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9 宋之問:詩人中的敗類


宋之問:詩人中的敗類

1.從“近鄉情怯”說起——我們都被詩人騙了


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宋之問《渡漢江》


這是一首廣為傳頌的唐詩,如果單獨看這首詩,我們會被詩中游子近鄉情怯的心情打動,特別是有過離家多年經歷的人。

當你久居他鄉和家鄉不通音信,某一天將要回到闊別已久的家鄉,難道不正是詩中那種既喜且怯的複雜心情嗎?既有將要重逢的期待和喜悅,又忐忑不安,不知道故鄉如今是什麼樣子,家人又還好嗎?

是的,單獨看這首詩,詩人寥寥幾筆就把遊子複雜的心緒刻畫得淋漓盡致,的確令我們讚歎。

可是如果以中國古代知人論世的傳統,發掘一下詩人的生平,再思考一下這首詩表達的真實涵義,我們的態度可能會180度大轉彎:詩人真是一個無恥欺騙我們感情的大騙子。

詩中的嶺南正是宋之問被貶的地方,他為什麼被貶呢?他可不是因為直言進諫被貶,而是趨炎附勢、隨之雞犬升天後,他所諂附的奸佞權貴倒臺了,於是樹倒猢猻散,他也就跟著倒黴被貶了。

唐朝的嶺南是一個荒蠻之地,所以宋之問實際是作為犯人被髮配到了嶺南。

至於回到闊別已久的家鄉,也不是宋之問被赦免了,而是他作為逃犯偷偷跑回來了,說是“近鄉情更怯”,實際上是逃到政治中心洛陽,躲到昔日的同黨家裡。

試問這樣一個名聲敗壞、人人喊打的罪人,從發配的地方跑回來躲起來,又怎麼敢聲張呢?所以作為一個潛逃的通緝犯,宋之問當然“不敢問來人”了。

是的,宋之問就是這樣一位德不配才、文人無行、為時人不恥、遺臭萬年的人。

2.高富帥父親


宋之問約生於唐高宗顯慶元年,並無顯赫的門第家世。當然他的出身也不差,父親宋令文,做過唐高宗的驍衛郎將,東臺詳正學士,是一個文武雙全的人物。

又有才華又有武藝,而且還是全靠自己奮鬥的富一代,宋令文可以說是當時的高富帥了。

最難得的是,宋令文起自鄉閭,出身低微,但他矢志於學,最終逆襲成功,多才多藝,身兼文武數職位,前途一片光明。而且交友也很講義氣,人品在朋友間那是有口皆碑。

有了這樣一位德才兼備、文武雙全的父親,宋之問表示壓力很大。他和弟弟宋之悌、宋之遜從小就得到父親悉心培養,每人分別繼承父親一個絕活:宋之悌驍勇過人,宋之遜精於草隸,宋之問則專工文詞,一時間這一家三個兒子,都成為街頭巷尾鄰居嘴裡的“別人家的孩子”。

在才華上,宋之問只學了父親的文詞而不學武勇,而在做人做事上,宋之問也只學了父親的銳意進取,而不學做人的道德原則。以他一生的作為來看,只要能上位,不管跟著誰混都無所謂,見風使舵、不擇手段就是他的原則,沒有原則的原則。

宋之問:詩人中的敗類

3.武則天的賞識


上元二年(675年),宋之問進士及第,登臨“龍門”,踏上了仕進正途。這正是那位女帝武則天將要崛起的時代。

宋之問一出道就春風得意,人家不是靠爹出名,人家靠才華出名。當時武則天還沒有稱帝,但實際上已經把持朝政。既然新的領導上位了,還想要更多權力,那不僅要拉攏權貴,也要培養一些年輕人充當自己班底,畢竟明天都是年輕人的嘛。

這不,宋之問就被看上了,和他一起被武則天看上的楊炯,正是大名鼎鼎的初唐四傑裡那個楊炯。於是,宋之問就這樣和楊炯一起進入了內文學館,沒得說,未來的種子選手。

你說這樣一個身材高昂、儀表堂堂,無論家庭還是才華都沒得說的青年才俊誰不喜歡?宋之問還不止如此,他不僅長得帥,有才華,還很會揣摩上司心思,領導武則天能不喜歡他嗎?

最重要的是,他還會寫詩拍馬屁,武后就正好就吃他這一套。

我們都知道唐詩是中國詩歌的一個鼎盛時期,但在宋之問的時代唐詩還沒有發展到頂峰,那時候李白、杜甫統統還不知道在哪兒吃奶呢。在宋之問之前的唐詩,其實根本還不能算唐詩的典範,因為唐朝詩歌最大的變革就是從古體詩到了近體詩,而在宋之問之前初唐四傑的時代,標準的近體詩還沒影子,直到宋之問和沈佺期的時候,才漸漸奠定了近體律詩的典範,他們並稱“沈宋”。

宋之問:詩人中的敗類

4.寫詩只為拍馬屁


對於宋之問來說,寫詩主要是為了拍領導馬屁,只要領導高興我一切都好說。這種為皇帝歌功頌德的詩叫“應制詩”。

武后正好就是文藝女青年一枚,最喜歡那種文詞華美、富麗堂皇的的詩文了。有一次,武后到洛陽龍門遊玩,心情大好啊,就下令群臣賦詩,左史東方虯先寫好了,武后賜給他錦袍。

宋之問不急著寫完,他知道,這位領導不要最快的,而要最好的,只有寫的最好才能給領導深刻印象。

於是等到他的《龍門應制》寫好呈上去,“文理兼美,左右稱善。”武后一看這詩寫得好啊,而且大家還都覺得好,立馬翻臉不認人了,把剛剛賞賜給東方虯的錦袍奪回來,重新賞給宋之問。

那《龍門應制》究竟怎樣呢?以今天我們的視角來看,詩寫的很長很華美,就是沒什麼營養,四十二句,二百八十六字都是歌功頌德,但這種風格正是領導武則天喜歡的。

這樣阿諛奉承的詩寫多了,宋之問的風評自然就不咋地了。當然,他也不在乎。

宋之問:詩人中的敗類

5.自薦枕蓆的男人


得到領導武則天賞識的宋之問平步青雲,很快由從九品殿中內教升到五品學士。唐朝學士就相當於皇帝的文學顧問,就類似李白之於唐玄宗那種。別看官不大,和領導天天相處混臉熟,以後升官晉爵有的是機會。

我們必須承認,比起直言不諱、一臉耿直的君子,說話又好聽、人又長得漂亮奸佞小人相處起來的確舒服,除了他們本身有害之外。何況宋之問對於提拔自己的領導武則天,還很會感恩,經常說一些感恩戴德的話。

他在《奉敕從太平公主遊九龍潭尋宴安平王別序》中說:“下官少懷微尚,早事靈丘,踐疇昔之桃源,留不能去;攀君王之桂樹,情可何之。”

既然最高領導對自己越來越賞識,那在宋之問看來,肯定要順杆往上爬了。至於怎麼爬,他的方式和尋常奸佞小人不太一樣。

他覺得,既然女皇這麼喜歡我的應制詩,我長得又這麼帥還這麼有才華,那女皇肯定喜歡我這一口。他真這麼做了。他一個男人,他居然向女皇自薦枕蓆,要“沾女皇的雨露”。

雖然女皇喜歡宋之問寫的詩,但還是有眼力的,畢竟是當時數一數二的政治家,知道宋之問是個齷齪小人。所以雖然女皇有男寵,但根本看不上宋之問的諂諛嘴臉,覺得連給她當男寵都不配。

宋之問覺得很丟臉,但對他來說臉面不是最重要的,只要能往上爬,抱誰的大腿無所謂,於是他竟然轉而巴結武則天的男寵張易之兄弟,甚至不惜低三下四給張易之提尿壺。

這可不是打文人屁股的明朝,也不是文人自稱奴才的大清,這可是開放文明的盛唐啊。宋之問實在無恥得出類拔萃。

6.征服第一才女


雖然宋之問的人品不咋地,但他的才華還是沒得說,他的女人緣也實在不錯,除了武則天,另一位赫赫有名的才女——上官婉兒也欣賞他,雖然她們欣賞的僅僅只是宋之問的詩,僅此而已。

唐中宗舉辦過一次詩歌比賽,比賽的裁判正是當時第一才女上官婉兒。

宋之問覺得這是絕好的機會,不僅僅能在美人面前表現一番,同時在皇帝面前也能露個臉。

當然,前提是他有那個本事。

他還真有那個本事,上官婉兒就站在樓上居高臨下,這位才女想必也是個傲氣十足的人物,她把自己看不上眼的詩稿全扔了下去。

上官婉兒的眼睛實在是夠毒,因為最後留下來的兩份詩稿,正是在後世並稱“沈宋”的沈佺期和宋之問。

這兩份詩稿在上官婉兒的眼裡還值得一看,她斟酌了一番,還是判了宋之問獲勝,理由是這樣的:“沈佺期與宋之問的詩難分高低,但仔細斟酌之下,沈佺期的結句‘微臣雕朽質,羞睹豫章才’,氣息將竭,朽木難雕了;而宋之問的結句‘不愁明月盡,自有夜珠來’,氣蘊宏大,境界悠長。”

是的,宋之問作為寫詩欺騙文藝女青年的頂級高手,的確有兩把刷子,這一次他征服了心高氣傲的第一才女上官婉兒。

可憐的沈佺期,不僅在比試中輸給了宋之問,自己的詩也屢屢被宋之問抄襲。據考證,宋之問的作品中疑點多多,存疑抄襲沈佺期的就達十餘首之多。

最可憐的是,在沈佺期死後一千多年裡,一直與這樣一個偽君子齊名“沈宋”。不知道他泉下有知,會不會氣活過來。

宋之問:詩人中的敗類

7.恩將仇報、出賣朋友


宋之問有一首詩《息夫人》

可憐楚破息,腸斷息夫人。

仍為泉下骨,不作楚王嬪。

楚王寵莫盛,息君情更親。

情親怨生別,一朝俱殺身。


這位息夫人是春秋時期息國國君的夫人,但國難之際被楚文王藉機俘獲。為了保全自己的丈夫和息國,息夫人忍辱負重,委曲求全,但在楚國她一直保持沉默,楚王問她,她才回答:“吾一婦人而事二夫,縱弗能死,其又奚言?”

宋之問高度讚頌了這位一女不侍二夫的貞烈女子。但他只是說的好聽,對他來說,有奶便是娘。

當宰相張柬之與太子典膳郎王同皎等人逼迫武則天退位,張氏兄弟被誅殺,他也就受到了牽連,誰都知道當初他巴結張易之兄弟的嘴臉,於是他被貶為瀧州(今廣東羅定縣)參軍。

一般人的政治生命應該到此就結束了,但宋之問不這麼以為。他覺得只要再換個大腿抱,總能東山再起的。

宋之問是這麼想的,也是這麼做的,最後還真讓他鹹魚翻身了。

他偷偷潛逃回洛陽,當然還順便寫了那首《渡漢江》,表達一下“我很慌”的心情。

宋之問藏在王同皎的家裡,靜候時機。當時的政治波詭雲譎,一番你來我往之後,素有奸佞小人的武三思一黨又一次得勢了。這種臭名昭著的小人黨羽其他人唯恐避之不及,宋之問卻趨之若鶩。好巧不巧的是,張仲之和王同皎等人十分看不慣武三思弄權,密謀除掉武三思。

宋之問一看天賜良機啊,立馬出賣了庇護自己的王同皎等人,向武三思告密。結果毫無疑問,宋之問不僅被赦免,還重新抱上了大腿,武三思大興冤獄。

史載“天下醜其行”“由是深為義士所譏”。

宋之問:詩人中的敗類

8.因一句詩殺外甥


宋之問最臭名昭著的事蹟,是因為一首詩殺死自己的外甥。

他的外甥劉希夷也是當時著名的詩人,一次他寫了一首古樂府詩《代悲白頭翁》,其中就有著名的兩句:“今年花落顏色改,明年花開復誰在”和“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這兩句以人世變化和花兒相似的對比,突出了物是人非、世事無常的蒼涼。特別是“”“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宋之問看到了,很是喜歡。

按常理說舅舅喜歡外甥的詩,大概也就是感嘆幾句“長江後浪推前浪”,然後勉勵勉勵後生也就罷了。但宋之問看上了,就要直接據為己有,對同僚沈佺期他不能直接搶,只好抄襲。但對於自己無名無權的外甥,他就直接開口要了。

劉希夷沒有給,宋之問很直接,直接殺人越貨。他派人用土囊將劉希夷壓死。土囊是一種刑具,也就是裝滿沙土的袋子,古人用來壓死或悶死囚人。

宋之問是高級官員,劉希夷名不經傳,一般來說殺了也就殺了。這件事確實成為了歷史的懸案,沒人知道其中的真相,但以宋之問一貫的品行,人們寧願相信這事就是他乾的。

《論語》裡說: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說紂王做的壞事沒有他真正做得多,因為即使不是他做的壞事,人們也相信是他做的。宋之問的名聲就壞到了紂王這種地步。

頗具諷刺意味的是,《全唐詩》中在宋之問與劉希夷名下分別收錄了這首《代悲白頭翁》,宋之問也僅僅做了一些拙劣的修改,似乎反為這場懸案提供了一絲線索。

9.一個記仇的女人


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攀上武三思一黨這顆大樹的宋之問活得很滋潤。但政壇沒有不老常青樹,何況是武三思這種敗類奸邪。

武三思一黨很快就倒臺了,被太子李重俊聯合大將軍李多祚殺死。這是一個政治舞臺風雲變幻的時代,宋之問又一次面臨抱哪顆大腿的問題。

他的運氣還不錯,特別是女人緣這一點,他效忠的女人,沒有一個不是歷史上赫赫有名、巾幗不讓鬚眉的人物。這一次他抱上了李隆基的姑姑——太平公主的大腿。

當時的政壇實在一言難盡,得勢的女人不止太平公主一個,什麼韋后、安樂公主你來我往粉墨登場,實在有些陰盛陽衰。

宋之問在女人之間如魚得水,很好地發揮了他阿諛奉承、顛倒黑白的能力。這一次他要玩個大的,他覺得皇帝的妹妹不夠給力,似乎皇帝的女兒、後來居上的安樂公主更加炙手可熱一些。

於是他在主子還沒有倒臺的情況下,轉投到安樂公主的陣營裡面了。

他大大低估了女人的記仇。太平公主對這樣反覆無常的小人深惡痛絕,雖然搬不到安樂公主,但對付宋之問她還是有能力的。她在唐中宗面前彈劾宋之問,把他出賣朋友,受賄醜行抖了出來,唐中宗聞之,便把他發配到越州做長史。

10.窮途末路


這一次宋之問沒有逃回來,他甚至表現出幾分悔悟之心。在越州寫的《祭禹廟文》,他這樣寫道:“先王為心,享是明德。後之從政,忌斯好佞。酌鏡水而勵清,援竹箭以自直;謁上帝之休佑,期下人之蘇息。”這個時候也不需要他寫應制詩來阿諛奉承了,於是他的詩也改了風格,頗有些健康清新的味道。

但宋之問已經騙了人們太多次了,他的醜惡嘴臉早已盡人皆知,再沒有人相信他能改過自新。他的詩“流佈京師,人人傳諷”。

命運也沒有給他再次翻身的機會,唐睿宗景雲元年(710年),他再次被流放到廣西欽州。

當唐玄宗李隆基即位,這位皇帝可不像那些女人好糊弄,他對宋之問這個惡貫滿盈的偽君子深惡痛絕,直接下令把宋之問賜死在徙所。

這位偽君子,就這樣結束了他傳奇卻作惡多端的一生。

作者:那一夜i繁星,資深詩詞愛好者,對中國曆代詩歌的歷史發展有深入瞭解,主要興趣在於發掘詩詞背後的作者經歷和歷史文化背景,並以此追溯詩詞中的意象和典故濫觴及流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