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3 家乡的小河,撰稿:赵悦昌

青岛新闻网 赵悦昌

我的家乡东山村,地处胶东半岛南端,始建于元朝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距今六百多年历史。村子坐落在盆子山下的腹地,村中间有一条小河穿村而过,小河两岸山清水秀,居住着上千户淳朴厚道的人家,开垦农田,适时耕种,河水孕育着庶民在此生息繁衍。

故乡的小河,名叫玉清河,因河水清澈透底而得名。东西流域,河道流向起源于东方群峰迭起的盆子山环绕下各条山脉淌下的泉水和雨水汇流成河,河流潺潺蜿蜒穿村向西经过几十里后流向白沙河,最后汇入麻姑岛丁字湾流入大海。据老人讲,古时候盆子山草木郁郁葱葱,云蒸霞飞,有灵秀之气,有一个奇景异象在民间流传至今,传说崇祯1637年间,从盆子山脚下的磕蒌山飞出五匹形似蛟龙向西方腾空穿越东山村,龙蹄踏过之处便有了这条穿村而过的小河,蛟龙一路向西飞入海莱交界处的大河里,后来故名五龙白沙河,简称白沙河。

东山村,有河便有桥,一座石拱桥连接南北疃,方便村民过往;一座沿河低筑起高五到十多米、长百余米的石桥,堤防灾年洪水淹没下游低矮村宅。

在那个靠天吃饭的年代里,小河流水潺潺与东山村朝夕相处,护佑着两岸人家祖祖辈辈辛勤劳作;小河是神圣的,生活在这片富庶土地上的人们是圣洁的,所以他们对生活抱有美好的憧憬和向往,期待着年年风调雨顺,期待着来年五谷丰登好收成,期待家庭幸福美好,期待未来的日子过的越来越红火。

记得六十年代人民公社时期,小河两岸每家每户都种有自家的菜园,河水常年累月奔流不息,到了种菜的季节从河里挑水种菜,给家家户户带了很大便利。春夏季节,站在河堤上一眼望去,小河两岸一片片、一块块的依山而下阶梯式的田地上生长着各种各样葱绿的蔬菜,茂盛鲜嫩的蔬菜把田地遮得严严实实,每户种的蔬菜不一样,像有种韭菜、菠菜、芹菜、豆角、土豆、黄瓜等等家常果蔬,一年四季足够家人一日三餐吃用。

小河东头村民称为东沟,是大队的桃园,小河西头村民称为下河,是大队的苹果园;果园里种植了桃树和苹果树;秋天果木挂满枝头,可谓是硕果累累,往日青翠欲滴的果树枝子上已经绣满了岁月的痕迹,挂满了通红通红的金帅苹果和鲜红的桃子。

在小河中端有一处漫水桥静卧在河床上,两侧清澈的河水哗哗趟过,微风掠过,风生水起。记得小时候和同学们到河里洗澡、嬉戏,欢呼雀跃,耍累了就光着屁股爬上河岸在青石板上躺着晒太阳,逗得在河边洗衣服的大娘大婶和大姐们羞红了脸,抿嘴直笑,无邪的童趣给小河平添了几分神韵,河水也随之荡起涟﨑。

七十年代中期,全国农业学大寨,东山村也和全国一样,响应国家号召,从各个生产队抽调劳动力,修梯造田,大兴水利。在盆子山下揽山筑坝,大家挥镐刨土、抡锤打炮眼,小车推土,两人打夯,拖拉机拖着十多吨的石碾子压土,经过数多月的奋战,筑起了大坝,修起了一座东西500多米、高100米、容纳32万余立方米的蓄水库,是一座具有防洪、灌溉为一体的中型水库,确保坝下东山村千亩良田的灌溉,而且可供友邻村庄农田用水。

八十年代,小河两岸往日繁忙的景象已成为历史,已从儿时记忆中抹去,取而代之是盆子山下凌云筑起的东山水库。当你站在烟青一级路上,遥望东方是一片片不见首尾的梯田、黄澄澄的麦浪和金灿灿的田野,一身的疲劳顿消无余;同时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时代气息,是当年父老乡亲的建设者们披星戴月,栉风沐雨,砥砺前行,让一代人的理想变成横卧在山脉之间的东山水库,当水库闸门打开库水顺地下管道奔腾不息流入田间地头,润浴着硕大的菜园,浇灌着千亩梯田,丰收的粮食堆满了农家场院,村民脸上挂满了丰收的喜悦。

时过境迁,因盆子山下揽坝修起了东山水库,河水断流,漫水桥无水沉思,河床常年累月沙土淤积,加之汛期雨水少,小河已失去存在的价值,村里把小河填平,把路拓宽了,建成水泥路,街道整洁,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变。

往事悠悠,星转斗移,岁月如水,情牵桑梓。从故乡小河故事到东山水库都记录着老一辈不平凡的奋斗历程。永远割舍不断故乡的血脉,时常在梦里油然而生出朦胧的隐形翅膀,穿越城市喧闹的噪音,甩开许多层缠足于身无形的网,翩跹起舞飞回故乡的小河,再去领略那段欢歌笑语的童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