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8 苟延残喘的婚姻中,“无爱感”3个字,道出中年夫妻相处的本质

很多人曾心急火燎地问过我一个问题:“丈夫出轨,我要怎么挽救这段婚姻?”

我通常建议:“别想着挽回吧,冷静一段时间,先想想你自己、照顾你自己。”

婚姻是个复杂的话题。

如今,有成千上万的书籍、公众号、文章谈到各种维持婚姻和谐、修复婚姻危机的方法。有些技巧的确有用,但正所谓术道有分,在“术”的层面上,一些所谓技巧就像石灰补墙,刚涂抹上去干净平整,可到了某些时候,依然剥落斑驳。

因为,它们没有深入到所有的人际冲突和误解的根源——无爱感

苟延残喘的婚姻中,“无爱感”3个字,道出中年夫妻相处的本质

在很多出现问题的家庭中,妻子总是指责丈夫“缺乏责任感”、“没有担当”、“自私冷漠”;丈夫总是厌恶妻子“乏味”、“浅薄”、“庸俗势利”。

两个本应该精诚合作的人,却为了孩子教育、为了房子收入、为了婆婆丈母娘,甚至只是为了买菜做饭、盐多油少、挤牙膏掀马桶盖等等,都有可能让彼此怒气激发、怨气积攒。

生活表面的冲突和波澜,体现的是人们内心深层次的不安与震荡。在每一次或大或小的争吵、对抗、冷战中,如果你在激愤过后去揣摩一下自己的挫败感和失落感,你便会发现你所有的痛苦,统统来自于一个长久得不到解决的问题:

亲爱的你,为什么不可以爱我多一点点?

每一次矛盾、每一次争端,其实都是源于我感受不到你的爱,如果你爱我,就能看见我、理解我,明白我内心所想。我多么希望你能为我改变,哪怕只有一点点,可是不论我用什么方式来表达,哭也好、骂也好、哀求也好,得到的回应却依然如故。

我把这种无力的感情,叫做“无爱感”。

苟延残喘的婚姻中,“无爱感”3个字,道出中年夫妻相处的本质

这种“无爱感”,是怎么来到我们关系中间的?

我们总是习惯于把自己感受不到爱的感觉,归咎于坏的人、坏的事——

“都是因为是他/她,他/她说的话、他/她做的事,让我失望,让我感受不到爱。”

可是,真想是如此吗?

小林和小雅是一对在大城市打拼的伴侣,就像一个俗套的故事,曾经并肩在川流不息的街道上前行,曾经深夜等待加班的人回家、曾经手指着一栋栋房子发出豪言壮语……可是,等到有了事业、有了房子、有了孩子、生活归于平静安稳之后,小雅却说,她越来越看不懂自己的丈夫。

他们的话越来越少、他不想让妻子干涉自己的世界、一旦有了分歧他总是以沉默和冷暴力对待,而且,小雅在小林手机里发现,有另外一个女人的信息。

小雅十分困惑,因为小林都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好丈夫。他会上交所有的收入,对孩子也尽心尽力陪伴,甚至回家也会做饭扫地。可是,他为什么会这样?他是不爱了吗?

我告诉小雅:不要因为丈夫对你的伤害,而将他定义为一个绝对的坏人。其实,这个世上没有坏人,有的只是那些没有被好好爱过的人。

小林来自一个父亲长期出轨的家庭,从小他就在母亲的眼泪和怨恨中成长,目睹着父亲因为身居高位而在母亲面前肆无忌惮的行径。父母向他展示了两性之间的相处规则:只要男人够强大,就可以三妻四妾;但,只要男人不离开家庭,就足以证明他的责任感和真爱。

小林是在童年时期没有得到过真实而完整爱的人,他不曾领略夫妻之间那种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爱,他不懂得如何在这种成熟的爱中,把真实自我向对方表达,更无需对方对真实自己的接受。他以为让对方衣食无忧、给对方钱、身体和时间,就足以维护自我正确性。

某种意义上说,小林也是一个受害者,他身上那严重的“无爱感”,来源于成长经历,来源于他长期不自觉地自我麻痹与自我封锁。

每个人降生到这世间,感受到的第一份爱便来自于他人(父母)。这种爱的初体验让我们以为,所有的爱只能来自于人我关系,这使我们渴求别人的认同和接纳。人们以为只有这样,自己才有跻身于爱的安全感和成就感。

而一旦现实低于期望,我们以为的那种爱消褪了,这让我们恐慌,以为这都是缘于自己的不可爱。于是我们麻痹心灵,封锁真我,一边藏起恐慌和自责,一边将责任投诸于外——一定有一个可恶的人,都是他害我。

这个世界所有的矛盾、冲突和战争,小到夫妻家庭,大到国家民族,不都是这样的产生的吗?

苟延残喘的婚姻中,“无爱感”3个字,道出中年夫妻相处的本质

真实的自我,是一个脆弱的孩子。这个孩子需要知道自己天性很美,也需要被温暖和疗愈。可是我们拒绝面对他,习惯于忽视他,让他总是蜷缩起身体,躲在角落吓得瑟瑟发抖。

甚至,为了保护自己,这个孩子把各种现实投射的影子,夸张成张牙舞爪咆哮的猛兽,企图吓退现实的围攻。

这是爱的原罪论,是每个人都有的心灵创伤。它根植于大部分人内心深处的疑惑和焦虑:深怕我们的真实面目没人爱,也不值得爱。

于是,我们难以信任自己、信任别人、信任生命。

我的来访者中,曾经有一位离婚单亲妈妈。她是一位博士,作为高级知识分子,她事业有成、视野开阔、思维敏捷。但是,她却有着深深的焦虑。

她曾对我说:她特别幻想能有个“妈妈资格证”考试,也特别想参加这样的考试,她觉得唯有这样才能证明她即便离了婚,也能做个合格的妈妈。

这位优秀的妈妈从小到大生活在父母的严格要求下。考不好得到的是冷眼责骂,考试成绩好便能享受到爱与呵护。这就是她最初的创伤所在——她以为,真实的自己不值得爱,她被爱的价值,仅仅存在于一次又一次的考试中。

这样的创伤,让她处理不好夫妻关系,在她离婚之后,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仍是满腹焦虑。一方面,她为自己没有处理好婚姻、拖累孩子而自责,另一方面,她又不知道怎样才算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让孩子不输人后。

其实,所有让你我羞愧负罪的事情,都只是纸老虎。当你一张张撕去这些张牙舞爪的假面,你最终会发现一个悲伤而孤独的孩子。

那是你自己。所有问题的严重性,都是这个孩子夸张的想象,而他这样做,只是为了你能够看到她、接受她、治愈他最初的心灵创伤。如果你这么做了,焦虑就会褪去,爱的感觉就会重新回到你的身体。

苟延残喘的婚姻中,“无爱感”3个字,道出中年夫妻相处的本质

我听到过太多姐妹感叹:“当初和他那么爱那么爱,现在为何像两个刺猬,连抱团取暖都不可以?”

对,问题,就是出于“那么爱那么爱”。

太过于强烈的爱和依恋,总是容易让我们内心创伤泛出水面。另外那个人把我们点得越亮,心灵创伤就越容易现出阴影。

不安全感、患得患失的警戒、不信任以及由此产生的怨恨随之而来。所有的夫妻问题,都会从中源源不断地冒出,最终形成冲垮婚姻关系的洪水。

对于一个失控的婚姻,难以说出夫妻双方是非责任各占多少。但是,不爱自己,对爱封闭自我,才是所有恶业之源。

所以,那些修复婚姻的技巧和方法,为什么对你没有用,原因你明白了吗?

只要自己的创伤不被修复,用再多的技巧去和伴侣互动,通过话术、通过手段、通过浅层行为的改变,也只可能是隔靴搔痒。

因为我们还是难以克服长期以来的惧怕和不信任感,——于是在短暂的和平之下,痛苦依旧在,爱仍回不来。

修复婚姻,首先要修复自己。相信自己的真实面目能够被爱、值得被爱,才是你克服“无爱感”,真正走向改变之路的第一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