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2 閩北,山路從此不再“彎”

□張桂輝

閩北——面積佔福建省五分之一的南平市,在歷史上素有“閩邦鄒魯”、“道南理窟”之稱。勤勞智慧的閩北人民,不但發明了中國印刷史上最早的順昌竹紙和先進的麻沙雕版印刷技術,而且製造了在中國瓷業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的建窯黑釉瓷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福建地下黨省委一直堅持戰鬥在閩北,被中央譽為“紅旗不倒”的紅色土地。

閩北,山川秀麗,林茂糧豐。正所謂,“閩北收一收,有米下福州。”可是,閩北山嶺聳峙,低丘起伏,河谷與山間小盆地錯綜其間,形成以丘陵山地為主的低山區地貌特徵。直到上個世紀末,因為受到交通瓶頸的制約,拉大了山區與沿海的距離,阻礙了當地經濟社會的發展。

有一首民歌叫《山路十八彎》。其實,閩北的山路,豈止十八彎。改革開放前,閩北因為交通不暢、物產難流,縱有優質山珍,也難賣得出去。曾經,發生過這樣一個悲催故事:滿滿一車柑橘,從建甌出發,汽車喘著粗氣、開足馬力,幾天後到達上海,原本令人垂涎的水果,要賣相沒賣相,要身價無身價,一車柑橘所賣的錢,居然不夠付運費。

“蜀道難,難於上青天。”想當年,閩北山區路,堪比蜀道難。1993年10月,身為建陽市委宣傳部副部長的我與建陽市郵政局局長一道,前往南平參加黨報黨刊發行工作會議。返回途中,遇到一場大雨,小車陷在泥濘中,油門得再加大,它也無動於衷。無奈,我們只好下去推車。因為缺少經驗,我站在車尾發力。“一二......”,不等“三”字喊出口,駕駛員掛上前進檔,車輪飛速轉動,車子紋絲不動。車輪捲起的黃泥漿,瞬間把我打成“泥人”。

還有一次,遭遇更慘。那年8月底,我到福州開會。會後從省城乘火車於下午4點多抵達南平。那時,“橫南鐵路”尚未建成,建陽不通火車,便從南平換乘大巴。孰料,汽車進入建甌路段不久,一場暴雨傾盆而下。須臾之間,正在修補的“南武路”,變成“泥水路”,在一處塌方路段前,我們乘坐的汽車,儼如烏龜爬在門檻上——進退兩難。就這樣,我和二十多位“乘友”在車上熬了整整一夜,直到第二天早上7點,才回到建陽。120公里路程,花了近14個小時。這,大概夠得上“吉尼斯紀錄”了。

閩北地處北呈長三角、西聯中部區域的通道要地。山區地質條件,既複雜又惡劣,故而早有“閩道更比蜀道難”之說。也難怪,閩北“八山一水一分田”,加之山高水低,曾幾何時,修建高速公路,是閩北人做夢也不敢想的事呀!

乘著改革開放的東風,隨著思想觀念的轉變,2001年11月,閩北第一條高速公路——三福高速南平段一期工程開工建設。經過3年努力,2004年12月28日建成通車,把山與海之間的距離拉近了許多,把閩北與外界的聯繫改善了許多。首條高速公路的建成,為閩北承東啟西、溝通南北、迎接八面來風鋪就了快捷通道。嚐到甜頭的300萬閩北老區人民,乘著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的東風,亮出大武夷這張金色名片奮起直追,抓住機遇、卯足幹勁,迎難而上、協力奮鬥,打了一場高速公路建設“持久戰”。10多年來,差不多每年建成一條高速公路。迄今為止,閩北已建成高速公路項目9個,通車裡程達932公里,居全省第一。

更為可喜的是,在高速公路快速發展的同時,閩北高速鐵路建設突飛猛進。近日,筆者從有關部門瞭解到,隨著2015年6月合福高鐵的開通運營,南平進入了高鐵時代。迄今為止,閩北整個路網已日趨成熟。浦南高速,通往浙江廣豐;松建高速,通往浙江慶元;龍浦高速,通往浙江龍泉;寧武高速,通往江西上饒。眼下,南三龍、衢寧鐵路正在加緊建設。建成、在建和列入國家中長期路網規劃的鐵路總里程,不久將突破一千公里。

都說,要致富,先修路。憶往昔,閩北發展最大的制約,是交通等基礎設施的嚴重滯後。看今朝,四通八達的南平立體交通網絡,為閩北的快速發展插上騰飛的翅膀。“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現在,八方來客光臨閩北,都有如入仙境之感——映人眼簾的不單是一座座如詩如畫的滴翠碧山,還有那一條條宛如玉帶的高速公路、高速鐵路,一種“春色滿園”“換了人間”的美感,便會油然而生。

漫漫閩北路,從此不再“彎”。在一條條宛如彩練、活力湧動的高速公路、高速鐵路背後,既是交通條件的涅槃,更是思想觀念的轉變,預示著閩北即將步入提速發展的新時代。這些,都是改革開放帶給閩北的永久“紅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