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袁曄:幣圈越來越像娛樂圈 “演員”們紛紛IPO自己

袁曄:幣圈越來越像娛樂圈 “演員”們紛紛IPO自己

袁曄說:“AI將人的智能和生產力無限延展,醫療文娛將人的生命和幸福無限延展,區塊鏈將有可能將人的財富無限擴展,《西遊記》裡的‘極樂世界’也許並非虛構。”

文 | 水木清華校友基金 執行董事 袁曄

狗年伊始,袁曄先生以日記體形式,記錄下了其對區塊鏈的總結。在此,鉛筆道將12話隨筆收入此文。

這其中,既有袁曄先生對區塊鏈、分佈式數據存儲、量子計算、私鏈公鏈等入門內容的講解,又有他對“區塊鏈的技術難題不能只靠區塊鏈解決”、“挖礦消耗的能源微乎其微”、“通證帶來通縮”等熱門話題的分析和妙見。

袁曄先生,系清華大學MBA,現任水木清華校友基金執行董事、教育部“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專家委員會委員、清華大學中國創業者訓練營青年授業導師。

他擁有多年二級市場資產管理經驗、一級市場早期投資經驗以及金融數據領域創業經驗,並在金融科技和智能化等領域投資幾十家初創公司,包括羅馬金服,星塵數據,智秘,大頭保,阿丘科技,京微齊力,易相互,瑤瑤科技等。

以下是他的分享:

第一話:進入區塊鏈,就是現在

區塊鏈也好,通證經濟也罷,都只是剛開始。大家都想“擼起胳膊加油幹”,事實上,多數是“只顧低頭幹活,不知抬頭看路”。

在這個新大陸,每個人、每個機構、每個組織都應該有自己的定位,“你只能吃到你應該吃到的”,否則“出來混總是要還的”。

早期的區塊鏈經濟模型(EM)會像宇宙初始“混沌狀態”,最早找到自己的定位並且堅持下去的人,終會分到自己的一杯羹。畢竟,盤古只有一個!

開發者、技術工程師、市場銷售渠道、創業者和投資人們按照自己的能力素質切入市場,相互配合,做出自己的第一個經濟模型(EM)。

頂層設計經濟模型(EM)並非人人皆可為之,需要的能力素質要求很高很全面,希望大家淺嘗則止。

設計經濟模型需要綜合:社會經濟學、貨幣學、政治學、群體心理學、法學、通信學和泛計算機互聯網學等學科。“沒有金剛鑽,別攬瓷器活”,露拙明顯。

現有致力於進入區塊鏈或者將自有業務行業與之相關聯的企業,不妨試著做一下,只要不ICO,試錯成本很低,反倒是會收穫更多!

開始前只需要想想:如果把區塊鏈去掉,你的經濟模型(EM)是不是回到了原有的商業模式(BM),如果是這樣,那麼就請先放過區塊鏈吧……

第二話:擺脫技術恐懼

最近,我被拉入很多“區塊鏈交流群”,群裡凡是討論“愛西歐”的人們都會被鄙視,凡是討論“區塊鏈底層基礎架構”的都會引來“鴉雀無聲”式的仰望。

為啥?因為大家的內心深處都有一個區塊鏈圈層的鄙視鏈,至於是幣圈的還是鏈圈的高級?大家心裡都有數。

其實,大可不必分出高下貴賤!

從1997年以網吧為代表的中國互聯網元年算起,至今互聯網已走過20載,沒有“觸網”的適齡人口應該寥寥。至於深度互聯網用戶、開發者或靠此發家致富的各位咖們(特別是BATJ)更是不止百萬計。可又有多少人知道TCP/IP是什麼,UDP、ICMP、FDDI是什麼,IEEE802.11又是什麼鬼?

討論這些問題就好像鏈圈討論:Dapp、共識、智能合約和CVM/JVM一樣。

對於多數人而言,你可以不懂,只知道哪些能用以及怎麼用就可以了。說的稍稍專業一點,只要知道API是什麼、提供哪些服務、如何調用就夠了,真的不需要知道如何編程,只要有一位好的CTO或者技術總監,他/她能夠封裝好就可以了。

當然,現在的區塊鏈的技術條件就相當於“286+軟驅+DOS”。上面三個詞不管你知道還是不知道,都沒有影響你使用電腦,對吧?

相信很快“奔騰+CD+Windows”的時代就要開始了。

目前可以確定:

1、響應時間要求在毫秒級以內

2、併發超過10tps

滿足如上任一條件的應用,都無法被目前的區塊鏈支持。

如果還是想與區塊鏈結合起來,創業者們可以考慮對自己現有業務進行裁剪:低要求的部分可以上鍊,其他的部分繼續原有技術架構不變,靜等新時代到來吧。

第三話:通證(Token)就是共識

白銀,黃金,鑽石,鹽,奶粉,穀子,銅板,銀元。他們既是商品也是貨幣。

股票,債券,國庫券,軟妹幣,美元(曾經叫美金),他們本質都可以是貨幣。

積分,會員卡,打折卡,購物券,優惠券,儲值卡,這些是具有貨幣屬性的價值載體。

商品與貨幣之間有一條看不見的、時刻變動的模糊“界線”。這條“界線”需要由特定人群的共識顯性化。

各類“貨幣”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生產出來的被特定人群認可的,比如:黃金、奶粉、穀子;一類是被特別製造和賦予貨幣屬性的,比如:軟妹幣、股票、優惠券。

前者在短期或長期看是有限的,稱為自然形成的“有限貨幣”,其價值基於有限性和生產成本;後者是理論上無限的,被稱為政治賦予的“無限貨幣”,價值完全基於發行方的信用。

而他們的本質,都是共識。

通證引發的經濟模型構建了一個經濟生態系統,通證實現了生態系統中各個角色的貢獻認可和價值交換。

通證可以有一個具體實現,比如ETH是以太坊經濟生態系統中的核心通證;ETH激勵了價值貢獻者,實現了價值交換。

在以太坊生態系統中,新創建的成百上千個通證實現了各自生態系統內部的激勵和交互,同時,也為整個以太坊生態系統創造了更繁榮的體系。

通證可以有多個具體實現。事實上,整個以太坊生態系統中就同時存在多個通證,只是除了ETH,其他通證早期的發行方不是V神而已。

這些根本原因導致了我們看到的各類現象,比如:有的幣值高、有的破發、有的波動、有的錨定某個通證或貨幣、有的發生硬分叉等等。

對於發行方而言,發行的通證就是股票,就是貨幣。如何做市值管理,如何使幣值穩定就變得異常重要,否則一旦被莊家操盤,作為發起方就會背黑鍋。這就解釋為什麼有幣圈知名創始人離開。但做好幣值穩定談何容易,這是各國央行費盡心思殫精竭慮都做不好的事情。目前能夠看到的這類團隊更是屈指可數。

所有人,所有機構都在想發自己的通證,都希望自己是美聯儲,甚至做世界銀行沒有做到的世界貨幣,退而求其次也想是日元、港幣(錨定美元)。

然而,如何設計自己的經濟模型、如何控制發行數量、如何定價、如何設計背後的共識體系,如何管理市值/幣值,等等一系列問題擺在眼前。

發行自己的通證,你真的準備好了嗎?

為了便於大家閱讀,篇幅做了限制,有些內容沒有展開,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單獨溝通,有機會我也會單獨成篇來討論。

今天是正月初五,俗稱“破五”,除舊迎新之意。希望朋友們可以破除舊思維體系,迎接新的區塊鏈通證模型觀念,抓住自己的區塊鏈機會!

第四話:區塊鏈的技術難題不能只靠區塊鏈解決

一個貓遊戲使整個以太坊垮掉,似乎這時我們才注意區塊鏈的底層技術架構、支撐能力和理想之間的距離。

如何實現高併發、如何實現低延時成為大批希望開發DaPP的團隊要面對的問題。如果以目前tps和秒級延時看,幾乎現有互聯網公司的業務都會“垮掉”,假設愛西歐了,也不得不變成“空氣”。

回到區塊鏈技術的本質上,解決共識問題是它的初衷,而高效的系統效率不是他的關鍵所在。

大家詬病區塊鏈的這些缺點事實上只是在描述它天生的特點。

對於目前的主流互聯網公司想充分發揮區塊鏈價值,最好專注於它的優勢部分——共識。而明顯的短板就用現有的互聯網解決方案和中心化技術來實現。發揮各類技術架構和底層方案的優勢,為自己的產品服務提供相對完美的解決方案是所有CTO需要解決的問題。需要技術選型能力:以太坊,亦來雲Elastos,萬鏈WanChain,還是其它?

互聯網在發展之初只是計算機的一個輔助應用,特別是在沒有瀏覽器之前,大家用Telnet勉強完成一些工作。當瀏覽器出現後,撥號上網的帶寬稱為瓶頸。

最早的手機攝像頭拍照質量遠低於單反相機。在那個時點,大家會選擇他們解決能夠充分發揮優勢的問題。

時間也許能夠解決所有問題,只是現在為時尚早。

從門戶網站,到搜索引擎,到視頻網站,到手機遊戲;從CS模型到BS模型,從Localization到saas,再到Hadoop與cassandra,需求與技術供給間始終處在一個你追我趕的不平衡狀態。

沒有需求哪裡有供給?未來的技術供給能力可能超出現有的預期。

互聯網+區塊鏈的聯合演進過程會滿足我們的需求,也許有一天會大家會翻過來問:“4G上網很好了,我們還需要5G嗎?”

技術大牛注意了,你們將再次走進歷史舞臺的中心,而產品經理們恐怕要暫時靠邊站了。

第五話:量子才是區塊鏈2.0

沒有量子的區塊鏈,都只是區塊鏈1.0。

量子是什麼:量子物理、量子通信、量子計算、量子糾纏、量子力學和量子光學。

蹭熱點:疊加態、薛定諤的貓、普朗克、愛因斯坦、潘建偉、段路明。

與區塊鏈會直接發生關係的:量子計算、量子計算機、量子加密/解密、量子存儲。

量子這個有百年曆史的老人如何與“區塊鏈”這個不滿十歲的孩子扯上關係呢?

區塊鏈的天生優勢如下:去中心化、分佈存儲、共識機制、加密傳輸、交易公開透明、不可篡改和強安全。

這些優勢通過什麼保證呢?分佈全球的弱中心化的海量節點、存儲和運算、哈希、非對稱加密。其中,核心是加密算法和分佈式存儲與運算。據說以目前最強大的計算機針對非對稱加密進行解密,需要幾十年時間。這也是我們相信區塊鏈的原因之一。

區塊鏈目前如果用個人電腦挖礦,大家可以嘗試一下,這臺機器基本上就廢柴了。

這裡的核心是什麼,就是強大的機器運算能力,特別是並行運算。很多礦機硬件架構是GPU或者FPGA,這是有原因的。定製ASIC也多以並行處理見長。

無論是支撐區塊鏈的優勢和特點,還是影響區塊鏈應用擴展的技術瓶頸和硬件障礙,歸根結底都在運算(算力)上。現今的計算架構——馮諾依曼按照摩爾定律或是超摩爾定律再發展多少年面對區塊鏈也恐怕還是沒用。

福音和災難都來了:發展百年的量子衍生出了量子計算,又擴展出了量子存儲、量子計算機、量子加密/解密。理論上,250量子比特的存儲器可以存儲的數據達到2的250次方,比現有宇宙已知原子數還多。1000量子比特的量子計算機可以將非對稱加密的解密時間從現有超級計算機的幾十年縮短到幾分鐘。

據說1125位的量子計算機已經真實存在了,只是運行條件極其苛刻(比如:絕對零度),能夠適用的算法也非常有限。在它面前,現有加密體系都是透明的。現有礦機的算力都弱爆了,現有網絡傳輸的速度是龜速、是蟻速。

基於現有計算體系架構的區塊鏈只能算1.0時代,各種標榜區塊鏈2.0和3.0的充其量只是版本編號1.1或1.3,連1.2都不算。

2.0時代什麼時候來呢?

第六話:挖礦消耗的能源微乎其微

最近我與幾位礦主交流他們的致富心得,但感覺收穫不多,主要是沒有被贈送btc和eth。

各類礦機在大賺特賺的同時需要大量運算支撐,運算的背後是礦機的耗電。據說全球一半算力在中國人手裡。也有一說,全球一半算力在中國境內,中國一半算力在內蒙古。

有人統計,2017年用於挖礦的能源消耗佔全球的千分之幾,整體佔比不高,但是增速驚人,預計到2020年,挖礦的能源消耗與2017年全球能源產量持平。若如此,人類的能源危機就要來臨了?

其實全球能源生產並未完全釋放,而是由需求決定供給。曾幾何時,開挖三峽工程之初,有人擔心“多產的電能被浪費掉太可惜”,今天的我相信,再開幾個三峽,電能也不會太有剩餘。其中道理,我們都很熟悉了,即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經濟學中有供求關係一章,大家可以再溫習一下。

有人會提出全球的計算機耗能佔比太高這樣的奇葩論調嗎?

假設挖礦會把全球現有能源耗盡,也許,我們翹首以盼的可控核聚變商業化能夠早些到來。

可控核聚變其實早已實現,目前的最大障礙不是技術,不是前期投入資金,而是受全球能源利益格局所限。

舉一個直觀事例:特斯拉在造新能源汽車之初的幾年,全球範圍還有很多類似的初創汽車公司,但都不成氣候。在傳統汽車巨頭眼裡,他們完全處於被“看不上”的尷尬境地。反觀2017年各家巨頭制定的內燃機汽車的退出時間表和梅賽德斯奔馳入股特斯拉等事件,恰恰說明他們也怕失去未來。

能源革命也許會被市場需求倒逼而發生,最早邁出的人會像當年的特斯拉,而最終掌握全球能源格局的也許還是現有主流玩家。

當然,這個不是企業間的競爭,這是國與國之間的競爭。誰先佈局,誰先邁出第一步,誰也許就更有可能笑到最後。相信我們的全球能源話語權會與我們崛起後的國際地位相匹配。

區塊鏈耗能巨大一說是站不住腳的。區塊鏈創造了更多更大的需求,這才是符合人類發展規律的表述。

第七話:什麼是好的區塊鏈應用

年前,區塊鏈應用滿天飛,人人都在愛西歐,你不談區塊鏈都沒有人理你,《區塊鏈寶典》是坐地鐵必備。

最近好像公開談區塊鏈都有些羞澀了,總說這事兒感覺有點low,有點像騙子!為啥?因為大量的“空氣”產生,相當多的“破發”出現,幣圈鏈圈互懟,像娛樂圈一樣。大家突然發現好的區塊鏈應用似乎沒有。

區塊鏈應用不是人人都可以做的!

好的區塊鏈應用和團隊有幾個簡單評判標準:

1、團隊是否懂行業。團隊應該在應用場景所在的行業領域有幾年的從業經歷才對,而且是公司的中層管理及以上。屌絲逆襲成功在現在這個創業時代已經非常渺茫,哪怕是在區塊鏈這個相對新生的互聯網技術領域。曾經發空氣幣“成功”的例外!

2、是否瞭解區塊鏈技術的現狀,包括區塊鏈技術底層、內核,現有各種公鏈、私鏈、聯盟鏈的優劣勢,哪些技術指標真正能夠在鏈上運行,如何開發應用,是否有跨開發平臺的技術團隊組織管理協調能力。這些都是基本的技術落地能力,簡稱“金剛鑽”。

3、痛點、癢點和目標客戶是永恆的話題。即企業面對哪個群體的什麼問題提供怎樣的解決方案和服務?這裡的客戶要更廣泛一些,應該確切定義為“社區成員”。社區成員為什麼加入,他們如何建設社區,為社區做貢獻,他們從社區能夠得到什麼?創始團隊也是社區成員。

4、通證Token是否是必要條件?這個部分涉及經濟模型的設計和通證流通激勵機制。篇幅太長暫不展開。目前看,無通證,不區塊鏈!通證可以是Token,可以是ETH,也可以是積分,此處可以參照第三話。

5、最重要的一條,捫心自問,你自己是否真的相信自己做的這件事情,真的在做一件“自己不做天天都睡不著覺”的事情?

回答好上面的問題,恭喜你順利闖過第一關!

第八話:區塊“鏈”起社區

從大年初三開始,寫到今天已經是第八“環”了,有人好奇:這傢伙到底能寫多少“環”?看看多少“環”能夠真的把“鏈”連起來。我也不知道還能寫多少,中間是否會大段時間停歇一下,但是每天想到什麼就會隨筆一下。

區塊鏈通過技術底層的支撐,經濟模型通過通證經濟手段而連起了一個或隱或現、或大或小的社區,或稱為社群。社區、社群這個概念被這麼多年的互聯網賦予了各種解釋,比如:BBS、天涯社區、養老社區、還有天通苑社區。

借用百度百科的定義:社區是若干社會群體或社會組織聚集在某一個領域裡所形成的一個生活上相互關聯的大集體,是社會有機體最基本的內容,是宏觀社會的縮影。

區塊鏈的“去中心化”特點決定了它從經濟生態角度和社會角度構建了一個“弱中心化”的社區。

這個社區裡有各類中心化的社會組織、中心化的社團、中心化的社會群體以及各類未被機構化、組織化的個體。所有的個體通過各類“生產關係”構建了交錯的網絡結構,或松或緊。

上一節提到:社區成員為什麼加入,他們如何建設社區和為社區做貢獻、他們從社區能夠得到什麼?

特別提示一下:創始團隊也是社區成員。社區是所有成員的,不是創始團隊的,前期社區創建之初是從中心化,再到在創始團隊的支持下發展起來的,後期中心化程度會越來越低,創始團隊的決策權和權重會逐漸降低,甚至邊緣化。

對比以太坊所建立的社區,理清發展歷史就可以看到這一清晰的脈絡。V神及其團隊、各類Dapp開發者,包括交易所、錢包、各個愛西歐的團隊們,大家都在為這個社區的建設作出貢獻。V神及其團隊現今越來越小心的變現對以太坊的影響。關於以太坊的歷史課本很多了,我就不在此展開。

建立社區的三部曲:

1、確定社區的共同意識和利益

2、社區第一批原住民

3、通證經濟模型運轉

這裡面的三步環環相扣,沒有先後時間或空間順序,必須在發佈前設計好,未來的各種獎勵手段才可以被有效利用,包括:AirDrop,糖果,側鏈交互等等。

設計好社區,就構建了理想的生態系統,我們一直暢想的理想人類社會就可能誕生於此。

AI將人的智能和生產力無限延展,醫療文娛將人的生命和幸福無限延展,區塊鏈將有可能將人的財富無限擴展,《西遊記》裡的“極樂世界”也許不是虛構的。

設計好社區,就構建了理想的生態系統,這也是我們發起的“盜火者區塊鏈應用聯盟”在努力做的。

第九話:分佈式數據存儲

支撐區塊鏈的核心之一是分佈式數據存儲,這恐怕是目前最關鍵的。

講分佈式數據存儲需要先普及一下什麼是數據存儲。

維基一下數據存儲的定義:數據以某種格式記錄在計算機內部或外部存儲介質上。

簡單講,按照年齡劃分,數據存儲經歷過:打孔紙帶,軟盤(5寸、3寸),光盤(CD,DVD等),硬盤(機械硬盤、SCSI、固態硬盤),閃存盤(也稱:U盤)等等。他們越來越年輕,但是存儲密度、存儲量越來越大,數據的讀寫速度越來越高。

作為一臺電腦,核心部件是中央處理器CPU(負責運算)、主存儲器和輔助存儲器,一般是各種硬盤或者Nandflash類的存儲介質(負責存儲),顯卡和GPU等(負責顯示),以及支撐上述核心部件之間數據通信的各種通信手段(在電腦一般是各種電路走線)。

但是隨著互聯網的發展,運算和存儲逐漸分離。幾十億個CPU,幾十億的網絡存儲設備分散在全球各地,而這些CPU與網絡存儲間通過各種網絡相互通信,這些網絡可能是光纖、電纜等有線網絡,也可能是4G、5G、衛星等無線網絡。基於此,形成一個巨大的互聯網計算機。

這些硬件實體網絡存儲設備之間的管理,就成了最大的挑戰。這裡包括:如何保證存儲數據的安全、如何保證大批機器掉電仍然能夠正常工作、如何保證在全球任何地方訪問數據都足夠及時。這既需要硬件本身的健壯性和魯棒性,又需要一個軟件對這些硬件進行管理和調度,這個軟件就是文件系統(英文FileSystem,簡稱FS)。以後見到計算機,互聯網術語結尾含“FS”,請第一時間想到文件系統。

在互聯網的分佈式數據存儲還有存在另一個巨大挑戰:如何保證全球如此多的存儲之間的數據能夠穩定的、低延時的、高併發的分發和傳輸。這些都是分佈式數據存儲文件系統需要解決的,也是目前區塊鏈最大的瓶頸。

關於文件系統FS,請記住幾個關鍵術語:容錯,冗餘,分發、延時、併發、tps。

文件系統千千萬,比如:NTFS、CDFS、HFS、IPFS。也有不以FS結尾的:FAT、RAW、Ext等。為什麼會有這多不同的FS,原因是針對不同的硬件設備,硬件設備的分佈情況,針對不同的操作系統,不同的應用程序和APP,會使用不同的FS。

針對區塊鏈會有什麼FS呢?目測,現今最接近的就是IPFS。

IPFS是個啥?昨晚引力鏈創始人李俊焰為大家分享《快速瞭解IPFS,你也可以成為區塊鏈技術高手》,也許會解開大家的疑惑。

第十話:演員的誕生

幣圈越來越像娛樂圈,各位圈中大佬就像知名演員,像名角兒。各位新入局幣圈者則是初來乍到,就像年輕演員一樣,想盡辦法躋身這個名利場。

最近從某知名幣圈微信群流出的聊天記錄越發清晰的看出幣圈的娛樂化傾向。互懟四濺,謾罵滿屏,正常的溝通和討論已經無法繼續。其中,還有我清華校友。

也許這是一種藝術表現風格,也許是一種表演手法,也許是一種圈粉拉流量的營銷手段,但不論方法如何,名聲是造出來了。但是正面還是負面,自有公論。

為了對比,我列出幾個娛樂圈主流的圈粉、獲流量、提人氣的方法,以作對比:

耿直圈粉法:代表人物鹿晗。聽著是不是很耳熟,“耿直boy”。

“厚臉皮”圈粉法:孫紅雷,無論是搶東西還是編瞎話,非要說自己顏王。

蹭熱點法:誰火,我就蹭誰,誰火,我就罵誰。

先罵再道歉法:陶晶瑩罵了湖南衛視馬上道歉,前後兩次上熱搜,圈流量。

希望不要有人對號入座。

真要懟人,要diss誰,請學習一下“小豬佩琦”張紹剛,他既罵了人,讓被罵者笑得前仰後合,還表現了他自己的智慧光芒!不過,千萬別學他,誰知道他受傷的腿是不是被誰打傷的……

前幾年有各類人才IPO的項目,自從有了區塊鏈加智能合約,各類IPO就變得異常火爆,同時創造了大量的空氣幣和騙人幣。最近,破發更是屢見不鮮。

這些價值的支撐核心在於什麼呢?是團隊成員的背景和履歷,是團隊執行原有計劃的達成時間和效果,是團隊在行業中積累的口碑,綜合說來,就是信用。

在幣圈也好,在真實生活也好,還是在未來的理想誠信世界也好,個人的綜合信用就是個人價值的全面體現。

我們可以試想一下,幣圈的“演員”們如果紛紛IPO自己,猜猜看,誰會先破發?

第十一話:區塊鏈只有公鏈和私鏈

按照一般的定義和分類,目前,區塊鏈分為:公鏈、私鏈、聯盟鏈(也稱為:共同體區塊鏈)。

三鏈定義如下:

公鏈:全世界任何人都可讀取的、任何人都能發送交易且交易能獲得有效確認的、任何人都能參與其中共識過程的區塊鏈。共識過程決定哪個區塊可被添加到區塊鏈中和明確當前狀態。比如:比特幣區塊鏈,以太坊區塊鏈,亦來雲Elastos等。

私鏈:其寫入權限僅在一個組織手裡的區塊鏈。讀取權限或者對外開放,或者被任意程度地進行了限制。

聯盟鏈:可視為“部分去中心化”,公眾可以查閱和交易,但不能驗證交易,或不能發佈智能合約,需獲得聯盟許可。比如:超級賬本 Hyperledger。

簡單說:公鏈是任何人可讀可寫,私鏈就是隻有一個組織或機構內部可讀可寫,聯盟鏈是特定的組織群體可讀可寫。

這麼一看是不是清楚了,根本上,區塊鏈只有公鏈和私鏈。聯盟鏈只是私鏈的一個擴大概念。

從歷史上看,先有比特幣,區塊鏈,再有私鏈、聯盟鏈。如果按照“中本聰”創立比特幣的本意,當他聽到私鏈,聯盟鏈的時候,“中本聰”一定會說“關我啥事”!

僅僅分為公鏈和私鏈,對比起來就容易多了。

公鏈的優缺點不再贅述。

私鏈又是怎樣呢?

私有鏈與傳統的數據庫基本沒有差別,私有鏈與美化了的數據庫意義是一樣的。

但是私鏈的好處在於能夠被現有的中心化組織接受、能夠被中心化組織拿來說:我們成功擁抱區塊鏈。私鏈就是一個本地化的記賬工具。“去中心化”根本無從談起。

原來,一家銀行記賬在自己的幾個中心服務器中,相互備份用於災備、容錯。現在有了區塊鏈,好像還是那個老樣子。

原來,幾家銀行記賬最後統一到央行和銀聯。現在有了區塊鏈,能夠僅僅在這些銀行記賬。央行和銀聯都去哪兒了?

當然,針對公鏈、私鏈、聯盟鏈之爭還只是開始,互相鄙視持續進行。聯盟鏈是否如我所說,是私鏈的一個擴大概念,還是離公鏈更近?

第十二話:通證帶來通縮

區塊鏈進入以太坊時代,最大革新就是可編程金融。以太坊作為底層,人人皆可在此之上開發自己的Dapp。可編程金融的結果就是人人都可以發行自己的通證(Token),也有稱為“代幣”、“數字貨幣”。

對於通證,各國的態度差別很大,比如委內瑞拉發行自己的“石油貨幣”,似乎還出現了“烏龍事件”,比如日本、新加坡給予其合法身份,比如美國的部分州將其視為“商品”並徵稅,還比如我國則明確認定其不合法性。

通證在各國的不同待遇,其核心原因在於,數字貨幣除了影響了大國貨幣的領導地位,還會影響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甚至全球的金融秩序。這對於“後進國家”存在渾水摸魚,甚至彎道超車的機會。各國也不會有統一的認識和行動。

全球加密數字貨幣截至2018年2月,總市值接近8000億美金。2017年全球GDP總量86萬億美元,M2大體也是這個數字。粗略計算,數字貨幣佔GDP大約1%左右。2017年8月,數字貨幣總市值僅有1400億美元,增速驚人。

從商品和貨幣之間的相對關係來說,如果將數字貨幣全部看作商品,這相當於憑空增加了1%的全球商品供應,如果持續下去,會有更多的“商品”供給。長遠來講,這些商品會有對應的真實價值作為支撐,不見得都是“空氣”,有可能正本清源,良幣驅逐劣幣。

且不談數字貨幣對法幣地位的衝擊,憑空增加的商品供給就會帶來對現實法幣的需求增加。貨幣總量穩定條件下,貨幣搬家會帶來其他資產價格的持續下降。

從總體上看,如果各國央媽們不採取應對措施,長此以往會造成世界範圍的通縮。

各國央媽的核心職責之一就是保持一定波動幅度下的幣值穩定。如果央媽們開動印鈔機增加貨幣供應量來應對數字貨幣的市值增長,那麼又如何應對數字貨幣如此大幅度的波動?假設這些加密數字貨幣有一天被打回原形,只剩下了一段程序,那麼超發的貨幣會流向何處?

各個國家和地區的貨幣發行,特別是大國,普遍是中心化的,相互間可以通過協商、外匯儲備、貨幣互換等手段保持全球範圍的主要貨幣的穩定供應,避免帶來惡性通脹或通縮。而數字貨幣是非中心化的,各國如何應對呢?難道各國也要儲備一定量的主流數字貨幣?或者發行自己的限量版數字貨幣?非中心化的?

中本聰的神來之筆打開了潘多拉魔盒,善惡難辨。各國央媽伸出的“看得見的手”面對中本聰創造的“看不見的手”將如何應對,我們拭目以待。

鉛筆道“投資人UGC欄目”誠邀感興趣的投資人向鉛筆道投稿。內容可參考:1、對行業、市場的見解與看法;2、投資案例筆記;3、對某一行業的深入研究心得、行業報告等。投稿請加微信(124926554)或郵箱([email protected])。

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非鉛筆道原創,不對文中觀點和真實性負責,內容僅供讀者參考。

鉛筆道特約作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