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榆林窟第25窟壁畫解讀——以南壁觀無量壽經變和北壁彌勒經變為例

榆林窟第25窟壁畫解讀——以南壁觀無量壽經變和北壁彌勒經變為例

圖一:榆林窟第25窟-南壁-觀無量壽經變

榆林窟第25窟為吐蕃統治敦煌時期的代表性洞窟,其南壁觀無量壽經變是依據《觀無量壽經》繪製,中間為觀無量壽經變的主體部分——極樂世界,左右兩邊為該經的序分部分十六觀和未生怨。

極樂世界主體部分(如圖一),極樂世界中部為七寶池中的露天殿堂,無量壽佛結跏趺坐於金剛寶座上,施無畏印,肅穆莊嚴,頭頂上罩著華麗的寶蓋和幡幢,上方飛天撒花飛舞,觀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分座左右,供養菩薩四面環繞。七寶池殿前的平臺上樂天成八字形座在毯子上,吹奏著不同的樂器,他們手中的樂器,主要有海螺、篳篥、笙、琵琶、洞簫、笛、排簫、拍板,中間一伎樂人肩掛腰鼓,伸雙臂,撇手指、提左腿作擊鼓騰跳之姿,造型略顯肥胖但動作輕捷並不笨拙。旁邊有迦陵頻伽鳥撥奏五絃應和。七寶池中,幾身蓮花童子在嬉戲打鬧,有的蓮花童子在捉鴨子有的一個蓮花童子頭鑽進水裡,露著屁股,另一個童子在張望神情緊張,還有蓮花化生,童子雙手合實,等待花開,是下輩生想觀的命運。

大殿後面是亭臺樓閣,主要有極樂世界的神鳥,迴廊裡,左邊是白鶴展開雙翅,嘴裡好像發出美妙的聲音,迦陵頻伽人身鳥尾,雙手弄拍板展翅而舞,尾如捲雲或漩渦。迴廊右邊,共鳴鳥一身二頭,彈鳳首一弦琴,展翅而舞,孔雀輕歌曼舞、展翅回首,還有翩翩起舞的鸚鵡,他們是能為人言而美麗的祥鳥,他們的聲音能增進人們善德的力量,促進人們早日進入想象的幸福世界。這幅經變畫雖是描寫極樂世界的歌舞場面,卻以人間豪化的宮廷建築景物為藍本,既有亭臺樓閣,又有平臺寶池,顯得宏偉壯麗。

該經的序分部分未生怨,主要講述了印度摩揭陀國國王頻婆娑羅王因年老無子,擔心沒人繼承王位,有一天國王請來相師占卜,相師說國王所在都城後山中有一道人,正在修行,此人死後會來投胎於王后轉世為太子,國王求子心切,下令先斷了山中道人的水源食物,後又派人進山殺死道人,可是道人投胎時間沒到,轉世成為一隻兔子,相師告訴國王兔子死後即是將投胎的太子,國王求子心切又殺死兔子,果然不久王后懷孕生下太子名阿闍世,阿闍世長大後受奸臣挑撥,囚禁國王,想餓死國王,阿闍世母親韋提希夫人每天身藏米麵、瓔珞盛果漿為國王充飢,一段時間後阿闍世王子見父親仍健在,得知母親所為,把母親也囚禁起來,韋提希夫人非常傷心,向佛祖祈禱,自己為何和國王要受如此遭遇,佛祖告訴他,在阿闍世王子沒出生前他們與王子已經結下了孽緣,只要一心靜觀,除去雜念,即修三幅和十六觀,才能得到解脫,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榆林窟第25窟壁畫解讀——以南壁觀無量壽經變和北壁彌勒經變為例

圖二:未生怨(左)圖三:十六觀(右)

未生怨畫面自下而上分六個情節(如圖二):1、阿闍世王子發動宮廷政變逮捕國王,2、阿闍世王子欲拔劍殺其母,二大臣諫阻,3、韋提希夫人瓔珞盛果漿、身藏米麵探望國王,4、國王殺死仙人,5、佛陀從入宮說法,6、佛陀從耆闍掘山。

在佛陀的指引下韋提希夫人修習十六觀通往西方往生世界,畫面中韋提希夫人對景觀想,這十六觀從上而下(如圖三)依次為:

1.日想觀:韋提希夫人正坐西向,諦落觀日,使心堅住,專想不移,見日將末,如懸鼓形,是為日想觀。

2.冰想觀:池水冰裂是為冰想,韋提希夫人面對寶池冰紋,想到琉璃地面,純金界道,想到樓閣千萬,百寶合成。

3.地想觀:池中生蓮花、地上出花木,象徵粗見極樂國土,即地想觀。

4.大勢至想觀:因為大勢至菩薩天冠上有寶瓶,故畫蓮花寶座上置寶瓶,以為象徵。

5.寶樓觀:畫一樓閣,象徵五百億(萬的萬倍)寶樓,表示寶樓觀。

6.寶樹觀:韋提希夫人跪於菩提樹下,表示寶樹觀。

7.八功德水想觀:畫一大寶池分為數小水池,象徵八池水,表示八功德水想觀。

8.佛身觀:韋提希夫人跪於觀無量壽佛佛身前面,以觀佛身見佛心,表示佛身觀。

9.寶珠觀:韋提希夫人座在大寶珠下,寶珠有千萬光明。

10.蓮花座想觀:畫地上出大連花,花中座一菩薩表示蓮花座想觀。

11.華座觀:畫一須彌座表示華座觀。

12、13、14:上中下生想觀:畫蓮蕾、蓮中化生和盛開的蓮花,分別表示上中下生想觀。

15.畫一僧人著袈裟,面對韋提希夫人,十六觀無此觀。

榆林窟第25窟北壁彌勒經變是依據《彌勒下生成佛經》繪製,畫面中間表現的是彌勒在龍華樹下成道後三會說法,畫面其餘結構描述的是彌勒降生閻浮提世界種種美妙事物。

榆林窟第25窟壁畫解讀——以南壁觀無量壽經變和北壁彌勒經變為例

圖四:榆林窟第25窟-北壁-彌勒經變

一、彌勒三會(如圖四)

1.彌勒初會:龍華樹下彌勒作善跏扶座說法像,其左側為大妙相菩薩,右側為法華林菩薩,力士、天龍八部圍繞左右。彌勒頭頂是裝飾華麗的寶蓋,其身後大海中矗立著須彌山,上為兜率天宮,象徵彌勒自兜率天宮下降人間。天龍八部為佛教守護神,頭戴獅頭帽者為乾達婆,頭戴鷹頭帽者為迦樓羅,蟒蛇頭飾者為為摩睺羅伽。佛經說彌勒初會受戒眾生96億。

儴佉王為彌勒獻寶及婆羅門拆除寶幢:印度國王儴佉王為了供養彌勒佛以鎮國七寶和寶幢獻給彌勒,彌勒佛接受寶幢後立即施捨給婆羅門,婆羅門得此寶幢立刻將其拆毀共分,彌勒見此寶幢頃刻化為烏有深感人生無常,於是在龍樹下修到成佛,儴佉王見之也率翅頭末城的王妃、太子、大臣和宮女等八萬四千人隨彌勒發願出家。

彌勒初會前方供案上及兩側有儴佉王為彌勒獻的七寶:中間為摩尼寶珠,左側為金輪寶、兵寶、馬寶,右側為寶函既藏寶、象寶、玉女寶。彌勒初會正前方婆羅門正在拆除寶幢,寶幢為中國式兩層樓閣,有圍欄,底層有輪,為稀有之活動宮殿,寶幢左邊一婆羅門用繩子將木板掉下,下面一婆羅門在承接,右邊有兩個婆羅門做著投擲的動作,還有一個婆羅門在背木版。寶幢兩側為雲彩托起的藏寶,蓋上為寶函,下有蓮花,旁邊各有兩條神龍在守候。

2.彌勒二會:

彌勒側向作說法印,大妙相、法華林菩薩坐於兩側,後面是天王。前面香案上擺香爐,兩邊床上,置盒子放著剪下的頭髮、待用的袈裟、淨瓶,戒除的酒食器物,新受戒比丘尼列座聽法顯得侷促不安。佛經說彌勒二會度眾生94億。法會前面所繪為王妃剃度以及女剃度的場景,有描繪女剃度中的一個洗頭者,還有描繪一個侍女女以淨水為一個新尼灌頂洗頭。

3、彌勒三會:

彌勒三會,彌勒揮手說法,天王、力士侍立於後,有左手託塔右手執劍的毗沙門天王、有執長槍的毗琉璃天王和龍王,法會前為儴佉王和王公大臣剃度的場面。

有國王和太子剃度場面:一僧為國王剃度,國王前面有侍臣以竹籃接發,獻巾,有大臣頭插貂尾,持笏板稟報,按唐制宰相一級官員才有貂尾之飾,一僧為太子剃度,也有侍臣接發,二大臣侍立於身後,袖手徘徊,情緒不安。

有男剃度場面:地毯上有僧人為長者削髮,前有一男侍跪在前面呈帛,子女侍立身後,右邊有兩個僧人跪著捧著香爐燃香供養。彌勒三會旁邊,新度聽法僧人正坐聽法,他們穿的袈裟也是不一樣,因為他們心境不一,所以表現出不同的神色,他們前面桌案上擺的淨瓶和袈裟。

二、彌勒世時種種美好的事物

榆林窟第25窟壁畫解讀——以南壁觀無量壽經變和北壁彌勒經變為例

圖五:榆林窟第25窟-北壁-迦葉獻袈裟

1.迦葉獻袈裟(如圖五):

釋迦摩尼滅度前要大弟子迦葉把法衣傳給未來佛彌勒,迦葉為了完成任務,在深山禪窟中入定等待彌勒的到來,彌勒成佛後,率眾弟子往耆闍掘山,迦葉見彌勒到來獻上袈裟,迦葉獻袈裟後,任務已經完成,身體升上虛空,追逐彩雲,上身出火下身出水,錫杖,盂缽飛蕩在空中,越過崇山峻嶺,於是入了寂滅。

榆林窟第25窟壁畫解讀——以南壁觀無量壽經變和北壁彌勒經變為例

圖六:榆林窟第25窟-北壁-耕耘圖

2.彌勒世時一種七收的耕穫圖(如圖六):

畫面中一男子頭戴斗笠,身穿長袍,雙手扶犁,正在犁地,一黑一黃兩頭健壯的耕牛正在拉動插入土地的木犁前行,這是二牛抬扛式的耕作方式,男子身後有一位農婦正在往犁過的地裡播撒種子,側面一農夫正在拿著鐮刀收割莊稼。遠處一男子手持木叉正在揚場,一婦女用掃帚把糧食掃到一邊。婦女身後有一僧人為兩俗人講經。

榆林窟第25窟壁畫解讀——以南壁觀無量壽經變和北壁彌勒經變為例

圖七:榆林窟第25窟-北壁-老人入墓

3.老人入墓(如圖七):

佛經說,彌勒世界,人壽八萬四千歲,臨終之前,自詣墓塋(ying),它畫的是一個唐式的墓園,有圍牆墓道等,中間有穹窿帳房,內有胡床和畫屏,老人頭戴透額羅襆頭,白衫,烏靴,大腹便便,胡床上,右手持杖,左手拉著女兒的手,注視子女,女兒揮袖拭淚,意切情深。前面一男子跪地叩頭,旁邊一男子以袖拭淚。老人入墓與路不拾遺中間的藏文題記轉寫為: //dzevu/ devi cung gyis /phags pav khor cig / bgyis pav vdi shang shevi/sku yon du bsngas pav/lags so//。翻譯成漢文主要有以下四種不同的說法:(1)段文傑先生將其譯為:此人壽滿一紀(八萬四千歲),自詣墓塋。(2)西北民族學院王沂暖教授將其譯為:朱子之子願為聖者之眷屬,請聖者開恩收留。(3)謝繼勝、黃維忠先生將其譯為:曹氏幼弟施化此鋪聖圖,此乃迴向“尚希”之公德,甚佳!(4)西藏自治區社科院巴桑旺堆先生將其譯為:dzevu(曹德君?)作聖者一鋪,此為shang shevi(上師?)功德之祈願!

榆林窟第25窟壁畫解讀——以南壁觀無量壽經變和北壁彌勒經變為例

圖八:榆林窟第25窟-北壁-路不拾遺

4.路不拾遺(如圖八):

彌勒世時,珠寶滿地,路人繞過、無人去拾,表現人們對和平安樂生活的憧憬,也從側面反映了盛唐盛世的一派景象。圖中畫的是兩個路人看見華麗的寶函和珠寶回頭而不去拾。

榆林窟第25窟壁畫解讀——以南壁觀無量壽經變和北壁彌勒經變為例

圖九:榆林窟第25窟-北壁-彌勒變之翅頭末城

5.彌勒率弟子乞食翅頭末城(如圖九):

翅頭末城,方形的城郭、城垣,兩面的城門、門樓和角樓,護城河繞城一週,城內六角形樓閣內一女子在胡床上支頤而臥,閣外有一菩薩乘雲而來,這大概描述是彌勒觀母,降生投胎的情節。一龍乘雲飛起在空中,是大力龍王多羅屍棄見彌勒來忙降細雨使道路潤澤。城外一羅剎正在清掃,使道路清潔。彌勒三會說法後率弟子乞食翅頭末城一羅剎放下掃帚前來迎接。

榆林窟第25窟壁畫解讀——以南壁觀無量壽經變和北壁彌勒經變為例

圖十:榆林第25窟-北壁-樹上生衣

6.樹上生衣(如圖十)

彌勒世時人們穿的衣服,樹上自然會生出,人們可以隨意取用。圖中兩人正從樹上取衣服穿,這種襆頭,藍衫,烏靴正是盛唐時裝。

榆林窟第25窟壁畫解讀——以南壁觀無量壽經變和北壁彌勒經變為例

圖十一:誦經(左)-抄經(右)

7.誦經、抄經(如圖十一)

在山林中,左邊是一施主請高僧為其誦經,施主跪地合掌聆聽經文,一僧坐在床上展開經卷正在誦讀。右邊是一施主請書手寫經,書手在樹下床案上伏案執筆書寫經文,施主因寫經而飛昇得道。這兩位施主上方均有云縷升起,人形座於其上,是兩位施主因誦經、寫經而得度昇天。

榆林窟第25窟壁畫解讀——以南壁觀無量壽經變和北壁彌勒經變為例

圖十二:榆林窟第25窟-北壁-藏漢婚禮圖

8、藏漢婚禮圖(如圖十二):

佛經說:“女子五百歲而乃行嫁”。畫面中,門外搭起帳幕,帳內設山水屏風,賓客對座,婚案上擺著餐具和食物,頭戴頭額羅幞頭的主賓可能是一個唐朝的官員或者有可能為新郎的岳父。帳前著吐蕃裝的為藏族新郎,下跪行禮。新娘與伴娘為漢人,著漢裝立於一旁,中間為新娘,新娘左右兩邊為伴娘。它真實地反應了我國北方以“青幔為屋”,和行禮時男跪女不拜的習俗,是一幅難得的唐蕃聯姻圖,也是當時唐蕃聯姻歷史的反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