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葉一劍:洛陽的新價值時代

葉一劍:洛陽的新價值時代

文丨葉一劍(方塘智庫創始人)

“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作為中國名副其實的四大古都之一,別說是談河南的城市,就是談中國的城市乃至全球的城市,洛陽也是少不了的——論經歷過怎樣的經濟興衰,洛陽依然是中國最具知名度的城市之一,外界對這座城市的現實和未來的關注,也一直都會像關注這座城市的歷史和文化那樣,充滿熱情和期待。尤其是當大量中國城市的崛起成為當下全球城市化最亮麗和最顯著的一道風景線的時候,長安、洛陽、開封、杭州甚至泉州等,這些天然具有國際知名度的古都城的復興和轉型,顯然被賦予了更多期待。

有期待就會有遺憾。

截止到今天,作為一個非省會城市,洛陽不僅在戰略上賦予了國家區域性中心城市、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帶動河南發展新的增長極等多個定位,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中國製造2025”示範區、自貿區等一系列國家戰略的佈局也可謂是一個都沒少;從經濟體量來看,2019年GDP應該會突破5000億元,經濟增速依然保持在8%以上,全口徑財政收入應該也會突破750億元,形成了先進裝備製造、新材料、機器人及智能製造三個千億級產業集群,尤其是考慮到在一些國家重大戰略性項目中的“洛陽智造”的直接貢獻,這使得洛陽雖然在全國城市GDP排名中處於40名開外,但作為一個製造業城市的經濟發展成色還是不錯的。

應該說,洛陽整體上處於新一輪城市復興的道路上,不但最大化利用了這個城市既有的製造業基礎和國有企業的底蘊,而且,也保持了超過國家經濟增長的平均增速,在河南省內甚至超過了鄭州的增速,但是,外界對洛陽的城市認知中,依然傳遞出較多的悲觀甚至是質疑的情緒。

葉一劍:洛陽的新價值時代

洛陽整體上處於新一輪城市復興的道路上

這當然與洛陽曾經長期是中國歷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帝王之都有一定的關係(作為一個歷史上特別牛的城市,直到洛陽再次成為中國最優秀的城市之前,這種質疑恐怕一直都會存在),但是,客觀上來看,也與洛陽經濟結構中因為國有企業佔比過高,且產品多為工業品而非直接的民生用品有一定關係(這讓洛陽除了歷史文化和旅遊景點以外,在經濟方面給人的存在感相對較弱),還與洛陽的民營經濟不夠活躍、城市品牌形象不夠豐富和飽滿有關,且與城市和年輕人的互動不夠、對年輕人影響相對較弱以及對互聯網的擁抱不夠深入等侷限性有關。這些都是一個優秀的現代城市需要具有的典型特點,也是洛陽正在努力突破的方面。

唯有重新發現,方有價值維新。在我們看來,對於洛陽而言,在保持現有的產業優勢和企業動能的基礎上,有些新的思考和實踐也迫切地需要推進。比如,外向型經濟的培育和成長、人力資源結構的優化、文旅產業的轉型升級和價值重塑、城市經濟勢能的進一步提升、民營經濟和創新創業的進一步被激發、城市品牌的全球表達等,只有這樣,洛陽才能夠迎來一個更大的城市新價值時代,才能成為全球古都現代化的典型案例之一。

畢竟,無論是對河南省的發展來講,還是對洛陽自身城市的發展來講,甚至是站在中原城市群、中部崛起以及國家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戰略角度來講,小城的安逸與大城的崛起之間,後者顯然是更具誘惑力的未來,也更符合這些戰略對洛陽的直接和潛在的訴求,以及外界對洛陽的城市想象。

1、洛陽文旅的新思辨

2017年9月,我曾經受邀到洛陽的伊濱區做過一次講座,在那次的調研中,我試圖對當時洛陽面臨的一些“考題”作出思考,這些考題至少包括:有歷史地位無現代影響、有文化資源無文化產業、有工業基礎無產業生態、有城市規模無城市品牌、有國際知名無全球影響、有戰略加持無發展紅利、有旅遊人次無旅遊經濟等。

在我們看來,對這些考題的求解,可以突破的關鍵領域至少包括:新區新城推動城市轉型、重新審視與鄭州的關係、從全產業鏈到產業生態、從開放戰略到國際城市、激發全民創新創業激情、從文化自信到文化復興、重識旅遊的新價值時代、從招商引資到營商環境、從旅遊目的地到集散地等。

目前來看,經過兩年多的發展,有的問題已經開始得到很大的改善,但有的問題依然存在需要進一步突破的空間,比如,“有旅遊人次無旅遊經濟,有文化資源無文化產業”。

葉一劍:洛陽的新價值時代

洛陽有的問題依然存在需要進一步突破的空間

洛陽擁有5000多年文明史、4000多年城市史、1500多年建都史,在二十四史和《清史稿》中,“洛陽”二字出現3549次,關於厚重的歷史人文,在當地一個形象的說法是,“兩手一摸就摸到河洛文化,雙腳一踩就踩住秦磚漢瓦”。

這些豐富的文史資源,在這一輪文旅產業真正地快速發展之前,至少在經濟上被認為為洛陽新時代的城市崛起帶來的支撐是有限的,甚至一度被認為因為對文化遺產的保護,讓城市的經濟發展多有掣肘;另一方面,對過往輝煌歷史的過於沉醉,也讓很多人在面對瞬息萬變的現實和充滿顛覆性的未來的時候,少了一些靈敏和突破的意識。所以,和它西面的西安和東面的開封一樣,在上一輪的全國城市競爭中,事實上經歷的是一個相對邊緣化的過程。

但改變已經發生。和全國其它具有厚重歷史人文積澱的古都一樣,隨著文旅產業的快速發展以及中國文旅新價值時代的到來,一個屬於洛陽文旅產業、區域和城市的新價值時代也已經到來,其原因不僅是因為由文化到文旅、由文旅到產業、由產業到城市、由城市到區域的文旅化轉型正在成為洛陽新一輪區域和城市轉型發展和高質量發展的路徑選擇之一。

作為中國最重要的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再加上週邊多元的山水資源,洛陽文旅資源的富集程度在中國絕對屬於前列的,龍門石窟、白馬寺以及洛陽牡丹文化節,早已經是國內外遊客眼中的超級IP了。

葉一劍:洛陽的新價值時代

洛陽龍門石窟

按照官方發佈的數據,2018年洛陽國內外遊客1.3億人次,不但是河南省旅遊人次最多的旅遊城市,在全國也基本上處於第15位的段位,遠超洛陽是在全國城市經濟總量中的排名,可謂是絕對的中國旅遊大市;超過1100億的旅遊總收入,雖然少於當年鄭州1300億的規模,相對於1.3億的旅遊人次也顯示出文旅產業結構的侷限性,但相對當年洛陽市5000億的GDP規模,文旅產業對洛陽地方經濟的貢獻率還是很高的。

此外,圍繞洛陽牡丹文化節已經開始延伸出相關的產業鏈和超越文旅的更加綜合的產值。按照官方發佈的數據,截至2018年年底,洛陽全市牡丹種植面積達33萬畝,年產鮮切花500萬枝、盆花50萬盆,油用牡丹種植面積達29萬畝,牡丹深加工企業有40餘家,牡丹產業實現總產值200億元,牡丹食品、牡丹化妝品、牡丹瓷等,開始成為牡丹產業鏈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洛陽,關於牡丹的發展故事已經不僅侷限於洛陽牡丹文化節的舉辦。

還有就是,以及博物館之都、世界古都論壇、河洛文化旅遊節和中原文化旅遊產業博覽會等新文旅品牌的打造,不僅讓洛陽的文旅產業發展獲得了更加多元的品牌、項目和平臺支撐,而且,文旅產業對洛陽城市轉型的綜合價值的發揮也獲得了進一步的提升。

在我們看來,雖然相較於北京、西安、杭州等城市,洛陽文旅產業的絕對產值和規模還有較大差距,但也集聚了文旅“二次創業”和轉型發展的良好基礎,面對中國文旅的新價值時代,和先進裝備製造、新材料、機器人和智能製造等洛陽當地最強勢的產業一樣,文旅產業也是洛陽最具想象空間的產業之一。

葉一劍:洛陽的新價值時代

文旅產業是洛陽最具想象空間的產業之一

在2017年9月的那次洛陽之行中,引起我最多思考的是,像洛陽這樣的城市,文旅產業的發展究竟給這座城市能夠帶來什麼?至少在當時看來,很多洛陽人並不認為通過文旅產業的發展就能夠實現洛陽經濟的真正的快速的崛起,文旅對這座文旅屬性非常顯著的城市來講,都知道很重要,但並不清楚到底有多重要,尤其是以具體的經濟指標進行考核的時候。

面對這樣的提問和質疑,我的思考之一是,文旅所能帶來的影響可能遠超我們的常規認知和想象,尤其是對洛陽這樣的文旅資源非常豐富、文旅氛圍越來越好的城市而言,但需要找到超越門票的更加綜合的變現模式和重塑文旅之於城市轉型發展的新的價值鏈條。

比如,在洛陽經濟和城市的進一步轉型發展中,顯著的短板之一是人力資源結構的問題——因為洛陽的產業結構與洛陽當地存量的人力資源結構之間出現的錯位,使得洛陽不得不面對高質量的創新型人才的欠缺與本地人口和消費外流的雙重困境,哪怕是隨著城市宜居環境的改變,本地人的幸福感正在變得越來越好的時候,因為科教資源的底子較弱(哪怕是在河南也明顯與其經濟地位不匹配,不僅無法和鄭州比,甚至還不如經濟體量遠低於自己的新鄉),所以,當西安、武漢、南京這樣的高校資源豐富的城市紛紛通過吸引本地大學畢業生留下作為優化當地人力資源結構的重要策略時,洛陽這一短板就變得更加明顯了。

在此背景下,洛陽當然可以也需要通過招商引資和招才引智的方式,結合當地的企業發展和產業集群儘可能的吸引人才來到洛陽,也需要儘可能的提升當地教育質量和規模,尤其是面向全國招生的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的發展來打通年輕人來到這裡的通道,但與此同時,對文旅產業發展背後所表現出的從旅遊到旅行、從旅行到旅居、從旅居到定居的人力資源轉化空間,以及文旅領域創新創業的興起,也需要引起洛陽決策者的更多關注,

尤其是考慮到以“零工經濟”為代表的新的工作模式和就業觀念越來越成為精英人群的選擇,以及在中國文旅發展中產業屬性越發明顯,產業規模已經將近6萬億(按照國家文旅部最新發布的數據,2019年我國國內遊客60.1億人次,國內旅遊收入57251億元)。

葉一劍:洛陽的新價值時代

洛陽也要儘可能的提升當地教育質量和規模

創新創業在洛陽城市和經濟轉型中的更大價值的發揮也與洛陽文旅的發展有密切關係。

比如,每年超過1.3億人次的旅客規模,對文旅產業的創業者來講,意味著一個龐大的基礎消費客群,這些龐大的消費客群不僅可以為創新性的文旅產品和服務提供直接的消費支撐,還將為這些產品和服務的迭代發展提供更多的場景資源支撐,對創新創業者而言,可謂是最大最直接最難得的資源支持和成功保障。更何況,豐富的文旅消費場景還可能為其它非文旅產業的技術、產品研發提供商業轉化的靈感,將那些沉默的科研成果激活,從而推動洛陽非文旅產業的文旅化轉型。

所以說,文旅雖然不是洛陽的全部,但絕對事關整個洛陽的新價值時代的建構,也事關洛陽區域和城市發展的未來,在這種情況下,也需要對洛陽文旅的發展,做出更具綜合價值、開放意識、產業屬性和市場邏輯的模式思考、戰略規劃、平臺建設、項目設計、品牌塑造、資本運營等。

2、超越都市圈的取捨

如果說不錯的工業基礎、相對快速的經濟增長速度甚至人次和總收入都保持高位的文旅經濟都在表明洛陽正行走在新一輪城市復興道路上的話,那麼,

通過進一步觀察近幾年洛陽城市營造的一些其它舉措,在有些方面,洛陽既有的中心城市的轉型也正走在正確的道路上,比如讓我們印象深刻的博物館之都的建設、城市遊園的佈局和城市書房的建設等。

按照官方發佈的數據,近年來,洛陽市著力構建文化傳承創新體系,全力打造“博物館之都”,加快建設國際文化旅遊名城,通過努力,截止到2019年9月,洛陽已擁有各類博物館、紀念館74家,博物館總數和三級以上博物館數量均居河南全省第一。而在2018年全年和2019年牡丹文化節期間,洛陽市各類博物館分別接待遊客840萬人次和90萬人次。

而且,按照規劃,洛陽將繼續強化文旅融合,堅持“首在規模、優在品質、要在融合、重在特色、貴在公益”的原則,加快建設“博物館之都”,甚至延伸到縣域博物館建設,爭取到2020年建成並開放各類博物館100家,並致力於把散落在河洛大地上的博物館串成展現華夏文明的精美“項鍊”,“讓河洛大地的文化遺產‘活’起來,讓中外遊客在博物館中感受洛陽千年古都的韻味、河洛文化的魅力”。

葉一劍:洛陽的新價值時代

讓遊客在博物館中感受洛陽千年古都韻味(桑志理 攝)

在城市遊園和城市書房方面,截止到2019年9月,186個小遊園讓“開窗見綠、出門進園,四季常綠、三季有花”成為市民家門口的綠色福利,161座城市書房為洛陽塑造了“15分鐘閱讀文化圈”。

在我們看來,這些內生性的城市空間營造創新,不僅讓洛陽的物理城市空間得到優化,更讓這座城市開始體現出更多的溫度和情感,也是現代化古都城應該有的樣子,不僅是城市形象的直接提升,也是對其從旅遊城市向城市旅遊轉變的直接體現,在洛陽當下的城市發展階段,至少比像都市圈建設那樣的城市空間擴張和輻射邏輯更具合理性和迫切性。

至少從去年開始,隨著國家關於都市圈培育和建設的戰略的出臺,以及河南省對鄭州都市圈在戰略上的強調以及一些規劃的啟動,洛陽都市圈也成為河南省的區域發展戰略之一,洛陽市也明確提出,“主動向上對接,抓緊啟動編制洛陽都市圈規劃,推進洛濟、洛汝、洛澠、洛鞏等產業帶規劃建設,積極謀劃一批跨區域合作項目,推動洛陽與豫西北城市聯動發展,增強對陝東、晉南地區的資源聚合和區域輻射作用”。

但是,在我們看來,關於洛陽都市圈,不是不能建設,但是,無論是從城市空間演變、產業發展協同、交通一體化構建來看,還是從人口在區域內外的流動狀況來看,目前洛陽的城市發展依然處於集聚階段,甚至可以說,至少在五年內(另一個標準是洛陽的GDP超過8000億甚至破萬億),既有中心城市自身的產業集聚和品質提升,都應該是洛陽城市發展的優先級任務,洛陽的都市圈規劃需要做相對中長期的打算和規劃。

比如,就都市圈建設中最重要的也是最直觀的體現之一——交通一體化而言,無論是城際鐵路還是市郊軌道交通,在洛陽中心城區的地鐵都還沒有建成通車的情況下(按照規劃,2021年洛陽第一條地鐵將建成通車),更是難以實現與周邊城市的互聯互通;就產業來看,除了旅遊具有相對明顯的全域旅遊格局外(而且洛陽作為區域旅遊集散中心的地位依然需要加強),更多產業依然處於向洛陽集聚的階段,產業外溢和輻射有限。

另外,比都市圈的建設更加迫切的是國際化——無論是從經濟增長的可持續角度看,還是從城市品牌的國際化傳播的角度看,洛陽都需要儘快提升城市外向性和國際化程度。

比如,按照官方發佈的數據,洛陽市2019年外貿進出口總值154.6億元,同比增長7.6%,進出口總值首次突破150億元,創歷史新高,作為GDP規模與洛陽同屬一個梯隊的廈門市,2019年貨物貿易進出口6412.9億元,將近是洛陽的43倍。

葉一劍:洛陽的新價值時代

洛陽需進一步打通與全球資本、文化等各方面連接(桑志理 攝)

所以,在我們看來,每年150億元的進出口總額已經與5000億元的城市經濟體量嚴重不匹配,在一個經濟全球化的時代,洛陽毫無疑問需要進一步打通與全球的資本、產業、市場、交通、文化等各方面的連接,只有這樣才能維持讓經濟繼續保持增長,並實現高質量的增長。

就像我們此前在討論河南的另一座古都開封時所提出的,作為一個歷史上曾經引領全球城市和文化發展的古都,洛陽這個城市也有著鮮明的國際化基因,現在要做的是,如何通過合適的事件、項目和平臺,將這種國際化基因和品牌積澱以跨越時空的創意重新激活,讓自己再次成為向世界傳達中國文化和東方智慧的空間載體和符號代表,以市場化和國際化的資源配置,推動城市新一輪的經濟增長、城市轉型、社會治理、文化復興等綜合發展,讓城市的硬實力和軟實力都得到超常規的發展,以在新一輪全球產業變革和城市格局重塑的大背景下,實現彎道超車和換道超車,併為一系列地方和國家戰略的實踐落地做出自己的貢獻。

古都新命,價值維新,面對一個轉型劇烈、群雄並起、顛覆和重塑每天都在大規模發生的大變革時代,洛陽也需要來一次針對自己城市價值的重新發現和講述,不但要站在全球看洛陽,還要立足洛陽看世界,通過不斷的喚醒和創新,以增量價值的創造,通過對厚重、多元、豐富的中華傳統文化和近現代文化的傳承、創新與復興,來回應新時代的全球交流、國家變革、文化傳承、區域發展和城市轉型,這是洛陽作為一箇中國古都城的新的歷史使命,也是其實現城市復興和經濟崛起的最基本的價值觀和最重要的戰略選擇,也是成就洛陽的新價值時代的最基本的價值觀和最重要的戰略選題。

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再看洛陽城。未來十年,也就是21世紀的第三個十年,對洛陽來說,復興將是唯一的選擇,也將是成就洛陽城市新價值時代的關鍵十年,祝洛陽好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