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如何理解"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的詩句意境?

德州水上泉城


唐詩宋詞,這一時期湧現出才華橫溢的偉大詩人,在詩歌的長河中不斷譜寫著他們的詩詞歌賦。然而,宋代詩人志南並不是一位很出名的詩人,但是他的一首詩卻成了千古絕唱。

絕句——宋·志南

古木陰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

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這一句“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被無數文人墨客所稱讚。這句詩寫出二月裡杏花開放季節裡的濛濛細雨,沾了衣裳,似溼非溼,迎面而來拂動楊柳的風輕吹在臉上,沒有絲毫寒意。令人心曠神怡,渾身舒爽。

"杏花雨"和"楊柳風",含蓄而又深刻的突出早春的雨和風。這般描述比“和風細雨"更富有美感,更富於畫意。 楊柳枝隨風盪漾,南宋著名詩人陸游寫過“小樓一夜聽春雨, 深巷明朝賣杏花"有異曲同工之妙。“沾衣欲溼",用衣裳似溼未溼把“初春細雨似有若無”表現得淋漓盡致。

這首詩含蓄而又深刻的描繪出紅杏灼灼,楊柳依依, 細雨微微,和風暖暖的畫面, 讓人覺得如沐春風,心曠神怡!


春夏秋冬L


“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已經成了千古絕句,至今被人們所傳頌,在很多地方能看到對“杏花村”和“楊柳風”那陶醉的美景吟唱。

“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網絡圖片)

“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出自南宋僧人志南的《絕句·古木陰中系短篷》中的末節。前面兩句是“古木陰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

這首詩描寫了春天的景色。用第一人稱“我”,把小船拴好在高大的古樹陰下;然後,拄著柺杖,走過小橋,舉目恣意地欣賞著這美麗的春光。接著描寫了“雨”,那絲絲的細雨,淋到我的衣衫上卻看不到溼;而“雨”飄灑在豔麗的杏花上,使花兒更加潔白。此刻,陣陣的微風,吹著我的臉,並不使人感到寒冷;那“柳”在舞動著嫩綠而細長的柳條,格外地輕颺。

杏花與楊柳(網絡圖片)

這首詩把春的場景描寫的真是太美了!尤其是後兩句

“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把春真是寫活了。用“欲溼”和“不寒”寫動態的雨絲和微微的風,暗表了細雨滋潤著杏花,使杏花顯得更加白嫩嬌潔。接著,再點出季節,說出春風撲面,帶著絲絲暖意,吹動著細長柳條,那輕盈多姿的場面,更加生髮出春的溫馨。

看起來作者是在寫“春”的風景,其實,這是作者在寫自己一種意境:主觀體驗。作者漫步在這杏雨柳風交織的迷濛春色中,心中洋溢著乘興尋遊的怡然之樂的醉春之情,使整個世界彷彿都融化在斜風細雨的煙靄中;此刻,作者清醒地意識到眼前這些景緻是存在的,只是朦朧地感覺到了衣服上的“杏花雨”和從臉上輕柔地拂過的“楊柳風”是宜人的。

杏花(網絡圖片)

總之,這兩句詩是在寫春的溫暖,人的溫情之感的意境。通過描寫“我”對春的體驗,來告訴人們,春是美好的,人是善良的。


言者青青


“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乃是出自宋代志南的《絕句·古木陰中系短篷》。

絕句·古木陰中系短篷

【宋】志南

古木陰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

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作者,他是南宋詩僧,志南乃是他的法號。對於他的生平並無詳細記錄,僅此一首短詩留世,卻把自己的名字載入了宋代詩史。

然後我們來看一下譯文:把小船停放拴在岸邊的古木樹蔭下;拄著柺杖走過橋的東邊恣意觀賞這春光。陽春三月,杏花開放,綿綿細雨像故意要沾溼我的衣裳似的,下個不停。輕輕吹拂人面的,帶著楊柳清新氣息的暖風令人陶醉。

這首詩記述了作者一次遊覽的過程,運用擬人手法表現了春風的柔和溫暖,表達出作者對大自然的喜愛。

“古木陰中系短篷”。意思說:我在一棵老樹蔭下拴住小船。它告訴我們,作者是乘船出來春遊的。而且這個地方有樹有水,是個好去處。古木成蔭,又乘帶篷的船,暗示了春來天暖,並會有風雨。

“杖藜扶我過橋東”。意思說:我扶著藜杖來到小橋東面。這句寫作者下了船,又扶杖步行,表明作者雖然年紀老了,但遊興很濃。其實在乘船途中,他已經在欣賞春天美景了,現在又徒步遊賞,可見春天景色的迷人。

上兩句主要寫了春遊的經過,在春遊興致中初步透露出春光的美好,那麼春光到底怎樣美好呢?作者就在後面兩句中進行了具體的描述。

“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通過自己的感覺來寫景物。眼前是杏花盛開,細雨綿綿,楊柳婀娜,微風拂面。詩人不從正面寫花草樹木,而是把春雨春風與杏花、楊柳結合,展示神態,重點放在“欲溼”、“不寒”二詞上。“欲溼”,表現了濛濛細雨似有若無的情景,又暗表細雨滋潤了雲蒸霞蔚般的杏花,花顯得更加嬌妍紅暈。“不寒”二字,點出季節,說春風撲面,帶有絲絲暖意,連綴下面風吹動細長柳條的輕盈多姿場面,越發表現出春的宜人。這樣表達,使整個畫面色彩繽紛,充滿著蓬勃生氣。詩人扶杖東行,一路紅杏灼灼,綠柳翩翩,細雨沾衣,似溼而不見溼,和風迎面吹來,不覺有一絲兒寒意,這是耐心愜意的春日遠足。

總之,這是一首膾炙人口的七絕名詩。詩僧志南亦因這首描寫二月春景的詩而名留千古。

  


木兮慕溪


詩句很有名,將人與自然的互動寫的很美,很充分。有種意境在裡面,就是人的陶醉。


我們來看時間,杏花雨、楊柳風,這兩組自然描寫就將時間表達了出來。就是溫暖的春天啊。

更妙處是,時間的表達在無形中成了實體、自然的存在,這樣“沾衣”、“吹面”,就有了落腳點、著力點,竟是那“杏花雨”、“楊柳風”。自然狀物成了時間、成了載體!

作者為什麼這樣寫呢?

我們可以看一下作者的深刻用意。

誰的衣?誰的面?也就是誰的衣服被杏花雨淋溼?誰的面頰被楊柳風吹拂?當然是作者!但是,讀不到關於作者的直接表達。彷彿作者已經與自然融為一體了。

一副畫面已經映入我們的眼簾,杏花雨伴著楊柳風,溫柔的、細膩的、不饒人的,在浸潤著作者與如畫的環境。


聿劍培訓師


出自:僧志南《絕句》

意思:春天的天氣時雨時晴,杏花開時的濛濛細雨落在身,衣服欲溼未溼,柔和的楊柳,春風吹在臉上一點兒也不覺得寒冷。原文:

《絕句》

古木陰中系短篷,

杖藜扶我過橋東。

沾衣欲溼杏花雨,

吹面不寒楊柳風。

路過杏花林時天上正在下著毛毛細雨,春天的這場小雨正適合出外散步,雨連衣服都全溼不了,外面的楊柳剛剛發芽變綠和著春天的風剛好很柔和,顯得詩人悠閒愜意,清新的氛圍中詩人內心很明朗輕悅,非常熱愛大自然的抒情情懷,在春天詩人的在場是匆匆而過的遊客,全詩美麗快感,一片春景怡景動人心魄!



芊夢狐雪


"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是出自宋僧人志南的詩《絕句》

——

古木陰中系短篷,

杖黎扶我過橋東,

沾衣欲溼杏花雨,

吹面不寒楊柳風。

這詩整體意思是作者在初春遊玩郊外時,心情特別的舒暢快樂,覺得眼裡的春天的景物處處都是美好的。

這兩句"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主要意境在"欲溼"和"不寒"二字,一個老僧悠哉自哉的遊玩,在杏花嬌豔豔的林中走過,在弱柳扶風中前行,似有似無的細濛濛的春雨微沁了老僧的衣衫,那份久經寒冬幹憋枯燥的心,此時此刻也越溫暖圓潤起來的了吧,楊柳下垂,結滿的一個枝條一個枝條的小絮蕾,在微風中輕舞著,劃過一個善良純樸的老者的臉朧,只覺得像嬰兒溫柔的小手在撫摸吧,心裡除了喜悅和溫存是沒有一絲寒意的。

此詩寫的時間也是過了節氣的數九寒冬三、四九天,到了五、六九的季節了,不寒也是真的不寒,欲溼也是真的欲溼了吧。

老僧人是禪意的老僧人,禪意的春天也是老僧人禪意的人生吧。





遠方西沙


大家好,我是海海文化閒談,很高興能夠回答這個問題。

"沾衣欲溼杏花雨,春面不寒楊柳風",這句詩出自南宋僧人志南的詩《絕句》。全詩內容為:

古木陰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

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寒冬過去,溫暖的春天已然來到,大地開始恢復生機。這天詩人駕著一艘小船,穿過一條小溪,將小船繫到一棵樹上,然後住著柺杖走到橋東。這邊有一大片的林子,微風徐徐,杏花開的正豔。

詩人主要描寫了初春季節萬物復甦、大地回春到迷人景象。

"穿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這句詩中,"欲溼"和"不寒"兩個字兒用的極妙。"欲溼"表現出春雨的輕柔飄渺,與“天街小雨潤如酥”,有異曲同工之妙。"不寒"則表現出微風徐徐,吹在人身上的風是輕柔的溫暖的,只覺得神清氣暖。

用"杏花雨"與"楊柳風",同樣表達了雨和風的輕柔,可以看出在雨中漫步的詩人心情是極為歡暢的。


海海文化閒談


“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出自宋代志南的絕句。全詩如下:

古木陰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

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大體的意思是:詩人把小船停放拴在岸邊的古木樹蔭下;拄著柺杖走過橋的東邊恣意觀賞這明媚的春光。

陽春三月,杏花綻放,連連綿綿細的雨像是故意沾溼詩人的衣裳似的,下個不停。輕輕吹拂人面的,帶著楊柳清新氣息的暖風令人陶醉。



墨潤繾綣綰清歡


這兩句詩,在意境上,具有清晰又空明的特點,讀著它,我們彷彿能夠看到:楊柳依依的暮春裡,春風拂面,細雨霏霏。

解讀詩的意境,因閱歷和經歷的不同,理解上也不盡相同。它可能是一個商人春風得意時的吟誦,也可能是一個詩人酒後的吟唱,更可能是一個少女,對於愛情的讚美。

這兩句詩,總體表達的是歡快的心境,讀不出憂愁和哀傷。



王振普486


如何理解: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五代·僧志南《絕句》

品讀:春天杏花綻放,飄飛的雨絲輕輕地粘在衣服上,卻不曾把衣服完全溼透;楊柳不停地擺動,涼風徐徐地吹在臉上,卻不曾覺得寒冷。這兩句詩描寫春天的可愛美景,杏花小雨,楊柳微風,景緻異常柔美動人。

原詩:

古木陰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沾衣”一詞寫出了雨的量,只是沾在衣服上而並沒有浸透。而“欲溼”一詞則更直接的寫明瞭雨並未滲透進衣服,是欲溼而不是溼。這兩個詞非常生動形象地把春雨那種細雨朦朧,纏綿的感覺表現的淋漓盡致,給人以一個遐想。“吹面不寒”則利用感官的角度把春風的暖意給表現了出來,讓人更容易去理解詩句帶來的含義。

而“杏花雨”和“楊柳風”則利用春天具有代表性的事物來象徵性地代替了春雨和春風。一方面讓詩歌更具風韻,典雅的氣質;另一方面,也讓春天到來萬物復甦的景象呈現在作者的眼前。

這句詩是通過詩人自己的感覺來寫景物,“欲溼”表現了濛濛細雨似有若無的情景,又暗表細雨滋潤了雲蒸霞蔚般的杏花,花顯得更加嬌妍紅暈。“不寒”二字,點出季節,說春風撲面,帶有絲絲暖意,連綴下面風吹動細長柳條的輕盈多姿場面,越發表現出春的宜人。

這是一首膾炙人口的七絕名詩,作者詩僧志南亦因這首描寫二月春景的詩而名留千古。南宋詩僧,志南是他的法號,生平不詳。志南的生活狀態已不考,他在當時的文壇上也沒有“中興四大詩人”以及“二泉先生”。

這首小詩,寫詩人在微風細雨中拄杖春遊的樂趣。詩前兩句敘事。寫年老的詩人,駕著一葉小舟,停泊到古木陰下,他上了岸,拄著柺杖,走過了一座小橋,去欣賞眼前無邊的春色。詩人拄杖春遊,卻說“杖藜扶我”,是將藜杖人格化了,彷彿是一位可以依賴的遊伴,默默無言地扶人前行。

次兩句寫詩人扶杖東行,一路紅杏灼灼,綠柳翩翩,細雨沾衣,似溼而不見溼,和風迎面吹來,不覺有一絲兒寒意,這是耐心愜意的春日遠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