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怎樣和印度人做生意?駐華20年的印度記者有這些“祕笈”

怎樣和印度人做生意?駐華20年的印度記者有這些“秘笈”



中國人和印度人一起做生意,會發生什麼?中國人吐槽印度人,不守信用。印度人呢,則吐槽中國產品質量不好,要討價還價。


在《印度時報》駐北京記者Saibal Dasgupta看來,這是兩國人缺乏互信的表現。


自2005年起,就開始擔任這一職務。。和中國打交道接近20年,Saibal將他的發現寫進了自己的第一本著作——《與龍同行:印度應該如何跟中國做生意》。他說,市面上有很多討論兩國分歧的書,例如政治分歧、軍事力量、美國如何看待中印兩國等等,但卻沒有討論兩國貿易和投資的書,雖然現在每個人都在談論這些內容。這本書試圖幫助印度人從複雜的中國經濟和文化中抽絲剝繭,找到在中國成功做生意的辦法。


怎樣和印度人做生意?駐華20年的印度記者有這些“秘笈”


2月26日晚,志象網邀請Saibal Dasgupta做了一場線上講座,他分享了自己初到中國的經歷,以及對中印之間相同和不同之處的看法,並從商業經濟領域分析,為中印之間的商業溝通提出了實際的建議。以下為志象網整理的實錄。


怎樣和印度人做生意?駐華20年的印度記者有這些“秘笈”


“能經常吃肉好像是繁榮的標誌“


Q1 志象網:是什麼讓你選擇來到中國,你剛來中國時的經歷是怎樣的?


Sai:當時是2005年吧,我已經在新加坡做了四年的金融記者。有一次,我和朋友坐在新加坡的酒吧裡喝酒,期間開始討論中國。


2005年,中國在世界舞臺上崛起。2008年,在北京舉辦了奧運會,每個人都在談論中國。有人質疑中國是否真的會像歐洲國家那樣舉辦奧運會,有些人表示懷疑,有些人說中國無所不能。就在這樣的討論中,有人問我,為什麼不去中國?他們告訴我,在新加坡年復一年做同樣的事情,沒有什麼可自豪的。


新加坡是金融國家,做財務分析沒什麼大不了的。如果真的有勇氣,就去中國。那天晚上我覺得自己面臨著一個挑戰,我想著去中國是一件非常有吸引力的事,可以瞭解中國的市場和社會變化,以及中國如何應對美國和歐洲等大國的挑戰。


第二天早上,我就向《印度時報》提出這個想法,他們欣然同意,因為他們很瞭解我,所以這並不難。


Q2 志象網:你對中國的第一印象如何?什麼事讓你最印象深刻?


Sai:我最驚訝,也最難忘的是我來中國的頭幾年。這聽起來是個很有趣的問題,但實際上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大部分外國人剛到中國的時候,會先尋找自己國家的社群。比如印度人,就會找其他印度人來幫忙,從親戚朋友那裡得到各種各樣的建議。然後找到一個住處安定下來,開始工作。


但我不想那麼做,我想我要和當地人直接溝通,爭取得到當地人的幫助。我和我的妻子開始和當地人交談,得到他們的指導。我們自己找了房產中介,自己去了市場買菜購物,我們認為我們可以自己探索。


我在三里屯,工人體育場附近住了一個月,那是一個非常好的地方。你會遇到很多外國人,也會遇到很多會說英語的中國人,所以生活對我們來說並不困難。


如果你去任何一個國家,人們知道你住在中國,他們會問你生活怎麼樣,他們覺得在中國的外國人生活非常艱難。但我發現不是那樣的。事實上,當地人一直都有幫我。我很驚訝,即使有的時候他們不懂英語,他們也會和懂英語的人打電話來給我們指路。


有一年春節,我發燒了,病得很重,就去了醫院。一位護士問我哪裡不舒服?我用手比劃著說我發燒了。


她帶我去看了醫生。因為語言不通,醫生沒法和我對話。她就給她的男朋友打了電話,他是一名警察,會說流利的英語。她讓她的男朋友幫我轉述。我在一個陌生的地方,很驚訝能夠獲得這樣的幫助。這就是我最初幾個月的生活。


我三里屯附近住了將近一年,然後就搬到了朝陽門北街的房子。朝陽門北街是一個很“中國化”的地方,沒有外國人。這就是我想要的,我想品嚐當地的食物,和當地人一起生活。我的新房東,她的兒子在學習工程學,他會過來和我練習英語,而且很樂於助人。


Q3 志象網:你在中國已經很長時間了,在你看來,大多數印度人最難能理解中國人哪些方面?


Sai:我在中國生活了這麼久,頭一個難理解的問題就是,為什麼中國人那麼迷戀吃肉?早中晚都在吃肉。印度人不是,我們很多人是純素食主義者。中國人好像有自己的道理,他們不明白為什麼反對吃肉。如果你和年紀大一些的中國人交談,他們會告訴你是因為二三十年前吃不到肉,幾乎每週只能吃一次,或者只在春節的時候才能吃上肉,所以能經常吃肉好像是繁榮的標誌。


怎樣和印度人做生意?駐華20年的印度記者有這些“秘笈”


“當你們住在同一個屋簷下,有不同的意見,就會有衝突。”


Q4 志象網:你怎麼描述中國人和印度人生活方式的區別?比如我們對待工作、人際關係和家庭的觀念?


Sai: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因為人們認為印度和中國的生活方式非常不同。


事實上,印度人不懂中國人,中國人也不懂印度人。歷史上,中印兩國已經很久沒有聯繫了。現在你會告訴我,中國有很多人在練瑜伽等等。在中國,即使一個小孩子都知道孫悟空,也聽說過《西遊記》關於大唐僧人前來印度取經的故事。很多人說他們非常尊重印度,這些都是真的。


但是印度和中國之間的交流已經有幾百年沒有出現了,所以當印度人來到中國,他們會非常驚訝的發現兩國文化是一樣的。家庭文化、對父母的尊重、對老師的尊重,父母對孩子生活的控制也都相似。家庭上,即使孩子們不喜歡,母親也會干涉孩子的生活,和岳母的相處也是。這和印度的情況完全一樣。孩子們認為他們自己非常懂科技、通訊,有電視和網絡,不會直接聽父母的。


相比較西方而言,這樣的衝突,更多的是發生在印度和中國。西方人不會爭吵,他們會分開住,不生活在一起,交流就少了很多。西方人不經常見到他們的母親和父親,但是在印度和中國,在亞洲,人們住在同一個房子裡。


當你們住在同一個屋簷下,有不同的意見,就會有衝突。


Q5 志象網:你們談到了由於缺乏溝通而產生的分歧,那什麼東西是共通的?


Sai:在印度青年和中國青年中,都有一個普遍的現象,那就是對美國的狂熱。如果從政治角度出發,中美之間差異很大,美印之間差異也很大。但是中國和印度的年輕人都想去美國讀書和工作。你看美國的留學生裡中國籍和印度籍學生最多。


中國人沒有喝咖啡的歷史,但今天到處都是星巴克,還有很多中國本土的咖啡店。如果這不是模仿,那是什麼?傳統的人認為喝咖啡不好,喝茶好,但是年輕人不聽。


好萊塢文化也是。我想說的是,如果你把大部分的文化表達看成是有象徵意義的,那麼好萊塢的價值觀念、愛情故事、科幻故事等等,都受到了中國和印度年輕人的追捧,人們會在日常生活中模仿這些文化。在受美國影響這一方面,印度和中國完全一樣。


第二個共同之處是對互聯網和社交媒體的熱愛,中印年輕人都喜歡花時間在這上面,並且比西方年輕人花的時間都要多。


怎樣和印度人做生意?駐華20年的印度記者有這些“秘笈”


“溝通困難是一個很大的藉口”


Q6 志象網:溝通的缺乏導致了中印之間的許多誤解,即使是現在,印度人和中國人都覺得很難和對方做生意。你怎麼看?


Sai:在商務中,溝通很重要,但有個東西比溝通更重要,就是機會。商人尋找交易、投資和市場機會。中國和印度正在生產類似的產品,這也是貿易機會減少的原因之一。中國的特別之處在於它生產的是低成本的商品,印度同時也在生產低成本的商品。


所以問題是,誰會買誰的?今天這種情況正在改變,因為中國的生產成本增加了。目前在中國生產的產品更貴。另外,因為很多反汙染的法律已經實施,中國政府關閉了許多工廠。因此,中國無法像過去那樣以極低的成本生產產品。


現在情況不同了,因為印度仍然在生產低成本的商品。問題是,中國正在購買和生產高成本的商品,這會是印度的機會嗎?中國買家會因為成本低從印度購買更多商品嗎?並不會,因為中國生產商想在國內市場銷售,這樣就不會鼓勵從其他國家進口,所以印度並沒有很多商品銷往中國。


今天,如果你看整個貿易市場,中國賣了三分之二,印度賣了三分之一,這就是現實。這與溝通、人際關係無關。事實上,每100件賣出的商品中,中國人賣出70個,印度賣出30個。因此,我們首先要先理解這種現實情況,然後再看兩國之間的溝通問題。


一些印度公司已經在中國投資,但是投資非常非常少。我們不得不問,為什麼他們投資得這麼少,為什麼他們不像德國公司、法國公司和美國公司一樣,眼光放長遠一些去考慮?這些外國公司虧損了10年,但他們仍然在這個市場,因為機會很多、市場很大。那麼,為什麼印度公司不考慮這個問題?為什麼他們沒有投入足夠的資金?


這是我的書中會回答的一個問題,你會發現很多印度商人把溝通困難當作藉口。我發現溝通困難確實是一個問題,但並不是最主要的原因。溝通困難是一個很大的藉口,真正重要的是你有多想進入這個市場,去實施你的計劃。那些認真的、有抱負的和致力於此的人是成功的,所以在我的書中,我強烈批評了印度公司不敢冒險這一點。


現在一些印度人在面臨溝通交流的挑戰時,會去學習語言、交朋友、僱傭當地人等,所以那些想要成功的人成功了。在我的書中,我做了六個案例分析。這些來中國的印度人面臨著巨大的困難,但他們成功了。他們的員工幾乎100%是中國人,可能只有一兩個員工是印度人,所有的僱主也都是中國人。


我認識一個印度商人,他和生意夥伴的關係很好,他們的孩子一起上學。所以我想說的是,溝通是一個挑戰,但也是一個藉口。這個挑戰很容易解決。它不是萬里長城,攀過去很容易。


Q7 志象網:你在書中提到,印度企業和政策制定者沒有向中國學習,印度企業在面對中國的機遇時表現出的拖延令人震驚。這種猶豫,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Sai:就像我剛才解釋的,是因為拒絕冒險和抓不住大機遇。


印度公司不願冒太大風險的原因之一,是他們在國內市場賺了很多錢。而且他們在對外國市場也不那麼熱衷。因為中國市場的利潤率很低,印度的利潤率要高得多。


進入印度的中國企業承擔了巨大的風險。他們對市場不太瞭解,在怎麼申請執照和交什麼稅方面遇到了很多官僚主義的問題,而且很難解決。但他們中的一些人成功了,因為他們做好了冒險的準備。為什麼印度公司願意去非洲冒險卻不願意去中國,這是一個需要好好思考的問題。


怎樣和印度人做生意?駐華20年的印度記者有這些“秘笈”


“要有耐心,花足夠的時間應付官僚機構“


Q8 志象網:你對想和印度人做生意的中國商人有什麼建議?


Sai:我的建議是,要有耐心,花足夠的時間應付官僚機構,僱傭當地人,僱傭那些可以處理政府表格和規章制度的、值得信任的人。


不要試圖購買土地,因為購買土地是一件非常複雜的事情,相對來說,租地比較好。印度有很多有才華的人,所以不要擔心,儘量從中國人中找兩三個英語說得好的領導者,他們可以代表你,其他的工作可以由印度人來做。


我之前提到的一個問題是,為什麼印度人和中國人不合作?這是一個很大的挑戰。我的書裡第三章叫做合作挑戰,講到了為什麼印度人和中國人之間的合作如此困難,為什麼他們不好好合作?


中國公司發現在印度很難找到合適的合作伙伴,因為文化不同。這裡的文化並不意味著吃、穿、住、行的文化。這裡的文化是指會計實務的不同、法律的不同,管理方式的不同、稅收制度的不同。所以我的意思是,這裡的文化不是生活文化,而是商業文化。


為什麼中國企業在美國做得很舒服,而在印度卻不是很舒服?這也讓我覺得驚訝。在印度,大部分的商業活動也都是用英語進行的,而與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和其他地方相比,印度應該更容易成為中國人的市場。


所以印度商業文化的關鍵是英語,它只包括一種語言,你不必在這個大國去學習10種語言,而印度的市場規模比整個東南亞和整個中東都要大。


觀眾提問


Q1陳先生:我之前跟印度客人溝通時會有節奏的不適應,感覺總是無法和他們進行及時溝通,即使已經很著急了。我想請問有什麼技巧,能讓中國人跟印度人達到溝通節奏的一致?謝謝。


Sai:陳先生你問了一個很實際的問題,我給你一個解決辦法。


你為每件事都設定了最後期限嗎?不要提出問題然後就停下了。你說你想要在兩天、三天、四天內收到答覆。如果你設定一個期限,你會發現對方會遵守。如果你一直不去推動,它將永遠不會發生。第二個方法是,你要弄清楚在印度公司裡,誰應該對你的要求負責。因為如果你問錯了人,錯誤的人不會把信息傳遞給正確的人。


印度人比較傾向於個人主義,這和中國人的集體主義做事風格還是不同的。中國人喜歡合作,常常是一個團隊在一塊。但在印度,每個人都認為自己很聰明,不跟同事分享信息。所以最好是找到合適的人,和合適的人打交道。


Q2欽:很高興您能在這裡與我們分享您的觀點和經驗。


這些年來我和印度人做生意,我發現很多印度人總是拒絕、總是說不,也拒絕給別人負面的回應。例如,當我們問一件事是否可行時,即使它不可行,他們也會回答“是”或給出含糊的回答,所以事情最後沒有做成,總會讓人失望。


你能分析這個現象,並教我們如何判斷他的話是不是真的嗎?


Sai:你的意思是印度人給出的答覆含糊不清,既沒有具體的答覆,也不告訴你一個項目是否可行。應對的方法和上一個問題的答案很像,你必須去要求得到非常具體的答覆。你必須告訴他們,除非你得到一個明確的答案,否則你不會去做。你可以看到很多印度公司沒有完整的計劃,他們很多事情都在試驗階段,不會對你提出的每一個問題都有答案。


所以,你最好先自己研究一下印度的相關行業,然後再和你的合作伙伴談。提前瞭解印度的情況是非常重要的,無論你是在塑料、電子、鋼鐵,還是在其他任何行業。如果你完全依賴這個和你做生意的印度人,想要他既給你答案,還給你提供有價值的信息,常常是很難的。如果你對合夥人的公司做過獨立調查,在你問他是否能做之前,你就會知道了。如果他說他能做這件事,你必須問他你怎麼能做,他的公司過去是否做過這項工作。


這就是為什麼你需要有人去做實地調查,告訴你這個人是否能做到。例如,你可以問我,如果你想的話,我可以幫你做調研,印度也有很多人可以幫助你。


Q3馬女士:印度人對中國人最常見的刻板印象是什麼?給想在印度發展業務的中國人提一個建議,你會提什麼?


Sai:馬女士,在非常複雜的情況下給出一個建議是很難的,但是讓我試試。一個建議,那就是:比起做金錢的預算,你更需要去做時間的“預算“。


在印度,沒有耐心,永遠不會成功。你得多預留時間,慢慢走,才能達到想要的結果。印度的市場是巨大的,但最初幾個月的節奏可能會令人非常沮喪。對於找商業夥伴這件事,很多人都有糟心的經歷。你也許需要的不僅僅是一個合作伙伴,還要有在當地市場上為你提供指導的人。


一個好的顧問會對你很有用,對政治形勢和經濟形勢有感覺的人,能夠聯繫上做研究的人。這樣的人對你很有用,可以節省很多時間。否則你就會犯錯誤,浪費大量的時間。比如,我可以做你的顧問。如果有人感興趣,可以隨時在微信上聯繫我。如果你在印度需要任何指導和支持,我隨時可以提供幫助。


Q4William:印度的貿易保護/關稅壁壘有越來越保守的趨勢,您看來,印度政府未來是否會出臺更多限制外商的政策?


Sai:你知道,印度非常不願意與中國簽署框架協議。印度不介意與越南和其他國家簽署,但中國是印度最大的貿易伙伴。中國出口印度的貿易額比印度出口中國的多得多,如果關稅稅率降低,更多中國的商品將進入印度市場。今天,印度大約70%的貿易是中國商品,只有30%是印度商品。


如果取消或降低關稅,那麼90%的貿易訂單將來自中國,印度將無法向中國出售任何東西。舉個很有趣的例子。印度的大部分手機都來自中國公司,小米、OPPO、vivo等都是領先者。但是他們不在印度生產手機,雖然印度政府一直告訴他們,你們要在印度生產手機。


然後發生了什麼?印度政府對手機和手機配件徵收了非常重的稅,於是中國手機廠商開始在印度開工廠,OPPO、vivo都在印度開辦了自己的工廠。之前所有的中國公司都只是在印度投資,現在他們已經開始在印度生產了。因為印度提高了稅收,不可能再以低關稅從中國進口。低關稅對印度沒有好處,所以印度將會通過增稅,來強迫中國公司在印度投資和僱傭當地人,而不是讓這些公司只是賣東西給印度人。


Q5崔先生:印度現在等級制度很嚴嗎?婆羅門,剎帝利還掌握著印度的經濟社會命脈嗎?


Sai印度不再是等級森嚴的國家,因為很多年輕人接受了英語教育,他們更加地現代化,思維也更加開放。


實際上婆羅門在政治和道德聲望上的影響很強大,因為他們是印度宗教階層的首領。但他們從未有過商業影響力,一直以來,婆羅門都不是很富有,但也不是很窮。他們多是中產階級,受過高等教育。因為從歷史上看,吠舍很會做生意,在商業上有影響力。婆羅門控制著印度的政治生活和宗教生活,因為他們受過高等教育,在很多公司擔任重要職位和高管。


所以請不要混淆宗教影響和商業影響。其次,婆羅門的人數很少,他們佔印度總人口的3%。印度是一個民主國家,選舉是由投票推動的,政府是由公開選舉和投票產生的。而婆羅門只有3%的人口,所以他們在政府選舉上沒有太多的權力。


Q6崔先生:中國人是否能在印度購買土地?


Sai:在印度,外國人不能直接投資房地產。但現在有了新的發展,外國人已經開始投資房地產公司。如果有房地產公司在股票市場上市,他們購買了房地產公司的股票,然後間接進入房地產市場,不是100%,可能是5%或10%,但他們不能直接擁有土地。


實際上,這是中國公司不願意來印度投資的原因之一,因為你買不到土地。你看看中國公司去的其他國家,比如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亞和非洲,中國公司會買很多土地。他們先建設項目,項目開發後,地價會上漲。所以他們既從這個項目中獲利,也從土地中獲利。但對於外國人來說,在印度從土地投資中獲益是不可能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