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7 「創新」視頻同步直播,廣播節目也可以這樣玩

在廣播播出同時進行視頻直播,這種創新手法,當前在很多廣播媒體中得到應用和實踐,在短時間內取得了一定轟動效果。但這種模式能否成為持續發力的新引擎,而不是曇花一現,廣播媒體還需要不斷的探索和改進。目前,廣播節目同步視頻直播似乎是一種潮流,通過理論研究和實踐,總結廣播媒體利用視頻化直播的得失與應用顯得尤為急迫。

「创新」视频同步直播,广播节目也可以这样玩

擴大了傳播範圍,增加了線上收看數量

早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廣播的創新和探索其實很早就開始了。而如今通過互聯網的視頻同步直播,更是把舞臺擺向了世界。在2017年的十一國慶節,FM93浙江交通之聲進行了“此刻浙江——國慶長假第一天”網絡大直播就創造了520萬人圍觀的奇蹟!2017年國慶和中秋的假期合在了一起,超長的假期和高速免費通行,使得從全國各地湧入杭州的人流達到了1700萬。杭州周邊的高速公路以及紹興、寧波、嘉興等城市道路處於極度擁堵的狀態中,廣播作為最方便的移動接收媒體當然是出行者瞭解交通信息、旅遊資訊的首選。

除了車載收聽,很多遊客和網民通過移動接收終端同步收看了視頻直播,很多有影響媒體的積極響應,傳播擴散效應得到極度地放大。網易把同步直播視頻放到了首頁,數據顯示有290萬的觀看人數,浙江廣電的中國藍點擊量20萬,人民日報客戶端人民直播5萬,後來央視微博和頭條號也加入了,立即達到204萬,最後浙江交通之聲的視頻同步直播的總觀看數為520萬!視頻直播使廣播突破了頻率覆蓋的侷限。

視頻直播讓抽象的聲音信息成為直觀可視的形象,大為提高廣播節目的知名度和辨識度。

在一個城市中往往有十幾、幾十家廣播媒體在爭觀眾、爭市場,且不說中波短波臺,光是調頻從中央臺、省臺、本地的地市臺到縣級臺,加上週邊的城市臺。一路搜臺,如果不是特別個性化的節目,相似的聲音、相似的節目類型,聽眾一時還真的很難一下子搞清楚這是哪檔節目這是哪位主持人。要提高知名度、提高辨識度,或許視頻直播是很好的途徑。

直觀可視的具體形象更容易讓受眾印象深刻。廣播主持人工作幾年未必讓人記得住,而電視主持人往往露幾次臉就能家喻戶曉。所以借用視頻同步直播,廣播主持人和節目也可以通過視覺信息讓觀眾記得住,從而大幅提升知名度和辨識度。

「创新」视频同步直播,广播节目也可以这样玩

有些類型節目本是廣播短板或缺陷,可通過同步視頻直播得到彌補。

聲音傳播的缺陷就是看不見,在需要展現場景、人物容貌、表情、物品細節等的時候,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進行描述和解說,但如果廣播同時進行視頻直播就可以彌補這一缺陷。

例如以往廣播的商業銷售、物品換購等服務類節目,只能通過語言描述,聽眾對商品或交換的物品只有很籠統很模糊的認識。長興電臺嘗試推出過一檔可視化網上換購類節目《選我喜歡》,該節目通過視頻可以讓聽眾直觀地看到所要換購物品,其成色、大小尺寸、款式、顏色等一目瞭然,是否願意交易當場就可以拍板。可見廣播同步視頻直播能有效彌補廣播只能通過聲音單一傳播的侷限或缺陷。不止這檔節目,像大型會議報道、交通現場狀況、體育比賽、相親做媒、模特走秀等各種新聞、服務、文娛活動節目,都可以是廣播同步視頻直播施展身手的領域。

通過同步視頻直播,能讓廣播內容增加可信度

有句話講“耳聽為虛,眼見為實”,在新聞報道、政策解讀、相親做媒等節目中,如果能在視頻中展示新聞現場動態、讓國家公務員現身說法解釋政策法規、相親的男女能直接看到對方的樣貌、言行舉止,那麼廣播節目將會變得更加真實可感,聽眾的理解也會少一些偏差。比如在新聞事件中,經常會有扶倒地老人的糾紛,到底是被撞倒地還是路人助人為樂做好事?如果能取得監控數據在視頻直播中播放,那事實勝於雄辯,一切就會一目瞭然。在媒體公信力下降的當下,同步視頻直播或許是取信受眾最直接的手段。

同步視頻直播,能讓廣播活動增加感染力

廣播是聲音的傳媒,感染力來自於語言的藝術表達和音樂的烘托。在廣播活動中如果通過視頻展示現場情景,能讓觀眾親眼感受現場的氣氛從而被感染。如最近紹興交通廣播推出“移動微直播”,聯合農業部門“走進紹興最美生態農場移動直播之旅”。風光秀美的農村風貌,聽友在體驗農事中的有趣情景,這些熱熱鬧鬧的場景對於生活在都市的人們來說是那麼的新鮮和生動,視頻觀眾一下子就到了1.8萬多人。這對於一個剛起步視頻直播的城市臺已經是很不錯的成績了。

廣播中視頻直播的反思

廣播節目同步視頻直播,是一種融媒體的操作,是聲音傳播和視覺傳播的融合,但傳播效能未必都是很理想的,有些成功了,出現了讓人驚喜的效果。但也有些媒體在試運行的過程中收效甚微,有些成為了一種累贅,甚至產生副作用反作用。那麼這是因為什麼呢?

首先,廣播在收穫視頻觀眾的同時,可能就丟失了抽象美和神秘感。很多聽眾在收聽節目過程中,漸漸會對主持人產生喜愛、甚至崇拜的,這種對節目對主持人的忠誠度和粘性對媒體來說很寶貴。但一旦看到主持人與自己想象有距離,可能從此就會對主持人失去興趣。這或許也是廣播主持人面對攝像頭最糾結的地方,畢竟當年從事廣播憑的是聲音有魅力。錢鍾書先生說:“假如你吃了一個雞蛋,覺得不錯,何必要認識那隻下蛋的母雞呢”。

其次,廣播視頻同步直播目前在播出和接收的技術條件還有一定的限制。很多廣播視頻同步直播還在實驗階段,播出設備和技術的運用、各部門的配合還不是很成熟。觀眾觀看視頻節目也受制於接收設備和網絡傳輸。視頻卡頓、沒有聲音等狀況都會消耗觀眾的熱情,對廣播媒體的印象減分。且目前移動收看需要支付較高的流量費也抑制了部分觀眾收看。

其三,對於視頻直播來說廣播從業人員可能還是外行,不經意間會露怯。廣播同步視頻直播其實就是廣播和電視的融合,電視主持人對著攝像頭有鏡頭感,眼神動作表情都十分講究。還有化妝、形體、服裝等等的技能。而很多廣播主持人沒有過這方面的學習和訓練。不僅是主持人,有些廣播外採記者拍的視頻可能會亂晃,也不懂得構圖。直播室裡的燈光對著攝像頭可能是逆光的,因為廣播沒有專業的燈光師等等。

其四,聲音成就了廣播,也束縛了廣播。確實同步視頻直播打開了新的傳播空間,通過互聯網突破了廣播頻率的覆蓋侷限。但視頻直播反過來可能也束縛了廣播,很多廣播節目是脫口秀,主持人注重內容的表達和聲音的表現,形體狀態是很鬆弛和隨性的。我有個同事做夜間情感節目,就喜歡把直播室裡所有的燈關上。這種氛圍能和聽眾說掏心窩子的話,情感的流露特別的真。如果面對攝像頭,大亮著燈,在說話的同時還要兼顧神態舉止,無疑會削弱廣播主持人的語言表達。

廣播同步視頻直播有得也可能有失,如何揚長避短,儘可能地爭取更多的收益、更大的效應,減少或者避免副作用或不利影響呢?筆者認為應該做好以下五點。

1.做好內容,借力視頻播出平臺,努力擴大傳播效應。不管何種形式傳播,內容還是王者。好的內容有自我擴散的功能,除了在自己的APP、公眾號可以推送,視頻播出平臺以及兄弟媒體也會樂於傳播。

2.揚長避短,該露的露,該藏的藏。有些不適合視頻直播的廣播節目類型或內容就不要為視頻而視頻,應該有所選擇。

3.傳統媒體的品質不能丟,不能一味以吸收粉絲多少作為唯一的評價標準。還是要傳播正能量,牢固樹立堅持正確導向作為前提,摒棄庸俗、低俗、媚俗等低級趣味的傾向。

4.廣播同步視頻直播應該是多功能、立體化、全方位的。應該貼近生活貼近觀眾,多和觀眾“彈幕互動”。還更應該把鏡頭轉向聽眾、轉向事發現場、轉向更廣闊的天地、更豐富的社會現象。

5.做好軟硬件建設,技術上需要配套,廣播從業人員需要重新學習攝像頭前的視覺表現。

如直播室的裝飾設計,背景板上的LOGO設置,環境的色彩搭配,燈光照明的調配等。軟件上廣播主持人要多注意服裝、狀態、化妝、髮型、肢體語言,有必要補補形體課。外採的廣播記者也不妨多瞭解一下攝像技巧。

廣播同步視頻直播作為傳統媒體適應時代發展需要的探索,前景值得期待。但能否如願為廣播帶來新的活力,需要不斷探索和改進。不管如何,立足點不能松,廣播自身還是具有獨特魅力的。如果能夠在做好廣播的基礎上,有同步視頻直播助力,相信在激烈的媒體競爭中能變得更強大更有競爭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