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2 闽北,山路从此不再“弯”

□张桂辉

闽北——面积占福建省五分之一的南平市,在历史上素有“闽邦邹鲁”、“道南理窟”之称。勤劳智慧的闽北人民,不但发明了中国印刷史上最早的顺昌竹纸和先进的麻沙雕版印刷技术,而且制造了在中国瓷业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建窑黑釉瓷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福建地下党省委一直坚持战斗在闽北,被中央誉为“红旗不倒”的红色土地。

闽北,山川秀丽,林茂粮丰。正所谓,“闽北收一收,有米下福州。”可是,闽北山岭耸峙,低丘起伏,河谷与山间小盆地错综其间,形成以丘陵山地为主的低山区地貌特征。直到上个世纪末,因为受到交通瓶颈的制约,拉大了山区与沿海的距离,阻碍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有一首民歌叫《山路十八弯》。其实,闽北的山路,岂止十八弯。改革开放前,闽北因为交通不畅、物产难流,纵有优质山珍,也难卖得出去。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个悲催故事:满满一车柑橘,从建瓯出发,汽车喘着粗气、开足马力,几天后到达上海,原本令人垂涎的水果,要卖相没卖相,要身价无身价,一车柑橘所卖的钱,居然不够付运费。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想当年,闽北山区路,堪比蜀道难。1993年10月,身为建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的我与建阳市邮政局局长一道,前往南平参加党报党刊发行工作会议。返回途中,遇到一场大雨,小车陷在泥泞中,油门得再加大,它也无动于衷。无奈,我们只好下去推车。因为缺少经验,我站在车尾发力。“一二......”,不等“三”字喊出口,驾驶员挂上前进档,车轮飞速转动,车子纹丝不动。车轮卷起的黄泥浆,瞬间把我打成“泥人”。

还有一次,遭遇更惨。那年8月底,我到福州开会。会后从省城乘火车于下午4点多抵达南平。那时,“横南铁路”尚未建成,建阳不通火车,便从南平换乘大巴。孰料,汽车进入建瓯路段不久,一场暴雨倾盆而下。须臾之间,正在修补的“南武路”,变成“泥水路”,在一处塌方路段前,我们乘坐的汽车,俨如乌龟爬在门槛上——进退两难。就这样,我和二十多位“乘友”在车上熬了整整一夜,直到第二天早上7点,才回到建阳。120公里路程,花了近14个小时。这,大概够得上“吉尼斯纪录”了。

闽北地处北呈长三角、西联中部区域的通道要地。山区地质条件,既复杂又恶劣,故而早有“闽道更比蜀道难”之说。也难怪,闽北“八山一水一分田”,加之山高水低,曾几何时,修建高速公路,是闽北人做梦也不敢想的事呀!

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随着思想观念的转变,2001年11月,闽北第一条高速公路——三福高速南平段一期工程开工建设。经过3年努力,2004年12月28日建成通车,把山与海之间的距离拉近了许多,把闽北与外界的联系改善了许多。首条高速公路的建成,为闽北承东启西、沟通南北、迎接八面来风铺就了快捷通道。尝到甜头的300万闽北老区人民,乘着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东风,亮出大武夷这张金色名片奋起直追,抓住机遇、卯足干劲,迎难而上、协力奋斗,打了一场高速公路建设“持久战”。10多年来,差不多每年建成一条高速公路。迄今为止,闽北已建成高速公路项目9个,通车里程达932公里,居全省第一。

更为可喜的是,在高速公路快速发展的同时,闽北高速铁路建设突飞猛进。近日,笔者从有关部门了解到,随着2015年6月合福高铁的开通运营,南平进入了高铁时代。迄今为止,闽北整个路网已日趋成熟。浦南高速,通往浙江广丰;松建高速,通往浙江庆元;龙浦高速,通往浙江龙泉;宁武高速,通往江西上饶。眼下,南三龙、衢宁铁路正在加紧建设。建成、在建和列入国家中长期路网规划的铁路总里程,不久将突破一千公里。

都说,要致富,先修路。忆往昔,闽北发展最大的制约,是交通等基础设施的严重滞后。看今朝,四通八达的南平立体交通网络,为闽北的快速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现在,八方来客光临闽北,都有如入仙境之感——映人眼帘的不单是一座座如诗如画的滴翠碧山,还有那一条条宛如玉带的高速公路、高速铁路,一种“春色满园”“换了人间”的美感,便会油然而生。

漫漫闽北路,从此不再“弯”。在一条条宛如彩练、活力涌动的高速公路、高速铁路背后,既是交通条件的涅槃,更是思想观念的转变,预示着闽北即将步入提速发展的新时代。这些,都是改革开放带给闽北的永久“红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