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為什麼感覺科幻題材電影作品越來越多,是因為像有些人所說的現實越來越骨感嗎?

Valley888


在11月初舉行的第九屆全球華語科幻星雲獎高峰論壇上有一場題為“守望科幻產業黃金時代”的對話,科幻界重磅人物悉數到場,暢談各自的觀察思考和切身體會,大家一致認為隨著《流浪地球》的上映,真正的科幻元年即將開啟。

大劉相信中國科幻影視的黃金時代會在五年左右的時間內到來;姚海軍在表達謹慎樂觀態度之際,也表示中國科幻電影有機會贏得更廣泛的國際認同;王晉康則以“國強則棋強”的道理比喻中國科幻,認為只要中國崛起的進程不被打斷,中國科幻電影前途光明。

談起科幻電影,市面上流行著很多似是而非的說法,反映出不少業者對“科幻”的認識可能無法匹配即將到來的黃金時代。本文試圖辨析一些我們談論科幻電影時的常用詞彙,把一些思考認識稍稍捋一捋。

【關鍵詞1】元年

我們從這個老梗說起。

事情大概是這樣的:在2014年的星雲獎科幻電影論壇上,著名科幻作家潘海天預言2015年將是中國科幻電影元年,因為當時預計會有四部科幻電影將在2015年上映。後來我們沒有看到那四部電影,再加上緊接著是《三體》電影不停跳票,於是這個“元年”就成了個“怨念”,常常被媒體上的聰明人拿來嘲笑中國科幻電影的夢想;而另一方面也有老一輩人批評說,中國科幻電影早就有了,遠的如五六十年代的《十三陵水庫》《小太陽》、八十年代的《珊瑚島上的死光》《錯位》等等就不說了,至少八零後的集體記憶《霹靂貝貝》等等應該是站得住腳的科幻電影,現在還提“元年”概念是對老一輩的不尊重。也有人說元年的提法不但對老一輩不尊重,對華語科幻電影的當下實踐似乎也熟視無睹:近年來的《機器俠》《全城戒備》《逆時營救》《催眠大師》和今年夏天票房豐收、口碑超讚的《超時空同居》這些電影難道不是正宗的科幻?

《珊瑚島上的死光》(1980年 / 中國大陸 / 張鴻眉)

《霹靂貝貝》(1988年 / 中國大陸 / 翁路明、宋崇)

《機器俠》(2009 / 中國大陸 / 劉鎮偉)

提出“元年”的概念當然表達了新一代人的某種捨我其誰的自豪,但炒作這個概念則反映出中國人的某種好大喜功。科幻電影是最賺錢的電影類型之一,而且還可以代表一個國家的工業水準、科技水準和想象力水準,所以事關民族自豪感、是大國崛起的形象擔當,同時還和中國價值觀的表達與輸出密切相關,所以人們都覺得必須要有科幻電影,從商業大片到獨立中低成本製作我們都大量需要。無奈理想豐滿現實骨感,“元年”概念不脛而走,反映的正是這種迫不及待。

我們呼喚“元年”,其實是在呼喚一部具有開拓意義、從而具有象徵意義、商業上極其成功、從而影響力巨大的中國科幻電影,它不但是中國創意、中國製造、更能擊中時代的痛點、表達時代的精神,或者反過來,用一個時髦的詞叫為時代精神“賦能”。我們希望這樣的電影來推動電影工業、並且引領時代,從這個意義上說,這種呼喚更像是一種“申奧”心態,本質上是在呼喚中國人在當今時代錯綜複雜的人類事務中,不但贏得全球吃瓜群眾的點贊,更能以先鋒的姿態挑起某種擔當。《三體》似乎符合這個期待,但是電影版《三體》掉進了時空漩渦沒有如期抵達,現在似乎整個人類都在翹首期盼《流浪地球》。

2016年,遊族影業宣佈無限期擱置《三體》電影項目

從2014年到現在已經過去了四個年頭。隨著《流浪地球》定檔2019年大年初一,猛然間“元年”就有了盼頭。但我們必須明白,電影工業呼喚“元年”,是希望從此以後持續出現大投資、高票房的重工業科幻電影,而資本並不這樣想,他們對市場往往都抱著“有坑讓別人先跳”、“等別人成功了再踩到他們肩上去”的投機甚至雞賊心態。他們面對的是股市而不是星辰大海、浩瀚蒼穹。

有一個流傳甚廣的偽問題:中國為什麼做不出科幻電影?

有人說是因為國民的科學素養不夠。我們知道美國科幻電影的第一個黃金時代是1950年代,他們拍出《金剛》是1930年代,德國人弗裡茨·朗的《大都會》首映於1927年,法國人喬治·梅里愛則在百多年前就製作了《月球旅行記》,那部電影的畫面已經成為科幻電影的標誌性圖像,科幻電影的源流也是從電影誕生之初即已開啟,難道說百多年前西方人的科學素養已經比今天的我們更高嗎?要知道即使在今日美國,也還存在大量的宗教勢力反對學校講授進化論呢,顯然“國民科學素養說”是站不住腳的。科幻電影的基礎也並不是所謂科學理論。只要多看幾部電影就知道不是——《月球旅行記》有什麼科學理論?

《月球旅行記》( 1902 / 法國 / 喬治·梅里愛 )

還有一種說法是中國電影的工業水準不行、流程管理沒法比肩好萊塢。這一點似乎同樣可以用上面的話來質疑。其實《長城》《美人魚》或者《邪不壓正》、以及徐克電影們的特效難道不夠工業水準嗎?再說喬治·盧卡斯在1975年開始籌備《星球大戰》的時候,好萊塢的特效行業已經衰落,投資方二十世紀福克斯甚至已經關掉其特效部門,他只好靠自己拉起團隊死磕,“工業光魔”是這樣誕生的。這說明什麼難道不值得深思嗎?

還有個廣泛流傳的似是而非的說法,即電影裡的中國人穿上太空服就讓人覺得違和。

其實在很多的中國電影裡面,都有那麼一些拿腔拿調的醫生、科學家角色,那種虛假的表演非常違和,這當然不是中國沒有醫生和科學家。中國人早就進入了太空,為什麼中國人在電影裡不能穿太空服?我想起一個革命故事《紅巖》裡面的橋段。重慶地下黨人甫志高去送江姐,穿著西裝,卻扛著皮箱,這個漏洞被國民黨特務識破,為什麼?因為甫志高的服裝不接地氣,他的行為暴露了他的身份。那時候的中國,穿西裝的得是多麼有錢的人,怎麼會自己扛皮箱走在大街上呢?所謂“接地氣”,需要的不是科學,而是常識。一部糟糕的電影必然涉及表演、劇情、臺詞、甚至佈景燈光這些要素的某些方面或全部都讓人感到虛假,這當然也不是科幻電影本身的問題。

Angelababy,《獨立日2:捲土重來》

吳亦凡,《星際特工:千星之城》

我們現在呼喚一部“元年擔當”,似乎只要有一部成功的作品,上面提到的那些“為什麼拍不出”的問題就立馬都解決、或者不攻自破了。這或許掩蓋了問題的真正實質。只要看一看近幾年那些貼著“科幻”標籤的中國影視作品就多多少少能明白,中國科幻電影不是沒有、而是質量不夠好;電影拍得不好,不是因為中國人缺乏科學素養、也不是電影特效不行,而僅僅是因為核心創作者缺乏講個好故事的能力,這其中當然少不了對“科幻”二字核心價值的諸多誤解,本文後續將一一道來。

如果說好萊塢科幻大片相當於金字塔的塔尖,那麼這個塔尖賴以存在的基礎是什麼呢?是科幻文學兩百年的沉澱、電影工業百年積累和電影教育的普及,是創作者和觀眾欣賞習慣的共同進化。我們現在呼喚一部“元年擔當”,似乎是在希望先造出塔尖,以此帶動(或叫“倒逼”)電影工業技術、創作人才和市場觀眾都快速成熟。

《流浪地球》根據劉慈欣同名小說改編,由吳京主演,定檔2019年2月5日

可以肯定的是,一旦《流浪地球》成功,必定會催生一波國產科幻影視項目的落地操作,但它能否像《星球大戰》打給好萊塢的雞血激勵《異形》《銀翼殺手》《終結者》等等一大波科幻佳作持續湧現那樣,為我們帶來持續的驚喜呢?這個或許並沒那麼重要,真正重要的或許是,必須要有大量的、持續的、不同風格和多種投資規模的科幻電影實踐,才可能如王晉康老師在星雲獎論壇上期待的“中國科幻電影的河流不再斷流”,那時候我們才可以談論什麼是真正的科幻電影元年。

【關鍵詞2】“科幻”標籤

記得2016年星雲獎曾經設立了科幻電影獎,當時提名選報的、自本世紀以來的、貼有“科幻”標籤的中國電影共有兩三百部,大家都覺得很好笑:不可能吧?後來星雲獎內部搞了個簡單粗暴的“科幻指數”把這幾百部科幻電影過濾了一遍(這個話題可以另寫一篇),總之那次最後獲獎的是2015年的《九層妖塔》和2008年的《長江七號》等等。

2016年全球華語科幻電影星雲獎,陸川憑《九層妖塔》獲最佳導演獎

這些電影我們肯定不能說它們不是科幻電影。從這個意義上看,即使尚無驚天動地的商業大成功,也確確實實有很多的影視製作人在嘗試科幻,哪怕“很軟”或者“只是披了一層科幻的皮”、或者只用到了一點點“科幻元素”、有一點點“科幻的設定”等等。所以我們也會看到很多辣眼睛的影視項目都貼著“科幻”的標籤——

比如在某個視頻網站上搜“中國科幻”的時候,曾經看到“濟公外傳”一類的作品也打上了“科幻”的標籤,這個事情當然反映了科幻電影的需求大於供給,致使各種八杆子打不著的東西都想蹭上科幻的熱度,同時由於有關方面的監管,很多怪力亂神的影視作品也儘量拉上“科幻”的幌子、加點科幻的“元素”以矇混過關。


喝汽水看電影


科幻題材的電影只是場景上換了時空地點,根本上電影的本質還是在探討人性

比如《太空旅客》

《太空旅客》有種令人驚豔的傳統科幻片氣質,這是一場穿越時間和空間的不朽愛情,同時滲透了有關生存和死亡的主題。

比如《流浪地球》

《流浪地球》中體現的中國親情觀念、英雄情懷、奉獻精神、故土情結和國際合作理念。電影不再是超級英雄拯救世界,而是人類共同改變自己的命運。這樣的理念,是對好萊塢科幻電影敘事套路的突破。將中國獨特的思想和價值觀念融入對人類未來的暢想與探討,拓展了人類憧憬美好未來的視野。

比如《人工智能》

我看完這個電影,感覺很陰沉,很絕望。但是看到大衛最後實現了童話中的結局,他變成了正真的小男孩,得到了母愛。又讓我感覺到很溫情,最後一天,媽媽盡情的陪著大衛,很開心,大衛真的實現了找到藍仙女的願望。最後,媽媽抱著大衛一起,永遠的睡著了。


青青君子


朋友您好,這個問題讓我來回答您,科幻題材用幾個字概括就是讓人充滿對未來科技的想象。正所謂有想法就有進步,科幻題材的不僅僅反應未來怎樣怎樣還有反應社會的現狀、以及一種刺激,雖然有些概念炒作,但是國內的科幻文化整體形象是一片大好,這也是它的功勞,科幻題材的電影還能用於減壓,讓人們放鬆下來,好好欣賞故事情節以及人物構化,彷彿置身於影片中,從中能獲取一些感想,用於今後的一些規劃等等。。。總之,事實就是事實,現狀就是現狀這些是不變的。星際迷航,獨立日都是挺不錯的,希望以上回答能夠幫助您,淘淘淘影視祝您天天開心,日日順心,生活愉快。





淘淘淘影視


科幻電影,有一層特別重要的隱含意義在於,裡面的XXX當前還無法實現,但未來可能實現,也可能永遠實現不了。

這時就衍生出了兩層更重要的意義!

第1層(由“未來可能實現”所衍生):

還記得早期科幻片中人類飛到太空的情形嗎?還有會飛的座駕......所有這些在當年被認為是超級黑科技的東西,在如今已經習以為常。

試問誰會不喜歡預知未來?

有個很有趣但特實在的說法叫做“科幻就是遠遠超前的科學”,能預先知道未來必然會發生什麼,就像先知一樣,這簡直不要太有爽!

第2層(由“可能永遠實現不了”所衍生):

看看現在的科幻片,你會感到有部分腦洞是“天啦!這恐怕永遠只能是存在於幻象中的東西了”!

但人類不同於其它動物的一個顯著區別是,人類有發達的大腦,而大腦有“對未來美好幻象的剛需”。

就算永遠實現不了又怎樣,夢想還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


曦月電影分享


1.基於對人類未來的思考!佛曰,你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這是人類一直追求的答案。人類的未來在哪裡,這也是很多人關心的問題,科幻電影能給你插上想象的翅膀!

2.基於對未知事物的好奇心!人類一思考,上帝抖一抖!隨著科技的發展,人類對未知的好奇一直推動著科技的進步,越來越多的人相信科學,享受科技帶給我們的便利!

3.科幻題材電影的增多,是基於物質生活的富足下,人們對精神需求增多的產物,是市場需求的寫照!

4.這並不是為了逃避現實的表現,並不是現實太骨感了,而是人們不滿足於現實帶來的精神刺激,想要追求更廣闊的視野和想象!

5.這有助於人類的進步!好多之前的科幻片,現在已經實現了,不僅為我們普通大眾開闊視野,而且給科學的進步提供了想象空間!


老王愛看美劇


感覺題主想得真的很深奧呀。

都想到環境汙染,社會問題,人類健康,人類思想 ,積極和諧與宇宙蒼生共存等問題上了。

在我看來現在科幻片越來越多無非就是下面幾個原因:

1.喜歡看這類的題材的人多了,票房容易大賣。

2.人們的腦洞越來越大,想法天馬行空,就跟科幻題材一拍即合了。

3.得益於現在科技發展,可以實現一些永遠都可能不會出現在現實的場景。


艾侃影視


我覺得這是大勢所趨,觀影者在改變,逐漸年輕化,不同階段的人的觀影類型不同,95年代以前的人可能對戰爭,動作,警匪類型的電影更感興趣,95之後人們的生活水平明顯提高,科技也在這之後快速發展,互聯網,電腦,智能手機的逐漸普及,也讓遊戲這種行業快速發展起來,人對新奇刺激的東西往往都有嘗試的心理,遊戲中有現實中不能做的,沒有的,想象不到的,想要擁有的,這些都可以在遊戲中實現,現在網絡遊戲的發展越來越快,種類也越來越多,沒有需求就沒有產量,這恰恰說明人們對科學幻想的東西越來越喜歡也越來越接受了,因此對科幻電影的接受和喜愛程度肯定會更多,這樣一種趨勢也讓現在的的科幻題材的電影發展同其它題材電影來說更快,現在的電影幾乎都是充滿各種的虛擬特效的,這不單單是技術的進步,也是為了讓觀影者喜歡接受。


輝哥電影院


主要是想從思想方面與大家交流一下,是否應該停下腳步思考一下,比如疫情讓我們待在家裡,思考一下純淨的藍天,清澈的夜空,我們發展是否是對的呢?還是在倒退?科幻電影是一種思考,停下腳步,我們不在上學,上班,停止現代文明的手頭工作,我們進步的是什麼?高高的樓,過度的開發,我們人類做的對嗎?地球是人類的嗎?我們應該順從保護,還是依著我們的性子來呢?


Valley888


舉個很簡單的例子,《阿凡達》相信大家都看過,故事可以概括為一個種族的一些人想要搶奪另一個種族賴以生存的東西,而另一些人想要保護並幫助另一個種族守護那些東西,最終正義勝利。如果,同樣的故事,背景換成是在地球上,不管森林荒漠城市廢墟,所有都是我們所瞭解的,還能拍出這麼震懾人心的效果嗎?沒有了恢宏的特效,大家還願意花錢去電影院看嗎?


娛樂訊評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我主要指的是特效技術啊,一直在進進步,做特效變得越來越簡單。所以這幾年出現了不少優秀的科幻片,當然也包括很多動畫片。

科幻主題,包括外太空,外星人,星際旅行等系列一直是人們嚮往的所在。這樣的作品往往是叫好又叫座。當然,科幻也不是一味的胡說八道,也要遵循很多物理規律。遵循不代表拘泥,如果完全遵循物理,那麼也就沒有什麼好說的了,就成了紀錄片了。就失去了想象力,缺乏創造性。

從20世紀50年代以來,人類的科技實力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現在可以不誇張的說,一百年的發展能超過人類歷史上2000年的發展。在如此快速的發展之下,必然需要有天馬行空的想法,才能產生追求結果的動力。才能更加快速的推動科技的發展。

希望在未來幾年,能夠看到更多類似星際穿越,流浪地球這類優秀的科幻題材電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