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高力士晚年為唐玄宗絕食而死,他為什麼對李隆基這麼忠心?

杜耀雨


在熱播大劇《長安十二時辰》裡,大宦官郭利仕被塑造成一位心機似海、八面玲瓏的形象,在暗中沒少維護李必,幫助他辦案。其實,郭利仕的歷史原型,正是唐玄宗時期的大宦官高力士。那麼,歷史上的高力士究竟是怎樣一個人?他的真實形象和結局如何?


高力士本名馮元一,是北燕皇室的後裔,“嶺南聖母”冼夫人的六世孫,曾祖父馮盎、祖父馮智玳、父親馮君衡世襲潘州刺史。馮元一年僅15歲的時候,因受族人謀反案的牽連,被嶺南討擊使李千里閹割,隨即送往長安做太監,時在聖曆元年(698年)。馮元一入宮後,被大太監高延福收為養子,並改名為高力士。



高力士入宮後,因為身材高大、天性謹慎,再加上養父高延福跟權臣武三思是親戚的關係,由是深得女皇武則天的重用,得以升任宮闈丞。唐中宗復辟後,高力士轉而侍奉皇侄李隆基,並跟他建立起超越主僕關係的親密感情。此後,在誅殺韋皇后、擁戴睿宗復辟及剷除太平公主等一系列活動中,高力士都鼎力支持李隆基,並且立有大功,由是獲得後者的器重。


唐玄宗親政後(誅殺太平公主之前,李隆基已登基為帝),高力士屢獲升遷,除在內朝擔任內侍監外,還在外朝累官至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封齊國公,官爵、地位鮮有人能及。高力士受唐玄宗倚重是如此之深,以至於每有四方進呈上奏文表,必先送呈高力士,然後進奉御前,小事便自行裁決。



正因為高力士深得聖寵,所以想攀龍附鳳、飛黃騰達之徒,都競相奔走於他的門下,希望能得到他的賞識、推薦。玄宗一朝,宇文融、李林甫、李適之、蓋嘉運、韋堅、楊慎矜、王鉷、楊國忠、安祿山、安思順、高仙芝等人皆因高力士的推薦,得以升任公卿宰相或強鎮藩帥,至於其他官員,更是不可計數。


高力士權勢是如此之盛,不僅文武百官畏懼他,就連皇族成員見到他都要執晚輩禮。例如,唐肅宗李亨(原名李嶼)在做太子時,便稱呼高力士為“二兄”,諸王、公主皆稱呼他為“阿翁”(對年長者的敬稱),而駙馬們則稱其為“爺”,高力士之尊貴,由此可見一斑。


權力與財富是一對“孿生子”,自古以來皆是如此。據史書記載,高力士憑藉權勢貪財納賄,由此積累起驚人的財富,非一般王侯所能比擬。高力士曾在來庭坊建造寶壽佛寺、於興寧坊修建華封道士觀,其寶殿、珍臺之宏富,可與國力相當。高力士家境之殷富,由此可見一斑。



在常人的印象中,一旦宦官權勢熏天、家貲鉅富,則必然會變得驕縱不法,引得朝堂內外切齒。然而令人詫異的是,高力士雖然身居高位、富可敵國,但並沒有遭到皇室和朝臣們的敵視,反而還被尊奉為長者,頗受朝堂內外的喜愛。究其原因,在於高力士乖巧謹慎、待人和善,由是人緣頗好、形象頗佳。


高力士侍奉唐玄宗長達50餘年,本以為憑藉著皇帝的寵信,會安享榮華富貴一生,沒想到“安史之亂”的爆發,卻徹底改變他的命運。原來,叛亂髮生後不久,唐玄宗倉皇逃亡成都避難,而太子李亨則北上靈武,並在那裡稱帝,是為唐肅宗,時在至德元年(756年)七月。李亨登基後,心腹大太監李輔國得寵,專掌軍國大事,由此取代高力士在朝廷內外的權勢。



這還不算完,等到肅宗光復兩京、迎回玄宗(此時已成太上皇)後,李輔國為防止老皇帝再度掌權,便唆使肅宗將玄宗遷往西內(太極宮)居住,形同將其幽禁。不僅如此,李輔國極力誣陷高力士,並將其流放到黔中道(今貴州省),時在上元元年(760年)八月。兩年後,唐玄宗在憂憤中離世,終年78歲。


唐玄宗駕崩前1個月,唐肅宗因病宣佈大赦,高力士得以由流放地迴歸長安。一想到不久後會再次見到老皇帝,高力士的心情不禁為之振奮,遂日夜兼程地往京師趕。然而等到高力士剛剛到達朗州後,便從流人的口中得知玄宗駕崩的消息,頓時間如有五雷轟頂之感。高力士因為深感悲痛,便北望長安號啕大哭,最終吐血而死,終年79歲,時在寶應元年(762年)四月。



作為一代權宦,高力士侍奉唐玄宗半個多世紀,雙方保持著一種親密的主僕兼兄弟情誼,這在歷史上是極其罕見的現象,而高力士也用自己的忠誠回報皇帝的器重,與他不離不棄、生死與共,堪稱太監群體中的典範。正因如此,高力士受到後世的高度讚揚,被譽為“千古賢宦第一人”,真可謂名副其實。


史料來源:《舊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鑑》


文史磚家


按照《舊唐書》和《資治通鑑》的記載,唐玄宗李隆基死後,流放外地的高力士被放回。走到朗州時,聽說太上皇李隆基已死,高力士傷心大哭,嘔血而死。此時是寶應元年三月,高力士七十九歲,他並不是絕食而死。

那麼,高力士為什麼對唐玄宗的感情這麼深厚?這般忠心呢?

高力士從小被閹入宮,因為記憶力過人,很得武則天、武三思的賞識。唐玄宗登基後,也非常倚重高力士。

此前,唐太宗借鑑歷史教訓,很注意防範宦官,規定宦官最高只能做到四品。但唐玄宗李隆基時代,破壞了這個規矩。

當時設立了內侍省,由高力士負責,許多政事先交內侍省,由它篩選之後,再呈唐玄宗。其中一些小事就由內侍省決定,不再上報唐玄宗。這就給了高力士這些太監們很多的擅權的機會。

特別是唐玄宗晚年時,逐漸怠政,許多大事和人事的任用,都與高力士商量。唐玄宗曾經說:“力士當上,我寢乃安。”

唐玄宗信賴高力士,封他為驃騎大將軍,渤海郡公。高力士還娶了妻子,父母和岳父都得到隆重的封賞。唐玄宗稱呼他為將軍,皇太子李亨把他視為兄長,普通的親王、公主稱他為“翁”,皇親們稱他為“爹”。可見,高力士的地位在開元、天寶年間尊崇無比。

當時,滿朝文武包括皇太子都知道高力士在皇帝面前說話很有分量,都對他小心逢迎。高力士聚斂了海量的財富,他所代表的宦官勢力也越來越大,到後來終於不可收拾。

安史之亂,高力士陪伴唐玄宗逃往四川,歸來之後,繼續服侍太上皇。此時,唐肅宗的親信太監李輔國當權,在他的授意下,高力士被流放到巫州。

唐玄宗和唐肅宗死後,唐代宗繼位,高力士被放回,途中死掉。他為唐玄宗嘔血而死,因為唐玄宗給過他太多太多的東西,而唐代中晚期的宦官之禍,也從這裡開始。


於左


高力士是唐朝最有名的宦官,被稱為千古賢宦,他幫助唐玄宗泡兒媳婦楊玉環,又在關鍵時候勸唐玄宗自保而殺掉楊玉環,高力士對唐玄宗絕對是忠心無二,在得知唐玄宗去世後,絕食多日,吐血而死,他為什麼對李隆基這麼忠心呢?


高力士本名馮元一,祖籍高州良德霞洞堡(今電白霞洞鎮),他的曾祖父馮盎曾認高州總督,受封耿國公,他的父親馮君衡世襲祖上官爵,後來馮君衡因牽連到一樁謀反案而被抄家,當時年幼的馮元一被閹割入宮。

馮元一被太監高延福收為養子後,遂改名高力士,引長相清秀,受到當時女皇武則天的賞識,後來來到時為臨淄王的李隆基府上,成為李隆基的心腹。

在李隆基從臨淄王到唐玄宗的坎坷險途中,自然也少不了高力士的出謀劃策,他幫助李隆基韋皇后和太平公主之亂,為李隆基問鼎寶座立下了犬馬之勞。


要說高力士如何忠心唐玄宗,楊貴妃是繞不開的一個人,當年唐玄宗寵愛的武惠妃去世後,曾一度消沉,不理朝政,後來高力士從中撮合,讓李隆基找到了知己楊玉環,雖說是不倫的戀情,但也使得李隆基老樹開花,從而有了《長恨歌》的千古佳話。

唐玄宗李隆基可以說是個功過參半的君王,他曾一手將唐朝的盛世推向了頂峰,但也親自葬送了大唐的輝煌。安祿山起兵造反後,唐玄宗丟盔卸甲倉皇出逃。

在逃至馬嵬坡時發生兵變,憤怒的士兵要挾唐玄宗處死楊貴妃,唐玄宗甚是不捨,情況一度相當危及,關鍵時刻還是高力士挺身而出,勸告唐玄宗為自保而放棄楊貴妃,棄卒保車,縊死楊貴妃並非高力士的錯,從某種意義上講,更是對唐玄宗忠誠的表現,無論他們之間是怎樣的曠世奇戀,在士兵譁變面前,也必須做出選擇,舍貴妃而保皇帝是無奈的選擇,這也是高力士關鍵時候的果斷抉擇。


之後唐玄宗逃到成都,太子李亨則逃往北方,在太監李輔國和將士們的擁立下,李亨在靈武即帝位,即唐肅宗,尊李隆基為太上皇。

安史之亂後,李隆基由成都返回長安,居住於興慶宮內,李隆基與唐肅宗不合,加之又討厭兒媳婦張皇后,父子間芥蒂很深,而當時的太監李輔國也在防備著李隆基,防止其復辟,因為唐肅宗是他所立,而自己一身榮華富貴全依賴唐肅宗的帝位,因此李輔國對年邁的李隆基是百般羞辱與打擊。


上元元年,唐玄宗被逼從興慶宮前往環境惡劣的太極宮,李輔國等人頤指氣使,在李隆基頭上耀武揚威,高力士再次挺身而出,指著李輔國大罵,李輔國惱羞成怒,殺了高力士的一個侍從,唐玄宗和侍從們嚇得發抖,只有高力士對擋道的士兵喊道“太上皇起駕,還不放下手中兵器,高呼萬歲!”。

李輔國這才不得不跳下馬叩拜太上皇,事後,唐玄宗感慨,如果不是高力士,他早就成了兵士的刀下之鬼。


高力士為保護唐玄宗,被當政的唐肅宗皇后張良娣和太監李輔國懷恨而被彈劾,流放至巫州(今湖南黔陽西南),按律高力士當斬,但顧及高力士對唐玄宗的忠心,於是將他流放。

唐玄宗被遷往太極宮後,沒有一個親信,身邊的侍從全部換成李輔國的人,其境況可想而知,唐肅宗也恐懼李輔國,不敢前去探望,唐玄宗也想出來探視女兒,同樣也不允許。


寶應元年(762年),唐玄宗李隆基在孤寂鬱悶中去世,他對殘酷的王權鬥爭和親情泯滅的現實徹底絕望了,遺詔中他沒有讓任何子女和其他大臣死後相伴,唯獨讓高力士陪葬。而他的兒子唐肅宗沒過幾天也駕崩了,李輔國等人率人衝進皇宮,當著唐肅宗的面砍殺了張皇后及其子越王李系,重病的唐肅宗受此驚嚇也一命歸天。

高力士流放兩年後得到赦免,他始終渴望回京伺奉太上皇李隆基,回到朗州(今湖南常德)後聞之先帝駕崩後,悲痛欲絕,絕食七天後吐血而死。

唐代宗李豫贈高力士揚州大都督的官位,遵先帝遺詔讓高力士陪葬唐玄宗之泰陵。


後人評價高力士說:其人良心未泯,忠昭顯露,雖不免權術俗媚,然膽識可嘉,為宦官之道也。的確如此。






遺產君


首先糾正一下,大宦官高力士是聽說了李隆基駕崩的消息後痛哭吐血而死的,絕食應該是民間傳說。

當然,無論哪一種,都說明了他對玄宗的忠心耿耿。


要問為什麼,可以用一句“士為知己者死”來總結。具體分析,我覺得有以下幾點:

第一, 李隆基對高力士絕對信任,並賦予了他極大的權勢。

玄宗曾說:力士當上,我寢則穩。意思是隻要是高力士在外面當值,我睡覺就能安穩了。

高力士辦事得力,屢次建功,先後被授官銀青光祿大夫,兼任右監門衛將軍,執掌內侍省事務,驃騎大將軍等,打破了宦官“官不上三品”的先例。

玄宗不能對朝臣或將軍說的事情,也找高力士商量。而如李林甫、楊國忠、安祿山、高仙芝等人都是經高力士的引薦而登高位的。

高力士在玄宗當政時的地位可謂是 權傾朝野,“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第二,李隆基很尊重高力士,他們的關係超越了君臣和主僕。

玄宗不稱其名,而是以“將軍”來稱呼高力士。皇族成員對他也相當恭敬,當時的太子李亨(後為肅宗)呼之為“兄”,諸王、公主呼之為“翁”,駙馬呼之為“爺”。這是何等的榮寵!

第三,高力士是歷史上首位娶妻的宦官,據傳妻子呂氏是他在少年流浪時就相識的。我想如果沒有玄宗的允許,高力士也不可能擁有妻子和家庭。

第四, 唐玄宗最後在孤寂中病逝,遺詔中親點高力士為自己唯一陪葬之人,而沒有讓任何子女和其他大臣相伴。

(在玄宗的泰陵邊,有一個不起眼的黃土堆是玄宗唯一的陪葬墓。)


可見兩人的感情勝於親人,實是生死與共、不離不棄的知己。

第五, 高力士自身也是一個知恩圖報、品行高尚的人。

如果單說玄宗對他好他就要忠心以報,那安祿山也得了玄宗諸多好處可到頭來還不是造反了麼!

在複雜險惡的王朝鬥爭中,高力士對唐玄宗這種至死不渝的忠誠,無疑也閃爍著人性的光輝。


貓熊姐姐


說到高力士,第一印象就是他,楊貴妃和李白之間的一些趣事了。

力士脫靴

在《新唐書•李白傳》中有這樣的一段記錄。

(李)白猶與飲徒醉於市。帝坐沉香子亭,意有所感,欲得白為樂章,召入,而白已醉,左右以水靧面,稍解,授筆成文,婉麗精切,無留思。帝愛其才,數宴見。白嘗侍帝,醉,使高力士脫靴。力士素貴,恥之,摘其詩以激楊貴妃,帝欲官白,妃輒沮止。


在《唐才子傳•李白》中也有著這樣的一個小故事,十分吸引人。

白浮游四方,欲登華山,乘醉跨驢經縣治,宰不知,怒,引至庭下曰:“汝何人,敢無禮!”白供狀不書姓名,曰:“曾令龍巾拭吐,御手調羹,貴妃捧硯,力士脫靴。天子門前,尚容走馬;華陰縣裡,不得騎驢?”宰驚愧,拜謝曰:“不知翰林至此。”白長笑而去。


這裡的白就是李白,而那個幫李白脫靴的高力士也就是我們今天要說的那一位高力士。

千古第一宦官

高力士因曾經幫助唐玄宗平了韋皇后和太平公主之亂,所以深得唐玄宗的賞識,而且他自始至終都對唐玄宗忠心耿耿,甚至唐玄宗駕崩之時,他也是一口鮮血噴湧而出,也隨之去了,他的忠心耿耿使他被譽為“千古第一宦官。”

公元760年,李隆基移居太極宮甘露殿,服侍著他的人有高力士和王承恩、魏悅等人,但是他們或許做夢都沒有想到,他們竟然因此而被罷黜了。

他們服侍李隆基登上了長慶樓,卻也不想因此而被李輔國陷害,因此被流放了。

一直到762年的三月份,他們才遇到大赦天線得以迴歸京城,然而還在路上之時,他們竟然碰到了其他被流放的人,在聽到他們的交談之後,高力士才知到李隆基已經駕崩了。之後高力士北望號啕大哭,最後吐血而死。

《舊唐書》:寶應元年三月,會赦歸,至朗州,遇流人言京國事,始知上皇厭代。力士北望號慟,嘔血而卒。代宗以其耆宿,保護先朝,贈揚州大都督,陪葬泰陵。

高力士對唐玄宗如此的忠誠,倒也是不辱他“千古第一宦官”之名了。


是阿維啊


高力士原本叫馮元一,早在年幼時便牽涉了一樁謀反案。

由於他生的面貌清秀,人又聰慧伶俐,於是被嶺南討擊史李千里閹割後,送給了武則天。

李千里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孫子,吳王李恪的兒子。

當時朝政都由武則天說了算,李氏皇族子孫多被她所戮。李千里為了自保,“數進符瑞諸異物”以求武則天歡心。他知道武則天信佛,便給馮元一改了個名字叫“力士”,把他和另一喚作“金剛”的閹童一併送到宮中。

(高力士劇照)

馮力士年紀雖小,卻極會察顏觀色。人又勤奮好學,連武則天都誇他“黠惠”。並讓他進入專門為內官所設的“習藝館”學習文化和騎射。學成後,便讓他隨侍左右。

不過後來,馮力士在工作中犯了小錯,竟被武則天驅逐出宮。

就在山窮水盡之時,宦官高延福向他伸出了援手,將他收為義子,並運用武三思的關係,最終讓武則天寬恕了他的罪過,並被重新召入宮中。

後來,李顯奪位。

李顯根本不是當皇帝的料,他又是個寵妻狂魔,朝廷事務一應都交給韋皇后應對。結果韋皇后一心要效仿武則天做女皇帝,搞得朝堂上烏煙瘴氣,人心惶惶。

也就是這個時候,高力士認準了有為青年李隆基。

本來,從當時的情形來看,就算李顯不做皇帝了,也輪不到李隆基來做皇帝。但高力士識人,認定李隆基絕非平庸之輩,而李隆基也正欲謀大事,急於結交朝臣,所以二人一拍即合。

這年,李隆基25歲,還是臨淄王。高力士也才20歲。兩個年紀相仿,再加上兩人亦都能文能武,因此關係非常親近。

公元710年,在高力士的幫助下,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發動了唐隆之變,成功地把韋氏一族悉數誅殺,並擁立父親李旦繼承了帝位。同時,由於李隆基政變有功,被封為太子。

公元712年,在李旦的禪讓下,李隆基登基繼位。

(李隆基劇照)

然而太平公主在朝中不斷擴張勢力,一心想要奪權。

所謂臥榻之下,豈容他人安睡。李隆基和高力士聯合起來,再次發動了先天政變,徹底把太平公主及她的黨羽一網打盡。從此,朝廷便被李隆基牢牢控制在手中。

兩次政變,高力士不僅為李隆基出謀劃策,還身先士卒替李隆基剷除異己,可以說,李隆基能坐上皇帝的位子,高力士功不可沒。

李隆基對高力士非常信任,讓他侍奉左右,並破格把他提拔為青光祿大夫、右監門衛將軍、雲麾將軍、執掌內事省事務。

高力士這個人很知分寸。李隆基每次許他以高官厚祿,他都沒有沾沾自喜,反而一再推辭,為什麼呢?原來他感恩養父高延福,認為自己所受官祿,不能高過高延福。

高力士的行為讓李隆基讚歎不已,覺得他人品又好,工作能力又強,愈發器重他。

高力士並沒有恃寵而驕,依舊全心全意侍奉李隆基,還為李隆基分擔政務。比如官員的上奏,都由他先過目,大事才報給李隆基,小事便由他全權處理。

隨著李隆基年老,愈發怠於政事。高力士的作用也就愈發突出了,他不僅要處理李隆基和朝臣們的關係,還要幫助李隆基在重大問題做決策。

對於這個時段高力士的評價,《舊唐書》是這麼說的:“中立而不倚,得君而不驕,順而不諛,諫而不犯。故近無閒言,遠無橫議。”這個評價顯然是非常好的。

除了處理朝臣之間的關係,高力士還為李隆基做了兩件重要的事情:一件就是立太子;還一件就是撮合了楊玉環和李隆基。

(楊玉環和李隆基劇照)

公元755年,安祿山發動了“安史之亂”。

眼見都城不保,高力士保護著李隆基逃往成都。兩人此時亦都是白頭翁,但高力士一路上仍然盡心盡力保護在李隆基身側。

公元756年,太子李亨在靈武遙尊李隆基為太上皇,並舉行了登基大典,是為唐肅宗。緊接著他又率軍平定叛亂,收復都城長安和東都洛陽。

次年,待戰事平定後,李隆基在高力士的陪伴下,又回到了長安。

只是此去經年,在李亨的安排下,李隆基只能屈居於曾經做臨淄王的府邸興慶宮。儘管楊玉環已煙消雲散,還好有高力士一路相伴,李隆基的老年生活,好歹還有個作伴的。

但李亨還是覺得不放心,畢竟李隆基和高力士可是一起革過兩次命的。再加上李隆基在興慶宮的閣樓上飲酒時,一些百姓看到了,便紛紛向他跪拜,這無疑讓李亨夜不能寐。

於是,李亨又把李隆基的居所改到了更加偏僻的太極宮。

(李亨劇照)

李亨命李輔國負責此事。

李輔國拿著雞毛當令箭,帶了五百持刀騎兵,前往迎接李隆基。

說是迎接,他這一陣勢著實嚇人。只見刀光閃閃一片,把個李隆基嚇得不輕。

高力士十分著惱,呵斥李輔國,命他不得對太上皇無禮。又代李隆基向五百士兵問好,儘管李輔國罵他“不解事”,還殺了他兩名侍從,但邪不壓正,再加上李隆基餘威猶存,那些士兵膽怯,最終紛紛下馬給李隆基請安。李隆基這才化險為夷,好歹算平安地遷居到了太極宮。

不過,高力士卻因此得罪了李輔國,再加上李亨也不願意讓高力士常在李隆基左右,所以李輔國的誣告來得很及時。

不久,高力士不僅被削去所有職務,還被流放於巫州。臨行前,高力士請求再見李隆基一面,未準,只得抱憾上路。

公元762年,李亨大赦天下,高力士這才得以回京,然而他在走到朗州時,聽說李隆基已去世的消息後,不禁“北望號慟,嘔血而卒”。

高力士一生都對李隆基忠心不二,李隆基去世後,他亦不願苟活。明人李贄贊他為“高力士真忠臣也!”

(參考史料:《明皇雜錄》《舊唐史》)


張生全精彩歷史


我們都知道古來宦官都是奸佞禍害朝綱的居多,秦國的趙高、明朝的魏忠賢比比皆是讓一個朝代走向滅亡的罪魁禍首,他們都是挾天子令天下。然而宦官裡面也有忠心的僕人,比如唐玄宗時期的高力士。

在幼兒時期因為嶺南人作亂,高力士受到誅連變成了太監,後期被一個姓高的宦官收養才進宮做了太監取名高力士。力士因為貌俊美而被武則天看中。後來犯了點小過錯被打發到李隆基府裡面伺候,那時候李隆基還沒得勢。李顯復位但是我們知道李顯並沒有做幾天的皇帝,被韋后誅殺。李隆基機會來了,以誅韋氏出師有名奪得皇位。高力士也在其中立下了不少功勞。


當時的高力士可謂如日中天,據說太子都要叫他二哥,但是人不可能總那麼幸運。隨著安史之亂的爆發,李隆基大權旁落。太子李亨登基成為唐肅宗,並且對其父親執政時期的親信都打壓。高力士也不例外,被流放。


唐肅宗在位六年後駕崩,新皇帝繼位,天下大赦,高力士也被放了出來。在回長安的路上聽聞玄宗駕崩的消息吐血身亡。

不過你們覺著他是真的單純的因為老主任死了而悲痛欲絕麼?恕我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尼采君不這麼認為。

其一、不能否定還是有一點是為了老主人唐玄宗的死。處了那麼多年的感情還是有的,人非草木孰能無情啊。再說沒有李隆基就沒有高力士頂峰時期。


其二、還想著回長安可以沾點太上皇的福氣不至於在民間餓死吧,想想現在年事已高的高力士又是個宦官,他能靠啥養活自己?就算李隆基在宮裡活的也不好,但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強。總該是有口飯吃的,現在好了,老主人一命歸西,他又是宦官膝下無子這怎麼活呢?想著想著悲憤交加的高力士身體本身就是撐不住了,就吐血歸西了。

不知道我的想法你們認不認同?歡迎在下方交流您的看法!


尼采廣寒宮中坐


說起高力士,人們自然會想到他被李白戲弄,為大詩人脫靴子的典故。

李白是極有個性的詩人,蔑視權貴,無拘無束,有時甚至不分場合。

有一次,李白在宮中宴會上喝醉了,他叫高力士給自己脫掉靴子。高力士愣了一下,平時朝廷大官都巴結他,誰敢讓高力士脫靴子,但是,高力士沒說什麼,當著百官的面給李白脫了靴子。

從這件事中我們還可以看出高力士是玄宗身邊最有權勢,最貼心的人,同時也是個寬容大度的人。

高力士是歷史上有名的宦官,從10歲起進宮,一生侍候過武則天、中宗、睿宗、玄宗四個皇帝,他聰明、勤奮,一輩子任勞任怨,盡職盡責。

高力士對唐玄宗可謂忠心耿耿,把皇上看得比自己的生命還重要,玄宗最信任他,封他官職,越來越大,高力士甚至當上了膘騎大將軍,還娶了漂亮的妻子。

安史之亂後,太子李享繼位,唐玄宗成了太上皇,失去了權勢。高力士沒了靠山,被人陷害,70多歲的老人被髮配到邊遠的地方。

過了幾年,高力士被赦免。在回京的路上聽說唐玄宗駕崩的消息,他倒在地上痛哭,不吃也不喝,終因悲傷過度,吐血而亡。

高力士在流亡途中寫過一首小詩,表達忠君的思想:

兩京論斤賣,五溪無人採。

夷夏雖有殊,氣味終不改。

小詩說的是京城和鄉下的薺菜一樣清香可口,味道不改,也是說自己對君王的忠心始終不變,淺顯的詩句背後,高力士的忠誠風骨力透紙背,令人敬佩。


樂說古詩


他不對皇帝忠心,又能怎麼樣呢?

他有兩個選擇,去死,和跟著唐玄宗被軟禁,你是他,你怎麼選擇?


南朝居士


一個男人,他的根本沒有了,大大的削減了他對這個世界的慾望。和皇帝相伴一生,起起落落,生死與共,傾注了他的所有,有心血,有受寵,有艱辛,有榮華富貴,他的一切都系在了這個皇帝身上,是他的寄託,是他的精神支柱,這個魂沒了,他也就完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