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盤錦為什叫盤錦?有什麼故事嗎?

我就是我不是火龍果


盤錦市是我國遼寧省下轄的一個地級市,車牌照為遼L,最著名的特色景點是紅海灘,特產大米和河蟹。關於盤錦名字的由來有以下兩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是最早的盤錦地區是以盤山為中心發展起來的,後來建立了遼河油田,遼寧省重新規劃行政區域,盤山地區與相鄰的一部分錦縣地區合併,兩邊各取一字,成為了今天的盤錦市。盤錦二字既是地理命名,又代表了當地百姓生活富足前程似錦的美好寓意。

關於盤錦名稱的由來,還有另一種說法,既始於盤錦葦場的建立,當年曾擬三個名字即:遼凌、遼大、盤錦上報中央造紙局,一九五零年十月經批覆圈定“盤錦”作為場名,是根據葦場西部有條盤錦河而定,盤錦葦場逐漸演變成了今天的盤錦地區。




文字玩家文武公


盤錦市,1984年6月5日由國務院批准設立,隸屬遼寧省。盤錦這個名字,很早就有了,1950年,國家在盤錦地區建了一個葦場,當時上報了三個備選名字:遼凌、遼大和盤錦,最後選擇了盤錦。盤錦的來源有兩種說法,一是這葦場地處盤山縣和錦縣交界處,各取一字為"盤錦";另一種說法,這裡有一個盤錦河,於是因河而得名。後來又發展為盤錦墾區以及盤錦地區,盤錦在建市前,這裡的固有地名是盤山縣。盤山縣的名字則是明朝就有了,當時叫盤山驛,也就是個遼東邊牆邊上的驛站。現在總說"盤山無山",只是因為當時的盤山驛是在醫巫閭山附近,後來清末設盤山廳後治所,才遷到了現在的雙臺子區。

盤錦市這個城市,從前,有著美麗動聽的傳說,故事很精彩,主要有六個,分別是河蟹搭橋救唐王,三岔河尋刀,唐王封樹,兩通碑與九龍口,西大井,蛤蜊公主。

今天我與大家分享其中一段"河蟹搭橋救唐王",故事大概是這樣的:

據說是唐王徵東的時侯,李世民率領大軍御駕親征,當時被圍在遼東三江越虎城,(現在的海城),後路增援部隊的大將是大力王君可,他得知唐王被圍的消息,星夜催軍前進,,傍晚來到了遼河上游三岔河,當時,正值初冬天氣,滿河水冰凌,尚未凍實,船已上塢無法渡河,王君可心急如火,特派探馬前往河邊察看。探馬回報:河冰不堅固,不能渡河,王君可無計無可施,氣急之下,下令殺掉探馬,又派第二個前往,回報和以前一樣,王君可又下令殺掉,他一連殺掉了三個探馬,第四個探馬自知性命難保,,回報說,河冰堅固可以渡河,王君可聞聽大喜,,下令三軍立即連夜渡河,但是河裡大霧瀰漫,人馬排成一條線,在薄冰上踏過,發出喀嚓咯嚓的響聲,不一時大隊人馬已安全渡過遼河,只剩下王君可斷後仍在河上,他立馬橫刀 ,心中暗想:這麼薄的冰,沒有一人一馬落水,真是老天保佑。此時霧氣漸消,他回頭一看,,所過之處,那有什麼冰塊,全是黑壓壓一層層數不清的河蟹,爬在一起架了一座浮橋,他不看則已,一看引起了後怕,不禁失聲大叫"啊呀"!聲音末落,蟹橋頓時沉下,王君可也隨著沉落河底。

至今,三岔河口一半清水一半混水,據說這是王君可的大刀落在這裡成為分水劍,把河水清濁分開,而河蟹背上的硬蓋,本應是光光的,因為架橋渡軍被馬蹄踩的留下個馬蹄印。還有證明你把河蟹的胃翻過來仔細看,那裡面還有王君可的小頭像呢。

咋樣,故事好聽嗎?下面三岔河尋刀,就是尋的王君可的這把刀了……好吧後面的故事等你親自去盤錦現場瞭解吧!







託土屯山


最早盤錦歸錦州管轄小日本那陣修營盤鐵路成立開拓團逼老百姓種大煙,八一五小鬼孑都跑瞭解放後國家開發這片土地駐軍消滅土匪開墾農場軍馬場成立盤錦墾區在盤山鎮成立縣政府,知識青年下鄉時軍馬場沒了軍隊也縮編了。修了溝海鐵路,盤錦墾區變成盤錦地區又變成遼河油田。直到現在五十多年了離開了那片流過汗水的土地,因為生活的艱辛一直沒能回去再看一眼,現在又力不從心了可能要遺憾終生了。


清泉石上流09


盤錦在中國東北遼寧省南部,靠近渤海灣,遼河從盤錦大地流過。在六十年代,這裡叫做盤山縣,到處是鹽鹼地,蘆葦蕩。六十年代末,這裡駐進了“五七”大軍對鹽鹼地進行開發,引遼河水灌溉,變荒灘為稻田,盤山縣改成盤錦墾區。七十年代初,這裡又發現了石油,稱為遼河油田。從此盤錦大地脫胎換骨,從一個貧困荒涼的土地,變成稻花飄香的大糧倉,富可流油的大油田。至於為什麼盤山為什麼改稱盤錦,應該是寄託了人們對這一地區的美好願望,希望把開墾出的這片土地變成錦繡江南吧!


陽光燦爛65612926


盤錦傳說,講的是盤錦市的一些傳說。主要有6個小故事:河蟹搭橋救唐王、三岔河尋刀、唐王封樹、兩通碑與九龍口、西大井、蛤蜊公主。

河蟹搭橋救唐王

據說是唐王徵東的時候,李世民率領大軍御駕親征,當時被圍在遼東三江越虎城(現在的海城)。後路增援部隊的大將是大刀王君可,他得知唐王被圍的消息,星夜催軍前進,傍晚來到了遼河上游三岔河。正值初冬天氣,滿河水冰凌,尚未凍實,船已上塢無法渡河,王君可心急如火,特派探馬前往河邊察看。探馬回報:河冰不堅固,不能渡河,王君可無計可施,氣急之下下令殺掉了探馬。派第二個前往,回報和以前一樣,王君可又下令殺掉,他一連了三個探馬。第四個探馬料想性命難保,回報說:河冰堅固可以渡過。王君可聞聽大喜,下令三軍立即連夜渡河。但是河裡大霧瀰漫,人馬排成一條線在薄冰上踏過,發出喀嚓咯嚓的響聲,不一時大隊人馬已安全渡過遼河。只剩下王君可斷後仍在河上,他立馬橫刀,心中暗想:這麼薄的冰,沒有一人一馬落水,真是老天保佑。此時霧氣漸消,他回頭一看,所過之處,哪有什麼冰塊,全是黑壓壓一層層數不清的河蟹,爬在一起架了一座浮橋,他不看則已民,一看引起了後怕,不禁失聲大叫“啊呀”!聲音未落,蟹橋頓時沉下,王君可也隨著沉落河底。

至今,三岔河口一半清水一半混水,據說這是王君可的大刀落在這裡成為分水劍把河水清濁分開。而河蟹背上的硬蓋,原來本是光光的,因為架橋渡軍被馬蹄踩過才留有一個馬蹄印。還有證明,你把河蟹的胃翻過來仔細看,那裡面還有王君可的小小頭像呢。

三岔河尋刀

三岔河的螃蟹搭橋渡唐王,催陣督都王君可不顧河神囑託,看了一眼蟹橋,他掉進河裡餵了螃蟹,他那口掉進河裡的大刀成了許多人嚮往的寶物。那刀削鐵如泥,價值連城,只是一般肉眼凡胎的人發現不了。有在河邊路過的人在陰雨天,看到河面上,青光閃閃,象刀光閃亮。可走到近前,就什麼也看不見了。還有的打魚人起網時,撈上來刀鏈,卻怎麼也倒不到頭。在三岔河東岸有兩間破草房,是用狼尾巴草苫蓋的,經受了多少年多少代的風雨,不爛不朽,夏遮雨冬隔寒,更奇怪的是屋內的炕沿,是秫稈節扎的,磨擦得錚明瓦亮,不散不破。裡面住著一個老太太,白髮紅面,人們看不見她燒三遍火。

那一年,有個南蠻子在此地路過,人說南蠻子會憋寶。他圍著房子轉了兩圈,走進屋內,一眼相中了老太太屋裡的那個秫稈炕沿,要花錢買下來,老大娘說:“你買它幹啥?”他說:“大娘,你老不用問,賣給我得了,要多少錢都行。”老太太覺得這破炕沿留著也沒啥用,只是蠻子花大錢這麼一買,就有點納悶,沒有馬上答應,對蠻子說:“你明天再來商議吧。”這老太太孤身一人,無子無孫,只有一個侄兒,住在村子裡。

蠻子走後,老太太去了侄兒家,把南蠻子要花大價錢買她炕沿的事兒向侄兒說了。她侄兒讓她明天再細問問,他藏在裡間廚子內聽聽虛實,答應蠻子三天後再來取。

第二天,南方蠻子又來了,問老太太:“你老人家賣不賣?”老太太說:“你非要買這炕沿幹啥?”蠻子說:“你老就賣我得了。”老太太假裝生氣了:“不賣,我死了還要帶進棺材裡去呢?”老太太又說:“我一個孤老婆子要這破東西也沒啥用?你要是真有用,說明了,我就白送給你。”蠻子很高興:“那好,我告訴你。你還記得王君可那把大刀嗎?它在河底,這三岔河,是龍宮寶殿,蝦兵蟹將把守著,什麼人也別想進去,就是進去了,也別想出來,你老這炕沿,千年萬載,日經月華,已成寶物,名叫分水劍,要取三岔河的寶刀,非它不可。”老太太聽得入了迷:“那得咋取呢?”蠻子想了想說:“這炕沿拆下來,拿在手中,一頭用火點著,一直朝河內走,水就會讓路,蝦兵蟹將也會躲開,寶刀就取出來了。”老太太對蠻子說:“既然先生有用,我答應賣給你,我自己換下來,你三天後來取吧。”打發蠻子走了。

老太太與蠻子的對話,老太太的侄兒在裡屋聽個一清二楚,他從裡屋跳出來,跪在老太太面前:“姑,你將這炕沿給我吧,我養活你一輩子,你活著供你好吃好喝,你老了我你送終、扛靈幡,年年給你上墳燒紙。”老太太覺得這樣對不住蠻子,但經不住侄兒磨纏,讓他扒了下來。當晚,老太太的侄兒,將炕沿一頭用火點燃著,熊熊的火苗子燒了起來,他舉著向河內走去。果然,河水嘩嘩地叫著,自動地閃開了一條路,他一直到河底,只見一大堆刀鏈子包著那口刀,他樂壞了,急忙扔了分水劍,撲向寶刀,就在他剛拿起寶刀的當兒,那分水劍的火苗被泥水浸沒了,四周分開的水,“譁”地一聲又合攏上來。這樣,連人帶刀就被永遠地埋在了河底,分水劍也不知去向了。

唐王封樹

盤山縣沙嶺鎮正西三里地左右,曾有一座面積很大的漫漫凸起的坨子,過去那上面長滿了密密麻麻的不到一人高的桑樹,還間雜著數量很少的椿樹。這裡,至今流傳著唐王封樹的故事。

傳說當年唐王徵東回朝時,元帥薛仁貴,軍師徐茂功帶領大軍來到這裡。當時正是六月乾旱時節,糧草又接濟不上,士兵們又餓又渴。元帥薛仁貴向唐王稟報說:“士兵缺少軍糧且又無水解渴,前進艱難。”於是,唐王下令:繼續前行。大軍走了一會,有探馬稟報薛仁貴說:“前面有一片桑林。”薛仁貴一聽大喜,傳令大軍停止前行,都進桑林摘“桑粒兒”吃。他自己也進了桑林,吃了一些“桑粒兒”,果然解餓止渴。於是去見唐王,唐王問:“前面有山楂樹嗎?”薛仁貴回答說:“並沒有山楂樹,有一片桑樹。”唐王又問:“士兵能吃嗎?”薛仁貴說:“不僅能吃,且能止渴。”唐王說:“好!命士兵多采些能拿就拿,能帶就帶,明天拔軍回朝。”

唐王回朝後,開臺加封在東征中有功者。薛仁貴奏本,說:“桑樹曾救過我東征大軍。”於是,唐王就封桑樹為樹王,並派校尉前來加封。那校尉捧著聖旨,來到坨子上一看那桑樹長得矮小可憐,七杈八彎的,可旁邊的椿樹卻長得又高又直又光溜。於是,校尉就把聖旨粘在了椿樹上。

據說從那以後,這裡的桑樹沒有活年頭多的,活三、五年就皮裂而死,一直到現在還那樣。人們說那是它沒封上王硬氣死的。椿樹因為成了樹王,人們說它能壓住百木,如果誰家蓋房子梁頭或哪兒木頭有響動的話,就找一塊椿木楔子夾進去,它就再也不響了。

兩通碑與九龍口

早年間,田莊臺這片沖積平原剛形成的時候,離這西北六華里的地方,傳說出現了兩通石碑,文字已經風蝕不清。在這荒僻地方冒然間出現兩通石碑,卻是件新鮮事兒。這件事一下子傳到了九里三村,一些聽到傳言的人們,都要爭著看看這兩通石碑。人們是來自四面八方,過往的人多了,就把這裡柔軟的土地踩了一些毛毛道兒,不知哪個細心人,把踩出的小毛毛道數一數,恰恰是九條通向兩通碑的土道,這下子來看兩通碑的人們又多了一打新鮮磕兒,說兩通碑這塊地方是“九龍口”,這塊寶地將來得出皇帝。這事兒一時傳到地方官紳耳裡,使他們慌了手腳,心想,我們這塊地方要出皇帝,當今皇帝非怪罪不可,這該怎麼辦呢?恰在當這兒,從外地來了一家姓劉父子,他們說:有解破方法,如果在“九龍口”的正中心,修建一座廟宇,就能解破,不出皇帝,於是一些官紳逼著百姓在“九龍口”上修建了一座廟宇,名曰“崇興寺”又稱“藥王廟”。崇興寺興建起來了,香火很盛,有了崇興寺,而九龍口出皇帝的傳說就破沒了,人們從此也很少提九龍口出皇帝的事兒了。

西大井

盤山縣沙嶺鎮中心略西一點,有一口水井。此井完全是用石頭砌成,不管春秋或是旱澇,水面離地面總在二尺上下,井底至今還扣著一口大鐵鍋。

據說,唐朝大將薛禮東征的時候,曾來到這裡。當時正是六月間,天熱口渴,數萬大軍渴得難耐。薛禮得知這一情況,立即操起長槍,選好地點,照著地上使勁紮了進去。這一槍扎進去有丈來深,立即有一股清泉“咕嘟咕嘟”地冒了上來。當時,他的大軍前鋒已到沙嶺,後尾還在閭山。他立刻傳令:“隊伍站成一排,一步遠一個,從閭山往這兒運石頭”就這樣,從閭山運來的石頭,是一個傳一個傳到沙嶺的。用傳來的石頭砌成了石井。千軍萬馬喝完以後,水還是“咕嘟咕嘟”地往上冒。有人說這口井通海眼,如果不想辦法,就會把這一帶淹沒。薛禮命人弄來一口鐵鍋,親自把鍋扣在了井底。於是井水就停在了離地面二尺遠的地方,不再往上冒了。薛禮的大軍走後,當地人就將這口井叫“西大井”。

蛤蜊公主

在遙遠遙遠的古代,遼東灣北部大塊的陸地,一片碧綠的海洋,雙臺河、清水溝的水象從莽莽的葦塘裡抻出的條條玉帶,一直飄落在萬頃波濤之中,那裡波平灘廣,風和日暖,是蛤蜊生息繁衍的故鄉。

當時,蛤蜊家族佔據著沿岸十多個大小灘塗,自成一個世界,世世代代和水族們和睦相處,與陸地的人們友好為鄰。

有一年,雙臺河裡出了一隻大毒鰲,這怪物動不動就興風作浪,鬧的魚死船翻,河水氾濫,人間不得安寧。河面上再也看不到帆影,葦叢裡再也看不到飛鳥,田野裡再也看不到莊稼,村子裡再也看不到炊煙……大片大片的海灘淤上了粘土,碧藍碧藍的海水變成了陸地,蛤蜊的家鄉也受到了致命的威脅。

蛤蜊國王在眾水族的推舉下,決心為人間除害,蛤蜊公主自告奮勇,願率眾姐妹開赴前線,代父出征。蛤蜊公主得令後便率蛤蜊大軍,溯河而上,向雙臺河口直逼上去,那裡毒鰲和水怪狼狽為奸,早已擺開了陣勢。它們掘了千頃良田之土,傾九河下梢之水,翻江倒海,猛撲了下來。依仗著順風順流,團團包圍了蛤蜊公主的隊伍,妄想一口吞下。

面對毒鰲的兇焰,蛤蜊公主率眾蛤蜊用斧足劈開一股股惡浪,用貝殼抵擋著一團團泥沙,毒鰲和水怪的魔爪被無數蛤蜊的硬殼夾住不放,痛得嗷嗷嚎叫,大戰一天一夜,硬是把河底挖出了兩丈多深百丈多寬的一個大坑。但終因寡不敵眾,數萬蛤蜊姐妹犧牲在雙臺河口。蛤蜊公主帶著戰傷,只領著幾百姐妹回見國王。國王為表彰女兒和蛤蜊們戰鬥的英勇,發給每名戰士一串珍珠項鍊。

以後,蛤蜊公主又率領百萬蛤兵,轉佔遼東灣沿岸及河口各水域,直打得毒鰲遍體鱗傷,最後化成了一灘碎亂的礁石,被人們稱為“亂石敖”。身經百戰的蛤蜊公主,死後葬於接官廳河畔的蛤蜊灘上,每當玉兔東昇,那在月華下閃亮的光點,大概是蛤蜊公主脖上的珍珠項鍊吧。

如今,盤山雙繞運河和大窪清水河故道之旁及二界溝溝北等地,那一處處貝丘遺址莫不是當年蛤蜊公主率領蛤軍與毒鰲搏鬥的“古戰場”?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已皆成舊話,經過千徵百戰的蛤蜊後裔們,終於在蛤蜊崗上建成了和平的新世界


最亮那顆小行星


盤錦1984年6月建市,下轄興隆臺區、雙臺子區及遼東灣新區、遼河口生態經濟區,盤山縣和大窪縣。

在以前,盤錦有一個特產就是蘆葦,盤錦地區的葦編可是暢銷東三省。1950年,國家在盤錦地區建設了一個葦場,選名盤錦,盤錦的來源有兩種說法,一是這個葦場地處盤山縣和錦縣交界處,各取一字是為盤錦。另一種說法是,這裡有一條盤錦河,於是因河而得名,後來又發展為盤錦墾區以及盤錦地區。

1984年6月由國務院批准設立盤錦市。





江北第一蟲


  在明朝的版圖上,盤錦市地域大部分為廣寧所轄。古驛道也大致沿邊牆方向由西北向東南斜穿而過,驛馬方—閭陽驛—盤蛇驛—高平驛—沙嶺驛等皆為當時重要驛站。盤錦名稱的由來,始於盤錦葦場的建立,當年曾擬三個名字(即:遼凌、遼大、盤錦)上報中央造紙局,一九五0年十月經批覆圈定“盤錦”作為場名,是根據葦場西部有條盤錦河而定,從此以後盤錦的名字正式出現在地圖上。

盤錦市建市是比較晚的,1984年6月5日由國務院批准設立。有盤錦這個地名的時間則要更早一些。現在一提盤錦,經濟有關的是遼河油田,玩樂就是紅海灘,說到物產,河蟹和大米就非常馳名了。但是在以前,盤錦還有一個特產就是蘆葦,盤錦地區的葦編可是暢銷東三省的,尤其是農村大炕用的炕蓆。盤錦的名字就和蘆葦有關了。1950年,國家在盤錦地區建設了一個葦場,當時上報了三個備選名字:遼凌、遼大和盤錦,最後選擇了“盤錦”,

盤錦的來源有兩種說法,一是這個葦場地處盤山縣和錦縣交界處,各取一字是為“盤錦”;另一種說法是,這裡有一條盤錦河,於是因河而得名。後來又發展為盤錦墾區以及盤錦地區。

  


放歌大中華


錦 是哪裡?錦就是錦州。錦州的西面就是錦西市,現在的葫蘆島市。盤什麼意思?盤就是圍繞,環繞的意思。盤錦就是錦州的外圍的意思,在沒有油田時,那是荒無人煙的地方,發現油田後,繁榮了,獨立建市,就是盤錦市。


電線杆爸爸


這話說起來長了。盤錦本不就盤錦。叫盤山。是營口市的一個縣。但古人講,盤山。最早叫柳河。是黑龍江的一個地名。是被當代的一個人送地名。喝酒喝多了,送錯了地方。盤錦應該叫柳河。


盤錦金龍防水堵漏


有一個老太太上樹上不去 於是兩個腿盤在樹幹上盤緊點就上去了 打個地名就是盤錦 我想是這麼來的吧 還有油瓶子倒了 錦州 公共廁所 倫敦 第九次結婚 巴黎 地名應該都是這麼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