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5 古代女子必修功课——刺绣手艺,一丝一线牵引历史的风尚

大约自汉代起,刺绣就成了中国女子闺中必学的“功课”之一,到了清代女子学习刺绣之风更甚。

清代女子有出嫁前为自己绣一批绣品做陪嫁的传统,谁家姑娘刺绣做得好,衣衫绣得精致,就代表谁家的姑娘“女德”修得好,必能嫁一户好人家。女子出嫁后,家人的衣物、家中摆设等也都需要自己亲自动手来绣。

大到屏风、被面、门帘、壁挂,小到荷包、手帕等,都是女子一生做也做不完的活。那银针细线刺出的瑰宝,也仿若女子们绚烂的一生。


据文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我国就已出现了刺绣技艺,经过上千年的传承,至清代达到巅峰。

清代刺绣属于集大成者,早期继承了明代传统,在绣像上多用几何图案和小型花朵,绣线颜色选择相对和谐,整体绣品风格古朴而典雅。至中期受西方文化影响,绣像花样繁缛,绣线用色艳丽豪放。晚期时则更喜大型缠枝花朵,寓意繁荣昌盛。

即使是清代同一时期的刺绣,也早已形成不同特色的地方体系,在这些地方体系中,以“苏绣”、“粤绣”、“湘绣”、“蜀绣”,合称中国的“四大名绣”。

苏绣指以江苏苏州为中心所生产的刺绣,承袭宋、明的传统绣技,绣像上多以花鸟、书法、山水等,加之用色和谐,绣品秀丽典雅,具有江南风景的诗意美。

粤绣,又称广绣,指以广州一带地区为中心产地的绣品。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布局满,用色富丽而热闹,绣品完成后,丝绸上几乎难见空隙之地,绣像上少了苏绣的写意,多了一些繁茂。清代一些高大的镜屏或挂屏等欣赏品及荷包之类的实用品,常用此种绣法。

湘绣,指以湖南长沙为中心的刺绣品总称。它源于民间,吸收了苏绣和粤绣的精华,到了清代才形成一套属于自身的体系,最擅长表现狮虎等动物,因其劈丝细而胜于发丝,无毛而有绒面的特点,绣出的狮虎栩栩如生。

蜀绣,指以四川成都为中心的一种地方刺绣品,最早关于蜀绣的记载能追溯至西汉。蜀绣讲究针法,构图虚实结合,增强了绣像立体感。蜀绣的绣制品也多为被面、枕套、衣服等。

清代除了四大名绣,其它地方刺绣同样举世闻名,如生产在北京郊区一带的京绣,山东地区的鲁绣,贵州的苗绣,河南的汴绣,浙江的瓯绣等。

清代刺绣技艺的发展,甚至可以从文化方面有所体现,清代道光元年,由丁佩所著的《绣谱》,是有史以来第一本刺绣专书。

而到了清代末期,受西学东渐的影响,沈寿甚至借鉴西方写实的艺术表现手法,创“仿真绣”,针法变幻复杂,绣品立体而写实。


古代女子必修功课——刺绣手艺,一丝一线牵引历史的风尚


清代刺绣的魅力,不仅在于民间刺绣技法的发展,还和丝线材料发展相关。在有些绣品中,为了能更生动地绣出树干、岩石的层次感,每一处颜色的细微变化都不能敷衍。

一幅优秀的画作会因为用墨的浓淡,产生一笔绝作或一笔败笔的情况。而对于一幅绣品而言,细微处的颜色变化,甚至风吹云动,光影掠过树干产生的极细微颜色变幻,都会造成作品层次感的区别。

有些绣娘为了追求这一层次,常常会将丝线捻成更细的丝,再来制作绣品。并非所有的刺绣都用细线才是最好,有些绣像需要用未捻过的丝线才能达到想要的效果,甚至有时一幅绣品的完成,不仅需要绣线,还需要金银线、头发、动物羽毛等。

《红楼梦》中,晴雯补裘衣使的雀金泥,便是用孔雀尾羽捻成的粗线,更不要说为彰显尊贵,使用的金银线等,更是将金箔经过片金、捻金的流程后,才可用至刺绣之上。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一种“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情怀,故而在题材的选择上,更偏重具有中国特色的吉祥图案。而在此方面,苏绣尤甚。


古代女子必修功课——刺绣手艺,一丝一线牵引历史的风尚


苏绣全盛时期,流派繁多,名手竞绣。刺绣技艺繁荣发展的大环境下,刺绣逐渐从宫廷御绣普及到大众的日常生活,刺绣的针法也随之有了多种变化,绣线配色上更具巧思,绣工技艺上更为精细。同时绣品上也因为寄托了绣着的祝福之意,绣像图案也常会选择一些多福多寿、福禄双全等吉祥之意。

在这些绣像选择上,可以是托物寓意,如用香兰青竹象征人的品格高洁,牡丹寓意富贵,石榴多子,鸳鸯则代表夫妻琴瑟和鸣等。有些则用谐音表达自己的祝福,如葫芦谐音福禄,金鱼则表示富贵有余,金鱼和蝙蝠则表示金玉和福运等。

有时候,绣像的选择也是根据不同季节、时令性等,在季节变换和岁月更替时,凸显浓浓的节日气氛。如清代宫廷在元旦使用大吉葫芦、 万年吉庆,清明节用秋千仕女,端午节用五毒(蝎子、 蜈蚣、 蟾蜍、 蚰蜒、 壁虎)、艾虎(艾枝和老虎),七夕用喜鹊;中秋节用月兔,重阳节用菊花、茱萸,冬至用太子绵羊等。

另外在不同的时间和场合,对绣像的选择也极为讲究。如在祝贺同僚官运亨通或升迁时,选择“指日高升”“平升三戟”,在祝寿时则多用“富贵长寿”“松鹤延年”“福山寿海”,婚庆时则要用用“鸳鸯戏水”“喜上眉梢”“莲生贵子”,开业等其他喜庆时则送上”大吉大利”、“鸿运当头”等。

如民间刺绣“玉堂富贵寿屏”,这幅绣品一共为十二条屏,在石青色缎地上,利用平针、套针、戗针、接针、打籽针、钉线针、扎针、活毛套针、松针、滚针、鸡毛针、网绣等实际中针法,利用二十几种色线,精细绣出玉兰、海棠、牡丹、茶花、灵芝、竹子、萱草以及仙鹤、锦雉、山雀等珍禽。因为用色自然独到,绣工精细,绣像种类繁多,虽各有不同寓意,同样在当时名声大噪。


古代女子必修功课——刺绣手艺,一丝一线牵引历史的风尚


清代民间女子闺中待嫁时,总是要绣一些绣品,为自己添妆。此时的绣品不仅仅在绣像上要求吉祥富贵,在织物的选择上也多以绸缎为主。尤其是一些富贵人家的小姐,甚至会选择一块大红色绸缎为锻底,而后用齐针、缠针、捻针、套针、刻鳞针、打籽针等针法,绣出四季不同花样及候鸟,这些图案缠缠绕绕组成喜字,而后再在边缘处用金线镶边,繁花锦簇,一派热闹之景。

还有为祝寿而绣制的“花鸟纹组合寿字”,同样选择用齐针、缠针、戗针、套针、擞和针、打籽针等绣牡丹花,组成一“寿”字。红花绿叶,色彩强烈,针脚细密,光彩夺目。

“深红缎彩绣富贵长寿纹桌面”,整幅绣品中不仅包含了山雀,松树、梅树、山石、海水等纹样,四角也饰以山雀和花草,整体效果富丽火热。

这些带有吉祥图案的绣品,不仅仅是送出的一种装饰和礼物,更包含着送礼物之人祈求富贵安康的人生理想和祝愿。


古代女子必修功课——刺绣手艺,一丝一线牵引历史的风尚


如果说中国刺绣的顶峰在清代,那么清代刺绣的顶峰在宫廷。

与民间刺绣相比,宫廷刺绣其色彩搭配上更为艳丽华贵,绣像选择上也多以寓意华贵的牡丹、龙凤等为主,在构图上宫廷刺绣则更为严谨,它和民间刺绣交相辉映。

其实,清代宫廷御用的刺绣品,大部分均由宫中造办处如意馆的画人绘制花样,经批核后再发送江南织造管辖的三个织绣作坊,照样绣制,绣品极工整精美。若遇大事件,则刺绣品的准备上更为繁琐。

1889年,光绪皇帝大婚,皇帝与皇后所传的“龙凤同合袍”则在一年半前就开始准备。无论从衣服的纹样设计还是制作工艺上而言,它的制作流程都可以称之为最为繁复的。

“龙凤同合袍”又称“五彩云蝠鹤八团龙凤纹袍”,绣娘在准备这件吉福袍时,采取二至五色间晕与退晕相结合的装饰方法,在大红色江绸地上,运用平针、平金、戗针、套针、钉线等针法,彩绣八团金龙凤双喜字等纹样。因其构图丰富,绣工精细,用色饱满艳丽,整件衣服完成后续,无一处不衬托出光绪帝大婚时的喜庆与热烈。

皇帝的龙袍则以明黄缎子为底,分别在袍上绣出“日纹”和“月纹”。随后再在红色日纹上用戗针、网绣等方法绣出三足鸟。而在月纹上,则用浅黄色绣出月亮,中立玉兔捣药,环以桂树山石,与龙纹的盘金绣相得益彰。

锦绣传奇,银针细线刺一段锦。刺绣是我国古老的民族艺术,无论在宫廷还是民间,都留有它深深的烙印。绣线虽细,却一针一眼,刺出我国的绚烂瑰宝。

欧阳茜茜/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