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前涼張軌與他的子孫後代

前涼張軌與他的子孫後代

趙大泰


前涼張軌與他的子孫後代


話說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西晉末年,先有“八王之亂”,後有“五胡亂華”,天下一統重歸於群雄爭霸,東晉佔據了江南、荊湘地區,在北方和西南地區則先後建立了二十多個國家。北魏史學家崔鴻撰寫了一本史書《十六國春秋》,選取其中十六個國家來代表這段時期,稱之為“五胡十六國”。

在十六國中,由漢族人張軌創始的前涼從公元301年綿延至376年,經歷九代國主,歷時76年,是持續時間最久的王朝。前涼的歷史,起於張軌,始於張寔,興於張駿,盛於張重華,衰於張祚,亡於張天錫。

一、肇基前涼的張軌

張軌生於公元255年,是安定烏氏人,也就是現在的平涼市涇川縣。公元376年,前秦苻堅大帝消滅前涼,為慶祝大捷,將安定郡改名為平涼郡,意為“平定涼國”。

張軌出身名門,是西漢常山景王張耳的第十七代子孫。而張耳的曾祖父則是大名鼎鼎的秦國丞相、縱橫家張儀。張軌的祖父張烈為曹魏外黃縣令,父親張溫為太官令,是掌管宮廷膳食、酒果等的官員,母親為隴西辛氏。

張軌年少時聰明好學,很有才能聲望,姿態儀表文雅端莊。張軌拜同郡人皇甫謐為師,隱居在宜陽郡女幾山。與張軌同門的摯虞、牛綜、席純,皆為西晉名臣。

晉武帝司馬炎泰始(265-274)初年,張軌來到都城洛陽,繼承叔父恩蔭做了五品官,從此踏上了仕途。張軌的仕途還算順利,先後遇到了中書監張華、衛將軍楊珧、太子司馬遹、司馬懿第八子梁王司馬肜等“伯樂”,頗受賞識。

296年五月,司馬肜再度擔任徵西大將軍,都督雍涼二州諸軍事,張軌兼任徵西將軍司馬一職。299年正月,因平定了齊萬年為首的氐族、羌族叛亂,朝廷徵召司馬肜入朝,張軌也隨之回到洛陽。

張軌回到洛陽,卻發現洛陽是個危險的地方,皇后賈南風與王室宗親爭權奪利,稍有不慎,就會喪命。張軌曾經追隨的張華、楊珧、太子司馬遹等人先後死於非命。張軌深深為自己的命運擔憂,便開始思索出路,把目光投向了西北的涼州。

張軌奏請朝廷,出鎮涼州,由於良好的口碑和人緣,朝廷很快同意了張軌的請求。永寧初年(301年),張軌被封為護羌校尉、涼州刺史,前涼,乃至五涼自此拉開了歷史帷幕。

經過數年的勵精圖治,張軌治下的涼州成為偏安一隅的“世外桃源”,中原士民“避難來者,日月相繼”。張軌一生忠於西晉王朝,每每西晉王朝有難,張軌便送錢送糧,派兵救援。

事實上,張軌並沒有用看到西晉的滅亡。建興二年(314年),張軌溘然長逝,把河西的命運交給子孫後代把控。

張軌執政涼州之時,始終是西晉的封疆大吏,但他為前涼立國奠定了堅實的就基礎,史稱“前涼肇基”。

二、張軌的子孫後代

被部下謀殺的張寔

張軌去世後,43歲的張寔被晉愍帝冊封為涼州刺史,繼續治理涼州。

張寔繼位之初,繼續效忠西晉。涼州軍士偶然間得到一塊“皇帝玉璽”,進獻給張寔,張寔並沒有心生貪念,而是以袁紹的故事為戒,將玉璽送到了長安。

然而,西晉畢竟大勢已去。318年,晉愍帝被害,南遷的司馬睿在建鄴繼皇帝位,改元太興,東晉開始。張寔仍然沿用建興六年的年號,這一做法標誌著割據政權正式成形,前涼宣告建立。

320年,在客居天梯山的妖道劉弘的蠱惑下,手下閻沙、趙仰等乘著張寔夜晚熟睡,殺害了張寔。

傳位侄子的張茂

張寔死後,因為兒子張駿年幼,由弟弟張茂繼位。

張茂在位時,做了三件大事。一是奪地設州。張茂派遣大將韓璞攻取了隴西、南安地區,設置了秦州。後來,劉曜出兵,張茂對戰之後選擇求和,稱藩前趙。二是修築靈鈞臺。靈鈞臺即是現今的雷臺,張茂初建之時,“周輪八十餘堵,基高九仞”。閻曾裝扮成張軌的模樣,深夜扣門,勸諫張茂不要大興土木,勞民傷財,張茂沒有降罪閻曾,暫停了修築靈鈞臺。但後來,張茂還是不顧勸諫,建成了靈鈞臺。三是誅殺賈摹。賈摹是張寔的妻弟,勢傾涼州。張茂藉著“手莫頭,圖涼州”的一句讖語,誅殺了賈摹,抑制了威脅政權的豪強。

325年,年僅48歲的張茂去世。因為張茂沒有子嗣,便傳位給侄子張駿。值得慶幸的是,前涼又一次實現了政權的平穩交接。

開創盛世的張駿

18歲的張駿即位後,就展現出了卓越的政治軍事才能。張駿內修政事,外拓疆域,東進秦州,經略西域,使前涼國力達到了鼎盛。

前涼繼承晉代遺制,在樓蘭設置了西域長史府,在高昌設置戊己校尉。327年,西域諸國向張駿進貢了汗血寶馬、孔雀、大象以及各種珠寶珍奇二百多種。328年,戊己校尉趙貞反叛。330年,張駿御駕親征,兵出陽關,對趙貞興師問罪,並一舉擒獲了趙貞,設立了高昌郡。335年,張駿派兵討平龜茲、鄯善、焉耆、車師前部、于闐等國,345年又平定焉耆,自此整個西域納入了前涼的管轄範圍。

346年,張駿逝世,享年40歲,在位22年。張駿的陵墓非常奢華,後涼呂纂時期張駿的墓葬就被胡人安據一夥盜掘,見到張駿形貌如生,得到了大量奇珍異寶。呂纂誅殺了安據團伙,並派人弔祭張駿,修繕了陵墓。

英年早逝的張重華

張駿死後,年僅16歲的第二子張重華踏上了前涼的歷史舞臺。

張重華即位後,輕徭薄賦、安定民生,善於納諫、體恤將士。他最大的成就在於,任用名將謝艾,打敗了後趙麻秋的三次大規模進攻。

353年,張重華病逝,年僅27歲,在位11年。張重華的英年早逝,成為前涼禍亂之源,打開了宮廷內亂的“潘多拉魔盒”。

幼年被害的張曜靈、張玄靚

張重華的兩個兒子張曜靈、張玄靚都是未及成年便被親族謀害,真是“悔恨生在帝王家”。張曜靈10歲繼位,不到一月,就被伯父張祚廢黜。後來被張祚派人扳斷腰部,埋在東苑沙坑中,年僅12歲便慘死。張祚被殺後,年僅6歲的張玄靚繼位,但僅僅是個傀儡皇帝,政權先後被張瓘、宋混、宋澄、張邕、以及叔父張天錫把持。最終,張玄靚被張天錫殺害,時年14歲,在位9年。

被廚子殺死的的張祚

前涼政權的衰敗,與張祚和馬氏密切相關。張曜靈即位後,叔父張祚時年27歲,陰謀篡位。他勾結王太后馬氏,張重華的寵臣趙長、尉緝廢黜了張曜靈,篡奪政權。張重華的託孤重臣名將謝艾也被張祚殺害。

史書記載,張祚“博學雄武,有政事之才”,但“淫暴不道”,穢亂宗親。354年,張祚僭號稱帝,改元和平,設立宗廟,跳八佾之舞,設置百官。尚書馬岌進諫,即被罷免,郎中丁琪進諫,竟被斬殺。

為了立威,張祚派兵討伐儷靬戎於南山,結果大敗而還。

張祚逼反了鎮守隴西的王擢,還出兵攻打張瓘,不料反被張瓘打敗,最終被廚子徐裡所殺。

幸運的亡國之君張天錫

前涼末主張天錫誅殺了權臣張邕,又殺害了侄兒張玄靚,踩著一堆屍體於363年掌握了政權。張天錫巧言善辯、很有文才,但“荒於酒色,不恤政事”,“數宴園池,政事頗廢”,最終葬送了前涼的大好河山。

376年,前秦苻堅發動了滅涼之戰。苻堅派遣13萬大軍,渡過黃河,翻越洪池玲(烏鞘嶺),直逼姑臧城,張天錫只得開城投降。自此,張軌和他的子孫後代經營的前涼政權劃上了句號。

苻堅是個大度的君主,張天錫也是個幸運的亡國之君。張天錫被安置到長安,得以苟活性命,還被封為尚書、歸義侯。383年,苻堅南下進攻東晉,任張天錫為徵南司馬,隨軍出征。張天錫乘著苻堅兵敗淝水,逃到建康,投奔東晉。

張天錫受到了朝廷的籠絡和禮遇,也常常受到東晉權臣的蔑視與羞辱。張天錫在東晉待了13年,東晉孝武帝去世後,便告老還鄉了。406年,張天錫去世,享年61歲。作為一名亡國之君,能夠善終,這在歷史上是不多見的。

1976年,在平涼市涇川縣玉都鎮一個叫太陽墩的村子,出土了一批窖藏文物,其中有一方銅“歸義侯印”經過考證正是苻堅賜給張天錫的印章。看來,張天錫的後代為了生存,只能藏起寶物,隱姓埋名地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