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邢臺市平鄉縣焦玉峰:教育戰線上的孺子牛!

河北新聞出版網(葛俊建、賀慶存)

當焦玉峰接受平鄉縣教育局長任命的那個晚上,他書房的燈亮了一夜,菸頭也明明滅滅了一夜,時間是2016年1月。

四年後他說:“實話講,當時壓力非常大。”那時的平鄉教育大滑坡,一直在低谷徘徊,生源流失嚴重,人心渙散,希望渺茫,接掌教育不啻背水一戰,後來回頭看他稱之為“教育突圍”。

邢臺市平鄉縣焦玉峰:教育戰線上的孺子牛!


平鄉,這個冀南平原南部的一個小縣,在中國行政區劃地圖上你拿著放大鏡都找不到這個名字,但在華夏曆史上平鄉卻是頭角崢嶸。早在堯、舜時期,先民已在此繁衍生息。那時的平鄉之古地望,太行峙其西,黃河、漳河環其東,北臨大陸澤,為天雄信都之孔道,山左山右之通衢,林木茂密,土地肥沃,氣候溫潤,雨水充沛,風光旖旎,是華夏曆史第一座皇家園林——沙丘苑臺所在地,也就商紂王“酒池肉林”的源生地。更有後來的趙武靈王天下會盟於此,項羽在此破釜沉舟一戰成名,張角舉起黃巾軍起義大旗,竺道生立論禪宗頓悟,梅花拳梅香天下,絲絃劇一枝獨秀。

歷史的輝煌不再,留下的是厚重的地域氣質和人文底蘊。平鄉人自古重視教育,老城平鄉宋代的文廟依舊氣勢恢宏。現代教育始於1948年創建的平鄉縣初級師範學校,就是現在平鄉縣第一中學的前身。平鄉一中的教學質量曾經在當地比較有名,周邊縣域的學子紛紛慕名來此求學。但進入新世紀之後,衡水中學、冀州、贊皇等等周邊學校如群狼環伺,從小學開始就層層掐尖,割走一茬又一茬的優秀生。自此,平鄉教育跌入低谷,惡意競爭帶來惡性循環,平鄉教育猶如進入電腦編程死循環一般,看不到出路和生門,令人絕望。以高考為例,2016年之前的幾年高考本科上線人數只是個位數。

邢臺市平鄉縣焦玉峰:教育戰線上的孺子牛!


教育拐點:從小事抓起

都說新官上任三把火,但走馬上任伊始,焦玉峰沒有燒一把火進行大刀闊斧地整頓,而是開了一場又一場的座談會。與會座談的都是退休的老校長、老教師、奮戰一線的教育工作者、學生與學生家長、本單位員工和其他行業人士,幾十場座談會下來,他的座談筆記本有厚厚一摞,上面密密麻麻記載著經驗、教訓、建議、意見、要求、不平不甘、祈望願景……通過一系列的座談,焦玉峰對平鄉教育的現狀和生態有了清晰的輪廓,他定下了第一步措施:從小事抓起。

任誰也沒有想到,這個“小事”,卻成為教育突圍戰的生門之棋,盤活了整個平鄉教育的生態。而2016年,也成為平鄉教育的歷史拐點,當年高考本科上線人數突破個位數,之後開始艱難爬坡歷年遞增,在2019年本一上線人數206人,本科上線806人,平鄉教育終於突破重圍。伴隨而來的是生源漸漸迴流,生源質量越來越好,教育信譽度和美譽度越來越好,良性教育生態形成。

焦玉峰局長與梅花拳獲獎學生親切交談

基層教育以12年為一個輪迴。寒窗十二載,隨著時間拉長的一個階段一個階段老師接力棒般的一程程接力,隨著學子們褪去童稚洋溢青春朝氣,教育工作者是白髮增多皺紋肆意。而良性的教育生態,就是這樣輪迴般週而復始生生不息。

那麼,焦玉峰的“從小事抓起”的“小事”是什麼呢?

“乾乾淨淨做事,老老實實做人。”這是焦玉峰在上任伊始就給自己定下的原則和底線。而他所說的“小事”也就是從這個準則開始的。他規定,任何涉及利益的學校基建項目及盈利部門均不涉足,他以身作則,告誡親友,他說“不涉利益,則不受掣肘,才可甩開膀子幹。”在他帶動下,中小學關停各種小賣部,學校食堂在社會公開招標。沒有了利益牽扯,教育變得純粹乾淨,一時間,教育風氣為之一清,正氣抬頭。

所謂“學高為師,身正為範”,在師道尊嚴不在的當下,何以讓師道迴歸,何以維護師道之尊?焦玉峰這些年做了一系列“小事”。

他說:“教育局就是服務部門,就是為一線教育做好服務工作的。”就評獎機制而言,通過廣泛徵求意見之後,焦玉峰決定,獎勵名額管理層儘量少留或不留,把評先、評優、評模的機會向一線傾斜,目的是把優秀的教師留在鄉村,留在基層。

這期間曾經發生了一件事,有一年,全縣優秀班主任評選中,有三個學區工作人員評上了優秀班主任。焦玉峰怒了,他說:“學區人員,不在一線工作,不當班主任,何來優秀班主任之說。撤!”事情的結果就是,這三個學區獲得的優秀班主任稱號被撤銷,並全縣通報批評。同時受到通報批評和處分還有把關不嚴謹審批不認真的人員。這件事在平鄉教育界引起震動,教育氛圍蔚然一新。 像這樣的“小事”,焦玉峰及其班子的事例不勝枚舉。

記得幼時讀魯迅的《一件小事》,這篇寫於1919年底的文章並不長。開篇說:“六年了,其間耳聞目睹的所謂國家大事,算起來也很不少;但在我心裡,都不留什麼痕跡,倘要我尋出這些事的影響來說……有一件小事,卻於我有意義。”結尾說:“這事到了現在,還是時時記起。我因此也時時煞了苦痛,努力的要想到我自己。幾年來的文治武力,在我早如幼小時候所讀過的“ 子曰詩云” 一般,背不上半句了。獨有這一件小事,卻總是浮在我眼前,有時反更分明,教我慚愧,催我自新,並增長我的勇氣和希望。”

魯迅的“小事”讓人們充分感受到一個“下等人”的高尚人格力量,而焦玉峰的“小事”讓人們看到教育的本質。這個世界是由一個個小人物組成,世界上每天都發生一些小事,但正是這些小人物、小事情,推動著世界的前進,也推動著一些人做一些非如此不可的事情。而做這些不是為了成為英雄或者是為了怎樣而怎樣,而是因為非如此不可。

教育效應:以心換心

“咱們要以心換心。”焦玉峰這句話,全縣教育系統的人員,無數次聽到過。

四年來,每年縣裡都進一批特崗教師,至今已逾八百多。這些特崗教師大多是剛畢業的學生,遠離家鄉。他們到達到崗之前,焦玉峰就給每一個接受學區的領導說,一定把食宿條件安排好,住宿環境更要搞好。單2019年就為特崗教師配置空調和浴霸等200臺。他說:“這些孩子,一來最起碼住一週,如果是夏天,總不能像農家人一樣,端盆冷水拿毛巾擦抹一下吧。都是做父母的,想想咱自己的孩子,再想想這些遠離家鄉的孩子,將心比心吧。”話說得樸素實在,沒有豪言壯語,卻很暖人心。

焦玉峰局長作為“臨時家長”代替不能參加孩子成人禮的家長參加活動

在邢臺市教委關照下,邢臺二中對平鄉一中對接支教,每年派遣5-7名教師常駐平鄉一中授課,成績顯著,效果明顯。焦玉峰時不時把邢臺二中的教師請到自己家裡吃頓餃子,家常便飯間從教學到生活再到人生,無話不談,無話不歡。一碗餃子入了口也入了心,餃子的味道轉化成教學力量的更大投入。

四年來,焦玉峰協同教育系統開展“走百家訪疾苦”的慰問活動,在走訪慰問退休老教師、生活困難教師的同時,進行有效幫扶,解決實際困難,並聯合縣醫院、豐州鎮衛生院等醫療機構對全縣在職和退休教師進行免費體檢。

在焦玉峰帶動下,全縣尊師重教之風大興。平鄉一中校長高建民,上任伊始就制定一項政策——學校永遠是您的家。他說:“老師們大半輩子都奉獻給了學校。人生如果按照五分劃分的話,在教學崗位上的時間佔了五分之三。”他規定,不定期請回離退休的老教師,做講座做報告,傳經送寶。不僅溫暖了教師的心,也鼓舞了學子們的士氣。

除了做好教師的保障工作之外,焦玉峰積極想盡一切辦法給一線教師老師爭取榮譽機會。2019年平鄉縣有兩位教師獲得“馬雲鄉村教師獎”,這兩位教師教齡均在20年以上,在海南三亞接受頒獎。2019年平鄉教師白恆雲獲得全國模範教師,白恆雲也是2017年度“馬雲鄉村教師獎”的獲得者。而河北省獲得該項獎的人員只有五名,平鄉縣就佔了五分之三。

作為基層教育龍頭的高中,在良性生態開始後,一切都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之態勢。隨著平鄉高考捷報頻傳和教育面貌改觀,生源流失情況得到遏制,優秀生源得以留存,師資亟待補充。在這種形勢下,教育系統每年在補充新鮮血液的同時,優秀的資深的鄉村教師迴流到縣城也是必然之勢。在這些教師調動中,焦玉峰嚴下命令,杜絕一切暗箱操作,打破一切潛規則,一切基於教育為基點,一切為教學質量考慮。

“以心換心,師道尊嚴不容侵犯。我做這些事不為其他,只想著我退休後,有人說起我來不戳我脊樑骨,我的孩子走到哪裡去都能昂頭挺胸。”焦玉峰這樣說。尋常,但有力。在這樣的樸素面前,任何修飾都顯得蒼白。

其實,他維護了師道尊嚴,又何嘗不是維護了自己的尊嚴。人之所以為人,說到底是人格的尊嚴。

邢臺市平鄉縣焦玉峰:教育戰線上的孺子牛!


教育傳承:一校一品

平鄉教育生態的亮點還在於“一校一品”,也就是根據每個學區所在地的特色開設特色展示窗口並進行相關教育,焦玉峰稱之為“鄉愁”。這鄉愁是原生態的,是關乎文化根脈、文化自信和文化自我認同。

平鄉,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文化的地方,縣域不大,但特色紛呈。

時村聯小開設時苗展示館,時苗是平鄉走出去的廉吏和能吏,造福百姓,青史留名,時苗留犢成歷史佳話。在時苗展廳,陳列這一個古代“欹器”模型。“欹器”最早記載見於戰國《荀子·宥坐》:“孔子曰:吾聞宥坐之器,虛則欹,中則正,滿則覆。孔子顧弟子日:注水焉。弟子挹水而注之,果中而正,滿而覆,虛而欹。孔子喟然而嘆日:籲!惡有滿而不覆者哉!”。“宥”為“右”,“宥坐”即“右坐”或“右座”。所謂“欹器”就是“座右銘”的古代說法。時村聯小這個“欹器”模型,是在焦玉峰的建議和提示下而得以復原,“謙受益滿招損”以實體方式,告知人們不偏不倚的度與平衡。古器今現,抽象的人生哲理形象而立體。這個展館,後來幾乎成為每一個到平鄉考察的人員必到必訪之處,但凡觀者無不讚嘆。

平鄉的梅花拳享譽世界,梅花拳祖庭所在地停西口學區開設梅花拳展示館,傳播強身健體內修外修相互觀照文化,梅花拳進校園大型賽事活動年年都舉辦,獲贊聲聲,影響深遠。

遊莊學區設馬仁興紀念館。馬仁興平鄉張範村人,1947年6月,時任東北民主聯軍七縱十九師師長,在四平攻堅戰犧牲,時年43歲,遼吉省委追認“遼吉功臣”稱號。開設此館,旨在教育學子們,不忘初心投筆從戎,保家衛國護佑和平的精神。

地處平原的平鄉,農耕一直是當地特色,但隨著現代文明的發展,古老的農耕方式遠離了人們的生活。基於此,周章聯小闢出農耕文化園,曾經的農具犁、耙、耬、鐮刀、鋤頭、簸箕等等一一陳列其中,農耕文明就這樣默默無聲地傳遞。

老平鄉學區展示糧食畫,河古廟學區設自行車展廳,常河鎮學區開紙馬年畫展館。豐州學區搞剪紙活動,平鄉一中開辦藝體部,為學生開拓特色教育的途徑。紛彩異呈中,本土文化與華夏文化默然接軌,文化認同與文化自信無聲紮根。所謂潤物細無聲,蓋莫如是。而日常開設的思政課,更是致力於學子們的品德和理想的培養。焦玉峰說:“要讓孩子們懂得感恩。”

而由焦玉峰牽頭平鄉一中和社會組織成立的滏漳書院,則為平鄉學子打開了一扇認識世界的大門,各界文化大家給學子們開講座傳經授道,拓寬了學子們的視野,也闊展了學子們的胸襟,激發了學子們的雄心。

平鄉的教育生態是自上而下,是潛移默化的,是無聲傳幫帶的。縣委縣政府對縣教育的支持力度很大。2019年教師節教育大會上,縣委書記楊憲春明確表態,2020年投入千萬元扶植教育,並列入2020年計劃中。主抓教育的副縣長張軍良,家在邢臺市區,每週一回平鄉上班,6點出發,沿途都要在一些學校走走看看,做到心中有數。每次行車路線不同,沿途考察的學校也不同,當地校長得知後打去電話時,張副縣長已然離開了。作為教育局長的焦玉峰,每天早八點準時到單位,早於單位打卡時間。即使縣裡有會,即使已經上午11:50,他也要回到單位跟同事打個照面,看有沒有事情需要解決。作為全縣教育龍頭的平鄉一中,從高建民校長到普通的任課老師,都兢兢業業,一心撲在教育上。剛屆中年的高建民,走馬上任平鄉一中校長才一年時間,就累得血壓一路攀升。這樣的率身垂範,是一種無聲的榜樣力量,是一種無聲的傳承,從而使得整個平鄉的教育系統擰成了一股勁兒。所有的努力都得到了回報,平鄉的教育生態一片大好,教育形勢節節攀升。

每提及此,焦玉峰卻只有滿懷感恩。他說:“你看縣裡對咱教育支持力度這麼大,咱有啥理由不好好幹。你看許副局長周副局長等都比我歲數大,我說個什麼事,他們都說‘行,交給我就別管了’,你看xxx、xxx、xxx……都那麼敬業,那麼嚴謹,咱不懂教育,除了做好服務還能做啥。”他列舉了一長串名字,唯獨沒有他自己。

教育突圍:怎一個“好”字了得

總是把教育放在首位,教師、學生、同仁排在自己前面的焦玉峰,在大家心裡又是怎樣的呢?

他是縣教育系統的“好領導”、同仁的“好搭檔”,我們用一組數據來說話吧:

組建10個名師工作室,打造平鄉自己的名師工作團隊,同時開展“名師培育工程”,提升全縣教育素質;積極推進與京津冀教育對接,已有20所中小學與北京學校合作辦學,引進先進辦學理念,參與對標學校跟標學習360人次;引進魏書生教育思想和實施李希貴“語文主題學習”教學改革,三年來,平鄉縣37所中小學校成為魏書生會員學校, 22所學校成為李希貴“語文主題學習”實驗學校,全縣基層教育管理水平和師生素養明顯提升。

2019年推珠海“第五屆中國教育創新成果公益博覽會(簡稱:教博會)”,平鄉縣7所學校的8個創新成果參展,這在歷屆教博會上尚屬首次。2019年,獲得榮譽的教師全國模範教師1名,省特級教師1名、獲“河北省師德標兵”稱號2名,獲“邢臺市十大優秀教師”稱號1名,獲“邢臺市師德標兵”稱號4名。2019年縣一中本一上線206人,本科上線806人。縣職教中心體育專業學生先後取得國際大賽冠軍和季軍各1名,獲省級以上比賽獎牌60餘枚。

焦玉峰局長幫扶村慰問貧困群眾

焦玉峰在縣教育系統有口皆碑,在群眾心裡又是什麼形象呢?

他是困難群眾的“好夥計”、貧困學生的“好大大”。我們還是用數據來說話:

平鄉縣是國家級貧困縣,義務教育階段建檔立卡戶學生有912人,其他類貧困生有2855人;高中階段建檔立卡戶學生有191人,其他類貧困生有375人。面對這些數字,焦玉峰說:“一個都不能少,不能讓孩子們上不起學。”

2016年-2018年,全縣累計爭取上級資金8492萬元,完成了32個項目的新建、改擴建和維修改造;投入2862萬元,建成了縣域教育網,建設了15套錄播教室,實現了“三通兩平臺”全覆蓋。啟動縣城學校建設“321工程”(縣城新建3所小學、2所初中、1所高中)。

2019年,中國教育基金會向平鄉縣捐贈105萬元,用以改善6所農村中小學辦學條件;國務院國資委向縣一中捐贈28萬元、向遊莊中心捐贈37萬元,助力教育健康發展;深圳市偶家科技有限公司向平鄉縣幼兒捐贈了1萬套繪本閱讀器;新浪•揚帆公益基金會向縣裡捐贈了價值18萬元的精美圖書。

“說實話,如果不是焦局長,我們家的條件,真不想讓孩子上學了。是他一次次地來家裡做工作,還幫我們爭取扶貧項目,解決了後顧之憂,我的孩子才能走進湖南大學!”平鄉縣南劉屯村貧困群眾肖寶軍如是感慨。而像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2019年,9月和12月,《中國教育報》以“教育,改變了貧困家庭的命運”為題,《中國教師報》以“教育貧困比經濟貧困更需要幫扶”為題,分別對平鄉縣教育扶貧工作進行了專題報道。2019年,中央電視臺、《光明日報》等國家級主流媒體9次報道平鄉縣的教育工作。

2019年上半年,平鄉縣在教育扶貧考核中,被省教育廳確定為“好”,在全市教育系統位居第1名。其教育扶貧工作經驗在省政府研究室《調研內參》上刊登,省委副書記趙一德同志批示:平鄉縣教育扶貧下了實功夫,見到了成效;各地都應該有這種理念、機制和作風。

但是,一個“好”字背後,又是怎樣的付出?

2018年7月份,正值平鄉縣接受國家扶貧驗收的關鍵時期。焦玉峰還在貧困村做工作,兒子的突然來電,讓他心裡咯噔一下。妻子孟秀省是一名優秀的教師,對丈夫的工作一直默默理解著、支持著、付出著。當他匆匆趕回,妻子已陷入昏迷。送到醫院經檢查是腦瘤,雖經專家緊急搶救,由於病情嚴重,8月3日,與他相濡以沫三十一年的妻子,永遠的離開了他,成為他永遠無法彌補的遺憾。送走妻子,他一個人默默地把悲痛壓在心底,又全部身心迅速投入到工作中。

俗話說“好人難當”,“金盃銀盃不如百姓的口碑”。回首,參加工作38餘載,從縣供銷社、縣人民法院、縣信訪局,再到縣教育局,從普通幹部、書記員、縣法院副院長、縣信訪局局長,再到縣教育局黨組書記、局長,他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做事,老老實實做人。他的工作被賦予一個“好”字,但又怎一個“好”字了得?!

教育底色:土性精神

不久前,焦玉峰考察常河鎮學區,指示該學區租三畝地,作為學子體驗田。他說得讓孩子們知道粒粒皆辛苦的真實含義,得讓孩子學會感恩,不能讓孩子們做啃老族。這是妥妥的教育迴歸。


邢臺市平鄉縣焦玉峰:教育戰線上的孺子牛!


其實縱觀橫覽華夏文明,何曾離開過土性教育。近代,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把中國定性為“鄉土中國”。“鄉土”二字,樸實簡明而微言大義,濃縮了數千年來華夏農耕文明。“土”是中國的根本,“土”是民族的命脈,數千年曆史,舍“鄉土”二字定義之外而其誰呢?大道至簡,莫過於此。而基層學校能得費老提名者恐怕也只有平鄉了,何其幸哉。上世紀90年代,當費孝通提筆落墨寫下“河北平鄉第一中學”幾個大字時,他是否意識到,他對中國基層教育的期許落在平鄉這塊土地上呢?!一個提煉出鄉土國性的社會學家,與一個紮根鄉土堅持土性教育的基層中學相遇,也與一個倡導土性教育的基層縣相遇。歷史就是這樣奇妙,冥冥中似有定數。

從某種意義上,平鄉,作為社會構成的基本單位,其教育生態卻具有全民代表性和典型性。平鄉的近現代教育,起步伊始就是半農半教,一邊教書一邊種地。師資力量大多土生土長,拿起課本和粉筆就上課,放下書本扛起鋤頭就下地。沒有教材自己編,沒有教具自己動手做。學校食堂的菜是學校自己種的,學生們每週都有勞動課,從家裡帶來農具,由老師帶著下地幹活,不忘根本。正是這樣一幫泥腿子教職員工撐起了基層教育,培育出一代代的學子走出家鄉,走向全國各地和世界,為家鄉為國家為世界的建設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在近代大學建立之初的田野考察漸漸書齋化的今天,類似平鄉這樣不離鄉土的基層教育,卻深深地紮根大地,土裡生土裡長,每一個毛孔都充斥著泥土的清香。而土,從來不是貶義詞,恰恰是最最的樸素和最最的根本。而天乾地坤的文化根基在於深植大地,作為百年大計的教育,不離土地根本才是長久發展之途。

再矚目焦玉峰,其容貌形象宛若鄰家大叔,帶著骨子裡的樸實土性。在逐利時代人心變得冷漠麻木時,他的言行舉止所作所為,給人以作為人的最純粹的感動。

美國有一個獲得普利策獎的華人記者,叫劉香成,作為美聯社《時代》週刊攝影記者,他拍了四十年中國,被認為是反映中國最優秀的攝影師之一。他說:“其實我從來不拍政治,我只拍普通人,只不過普通人的生活反映了政治。”其實,焦玉峰看待事物的方式也是這樣,他不做驚人之語,他只關注普通教師的生活和工作,切實地解決教育的矛盾,儘可能地為基層教師尋找一個公平有序的未來,解決問題的方式就是一條教育的出路。

其實焦玉峰的平和低調是工作常態,也是有口皆碑的。他的電話是公開的,他對每一個教職員工都口稱老師微笑以對,而這種平和是一種人格魅力和一種文化負載。這讓我想起陳寅恪和蔣天樞這對師徒。300餘萬言的《陳寅恪文集》,全賴蔣天樞的全力校訂編輯才得以保全原貌,而“陳寅恪”這個名字在大陸重新浮現也始於蔣天樞。當陳寅恪紅了,在很多人自稱是陳寅恪弟子時,蔣天樞自始至終沒有假陳寅恪以自重。晚年陳寅恪託付畢生作品時,約蔣上門,那天陳夫人不在,無人招呼他,已目盲的陳寅恪也不在意,談話幾個小時,蔣天樞一直畢恭畢敬地站在老師床邊傾聽,那年,他已年過花甲。“程門立雪”這類傳統,在蔣先生心中原是稀鬆平常之事,他認為師道之重,是一個學生應該躬行的本分。

無獨有偶,潘光旦和費孝通師徒的情誼,是建立在與國家民族休慼與共的精神情懷的共鳴上。他們的學問,都昇華為社會關懷。潘先生認為教育是要養成對社會有責任感、對真理有獻身志、對道義修身講節操的“士”。潘、費二位先生於“修身”亦令人仰視,費孝通說:“我這一代人可以想到,要在人家眼裡做個好人,所以很在意別人怎麼看待自己,潘先生比我們深一層,就是把心思用在自己怎麼看待自己上。”潘先生為清華大學著文《大學一解》時說,大學之所以成為大學,“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是有大師之謂也”。

陳寅恪曾說:“華夏學術最重傳授淵源。”而何為師,學高為師;何為範,身正為範。在師道尊嚴淪陷的今天,焦玉峰的言行舉止無不透露出尊師重道,令人感佩之餘,也反躬自省,謹言慎行,潛移默化中影響了整個平鄉教育態勢,從而蔚然而成一種社會風氣。

在師道失重之時,師道傳承的大旗,在平鄉已獵獵張揚。相信,多年後再回首,會有人提及平鄉曾經有這樣一個時代,教育工作者們那樣想著,那樣活著,他們矢志不渝地守護、在意、體現的土性的精神、傳統和風骨,他們矜持而有尊嚴,樸素而有道義。

焦玉峰說:“教育,是個良心活兒。”憨厚實在,樸實無華,卻擲地有聲。


平鄉,位於北緯37.07度,東經115.03度,北距北京400公里,邢臺市東35公里,面積406平方公里,人口約32萬,縣域全境平原,溫帶半溼潤大陸型季風氣候。

平鄉,古太平之鄉,平安之域,歷史上人文鼎盛之地,它的名字蘊含著人類最美好的祈願和祝福。


邢臺市平鄉縣焦玉峰:教育戰線上的孺子牛!

平鄉縣教育局局長焦玉峰

人物檔案:

焦玉峰,男,漢族,1965年出生,河北省邢臺市平鄉縣人,現任平鄉縣教育局黨組書記、局長。1981年9月參加工作至今已38載,從基層做起,從普通幹部、書記員、縣法院副院長、縣信訪局局長,再到縣教育局黨組書記、局長,工作突出,多次受省、市、縣表彰,更深為群眾認可和肯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