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0 該不該把“積蓄”變成“房產”?

中國人是世界上最愛好儲蓄的,沒有之一。隨著商品房的興起,越來越多人把口袋裡的繼續變成了“房產”,在如今房地產市場遭遇寒冬的情況下,是否還要把“積蓄”變成“房產”呢?

該不該把“積蓄”變成“房產”?

一、國人愛“積蓄”

國人有多愛“積蓄”?中國的國民儲蓄率從20世紀70年代至今一直居世界前列,並且長期位列第一。雖然隨著超前消費的興起,國人的消費習慣有所改變,2018年我國國民儲蓄率依然高達44.91%,遠超世界平均儲蓄率26.5%。

為什麼國人愛“積蓄”?首先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中華民族自古就有勤儉節約的美德,沒有亂花錢的習慣;其次,現代社會壓力大,國人習慣把錢存起來,防範未知的風險,也為自己年齡大了以後留存養老錢,更為了自己的子女,為自己的後代結婚生子積蓄生存資本;最後,把錢儲蓄在銀行是有利息的,普通老百姓不懂投資,沒有更靠譜的理財渠道,把錢存起來不僅安全,還能有所收益,兩全其美。

該不該把“積蓄”變成“房產”?

二、愛“房產”勝過“積蓄”

隨著商品房興起以後,國人的儲蓄習慣開始改變,更多人願意把“積蓄”變成“房產”,貌似愛“房產”更勝“積蓄”。

過去十年時間,正是房地產“黃金時代”,國內房價全面上漲,房價一年上漲的幅度遠高於銀行儲蓄收益,買房還能抵禦通貨膨脹,因此,購房成為普通老百姓抵抗工資收入實際購買力下滑的不二選擇。許多家庭不僅把銀行裡的儲蓄全部拿出來買房,而且還通過加槓桿投資房地產,寧願揹負高額房貸,也要買房去“擁抱泡沫”,不僅滿足了自身居住需求,也讓自身財富得以保值增值,成為房地產泡沫化發展的大贏家。但高槓杆買房導致個人住房貸款大幅增加,國人80%的積蓄都變成了“房產”,家庭收入用於還房貸的比例提升,也就沒有多餘的錢用來儲蓄,看起來就像愛“房產”更勝“積蓄”。

三、如今是否還要把“積蓄”變成“房產”

2018下半年來,房地產彷彿一夜入冬,告別了“黃金十年”,步入“白銀時代”。房價終止了全國普漲的勢頭,在嚴厲的樓市調控下,2019一整年房地產市場都處於“冬季”,只不過時而“暖冬”,時而“寒冬”罷了。那麼如今是否還要把“積蓄”變成“房產”呢?

剛需是購房群體中最弱勢的,買房都有各種不得已的理由,雖然沒有足夠的“積蓄”,甚至為了買房還得掏空“六個錢包”,但卻不得不把“積蓄”變成“房產”。當然,剛需買房本是為了自住,不用太在乎房價漲幅與銀行儲蓄收益之間的差異,但需要提醒的是,剛需買房也要量力而為,房貸利率還是比較高的,不要為了買房而加重自己和家庭的負擔。

該不該把“積蓄”變成“房產”?

投資者買房,看重的就是投資回報率。如今樓市低迷,據國家統計局公佈的11月70城房價數據顯示,70個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中,僅44個城市房價上漲,較10月再減6城,房價下滑城市本月增至21個,為年內最高;二手房方面,全國下調城市多達33個城市下調,已連續5個月超過20個城市,房價上漲城市僅32個,處於近4年的最低點。投資者一般都是“買漲不買跌”,在樓市預期不樂觀的情況下,妄想“房價一年兩年時間翻一番”是不可能的了,“房住不炒”還會長期持續,2020年房地產調控的重點就是“穩房價”,任何投機炒房的行為都會被堅決打擊。因此奉勸那些還對“炒房”抱有幻想的人,有閒錢還是投資其他理財渠道吧。

綜上所述,如今是否還要把“積蓄”變成“房產”,剛需既然不得不這樣做,那麼就讓“積蓄”變成“房產”吧,或許“積蓄”還不夠呢。而那些認為把“積蓄”變成“房產”能獲得更高利潤的投資者,你們就省省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