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青年導演如何讓自己產生奇妙的化學反應?

宋吉福


青年導演,被稱為繼第六代導演的接班人,近來年,從各大電影節上,走出了不少新人導演,如忻鈺坤、董越、文宴、張大磊等等。


可以說,青年導演是中國電影的希望。在中國電影發展之際,他們的新生代力量,才是中國電影未來的希望。而與此同時,市場的創作土壤也為青年導演的創作培育出一片新的土壤。不過,在青年導演首部作品獲得市場認可之後,面臨的轉型問題也隨之而來。


譬如,李霄峰導演。《少女娜扎》使嶄露鋒芒之後,李霄峰導演很快向主流市場靠攏,拍起了犯罪類型片《追蹤》。略顯遺憾的是,這部電影在電影節觀影流露出來以後,口碑深陷兩極分化,豆瓣評分也停留在了6.4分,情況大為不妙。


而類似的案例,實際上並不在少數:《暴雪將至》導演說“我要在第一部作品中拍出自己的獨特性,以便讓市場記住自己”;《浮世千》導演魏書鈞在創作《無聲事件》也曾暗示了新導演首部作品的重要性;而博納總裁於東,在去年浙江節上則明確表示,“新導演的第一部電影非常重要,在資金成本有限的情況下創作出具有生命力的原創作品,是最會被觀眾記住的”


對此,《暴烈無聲》導演忻鈺坤也表達出來相同的看法,他認為,市場的空前繁榮除了給青年導演更多機會之外,也急需青年導演給到行業回饋。而在這個轉換過程中,給予青年導演的耐心就會變小。以往電影市場,可能會給一位導演一二部作品的時間讓其成熟起來,但現在就會變成是“一部定生死”。

忻鈺坤導演也透露出,3年前,他是帶著《暴烈無聲》和《心迷宮》兩部劇本來到了first青年電影節。但在風險和機遇的評測之下,組委會給出的建議是《心迷宮》作為其處女作拍攝,更為合適。因為無論是從製作成本、場景選擇、後期製作來看,《心迷宮》都要遠比《暴烈無聲》適合。


幸運的是,《心迷宮》成功了,這才有了現在正在上映的《暴烈無聲》。而這種幸運卻並未得到大多數青年導演的複製,每年送與first青年電影展的電影多達上百部,從中脫穎而出已是難事,能夠上院線、獲得資本追加則是難上加難。原本被定檔在清明節上映的國產恐怖片《中邪》,突遭改檔的經歷,也著實令觀眾心寒。

資本與藝術創作的融合,從來都是難事。而如何在兩者之間做出正確的取捨,也一直是文藝片長期存在的偽命題。對於忻鈺坤導演而言,在拍攝完《心迷宮》後,重回first青年電影展,是初心,也是下一次起航的動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