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8 《有溫度的手藝》:這些人“專治”你的焦慮、迷茫、慌亂和浮躁

繼《我在故宮修文物》後,社會掀起了一股“工匠精神”的熱潮。古話說,缺什麼才補什麼,快節奏的社會,人心總是浮躁的,擁有一顆匠心最是難能可貴,所以我們內心都渴望成為、羨慕擁有匠心的人。

2019年,根據中國十佳紀錄片《大匠之夢》改編的《有溫度的手藝》這本書正式出版,書中記錄了20多位民間匠人,其中有掌墨師、泥塑師、打鐵匠、銀匠、古建築群落的設計師……


《有溫度的手藝》:這些人“專治”你的焦慮、迷茫、慌亂和浮躁


很多領域在我們看來又枯燥又辛苦,與步履匆匆的當下格格不入。但就是這群人,無論世界多麼的浮躁,他們的內心總是安靜的。他們終日相伴的只有泥與木,陶與火,石與鐵……他們大多數習慣沉默,只用一雙手與這個世界交談。

另外在這本書裡,我們還能看到很多古代匠人世代傳承下來,如今卻瀕臨滅絕的技藝:魯班傳下來的神器“樣高”、木製建築的靈魂“榫卯”……也能看到現代匠人如何運用先進的當代創新技術和古代技藝的融合。

看完這本書讓人有一種踏實感,雖然自己不是從事這些傳統手作、古建等行業,但是這些匠人們活出來的生命,讓人有一種日子不能白白過的敬畏之心。

一、沒有選擇或許是最好的選擇

在這本書的開篇,講述了一對掌墨師父子的故事。兒子王東其16歲跟著父親進入這個行當,不是因為熱愛,而是為了生計無可奈何的選擇。


《有溫度的手藝》:這些人“專治”你的焦慮、迷茫、慌亂和浮躁


母親得了癌症,父親不得不讓兒子輟學跟著自己一起做工賺取醫療費用,所以對於兒子,走進這行也是無奈卻又自然的選擇。

但也正是這種父傳子承的家傳方式,父子朝夕相處、耳提面命,兒子培養了紮實的基本功並得到飛速的成長。


《有溫度的手藝》:這些人“專治”你的焦慮、迷茫、慌亂和浮躁


在父親心裡,對兒子一直有一種虧欠,當年讓兒子輟學跟著自己做這行實在也是沒辦法,但如今,看著兒子一天天成長起來,在這個行當裡用過硬的手藝贏得了一些口碑,他心裡也算平靜了很多。


以前聽一個朋友說過一句話,一直記憶猶新,他說:“沒有選擇或許才是最好的選擇!”

當時聽到這句話的時候,只覺得這個想法挺新奇,但在後來的生活中,每當面對各種選擇而迷茫不知所措的時候,總想起這句話,或許現代人的焦慮很多都是來自於眼下有太多的選擇,走這一條路,卻擔心錯過了另一條路上的美景,所以很難真正的快樂起來。


《有溫度的手藝》:這些人“專治”你的焦慮、迷茫、慌亂和浮躁


像王東其這樣,因為家庭原因,放棄了自己的選擇,被動地跟父親做學徒,一步一個腳印的打磨自己的技藝,出師,成為行業內有口碑的匠人,很難說這不是一種幸福,一種踏踏實實的幸福。

擇一事,終一生。對於搖擺在各種抉擇中而茫然的人來說,這是一件無比美好的事情。

雖然不是所有人都能像王東其這樣有一位匠人父親,更不是所有人都在遇到這樣的家庭境況時,甘心樂意地放下自我選擇。

但是能在眾多條路中,果斷的為自己選擇一條,務實地走下去,眼前的風景一定會越來越開闊。

但行好事,莫問前程。這樣的人所遇到的前方景色一般也都不會太差。

就像王東其一樣,“做一個工程,要比前一個更滿意。做一個工程,要比前一個更滿意。”他把這話重複了一遍,眼神堅定。因為他在不斷成長中體會到了這種踏實的幸福。


二、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有溫度的手藝》:這些人“專治”你的焦慮、迷茫、慌亂和浮躁


70多歲的張學儒是位木匠,到他這裡是第三代。

木匠是個古老的行當,在古代社會中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手工業,造車、造船、蓋房子,製作農業和生活用具都離不開木匠。

木匠的祖師爺是魯班,他發明了很多木匠工具,木匠工具是所有匠種中最多的。


《有溫度的手藝》:這些人“專治”你的焦慮、迷茫、慌亂和浮躁


因此木匠在作業時,每一工序,每一部件,都要使用專門工具,遵循一定的操作流程。我們常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也正是木匠活裡蘊藏著的人生哲理。

《墨子法儀》說:“天下從事著,不可以無法儀;無法儀而其事能成者,無有也。雖至士之為將相者,皆有法。雖至百工從事者,亦皆有法。百工為方以矩,為圓以規,直以繩,正以縣。無巧工、不巧工,皆以此五者為法。巧者能中之,不巧者雖不能中,放依以從事,猶逾己。故百工從事,皆有法所度。”

墨子的這段話藉由木匠的例子來說明“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的這個做事的法則。

墨子後半段話,很有意思,“工匠們用矩畫方形,用圓規畫圓形,用繩墨畫直線,用懸垂定好偏正。無論是不是巧匠,都要以此作為法則,即使一般工匠,若按此法去效仿,也能超過自己的能力,有很好的表現。

這告訴我們什麼呢?規矩是標準,懂規矩、按規矩辦事,天資一般的人也會有所成就。

這個道理誰都懂,我們從小就知道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但是總有人喜歡無視規矩,標新立異,最終卻導致事倍功半。

我們太喜歡走捷徑了,然而短暫的便利有時會讓我們付出更多的精力甚至負上生命的代價。

有多少人,為了方便,看著路上車少,就無視紅燈警示,依舊大搖大擺的橫穿馬路?


《有溫度的手藝》:這些人“專治”你的焦慮、迷茫、慌亂和浮躁


有多少人,懶得動一動,坐車不願意系安全帶,常常抱有僥倖心理,倒黴的人不會是自己?

我們常把規矩當作束縛,但其實每一個行當的規矩都是代代人摸索凝結出來的智慧結晶,是給後輩人的禮物。

在採訪中,張學儒跟記者說:“現在國家搞建設,我以我的手藝,做了一些最簡單的事情,對國家沒有什麼大的貢獻,只是儘量為兒女減輕一些負擔。”張學儒的話很樸實。他有三個子女,其中大兒子在雲南駐守邊防,二女兒是一名公立醫院的主治醫生,都是所在行業的精英。這並不奇怪,父親一直恪守的行業規矩早已深入骨髓,化作日常的言行舉止,這些必將會影響自己的兒女從小就懂得一種信念:

“規規矩矩做人,認認真真做事。“


這是這些平凡的匠人給我們的最樸實也最真誠的啟示。


三、年輕人都應該把“工匠精神”四個字掛在家裡


《有溫度的手藝》:這些人“專治”你的焦慮、迷茫、慌亂和浮躁

2018年4月15日,在湘西吉首乾州古城的一個藝術活動上,一個看起來很靦腆的男人在臺上突然激動地說:“無論從事什麼樣的行業,我覺得年輕人都應該把‘工匠精神’這四個字掛在家裡,掛在辦公室。“

這個靦腆的男人叫陳秀滿,是個陶藝師。

在他看來,“工匠精神“並不是工匠才應該追求和恪守的,它的背後是一種專注,一種認真,一種做事的態度。

就是因為我們現在身邊有太多“差不多“先生,所以我們覺得”工匠精神“實在稀缺。就像陳秀滿所說:”我想,年輕人要是都有工匠精神,我們的事業就會更旺,我們的國家就會更好。“

國家的未來如何,自然要看年輕一代,

去年網上有一位美食博主李子柒成為網絡熱議人物,在國內國外都引起了廣泛的關注,甚至被人民日報點贊。


《有溫度的手藝》:這些人“專治”你的焦慮、迷茫、慌亂和浮躁


李子柒之所以被熱捧,不是因為她長得有多好看,而是她把傳播美食文化這件事做到了極致。

在她的微博中,我們可以看到,在一開始沒有團隊,只有一個人的時候,她既要考慮做什麼美食,又要學習做一個攝像師,還要學習做一個剪輯師,常常拍攝了幾百分鐘的片子,最後幾天幾夜的剪輯最終只留下三五分鐘,碰到手機內存滿了崩盤的時候,還要重新攝錄。

正是這種認真的誠懇的做事態度,李子柒為大家呈現出了一個又一個雖不夠專業但卻足夠用心,也足夠打動人的美食視頻。

在古人心目中,所謂“匠人“,就是對自己的技藝要求嚴苛,併為此不厭其煩,不惜代價地做到極致,精益求精,精雕細琢,同時對自己的手藝和作品懷有一種絕對的自尊和自信

陳秀滿是這樣,李子柒是這樣,陳秀滿代表的是恪守工匠精神的老一輩,李子柒則是代表著年輕一代的工匠精神的延續。


《有溫度的手藝》:這些人“專治”你的焦慮、迷茫、慌亂和浮躁


四、結尾

這本書裡記錄了20幾位不同行業的匠人故事,每一篇都很打動人。正如這本書的名字《有溫度的手藝》,匠人們用一顆匠心,為世人呈現出了一件件有溫度,有感情的作品。


《有溫度的手藝》:這些人“專治”你的焦慮、迷茫、慌亂和浮躁


工匠精神的本質是精業與敬業,匠人們傳承的不僅是精湛的技藝,還是處世之道和人生哲學。

但願這本書可以讓我們在步履匆匆的時代中,能稍稍停下腳步、靜靜心、思索一下自己前進的方向。


(全文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