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8 南京打造科技創新產業“強磁場”

創新是第一動力,產業是發展的根基,南京未來的發展將是建立在科技創新基礎上的高質量發展。近日在北京舉行的南京科技創新產業推介會上,南京市委書記張敬華化身南京城市代言人,推介南京,招賢引智,尋求合作,共謀發展。

城市優勢:功能完備人才資源豐厚

南京素有“六朝古都”之稱,厚重的歷史文化基底,塑造了南京包容、開放、博愛的城市性格。現代的南京,朝氣蓬勃、美麗宜居,是國際花園城市、全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國家生態城市,連續9年入選“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南京地處沿海開放帶和長江經濟帶交匯處,是我國東部地區重要中心城市、長三角特大城市就,是國家綜合交通樞紐,建有海港、空港、高鐵港三大樞紐經濟區,並形成了港產城聯動發展的態勢。同時,南京科教人才資源豐富、優勢突出,是我國高等教育資源最集中的五大城市之一,是全國唯一的科技體制綜合改革試點城市、國家首批創新型試點城市。

主導產業:佈局前瞻動能強勁

南京歷史上就是全國綜合性工業生產基地,也是首箇中國軟件名城,2016年被確定為“中國製造2025”試點示範城市。南京市主導產業方向是“4+4+1”,即四大先進製造業、四大現代服務業、以及一批未來產業。這些產業中,有的已經具備了規模優勢,形成了集聚效應,上下游產業鏈也比較完善。比如製造業方面,新型顯示、物聯網、信息通訊設備、智能電網、新材料和節能環保產業等6個產業規模均超千億元,其中智能電網、軌道交通裝備產業實力位居全國第一。

服務業方面,南京服務業佔比接近60%,其中金融業增加值佔GDP比重達11.6%,僅次於上海、北京、深圳;軟件和信息服務業年收入5450億元,居全國前列。未來產業方面,集聚了一批高水平的人工智能、未來網絡研究院和領軍企業,呈現出爆發性增長態勢。同時,南京聚力種好“三棵樹”,即移栽大樹、育苗造林、老樹發新芽,臺積電、阿里巴巴等世界級企業紛紛佈局南京,一批南京本土的獨角獸、瞪羚企業和上市公司持續湧現,傳統產業加快轉型升級,煥發出新的活力。

創新政策:導向鮮明充滿活力

南京始終把營造一流創新生態擺在首要位置,形成了“2018年市委1號文件+45個配套細則”的政策體系。為了扶持小微企業發展,對處於初創期的科技企業,從獲利年度起三年內,為南京經濟發展所作貢獻全部獎給企業。同時成立了註冊資本50億元的創投集團,重點投資種子期、初創期企業。為了鼓勵企業搞研發搞創新,對通過評價的科技型中小企業,在加計扣除基礎上,再基於研發投入10%的獎勵。為了發揮人才第一資源作用,年薪50萬元以上的高管和核心技術人員,可以拿到相當數額的補貼;研究生、40歲以下本科學歷以及各類高技能人才,可以無條件在南京直接落戶,新就業大學生每月還可以拿到600~1000元不等的住房補貼。南京還建立了社會化的人才舉薦制度,打破唯資歷、唯學歷等人才評價方式,不拘一格使用“非共識性人才”。

為了打通科技成果轉化的“最後一公里”,南京以組建新型研發機構為發力點,以孵化科技型企業為落腳點,採用混合所有制、人才團隊持大股的模式,實行企業化運營、市場化運作。對符合條件的,每年將按績效給予最高500萬元的獎勵,並在土地政策上提供最大程度支持。

目前政策效應已經初步顯現,今年1~5月,南京市新登記科創企業1.1萬家,同比增長21%;新增就業大學生14萬人,同比增長50%;累計簽約新型研發機構123個,其中包括3名諾貝爾獎得主、國內外17個院士團隊;英國劍橋大學建校800多年來在海外唯一以大學冠名的科創中心也落戶南京。

營商環境:高效便捷接軌國際

近年來,南京市大力營造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的營商環境,城市營商環境指數位居全國前列。一流的服務:對大企業、好項目,南京市實行一事一議、一企一策,成立專門的服務團隊。一流的效率:“放管服”改革最大限度降低了制度性交易成本,“不見面審批”可以讓企業“一次不跑、事情辦好”,“預審代辦制”提供的是保姆式、高效率服務。一流的配套:整合打造15個高新園區,實行統一管理運作,確保創新有載體支撐;大力發展風投創投並提供風險補償,開展“寧科貸”知識產權質押貸款,確保創新有金融支撐;在建鄴區建設法律服務園,在江北新區建設法治園區,大力保護知識產權,確保創新有法治保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