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南師:不要病了才想起養生,這四個方面平時就要做好


南師:不要病了才想起養生,這四個方面平時就要做好

按:常人多以未得到或已失去之物為珍貴,健康亦是如此,未生病時不保養,生病以後追悔莫及,悔之晚矣。天下只有養生之道,沒有長生不老之藥,慎起居飲食,節聲色嗜慾,不見可欲,使心不亂。養生之道,不可不知!


養生之本在養心


我們現在不妨略知皮毛地說一點養生學的理論,如說,憤怒傷肝,恐懼傷腎,好樂傷心,憂患傷肺。換言之,容易發怒、容易發脾氣或脾氣不好的人,便是肝氣不平和的現象。容易害怕,俗話所說膽小怕事的人,便是腎氣(與腦有關)不平和。嗜好過分,特別如飲食、男女方面過分,可使心臟有問題。多愁善感,或遇家庭問題,其他等等事故,心多憂患,便由肺氣不平和開始,影響內臟健康。


總之,七情六慾與生理健康關係非常大,錯綜複雜,一言難盡。中國古代醫學,所講的“五勞七傷”,便是這些原因。

但是知道了,也不必怕,只要明白了“誠意”、“正心”,明白了“心能轉物”、“心能轉身”,一切可以從“唯心”的力量自能轉變。當然,這就是“大學之道”大人之學的學問所在了。通常每一個人,由面目的表情、態度、動作和言語表達等綜合起來,才構成為一個人的行為。所有這些行為,是由整個人體的“身”在運作。


其實,所謂這個人,是人們習慣性“邏輯”上的普遍“通稱”。嚴格地說,這許許多多不同類型的人,是從他有每一個單獨不同的“身體”所表達出來的外形不同。人們因為使用名詞成為慣性.便就統統叫他是每一個“人”的不同,不叫他是每一個“身”的不同。我們明白了這個“邏輯”道理,再來看《大學》,對於一個人的“身心”,就用很嚴謹的界別,述說有關喜、怒、哀、樂等情緒的重點,是屬於“身”的一邊,尤其容易見之於形態表達的作用上。要想修整改正這些生來的習性,所謂從事“修身”之學,便要從“心”的方面入手。


——《原本大學微言》(東方出版社)


養生之要在養氣


不只是養氣,而且還是養生的方法。有一位老朋友,脾氣很暴躁,來臺灣以後,我問他脾氣好些沒有,他說脾氣更大了,問我有沒有辦法。我說有一個辦法很簡單,你做到的話,包你有用處。當你要發脾氣的時候,你趕快做個氣功,把嘴巴一張先吐一門氣,再用鼻子吸口氣,嚥下去,再說要不要發脾氣。他照做了,過了一個多月來看我,他說:“嘿!你的話真有效。當我要發脾氣的時候,我把嘴一張,把氣一咽,就沒氣了。”這是個好辦法,當你要發脾氣時,你告訴自己停一秒鐘,忍一下,忍不住的,你乾脆做個氣功,嘴一張,呼一口氣。那真有氣耶!人生氣時,硬是有一口氣,不是假的。


人一生氣,氣機就變了,經脈也亂了。

我常看年輕人爬樓梯,不過幾層,上樓以後就坐那裡氣喘吁吁的,他因為不懂張嘴吐氣這個竅門。爬高時不要閉嘴,嘴巴要微微張開哈氣,才不會累。這個秘訣,是當年學武藝時老師傳的。爬山時,我們跟不上,在後面拼命跑,看見老師在前面健步如飛的輕功,我們怎麼跑也跟不上。老師回過頭來說:“張嘴!”嘿!一張嘴果然輕鬆了。當然,這與真正的養氣還沒有太大的關係。


養氣工夫真做好的話,自然沒有妄想,真的會得定,真的會不動心。所以佛家的修持方法中有“調息”的方法,尤其身體衰弱,或者老年人,的確必須注重養氣。會養氣的話,祛病延年,絕對不成問題;要想腰腿靈便一點,頭腦清明一點,養氣的確是個好路子。至於養到“浩然之氣”,那就要心氣合一了,涉及更深一層的道理。


孟子在此只告訴我們要“持其志,無暴其氣”,倒不是他不肯傳我們,因為古人智慧高,“知言”,只要有一個原則,一句話就懂了。對於現在人,無論怎麼說,他都不懂。教的人說得清清楚楚的,學的人一邊照著做還一邊問:這樣對不對啊?對自己一點信心都沒有,這就是“志”不夠,沒有信心。所以我們要對“持其志,無暴其氣”多體會、多研究,自然會有心得。


——《孟子與公孫丑》(東方出版社)


要懂得順應自然


現在人我是在冷氣間裡得病的,這裡冷氣可以很冷很冷,但是試了幾天了,認為溫度不能低於二十六度。冷氣是給你涼快涼快,夏天要按照自然的規律,身體有一點微汗是最好,最健康了,貪著涼快會得冷氣病。所以這裡氣溫是控制的,不像一些地方,把冷氣開著玩,冷得像冬天,那是死路一條,不可以的。像我坐在這裡,背上在流汗,我還喜歡呢!如果不流汗,我的習慣認為生病了,那就不得了啦。


現在假設不開冷氣坐在這裡,或到外面曬一下太陽,是什麼感覺呢?現在梅雨季節快要過了,馬上到三伏天了,就是《黃帝內經》講的燥、熱、火這個季節,身上難受,所以梅雨季到三伏天最嚴重。這是講身體外面的感受。

如果學醫的就要知道,夏天身體裡面反而是寒的,我們的胃是寒的;可是大家喜歡夏天吃冰涼的東西。以養生之道來講,修道的人不幹這個事,夏天反而要喝熱的,吃熱的。這裡地球自然的物理,夏天手伸到井裡去,地下水是涼的。


——《禪與生命的認知初講》(東方出版社)


南師:不要病了才想起養生,這四個方面平時就要做好


要做到節制嗜慾


關於養身,什麼是人的身體?以現代科學的說法,粗略地解剖,有毛、發、爪甲、皮、血、肉、筋、骨、心、肝、脾、胃、腎、肺、膀胱、大小腸等等三十六樣東西,再微細地解剖就更多了。可是沒有任何一部分,我們不愛護的,因為都屬於我們的身體,互有關連。所以孟子說“兼所愛”,於是對於身體的每一部分,都同樣要保養它,沒有哪一點不愛惜,每一尺,每一寸,都會去保養。怎樣去保養,也要由我自己想辦法。


我們的身體,有重要的部分,有較不重要的部分;有大的部分,有小的部分。人體的貴賤與大小,本來是沒有標準的,隨時間、程度的不同,自己對它的愛惜,也有所不同。由此我們瞭解,人身的修養也好,做人做事也好,要有遠大的眼光,遠大的見地,高度的智慧。“無以小害大”,人往往很容易只看小地方,害了大體。

孟子說:人只顧到身體的一部分小處,而忘記了大處,忘記了更重要處,這種人,就叫做“狼疾人”。


他說,“飲食之人”,貪吃的人,如喜歡抽香菸,吃河豚,告訴他有刺激性,會生肺癌,會中毒喪命,他不聽,還是照舊吃。人就是這樣,貪圖小的,不顧大的。這一段大意是如此,其中的道理都很對,幾個比喻都不錯,可不要忘記前面重要的道理。孟子這些比喻,是在告訴我們養生、修身的重要,我們一般人,理論上都懂,事實上做不到,也是我經常講的:“看得破,忍不過;想得到,做不來。”人都犯這個毛病。


——《孟子與滕文公、告子》(東方出版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