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5 古代女子必修功課——刺繡手藝,一絲一線牽引歷史的風尚

大約自漢代起,刺繡就成了中國女子閨中必學的“功課”之一,到了清代女子學習刺繡之風更甚。

清代女子有出嫁前為自己繡一批繡品做陪嫁的傳統,誰家姑娘刺繡做得好,衣衫繡得精緻,就代表誰家的姑娘“女德”修得好,必能嫁一戶好人家。女子出嫁後,家人的衣物、家中擺設等也都需要自己親自動手來繡。

大到屏風、被面、門簾、壁掛,小到荷包、手帕等,都是女子一生做也做不完的活。那銀針細線刺出的瑰寶,也仿若女子們絢爛的一生。


據文獻記載,早在春秋時期,我國就已出現了刺繡技藝,經過上千年的傳承,至清代達到巔峰。

清代刺繡屬於集大成者,早期繼承了明代傳統,在繡像上多用幾何圖案和小型花朵,繡線顏色選擇相對和諧,整體繡品風格古樸而典雅。至中期受西方文化影響,繡像花樣繁縟,繡線用色豔麗豪放。晚期時則更喜大型纏枝花朵,寓意繁榮昌盛。

即使是清代同一時期的刺繡,也早已形成不同特色的地方體系,在這些地方體系中,以“蘇繡”、“粵繡”、“湘繡”、“蜀繡”,合稱中國的“四大名繡”。

蘇繡指以江蘇蘇州為中心所生產的刺繡,承襲宋、明的傳統繡技,繡像上多以花鳥、書法、山水等,加之用色和諧,繡品秀麗典雅,具有江南風景的詩意美。

粵繡,又稱廣繡,指以廣州一帶地區為中心產地的繡品。其最大的特點就是佈局滿,用色富麗而熱鬧,繡品完成後,絲綢上幾乎難見空隙之地,繡像上少了蘇繡的寫意,多了一些繁茂。清代一些高大的鏡屏或掛屏等欣賞品及荷包之類的實用品,常用此種繡法。

湘繡,指以湖南長沙為中心的刺繡品總稱。它源於民間,吸收了蘇繡和粵繡的精華,到了清代才形成一套屬於自身的體系,最擅長表現獅虎等動物,因其劈絲細而勝於髮絲,無毛而有絨面的特點,繡出的獅虎栩栩如生。

蜀繡,指以四川成都為中心的一種地方刺繡品,最早關於蜀繡的記載能追溯至西漢。蜀繡講究針法,構圖虛實結合,增強了繡像立體感。蜀繡的繡製品也多為被面、枕套、衣服等。

清代除了四大名繡,其它地方刺繡同樣舉世聞名,如生產在北京郊區一帶的京繡,山東地區的魯繡,貴州的苗繡,河南的汴繡,浙江的甌繡等。

清代刺繡技藝的發展,甚至可以從文化方面有所體現,清代道光元年,由丁佩所著的《繡譜》,是有史以來第一本刺繡專書。

而到了清代末期,受西學東漸的影響,沈壽甚至借鑑西方寫實的藝術表現手法,創“仿真繡”,針法變幻複雜,繡品立體而寫實。


古代女子必修功課——刺繡手藝,一絲一線牽引歷史的風尚


清代刺繡的魅力,不僅在於民間刺繡技法的發展,還和絲線材料發展相關。在有些繡品中,為了能更生動地繡出樹幹、岩石的層次感,每一處顏色的細微變化都不能敷衍。

一幅優秀的畫作會因為用墨的濃淡,產生一筆絕作或一筆敗筆的情況。而對於一幅繡品而言,細微處的顏色變化,甚至風吹雲動,光影掠過樹幹產生的極細微顏色變幻,都會造成作品層次感的區別。

有些繡娘為了追求這一層次,常常會將絲線捻成更細的絲,再來製作繡品。並非所有的刺繡都用細線才是最好,有些繡像需要用未捻過的絲線才能達到想要的效果,甚至有時一幅繡品的完成,不僅需要繡線,還需要金銀線、頭髮、動物羽毛等。

《紅樓夢》中,晴雯補裘衣使的雀金泥,便是用孔雀尾羽捻成的粗線,更不要說為彰顯尊貴,使用的金銀線等,更是將金箔經過片金、捻金的流程後,才可用至刺繡之上。

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有一種“圖必有意,意必吉祥”的情懷,故而在題材的選擇上,更偏重具有中國特色的吉祥圖案。而在此方面,蘇繡尤甚。


古代女子必修功課——刺繡手藝,一絲一線牽引歷史的風尚


蘇繡全盛時期,流派繁多,名手競繡。刺繡技藝繁榮發展的大環境下,刺繡逐漸從宮廷御繡普及到大眾的日常生活,刺繡的針法也隨之有了多種變化,繡線配色上更具巧思,繡工技藝上更為精細。同時繡品上也因為寄託了繡著的祝福之意,繡像圖案也常會選擇一些多福多壽、福祿雙全等吉祥之意。

在這些繡像選擇上,可以是託物寓意,如用香蘭青竹象徵人的品格高潔,牡丹寓意富貴,石榴多子,鴛鴦則代表夫妻琴瑟和鳴等。有些則用諧音表達自己的祝福,如葫蘆諧音福祿,金魚則表示富貴有餘,金魚和蝙蝠則表示金玉和福運等。

有時候,繡像的選擇也是根據不同季節、時令性等,在季節變換和歲月更替時,凸顯濃濃的節日氣氛。如清代宮廷在元旦使用大吉葫蘆、 萬年吉慶,清明節用鞦韆仕女,端午節用五毒(蠍子、 蜈蚣、 蟾蜍、 蚰蜒、 壁虎)、艾虎(艾枝和老虎),七夕用喜鵲;中秋節用月兔,重陽節用菊花、茱萸,冬至用太子綿羊等。

另外在不同的時間和場合,對繡像的選擇也極為講究。如在祝賀同僚官運亨通或升遷時,選擇“指日高升”“平升三戟”,在祝壽時則多用“富貴長壽”“松鶴延年”“福山壽海”,婚慶時則要用用“鴛鴦戲水”“喜上眉梢”“蓮生貴子”,開業等其他喜慶時則送上”大吉大利”、“鴻運當頭”等。

如民間刺繡“玉堂富貴壽屏”,這幅繡品一共為十二條屏,在石青色緞地上,利用平針、套針、戧針、接針、打籽針、釘線針、扎針、活毛套針、松針、滾針、雞毛針、網繡等實際中針法,利用二十幾種色線,精細繡出玉蘭、海棠、牡丹、茶花、靈芝、竹子、萱草以及仙鶴、錦雉、山雀等珍禽。因為用色自然獨到,繡工精細,繡像種類繁多,雖各有不同寓意,同樣在當時名聲大噪。


古代女子必修功課——刺繡手藝,一絲一線牽引歷史的風尚


清代民間女子閨中待嫁時,總是要繡一些繡品,為自己添妝。此時的繡品不僅僅在繡像上要求吉祥富貴,在織物的選擇上也多以綢緞為主。尤其是一些富貴人家的小姐,甚至會選擇一塊大紅色綢緞為鍛底,而後用齊針、纏針、捻針、套針、刻鱗針、打籽針等針法,繡出四季不同花樣及候鳥,這些圖案纏纏繞繞組成喜字,而後再在邊緣處用金線鑲邊,繁花錦簇,一派熱鬧之景。

還有為祝壽而繡制的“花鳥紋組合壽字”,同樣選擇用齊針、纏針、戧針、套針、擻和針、打籽針等繡牡丹花,組成一“壽”字。紅花綠葉,色彩強烈,針腳細密,光彩奪目。

“深紅緞彩繡富貴長壽紋桌面”,整幅繡品中不僅包含了山雀,松樹、梅樹、山石、海水等紋樣,四角也飾以山雀和花草,整體效果富麗火熱。

這些帶有吉祥圖案的繡品,不僅僅是送出的一種裝飾和禮物,更包含著送禮物之人祈求富貴安康的人生理想和祝願。


古代女子必修功課——刺繡手藝,一絲一線牽引歷史的風尚


如果說中國刺繡的頂峰在清代,那麼清代刺繡的頂峰在宮廷。

與民間刺繡相比,宮廷刺繡其色彩搭配上更為豔麗華貴,繡像選擇上也多以寓意華貴的牡丹、龍鳳等為主,在構圖上宮廷刺繡則更為嚴謹,它和民間刺繡交相輝映。

其實,清代宮廷御用的刺繡品,大部分均由宮中造辦處如意館的畫人繪製花樣,經批核後再發送江南織造管轄的三個織繡作坊,照樣繡制,繡品極工整精美。若遇大事件,則刺繡品的準備上更為繁瑣。

1889年,光緒皇帝大婚,皇帝與皇后所傳的“龍鳳同合袍”則在一年半前就開始準備。無論從衣服的紋樣設計還是製作工藝上而言,它的製作流程都可以稱之為最為繁複的。

“龍鳳同合袍”又稱“五彩雲蝠鶴八團龍鳳紋袍”,繡娘在準備這件吉福袍時,採取二至五色間暈與退暈相結合的裝飾方法,在大紅色江綢地上,運用平針、平金、戧針、套針、釘線等針法,彩繡八團金龍鳳雙喜字等紋樣。因其構圖豐富,繡工精細,用色飽滿豔麗,整件衣服完成後續,無一處不襯托出光緒帝大婚時的喜慶與熱烈。

皇帝的龍袍則以明黃緞子為底,分別在袍上繡出“日紋”和“月紋”。隨後再在紅色日紋上用戧針、網繡等方法繡出三足鳥。而在月紋上,則用淺黃色繡出月亮,中立玉兔搗藥,環以桂樹山石,與龍紋的盤金繡相得益彰。

錦繡傳奇,銀針細線刺一段錦。刺繡是我國古老的民族藝術,無論在宮廷還是民間,都留有它深深的烙印。繡線雖細,卻一針一眼,刺出我國的絢爛瑰寶。

歐陽茜茜/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