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4 老船伕出一上聯,四百年無人能對,裝修工隨口一言,最佳下聯誕生

對聯是中國傳統文化瑰寶,最早起源於桃符。對聯又被人們稱之為“對子”、“楹聯”、“門對”等。中國最早的對聯出自三國時期的吳國,明洪武初年(1368年左右),江西廬陵(今吉安)有一農民在土山中挖出一個巨大的鐵十字架,十字架上刻著三國時期吳王孫權的赤烏年號(公元238年),鐵十字架上刻有精美對聯一副:

四海慶安瀾,鐵柱寶光留十字;萬民懷大澤,金爐香篆藹千秋。這副對聯是已知的迄今為止最古老的對聯,距今2000多年。

老船伕出一上聯,四百年無人能對,裝修工隨口一言,最佳下聯誕生

孫權

隋唐之後,隨著科舉制度的勃興,詩歌、對聯等競相被文人雅士追捧,人人以吟詩作對為榮,以吟詩吟得好,作對子作得絕為高。唐代大詩人杜甫的詩歌,就是非常嚴謹工整的對子。詩歌對仗嚴格,字字珠璣,可見杜甫對子水平之高。

在民間,對聯還有驅邪消災之作用。最古老的對聯只有上下兩聯,並無橫批。上下兩聯代表的是陰陽二起,二氣平衡則風調雨順,萬邪不侵。這也是為何最早的春聯是刻在桃木之上掛在門口,可以起到驅邪的原因所在。在《易經》、《荀子禮論》以及《黃老帛書》等古籍之中,均對此有湘西記載。

老船伕出一上聯,四百年無人能對,裝修工隨口一言,最佳下聯誕生

羅洪先

對聯歷史悠久,已經深入了中華文化的血肉。從古至今留下的對聯故事也非常多,這些故事至今讀來依然令人難忘:

明嘉靖八年(公元1529年),江西人羅洪先高中狀元,狀元郎邀上友人同遊九江,一來慶賀高中狀元之喜,二來飽覽一下九江的美景。在船上,羅狀元與眾朋友推杯換盞,人人輪流吟詩作對,好不愜意。很快酒過三巡,船上所有的賓客都已全部獻上了即興作的詩,只剩下了老船伕一人。狀元郎志得意滿,邀請老船伕吟詩一首以添樂趣。

老船伕出一上聯,四百年無人能對,裝修工隨口一言,最佳下聯誕生

老船伕連連搖首,聲稱自己不會吟詩。若真要獻醜的話,長年在這江上來回划船,悟得一不成樣子的上聯,還請狀元郎和眾秀才不要笑話。眾人都想聽聽老船伕能作出什麼對子來,於是紛紛讓老船伕趕快說來聽聽,老船伕把槳往船板上一放朗聲說道:

一孤山,二客商,三四五六水手,扯起七八風篷,下九江,還有十里。

老船伕說完後,請求眾人對出下聯。羅洪先狀元和他的朋友們傻眼了,自詡文人雅士的秀才們,自詡才高八斗的狀元郎也無法對出下聯。勉強對出來的也是狗尾續貂,怎麼也匹配不上。由於對不出下聯,羅洪先等人給老船伕賠禮,不該笑話老船伕不通文墨。

老船伕出一上聯,四百年無人能對,裝修工隨口一言,最佳下聯誕生

羅洪先將此聯抄下遍尋友人續寫下聯,卻一直沒有成功對出下聯,這一副對聯成為了“絕對”。一直到四百多年後,佛山市的一位裝修工人對出了下聯。1955年5月,廣東省佛山市的一位裝修工人李戎翎,無意間在一本書中看到了這半句“絕對”。李戎翎是個對聯愛好者,有事沒事就喜歡讀點唐詩宋詞,寫幾句對聯自我陶醉。

李戎翎冥思苦想半天,依然沒能對出合適的下聯來,於是他將此聯漸漸淡忘。第二年6月,李戎翎因為裝修的需要,託朋友到十里外的農村找一段叫“九里香”的木材,那個人乘坐8765號拖輪,僅用了兩天時間就找到了“九里香”並運回了佛山。回到佛山後,朋友告訴李戎翎走了大運,“九里香”木材非常難得,在1943年時他曾多次去尋找都沒有找到,沒想到這次幫李戎翎去找,只用兩天就找到了。

老船伕出一上聯,四百年無人能對,裝修工隨口一言,最佳下聯誕生

李戎翎聽了朋友的話後,欣喜之餘突然來了靈感,他將尋找木材的事情與對聯聯繫起來,馬上就對出了下聯:十里運,九里香,八七六五號輪,重走四三舊道,只二日,勝似一年。

由此,這幅四百多年的“絕對”終於續出了下聯,合起來就是:

一孤山,二客商,三四五六水手,扯起七八風篷,下九江,還有十里。

十里運,九里香,八七六五號輪,重走四三舊道,只二日,勝似一年。

老船伕出一上聯,四百年無人能對,裝修工隨口一言,最佳下聯誕生

九江風光

李戎翎興奮不已,將對出的下聯寫信反饋給報社,報社將此聯登報刊出,一時間引起轟動。李戎翎因對出此聯,還獲得了一筆不菲的獎金。由此,跨越四百多年的一段對聯佳話自此畫上句點。

參考文獻:

1.《中國楹聯史》

2.《民間敘事中的對聯研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