他各種治療和養生方法,請在專業醫師指導下應用,切勿自行應用。如因不當使用所產生的問題,概不負責。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並保留相關法律權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