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1 侯馬衛氏節孝坊的文化內涵


侯馬衛氏節孝坊的文化內涵

侯馬衛氏節孝坊

侯馬衛氏節孝坊(俗稱衛氏牌坊),位於侯馬市上馬辦張少村南。方位坐西向東,為六柱七樓仿木結構過街石質節孝坊。佔地面積21平方米,清道光甲午年(1834年)建。石坊建在兩個南北對稱的高1.2米的四層石條基座上。坊寬7.55米,深3.50米,高8.80米。基座長2.90米,寬3.50米,高為1.15米,用對稱的四層石灰岩條石砌成。六柱呈方形,明間兩柱前後各有兩個石獅子做雲敦。明樓上置三樓,主樓、夾樓均為單簷歇山頂,次樓邊柱成45°斜出,上置歇山屋頂。明樓雀替高浮雕雙龍紋飾,下額枋浮雕花瓶及甘枝梅和舞蹈童子等紋樣,額墊板正面題記:“馳贈中憲大夫監生衛復隆之妻衛氏節孝坊”,背面題記:“清道光歲次甲午(1834)春三月中瀚瀔旦立”。高架柱之間鑲陰刻“旌表”牌匾,平板枋前置匾額,中刻“聖旨”。明次樓簷下均為五踩斗拱。邊柱陰刻對聯,一組聯為“淑德芳規垂裕遠”,“清珉丹筆記恩長”,額是“守一蘸”、“媲三貞”;二組聯為“彤管已聞書懿行”,“旌門從此表清心”,額是“堅金石”、“凜冰霜”。南北兩次樓間雕四幅二十四孝圖和琴棋書畫。該石坊建造宏偉,雕刻精緻,文字書法優美,堪稱清代石坊建築之精華,在建築藝術上有較高的研究價值。1996年,侯馬市人民政府公佈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衛氏節孝坊積澱著厚重的文化內涵,有一段意味深長的故事。

相傳嘉慶年間,出身富裕的張少村人衛復隆(小名衛厚),從小讀書上進,品學兼優,後科舉高中,一路仕途通達,到三十出頭就坐上了府官交椅,皇家賜予中憲大夫監生稱號,在河北省邯鄲任職。是監管當地鹽業運輸、買賣的官員,是個“肥缺”。

侯馬衛氏節孝坊的文化內涵

侯馬火車站

衛厚雖在官場,卻富有商業頭腦。他在當鹽政期間,因職責需要,經常到安徽一帶出差。他發現安徽的茶葉質優價廉,在北方有市場前景,且價格便宜,若運徽茶賣到北方,利潤必定可觀。故此,他在出差之機,經常捎帶發運安徽茶葉到河北及周邊地區,從中收穫了豐厚的利潤。日復一日,衛厚的個人財富越聚越多。幾年時間,他在賺得利潤的同時,也積累了豐富的經營茶葉的經驗。這時候,他不再滿足販運茶葉,而是用賺到的錢在安徽買下一座茶山,做起了生產、加工、銷售一條龍生意。這樣,他經營茶山的收入更加多了。當時,張少村民看到衛家經常用十幾匹騾馬馱著大袋金銀運回張少老家,他家可稱家財萬貫,富甲一方了。與此同時,他在官場又如魚得水,政績斐然。上司幾次要提拔他,他考慮到做鹽政有利於茶葉生意,都婉言謝絕了上司的好意。

衛厚一方面在老家張少村修建起四個大宅院,一個後花園,供父母及家人居住。後花園裡假山、魚池、竹林等設施一應俱全,整個庭院打造得像江南景觀;另一方面,他積德行善,投重金為侯馬鎮修建了十八間房屋,用於市場建設,發展當地經濟;還為張少村修建了一所學校,起名義學堂。他聘請優秀教師在義學堂任教,凡本村及周邊兒童均免費在義學堂讀書。他的樂善好施,受到了當地百姓和官府的一致誇讚,也得到河北官員的賞識。

不過他的財富積累和官運亨通,很大程度上得益於他的夫人。衛夫人出身大家閨秀,天資聰穎,琴棋書畫,樣樣精通。且賢惠淑德,孝順公婆,和家人鄰里相處和諧,是遠近聞名的才女、孝媳。

不料衛厚因長年勞累奔波,積勞成疾。在他不惑之年的冬天,一次因受了風寒,得了癆病(肺結核)。請了多名大夫醫治,也未見好轉。他自知命不長遠,便把妻子和年僅十二三歲的兒子叫到床前,再三交待:倘若萬一家庭敗落,賣什麼也不能賣掉已經營多年的茶山。因這座茶山是咱家源源不斷的財富之源,是一座取之不竭的“寶山”,兒子也點頭應承。

侯馬衛氏節孝坊的文化內涵

侯馬普濟寺

不久衛厚病情醫治無效身亡,此時家中上有老下有小,都需撫養照顧。這時賢惠溫柔的衛夫人,毅然挑起管理茶山和家庭的重擔。對公婆孝順有加,對兒子嚴加管教。兒子小時候,也知道母親不易,經常幫著母親料理家務。在衛夫人的經營下,茶山生意做得有聲有色,家庭裡外也打理得井井有條。每當提起衛夫人的才能和德行,街坊鄰居都豎著大拇指,誇她漂亮又精明強幹。丈夫去世時,夫人剛三十出頭,正是風韻猶存的少婦,多個媒人上門提親勸她改嫁,她為了一家老小均一口回絕。

待兒子長到十七八歲,衛夫人便將茶山交由兒子管理。誰曾想,兒子因年少缺乏社會經驗,在安徽經營茶葉時被同行冤家誘惑染上了毒癮。待衛夫人發現時為時已晚,兒子已深陷其中不能自拔,且為了吸毒經常是揮金如土。安徽茶山的大把收入,沒過幾年,就被他折騰得所剩無幾了。這時,兒子也忘了父親的臨終囑咐,他不顧母親的再三勸阻,竟然把茶山低價賣了,換來一堆銀子用於買大煙。衛家終於經不起兒子的揮霍折騰,家境逐漸敗落了。

轉眼到了道光年間,這年夏天,衛夫人在家操持家務,公公和兒子都不在家。村裡有個地主家的無賴小子張三,因貪戀衛妻的美色,經常到她家來串門騷擾。這次進門見衛妻一人在院子裡縫衣服,就大膽地對衛妻動手動腳,糾纏調戲。衛夫人當即呵斥,堅決不從。張三仍不甘心,衛夫人順手摸出身旁的剪刀,對張三大聲說:“你若再敢上前,我就用剪刀自刎”,她說著用剪刀對準了自己喉嚨。張三以為她只是嚇唬而已,便繼續上前去摟抱衛妻。沒想到衛妻性情剛烈,不堪受辱,用力將剪刀插入喉嚨中,頓時血流如注。張三見狀,轉身就跑,可憐衛夫人血流如注,倒地掙扎,待婆婆聞聲趕來,已無濟於事。衛夫人此時還有氣息,就告訴婆婆要照顧好自己,說完就跌跌撞撞地走到水井旁,跳井溺亡。

婆婆頓足大聲哭喊,周圍鄰居聞訊趕來,均大罵張三無賴,而為衛夫人感嘆不已,並好生安慰衛母。後來在官府的追查下,張三得到了應有的懲罰。

衛夫人為了保全貞潔名譽,而剛烈自殺的事不脛而走。消息傳到縣裡、府裡,後來又傳到京城。那時道光皇帝即位不久,一心要穩定江山。他認為衛夫人孝順賢惠、忠貞不屈的事蹟感人至深,可為婦女楷模,特降旨賜封為貞潔夫人,並賜建貞潔孝牌坊,取名“衛氏節孝坊”。節孝坊於道光歲次甲午(1834)春三月建成,上書“淑德芳規垂裕遠”,“清珉丹筆記恩長”,“守一蘸”、“媲三貞”“堅金石”、“凜冰霜”,“彤管已聞書懿行”,“旌門從此表清心”等飽含表彰意義的文字,對衛妻大加讚賞,以供後人觀看傳頌,學習效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