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寫字差太尷尬!結構有祕訣嗎?書法大牛黃自元沒告訴你四個字

寫字差,太尷尬!

有人說,字是人的第二臉面,代表著人的某種內在氣質。寫字漂亮,臉上有光。寫字難看,心裡發慌。對大多數人而言,擁有一手好字只是一個豐滿的理想,骨感的現實卻是:大多數人覺得自己的字拿不出手,這是一件尷尬的事情!

為什麼大多數人寫不好字呢?

寫不好字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是因為很多人不知道字的筆畫該怎樣安排,不掌握漢字的結構規律。

漢字的結構真的有規律嗎?

其實,就“寫字”而言,在“一般的好”這樣一個標準下,漢字的結構是有規可循,有“法”可依的。有關這個問題的最著名論述,大概就是大書法家黃自元的《間架結構九十二法》了。

黃自元是清末著名書法大牛,諸體皆能,名滿天下,被光緒皇帝賜以“字聖”稱號。黃自元對後世最大的影響,是他總結整理了楷書《間架結構九十二法》,收錄在《中國書法大辭典》裡,這成為後世學書者著名的啟蒙範本。

寫字差太尷尬!結構有秘訣嗎?書法大牛黃自元沒告訴你四個字

黃自元的《間架結構九十二法》

黃自元的《間架結構九十二法》,是處理楷書間架結構問題的一些可操作的實用“方法”,對初學者有很好的指導意義。需要認識到的是,這些方法是講的結構方面的某種現象,不是結構問題的根源。我們學習這些方法,但不能只停留在“會用”這個層面,還應進一步思考,為何要這麼處理。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就是說,這九十二個“方法”,背後還有更深層次的根本性的東西,這就是處理漢字間架結構的根本性原因,即漢字結構的根本性規律。這個規律,其實可濃縮成四個字,就是穩、勻、緊、展。穩,是重心平穩;勻,是布白均勻;緊,是三緊三松,即“上緊下松、左緊右松、內緊外鬆”,強調的是一個緊字;展,是主筆伸展。這四個字是漢字結構的根本規律。掌握了這四個字,就可以把字寫得“一般的好”。

我們從九十二法中舉幾個具體的例子,譯成白話文來看一下。

一、穩。(重心平穩)

穩定壓倒一切。寫完一個字,重心要穩,安全第一。

第八法:小橫折勾的豎不能又直又長。如:句、勻、勿。

第六十三法:字體雖是斜的,但字心要正。如:易、乃、母、力。

這兩個其實是講的一個“穩”字,重心要平穩。

下圖中,左邊的“勿”字,橫折勾的豎,略左斜,是為了把這個字的支點向中間移,靠近整個字的重心線,這樣會顯得整個字重心平穩。而右邊的“勿”字,橫折勾的豎寫成垂直的了,這樣整個字的支點在右邊,而字的重心大概在中部,這樣沒有穩定性,看起來是彆扭的。

寫字差太尷尬!結構有秘訣嗎?書法大牛黃自元沒告訴你四個字

重心平穩

二、勻。(布白均勻)

筆畫大致要在規則下均勻分佈。

第七十一法:筆畫少的字,要寫得豐滿些;如:上、下、千、小。

第七十二法:筆畫多的字,要寫得均勻。如:贏、鼎。

第七十四法:積累的字,要筆畫清晰。如:糜、零、靡。

這幾條,其實都是講的布白要均勻。筆畫少時,因整個字分配的空間和別的字基本一樣大,所以筆畫可以適當散開,不要把字寫得太小;筆畫多時,因整個字分配的空間也和別的字基本一樣大,所以筆畫要寫得緊湊一些,否則就會把字寫得很大,與其他的字不匹配。就是說,筆畫多也好,筆畫少也好,原則上要在整體大小已基本圈定的情況下大致均勻分佈。勻稱是一種美,公平均勻的概念,深藏在我們的價值理念裡。

寫字差太尷尬!結構有秘訣嗎?書法大牛黃自元沒告訴你四個字

布白均勻

三、緊。(上緊下松,左緊右松,內緊外鬆)

在布白均勻的基礎上,有時要做一些小的調整,有的地方要“緊”一些,有的地方要“松”一些,要“鬆緊有致”。

1.上緊下松。

第十五法:上下有橫畫的字,應上短而下長。如:丕、正、亞。

第四十二法:上下有鉤提的字,下鉤明顯而上鉤要隱藏。如:哥。

這兩個都是說,這兩種情況下,字的上半部要寫得緊湊,下半部要適當伸展,即“上緊下松”。這其實在很多情況下與“重心平穩”是契合的。(因寫字時先寫上邊再寫下邊,故上緊下松,也可看成先緊後松)

寫字差太尷尬!結構有秘訣嗎?書法大牛黃自元沒告訴你四個字

上緊下松

2.左緊右松。

第十六法:左右有豎畫的字,左邊應收而右邊伸展。如:目、自、因、固。

第七十九法:左豎不嫌短,右豎不嫌長;如:作、仰、行。

第十八法:左為豎畫右為撇畫的字,左豎應收斂而右撇應放展。如:伊、侈、修。

這三個的意思是,原則上,字的左半部分要寫得緊湊些,右半部分要寫得放開些,即左緊右松。這其實也符合“先緊後松”的原則。先小後大,是事物發展的規律。我們處理左右結構的字,都是先寫左邊,再寫右邊,寫左邊時要“悠著點”,寫右邊時,可適當放開寫大些。


寫字差太尷尬!結構有秘訣嗎?書法大牛黃自元沒告訴你四個字

左緊右松

3.內緊外鬆。

第三法:以左半部為主的字,左邊要高,右邊要低。如:部、幼、即。

這個是說,部字和即字這樣的,左右兩部分的“主體部分”大致要“對正”,這樣才會顯得整體更緊湊。

像“部”字這樣的,左半部分最上邊是個“點”,是個“虛”筆畫,右半部分的最上邊是個“橫”,是個“實”筆畫,這個橫如果寫的太高,字會顯得外廓太大,太“滿”,不夠緊湊,所以這種情況下,橫畫要適當往下移,向內收,左上的點,適當寫高一點,不會影響整個字的感觀。這就是所謂的“滿收空放”,或“實收虛放”,亦即“內緊外鬆”。

像“幼”字這樣的,左邊如果寫的靠下了,會被右邊的撇逼著往左移,這樣字的中間就出現了很大的空白,顯得內部不夠緊湊,故而這樣的字,左邊要略高,右邊要略低。整體是一個內緊外鬆的處理,強調的是“內緊”。(從另一個角度看,這其實也可理解成左小偏上,左緊右松)


寫字差太尷尬!結構有秘訣嗎?書法大牛黃自元沒告訴你四個字

內緊外鬆


四、展。(主筆伸展)

字當中如果有比較明顯的筆畫,要將其識別出來寫得伸展一些,字才更有神采。

第一法:上面是寶蓋的字,其餘筆畫應帽於其下。如:寧,宙。

第二法:下面有底託狀的字,其餘筆畫應託於其上。如:至、孟。

第五法:有橫擔的字,中橫應該寫得長些;如:喜、吾、安。

上邊這三條,都是說主要筆畫要凸顯出來,字才更有精神。

主筆是畫龍點睛之筆,彰顯字的精神。字當中如果有主筆,要將其識別出來,加以伸展,才會有好的視覺效果。


寫字差太尷尬!結構有秘訣嗎?書法大牛黃自元沒告訴你四個字

由上邊的例子我們能看出,楷書《間架結構九十二法》是一種處理結構問題的具體方法,在實際當中可以有較好的應用。這些方法的背後,還隱含著四個字,即穩、勻、緊、展。這四個字是我們認識漢字結構的萬能鑰匙,是出發點,是根本所在。


寫字差太尷尬!結構有秘訣嗎?書法大牛黃自元沒告訴你四個字

在“一般的好”這樣一個前提下,我們處理字的結構時都可以圍繞著穩、勻、緊、展這四個字來展開。

我們不妨舉兩個簡單的例字看一下。


寫字差太尷尬!結構有秘訣嗎?書法大牛黃自元沒告訴你四個字

如上圖,我們大致解析一下這個“斤”字。

一、---豎畫要寫直。

二、---橫畫不能太靠上,否則會顯得1區域面積太小。

三、:a.橫畫要適當偏上,在豎撇的中部偏上的位置起筆(上緊下松)

b.豎撇的收筆高一些,豎的收筆低一些(左緊右松)

c.豎畫和豎撇之間的距離不能太大,否則會顯得2區域空白太大,內部不夠緊湊。橫的右邊出 頭的要稍長一點。(內緊外“松”)

四、---豎畫要適當寫長(主筆伸展)

由上可見,這個“斤”字,各個筆畫均是按照這四字規律來展開處理的。

寫字差太尷尬!結構有秘訣嗎?書法大牛黃自元沒告訴你四個字

再看上圖這個“王”字。

一、---豎畫要寫直,底下的橫畫扛肩要小,三個橫畫要上下對正。

二、---三個橫畫間距相等,豎畫把三個橫畫左右平分。

三、:a.上橫短,下橫長(上緊下松)

b.圖中左邊開口小,右邊開口大(因為上橫收筆略“上仰”,下橫收筆略“下俯”)(左緊右松)

c.三個橫畫,中間的最短,像“腰要細”(內緊外鬆)

四、---底下的橫畫要適當寫長(主筆伸展)

可見,上圖這個“王”字的結構處理,依然可以圍繞著這四個字來展開的。

理解了"穩勻緊展"這四個字,我們會腦洞大開,很容易就能理解各種結構現象。絕大多數情況下,我們都可以按照這個原則思路來處理字的結構問題。

總結:漢字書寫,有規可循。大道至簡,萬變不離其宗。穩、勻、緊、展這四個字,契合著中國人的審美理念,是我們分析漢字結構時繞不開的根本所在。掌握了這四字規律,我們分析漢字結構時就能撥雲見日,豁然開朗。

需要說明的是,有些字的結構把穩勻緊展四個字都用到了,有些字可能只用到了其中的兩三個,還有的時候,一個結體現象可以用四字中的兩個來共同解析,互不矛盾。這些情況需要在實際中具體對待靈活處理,不能教條。

首都師範大學高惠敏教授說:“我一向主張,書法和音樂、美術一樣,所謂“專業”,不是單指功夫,關鍵還要能認識清楚本行當的“看得見摸得著說得清”的“本體規律”。““在“一般的好”這個標準下,漢字成型客觀上是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的。”

啟功先生說:“用筆何如結字難,縱橫聚散最相關。

致敬兩位書法前輩,是他們,啟發了我的思考。也希望此文能拋磚引玉,大家來共同探討,總結出更好的漢字結構規律,讓更多的人能喜歡寫字、寫好漢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