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後梁一場失敗的削藩行動,致使河北重鎮賣國投敵,走上了亡國之途

在古代中國封建社會,中央政權為了鞏固統治,會設法削弱實力強大的藩國諸侯或割據軍閥,這種做法稱為“削藩”。而中央政權實施削藩政策,是有很大風險的,一招不慎,便有亡國之禍。

唐朝時,唐玄宗在邊疆設置藩鎮,統帥稱為節度使,初衷只是為了抵禦敵國入侵、保衛中央政權。沒想到不久後發生了安史之亂,唐朝幾致亡國。但唐朝並沒有吸取這次教訓,反而使節度使的權力越來越大,不受控制,常常割據一方,威脅到了中央政權。到了唐朝末年,宣武軍節度使朱溫弒殺唐昭宗,逼迫唐哀帝禪位,篡奪唐朝社稷而建了後梁。

後梁一場失敗的削藩行動,致使河北重鎮賣國投敵,走上了亡國之途

朱溫

朱溫在位第四年,其子朱友珪弒父篡位。這時滑州節度使楊師厚趁亂驅逐魏博節度使羅周翰,自立為魏博節度使,手握強兵,威望極高。朱友珪不能制止,只得承認楊師厚為魏博節度使。

朱溫另一個兒子朱友貞想要圖謀朱友珪,為了得到楊師厚的支持而許下重利。朱友貞弒兄篡位後,對楊師厚大加封賞,事無大小都要先和楊師厚商議。

魏博節度使,又稱為天雄軍節度使,管轄著魏州、博州、相州、貝州、衛州、澶州六州,本來就是河北重鎮。更關鍵的是,魏博與李克用建立的晉國(後唐前身)接壤,是戰略要地,可以說:“梁國亂不亂,魏博說了算。”楊師厚奪得魏博節度使,自恃兵多地廣,萌生不軌之心,挑選精兵成立銀槍效節軍,這是他的私人軍隊,只聽命他一人,不聽朝廷的命令。

後來楊師厚逝世,消息傳到朝廷,朱友貞私下慶賀,慶賀自己終於擺脫了楊師厚的壓制。朱友貞的心腹大臣趙巖建議說:“魏博六州,精兵數萬,損害唐室一百多年。節度使楊師厚搶佔此地,得以肆無忌憚,圖謀不軌。如今楊師厚已死,不如趁機分削魏博,陛下若不以此時削藩,難保繼任者不是下一個楊師厚。如果分割相、魏為兩鎮,則朝廷無北顧之憂!”

朱友貞也擔心繼任的魏博節度使會威脅到自己,於是打算聽從趙巖的建議,實施削藩,將魏博六州一分為二。朱友貞以相州、澶州、衛州建立昭德軍,以張筠為相州節度使。而魏州、博州、貝州為天雄軍,以賀德倫為天雄軍節度使。朱友貞又派將軍劉鄩(xún)率兵六萬駐紮在南樂縣,以防不測。

朱友貞派澶州刺史王彥章率領五百龍驤兵先入魏州,傳詔說將魏州一半軍士分給相州,並遷家到相州。隨後天雄軍節度使賀德倫催促魏州軍士上路,親友互相道別,哭聲震天。

後梁一場失敗的削藩行動,致使河北重鎮賣國投敵,走上了亡國之途

古人安土重遷,通常只有活不下去了才會遷家。況且如果遷家,那些房子、田地等不動產並不能帶走,生活水平肯定下降,社會地位也會下降。這次朱友貞強迫魏州軍士遷家,安家費或許給的少了,或許根本沒有給。總之,魏州軍士非常抵制朝廷的政策,聚在一起密謀說:“朝廷因為我魏博強盛,所以設法分削。況且我六州軍民,世代從軍,姻族相連,未曾離開親族出遠門,一旦遷到外地,生不如死。”

於是魏州軍士夜間作亂,放火擄掠,首先攻打龍驤軍,王彥章遁逃。天亮後,魏州軍士殺光賀德倫親軍五百多人,並將賀德倫抓到城樓上。當時有銀槍效節軍校尉張彥,是亂兵之首,威逼賀德倫上奏給朱友貞,恢復魏博六州,並令劉鄩退軍。朱友貞自然不答應,下詔安撫張彥。

張彥大怒,隔空辱罵朱友貞,又逼迫賀德倫再次奏事。張彥令人在奏章中威脅朱友貞說:“若不趕快答應我們的條件,恐怕你會失去魏博六州。”張彥的言外之意是,若不能如願,他便將魏博六州送給晉國。

張彥又逼迫賀德倫寫奏章,想依照楊師厚的例子,請朝廷讓自己兼任招討使。招討使掌管執御外敵、鎮壓叛亂之事,可先斬後奏,便宜行事,通常由節度使兼任。朱友貞婉拒了張彥的無理要求。

張彥見自己的要求都被朱友貞拒絕,於是決定賣國投敵,他對賀德倫說:“梁國君主不識時務,聽信讒言。如今城中士兵紛亂,無所依從,我甲兵雖多,也需外援,河東晉王統兵十萬,志在匡復唐朝,世代與梁國為仇敵。如果與我同力,沒有什麼事辦不成的,請你改變圖謀,以求多福。”

賀德倫不得已,只好聽從,於是派人聯絡晉王李存勖。賀德倫又派人秘密向李存勖控訴張彥凌辱之事,李存勖便將張彥等禍首斬首,等李存勖來到魏州後,賀德倫便將天雄軍節度使的符印交給了他。

後梁一場失敗的削藩行動,致使河北重鎮賣國投敵,走上了亡國之途

五代十國割據圖

李存勖佔據魏州後,彷彿將後梁撕開了一個口子,接連攻陷德州、澶州、衛州、洺州、相州、邢州、滄州、貝州等地,將河北幾十州併入晉國。

後梁因為削藩,失去河北諸州,此消彼長,很快衰落下去。後來晉王李存勖稱帝,建立後唐,揮師南下,以摧枯拉朽之勢滅了後梁。後梁的滅亡,也不能完全歸咎於削藩,是諸多因素的使然。而且從長遠來看,必須得削藩,不削則國家必亡,削則國家未必亡,只要方法得當,甚至還能昌盛。這就好比一棵樹,枝葉過於繁茂,遇到風雨便會壓垮樹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