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8 苟延殘喘的婚姻中,“無愛感”3個字,道出中年夫妻相處的本質

很多人曾心急火燎地問過我一個問題:“丈夫出軌,我要怎麼挽救這段婚姻?”

我通常建議:“別想著挽回吧,冷靜一段時間,先想想你自己、照顧你自己。”

婚姻是個複雜的話題。

如今,有成千上萬的書籍、公眾號、文章談到各種維持婚姻和諧、修復婚姻危機的方法。有些技巧的確有用,但正所謂術道有分,在“術”的層面上,一些所謂技巧就像石灰補牆,剛塗抹上去幹淨平整,可到了某些時候,依然剝落斑駁。

因為,它們沒有深入到所有的人際衝突和誤解的根源——無愛感

苟延殘喘的婚姻中,“無愛感”3個字,道出中年夫妻相處的本質

在很多出現問題的家庭中,妻子總是指責丈夫“缺乏責任感”、“沒有擔當”、“自私冷漠”;丈夫總是厭惡妻子“乏味”、“淺薄”、“庸俗勢利”。

兩個本應該精誠合作的人,卻為了孩子教育、為了房子收入、為了婆婆丈母孃,甚至只是為了買菜做飯、鹽多油少、擠牙膏掀馬桶蓋等等,都有可能讓彼此怒氣激發、怨氣積攢。

生活表面的衝突和波瀾,體現的是人們內心深層次的不安與震盪。在每一次或大或小的爭吵、對抗、冷戰中,如果你在激憤過後去揣摩一下自己的挫敗感和失落感,你便會發現你所有的痛苦,統統來自於一個長久得不到解決的問題:

親愛的你,為什麼不可以愛我多一點點?

每一次矛盾、每一次爭端,其實都是源於我感受不到你的愛,如果你愛我,就能看見我、理解我,明白我內心所想。我多麼希望你能為我改變,哪怕只有一點點,可是不論我用什麼方式來表達,哭也好、罵也好、哀求也好,得到的回應卻依然如故。

我把這種無力的感情,叫做“無愛感”。

苟延殘喘的婚姻中,“無愛感”3個字,道出中年夫妻相處的本質

這種“無愛感”,是怎麼來到我們關係中間的?

我們總是習慣於把自己感受不到愛的感覺,歸咎於壞的人、壞的事——

“都是因為是他/她,他/她說的話、他/她做的事,讓我失望,讓我感受不到愛。”

可是,真想是如此嗎?

小林和小雅是一對在大城市打拼的伴侶,就像一個俗套的故事,曾經並肩在川流不息的街道上前行,曾經深夜等待加班的人回家、曾經手指著一棟棟房子發出豪言壯語……可是,等到有了事業、有了房子、有了孩子、生活歸於平靜安穩之後,小雅卻說,她越來越看不懂自己的丈夫。

他們的話越來越少、他不想讓妻子干涉自己的世界、一旦有了分歧他總是以沉默和冷暴力對待,而且,小雅在小林手機裡發現,有另外一個女人的信息。

小雅十分困惑,因為小林都是一個傳統意義上的好丈夫。他會上交所有的收入,對孩子也盡心盡力陪伴,甚至回家也會做飯掃地。可是,他為什麼會這樣?他是不愛了嗎?

我告訴小雅:不要因為丈夫對你的傷害,而將他定義為一個絕對的壞人。其實,這個世上沒有壞人,有的只是那些沒有被好好愛過的人。

小林來自一個父親長期出軌的家庭,從小他就在母親的眼淚和怨恨中成長,目睹著父親因為身居高位而在母親面前肆無忌憚的行徑。父母向他展示了兩性之間的相處規則:只要男人夠強大,就可以三妻四妾;但,只要男人不離開家庭,就足以證明他的責任感和真愛。

小林是在童年時期沒有得到過真實而完整愛的人,他不曾領略夫妻之間那種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愛,他不懂得如何在這種成熟的愛中,把真實自我向對方表達,更無需對方對真實自己的接受。他以為讓對方衣食無憂、給對方錢、身體和時間,就足以維護自我正確性。

某種意義上說,小林也是一個受害者,他身上那嚴重的“無愛感”,來源於成長經歷,來源於他長期不自覺地自我麻痺與自我封鎖。

每個人降生到這世間,感受到的第一份愛便來自於他人(父母)。這種愛的初體驗讓我們以為,所有的愛只能來自於人我關係,這使我們渴求別人的認同和接納。人們以為只有這樣,自己才有躋身於愛的安全感和成就感。

而一旦現實低於期望,我們以為的那種愛消褪了,這讓我們恐慌,以為這都是緣於自己的不可愛。於是我們麻痺心靈,封鎖真我,一邊藏起恐慌和自責,一邊將責任投諸於外——一定有一個可惡的人,都是他害我。

這個世界所有的矛盾、衝突和戰爭,小到夫妻家庭,大到國家民族,不都是這樣的產生的嗎?

苟延殘喘的婚姻中,“無愛感”3個字,道出中年夫妻相處的本質

真實的自我,是一個脆弱的孩子。這個孩子需要知道自己天性很美,也需要被溫暖和療愈。可是我們拒絕面對他,習慣於忽視他,讓他總是蜷縮起身體,躲在角落嚇得瑟瑟發抖。

甚至,為了保護自己,這個孩子把各種現實投射的影子,誇張成張牙舞爪咆哮的猛獸,企圖嚇退現實的圍攻。

這是愛的原罪論,是每個人都有的心靈創傷。它根植於大部分人內心深處的疑惑和焦慮:深怕我們的真實面目沒人愛,也不值得愛。

於是,我們難以信任自己、信任別人、信任生命。

我的來訪者中,曾經有一位離婚單親媽媽。她是一位博士,作為高級知識分子,她事業有成、視野開闊、思維敏捷。但是,她卻有著深深的焦慮。

她曾對我說:她特別幻想能有個“媽媽資格證”考試,也特別想參加這樣的考試,她覺得唯有這樣才能證明她即便離了婚,也能做個合格的媽媽。

這位優秀的媽媽從小到大生活在父母的嚴格要求下。考不好得到的是冷眼責罵,考試成績好便能享受到愛與呵護。這就是她最初的創傷所在——她以為,真實的自己不值得愛,她被愛的價值,僅僅存在於一次又一次的考試中。

這樣的創傷,讓她處理不好夫妻關係,在她離婚之後,對孩子的教育問題,仍是滿腹焦慮。一方面,她為自己沒有處理好婚姻、拖累孩子而自責,另一方面,她又不知道怎樣才算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讓孩子不輸人後。

其實,所有讓你我羞愧負罪的事情,都只是紙老虎。當你一張張撕去這些張牙舞爪的假面,你最終會發現一個悲傷而孤獨的孩子。

那是你自己。所有問題的嚴重性,都是這個孩子誇張的想象,而他這樣做,只是為了你能夠看到她、接受她、治癒他最初的心靈創傷。如果你這麼做了,焦慮就會褪去,愛的感覺就會重新回到你的身體。

苟延殘喘的婚姻中,“無愛感”3個字,道出中年夫妻相處的本質

我聽到過太多姐妹感嘆:“當初和他那麼愛那麼愛,現在為何像兩個刺蝟,連抱團取暖都不可以?”

對,問題,就是出於“那麼愛那麼愛”。

太過於強烈的愛和依戀,總是容易讓我們內心創傷泛出水面。另外那個人把我們點得越亮,心靈創傷就越容易現出陰影。

不安全感、患得患失的警戒、不信任以及由此產生的怨恨隨之而來。所有的夫妻問題,都會從中源源不斷地冒出,最終形成沖垮婚姻關係的洪水。

對於一個失控的婚姻,難以說出夫妻雙方是非責任各佔多少。但是,不愛自己,對愛封閉自我,才是所有惡業之源。

所以,那些修復婚姻的技巧和方法,為什麼對你沒有用,原因你明白了嗎?

只要自己的創傷不被修復,用再多的技巧去和伴侶互動,通過話術、通過手段、通過淺層行為的改變,也只可能是隔靴搔癢。

因為我們還是難以克服長期以來的懼怕和不信任感,——於是在短暫的和平之下,痛苦依舊在,愛仍回不來。

修復婚姻,首先要修復自己。相信自己的真實面目能夠被愛、值得被愛,才是你克服“無愛感”,真正走向改變之路的第一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