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明太原縣城——東嶽廟

東嶽祠,又名泰山廟、東嶽廟,位於晉源鎮(舊太原縣)東北隅,從北后街、東橫街都可到達。現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明太原縣城——東嶽廟

圖為東嶽廟,現名太山寺


東嶽廟的創建時間已不可考,從明嘉靖《太原縣誌》‘‘東嶽廟,縣治東北”的記載中,可知該廟建於明嘉靖年之前,距今已400餘年了。東嶽廟坐北朝南,東西寬26米,南北長51米,佔地面積約1330平方米。正殿面寬3間(15.5米),進深2間(10米),上為單簷懸山頂,有琉璃菱形圖案,高約10餘米,前面廊中有4根圓柱支撐,廊柱上有斗拱、雙昂頭,臺基下左右各有廂房5間。正殿對面有捲棚頂樂臺3間,高10餘米,臺基用磚石壘砌,約高2米餘,中間有通道至正門,臺基上正面立柱用梁枋連接承重,外加人物山水雕鏤花板,後面臨街為青磚砌成,臺前有石雕低欄,上蹲形狀各異的小獅數只,樂樓東西各有旁門可供進出。一般廟宇建築佈局多數為對稱形狀, 太原縣東嶽廟卻略有不同,正殿之東另有小院,佔地約110平方米,號曰 “呂祖堂”;正殿之西建有殿堂3間,東西寬11米,南北深5.3米,號曰“奶奶廟”。其殿比東嶽廟正殿坐後3米餘,據說舊有東西廂房,儼然另成廟, 明顯與東嶽廟不是同時期的建築。


東嶽廟中所祀者,為陰間主宰神東嶽大帝黃飛虎。相傳黃飛虎為殷商鎮國武成王,因紂王荒淫無道而棄商投周,被封為開國武成王。黃飛虎隨武王伐紂, 一路上屢立大功,後在澠池縣被高蘭英用太陽神針遮住眼目,死於張奎刀下。姜子牙封神時讓黃飛虎居五嶽之首,為“東嶽泰山天齊仁聖大帝”,總管天地人間吉凶禍福,執掌幽冥十八重地獄,凡一應生死輪轉人鬼,俱從東嶽祠勘對,方許陰間閻王、判官施行。其後唐玄宗、宋真宗、元世祖等帝王對其均有封號。其廟遍佈全國各地。太原縣有司歲以三月二十八祭祀,屆時總要演戲、擺供獻、上花燭。


呂祖堂有呂祖木主神位。呂祖名巖,字洞賓,號純陽,唐朝蒲州永樂(今山西省永濟)人。據說呂洞賓三舉進士不第,46歲(一說64歲)時又去赴試,在長安酒肆遇漢鍾離,被點化成道,遂為“八仙”之一,後被封為 “純陽孚佑帝君”,道教奉其為北五祖之一,通常稱為“呂祖”。民間關於呂洞賓的傳說甚多,有黃梁夢、雲房十試、三戲白牡丹、飛劍斬黃龍等。他曾發下誓願“必度盡天下眾生,方願上升也”,是一種救苦救難、大慈大悲的男菩薩形象。舊時呂祖廟遍佈全國各地城鄉,其原因正如《聊齋志異》作者蒲松齡所言:“故佛道中惟觀自在(觀世音),仙道中惟純陽子(呂洞賓),神道中惟伏魔帝(關羽),此三聖法力宏大,欲普度三千世界,撥盡一切苦惱,以是故祥雲寶馬,常雜處人間,與人最近。”太原縣東嶽廟左的呂祖堂,雖然廟堂很小,不及一戶家小院,然而香火十分旺盛。據老人們講,過去呂祖堂人來人往、熱鬧異常,多是求醫問藥者,堂中有內、外、眼、男、女、兒各科藥方,病人只要燒香磕頭,按方取藥,自然會藥至病除。據說新中國成立以前尚有求藥者。


至於奶奶廟,城鄉各處極多,所奉者均是有名無實、無從考證之神,全是通過人們聯想而衍化出來的與生育有關的各種化身,其中個別或許與當地某一著名女性有關,卻也多是牽強附會。太原縣東嶽廟右的奶奶廟,據說初名東寺廟,因塌圮而遷建於此。


東嶽廟中塑像拆毀時間據說是民國十四年1925左右,抗戰之前有閻錫山政府的“防共保衛團”駐紮在廟內。新中國成立以後,晉源糧食局看中東嶽廟,大殿、廂房盡成糧食倉庫。20世紀70年代以後,糧食局倉庫搬走, 東嶽廟歸晉源鎮東街大隊所有,先做庫房,繼為織布廠,90年代初廢棄不用。20世紀90年代末,有僧人義昌至晉源,有修復東嶽廟之意,後因具體事宜商談未妥,方改為佔用西街玉皇廟今名普賢寺。進入21世紀,又有僧人投資修葺,並將東嶽廟改名“泰山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