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8 河間:那些與馮國璋有關的文物與故事

(圖文資料由田國福先生提供)

河間的田國福先生一直致力於地方文物與文史的發掘工作,不光是一種執著,更有一種細心!有時候,一通古碑、一組老照片、一張舊報紙,那業已發黃的歲月背後,是河間古城令人讚歎的人物與故事。馮國璋是中國近代史上的一個重要人物,也是河間的名人。歷史上的是與非暫且放下不論,但一些存世的文物與照片,以及背後衍生出來的精彩故事,其實,值得我們每個人撫卷而讀!

看看河間府署碑林裡的這通古碑,歷經風雨之後,碑上的字跡早已模糊不清,但幸虧有心人把上面的字拓印下來,原來是馮國璋組織捐款修建河間城的一段路有關。

下面,是擇要刊出的《河間東街修道碑記》:“河間綰轂南北,自古著為通衢,城之東街尤為赴天津、青、滄、大城各縣孔道”,“近數年來,車行馬驟,一經雨雪,滿路泥濘,甚或間成溝壑,往來鹹憾不便”。民國七年(1918年),馮前總統榮旋,因事至(河間)城,看到此路破壞,於是,率人募集捐款重修此路,大大方便了過往行人!

過去有個詞叫做“鄉紳”,每一個功成名就的人,不管飛多高、走多遠,都忘不了回報家鄉的父老鄉親們!再看下面這通古碑,存於河間馮國璋將軍第,於民國四年七月(1916)立石,是馮國璋捐資建馮氏祠堂之事,族人立“重建馮氏宗祠碑記”碑。祠堂、族譜雖說主要是家族之事,但中國敬祖修史的老傳統,使得一些祠堂、族譜成為研究歷史的重要資料來源。民國初年,雖然是已開近代風氣之先,但傳統文化的影響依然深厚。不然,請看上面這通石碑的“碑額”,“燕翼貽謀”,源於《詩經·大雅·文王有聲》:“武王豈不仕,詒厥孫謀,以燕翼子。”原指周武王謀及其孫而安撫其子,後來泛指為後嗣作好打算。河間古郡,一通石碑上都有“詩經文化”,真的是詩經故里、名符其實!

河间:那些与冯国璋有关的文物与故事
河间:那些与冯国璋有关的文物与故事
河间:那些与冯国璋有关的文物与故事

下圖與馮國璋有何關係?原來,這是一本叫做《玩月草堂印存》的古書,書的作者是清朝同治年間的舉人馮士塽,馮士塽是馮國璋的“族叔祖”,也就是同族的爺爺。馮士塽是清末著名的篆刻家,這是他的一本個人印集,他對侄孫馮國璋的訓誨,自開蒙、發軔乃至位及大總統,無時不刻都滲透著身心教益。下面,是馮國璋為這本書作的序。

馮國璋小楷,書法也是相當不錯的!

1905年10月,清廷北洋于軍事重鎮河間府舉行首次大規模軍事演習,時值秋季,故史稱“河間秋操”。清政府派陸軍部大臣鐵良和袁世凱為閱操大臣,馮國璋任總參議兼評判處首領,監視軍情,評判戰況。參加演習官兵4.6萬餘人,各國觀操者33人。

河间:那些与冯国璋有关的文物与故事

10月27日演習結束,10月28日於河間府城西門外教場舉行閱兵式,並邀請中外隨觀人員暨本軍將佐一千餘人,於河間府學宮(今河間第六實驗小學校址)大擺宴會。英國《泰晤士報》駐北京首席記者莫理遜撰寫了多篇“北洋軍在河間府舉行的秋操”通訊報道,秋操首次使用電報電話。看下圖,這就是當年府城西門外的教場!車內坐者:鐵良、袁世凱,騎馬者:馮國璋再看下圖這塊字跡有些模糊的石碑,此碑為《女校增修校舍記》。馮國璋早年曾在河間毛公書院(今河間三十里鋪村)就讀,後來一直熱心教育事業,1918年於詩經村建養正小學,澤及鄉里,1917年捐資修建女子學校校舍,鄉民曾刻碑紀念,該碑現存河間市文物保護所。

河间:那些与冯国璋有关的文物与故事河间:那些与冯国璋有关的文物与故事

馮國璋在詩經村建養正小學,讓人想起河間府衙的養正書院來(下圖)。何為養正?養正一詞最早出自《易經蒙卦》:“蒙以養正,聖功也”。意思是從童蒙時期就要培養良好的品德,形成正派剛直的品行,這才是通向成功之路的根本。

古老的河間,每一個字詞,都飽蘸著傳統文化!

河间:那些与冯国璋有关的文物与故事

馮國璋生於1859年1月7日,逝世於1919年12月28日,至今,距其逝世恰好一百週年!看下圖這張《大陸報》1917年的增刊紀念,時任民國大總統馮國璋親為致詞,100多年過去了!

河间:那些与冯国璋有关的文物与故事

那些人、那些事,嘆塵世如煙。然而,歷史上的每一個人、每一件事,並沒有遠去,他們的影響都如一朵浪花,匯入歷史的滾滾河流,一直在影響著我們。有時候,探究歷史,正是拷問我們心靈的源頭。斯人頗堪回味,往事並不如煙!

轉自:史說河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