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2 通渭名人錄|清末舉人楊泰

清光緒癸卯科舉人、寧朔縣揀選知縣楊泰,出生於同治十三年(1874年),卒於民國十八年(1929年),乳名泰成。字紹伯,號岱東、小山、葆卿氏、摩屯夫、摩屯逸等。甘肅省通渭縣襄南鄉人。他的一生正處於中國政治、社會極度動盪時期,雖然沒有衝至革命浪尖,但一生為後世留下許多感人之事。有人稱他奇人,有人說他好人,更有人議他是怪人,諸多說法令人奮感。

通渭名人錄|清末舉人楊泰



楊泰幼年受祖上薰陶,喜愛讀書。曾祖父楊作仁,清例授文林郎,乾隆五十七年至道光八年任通渭縣戶吏。祖父楊盛春,道光二十七年敕贈文林郎。生父楊萬卿,同治十二年例授修職郎,光緒丁未敕文林郎。6歲時,楊泰隨父在家讀私塾。10歲攻讀四書、五經等儒家經典。13歲學作八股文。19歲參加通渭縣試,名列第一,入壽名書院讀書。22歲應秦州直隸州試,名列第三。25歲參加甘肅省學政主持的院試,取得入省學讀書的資格。光緒癸卯年(1903年),楊泰27歲參加鄉試,考取第三十四名舉人,頭品頂戴兵部尚書兼都院右都御史、陝甘總督郭堂崧為楊泰立匾報喜。次年(1904年)三月赴京會試,雖末考中,但獲得揀選知縣之候職。其後兩年多,他在甘谷縣藺家店(清屬通渭轄)教書。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科舉制度隨著中國封建君主專政制度的即將崩潰而廢除。楊泰開始自讀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顧炎武的《天下郡國利病書》、齊南的《水道提綱》。這些經世致用之學,為他日後的思想成熟和行為規範奠定了基礎。
楊泰常以左宗棠的對聯“身無半文,心憂天下;讀破萬卷,神交古人”自勉。這也是他一生的嚮往和追求。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春,通渭縣知縣申瑞元(監生,山東歷城人)去安遠、甘谷上、甘谷下三里(當時屬通渭所轄)巡查,途徑赤石溝時,轎伕要求田間地頭幹活的農夫為其扯縴。楊泰在家,聞訊後,立即整“鴻束雞”衣,戴“素金頂”冠,前去助扯。申知縣遠瞧其衣冠,匆忙下轎,恭迎道謝。
1906年秋,楊泰應寧夏道之邀,赴寧夏教書,以此等候寧朔縣任職,欲展示自己的才智。但一到銀川就遇上一連串的麻煩。有人考他,欲試文墨之深淺;有人嘲弄他,欲試才能之高底。
第一次是沒有例行的考試。楊泰下榻到銀川城西“聚仙酒樓”,迎候他的是幾位文人志士和兩位道府長官。在接風宴上,店主恭敬地端上一個活生生的“人頭”,大家的目光旋即轉向他。面對這樣的情景,楊泰頓時意識到這是就教前的考試,倏然在腦海中迴盪起《唐·菜譜》中“人頭飯,醋點睛”的經典之句,於是,他悠然自得地拿起一雙紅色的竹筷蘸醋點睛,“人頭”徐開兩瓣,展現在眼前的竟然是五花八門的菜餚。大家看了紛紛稱奇。
第二次則是書生的刁難。在寧夏的最高學堂講學,作為千里迢迢而來欲幹一番事業的楊泰來說,有著充足的準備。然而,他沒有料到出身於達官“貴人”的書生竟然挑戰他的學識,有四位書生要求以“泰”為題,與其對句。第一位問泰“岱宗夫如何”,泰對答“齊魯青未了”;第二位提出“造化鍾神秀”泰曰“陰陽割昏曉”;第三位又提出“蕩胸生層雲”,泰對“此眥入歸鳥”;第四位則響亮地喊出“會當凌絕頂”,楊泰倏即對出“一覽眾山小”。並豪邁的講“這就是我取名的由來”。接著,楊泰進一步講述此詩是杜甫於唐開元二十四年登上泰山後,脫口而誦的一首五言古詩《望月》。本是從遠到近,由朝至暮,層層描寫,不僅生動地表現出泰山的雄心壯志和遠大的理想。全詩虛實結合,物我合一,囊括萬象,表現出海涵一身的藝術才力。書生們聽了齊聲鼓掌,心悅誠服。

在寧夏教書期間,他還參加編修了《寧夏府志·清末篇》、《 朔方道志》、《寧夏道志·北洋篇》等地方誌書。他認為,一名合格的編修者應該是一名歷史學家、地理學家、政治家、組織家和作家;一位合格的教書匠應該是一位思想家、政治家、心理學家和演說家。為此他利用業餘時間涉足各個學術領域,探索知識世界相通相連的奧妙。書生們對他獨有鍾情,常說;“楊先生不僅教給我們知識,而且教給我們做人的方法。他教的知識是活的知識,是立體可用的知識。”楊先生的教書威望高,得到了書生們的愛戴。
楊泰的書法、繪畫,也有一股奇味。他的楷書藏鋒斂鍔,含蓄圓潤,時而露鋒,骨力洞達。其行書圓俊雄強,簡練流暢,疾澀出之, 遒勁有力。其所繪《石蘭圖》空谷幽香,志清意遠,體現出他匠心獨運、形渚筆墨的個性特徵。他的深厚功力,得自博採廣取,專鑽精研,窮索各家奧秘,綜集各家之長。更得自於他堅韌不拔的毅力、鍥而不捨的治學精神和對事物具有敏銳的觀察力和豐富的想象力,開闢了自己的人生之路。

楊泰的一生雖無官、無權、無位,但為民做了許多感人至深的好事。他在寧夏教書、修志時,因為品德高雅,得到道、府主要行政、司法長官的器重,多次派他帶員辦案。

1910年,他受司法長官的委託,帶呂述明等一班人赴平涼郡調查一樁命案和地方官僚的貪汙賑銀案。當地官員對其一行的到來十分重視,在夾道迎接後,便是甜言蜜語的騙局,對此,他嗤之以鼻;接踵而至的則是金銀賄賂和誘惑,他勃然痛斥;最後竟然遇到的是層層設障。他要求隨員明察細研,私察暗訪,衝破阻力,弄清真相。在取得輝煌的成果後,他們暢遊崆峒山。第二天,他便寫下了《崆峒山紀遊二十韻》,反映了當時他的喜悅和心馳神往的心情。
登山不用杖,學仙何須忙。負手出郡城,高歌足吾有。
昔年慕崆峒,有緣塵步後。石橋聚群仙,古道穿林藪。
雲洞覓玄鶴,巡山鳥名狗。五臺拱中鋒,浮圖摩宵鬥。
靈龜俯幽崖,風嶺側飛舞。小棲憩雲樓,吸翠呼我友。
石罅插青松,竟日風濤吼。到此足力疲,僧離具深糗。
留我西巖宿,風籟激情瀏。平明登峰巔,鐵綆攀崖走。
皇城矗天半,幽洞聞雷聲。不時風生肘,層崖迭石級。
摸索下陵阜,兩邊具綴鐵。綆崖闢有玄,鶴洞及翔龍。
飛鶴數大字,朝天信有門。丹壚茲不朽,何年淨峰煙。

老營鼷鼯守,欲覓下山路,徐擁埽林帚,藤枝刺人衣。
斜陽滿谷口,一步一回首。生平幾輛屐,俯仰眾培樓。
這平平的二十韻,為後來崆峒山的恢復、重建和修茸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寧夏時,道、府深知他的博學,要其為道衙和學堂的兩塊殘壁補文。為了懲服刁生,楊泰首先帶領書生補“道壁”之文。面對一切殘壁,書生們不聲不語,無言可對。楊泰便滔滔不絕的朗誦起來:“凡人君之身者,乃百姓之表,一國之的也。表不正,不可求直影;的不明,不可責射中。今君不能自治,而望治百姓,是猶曲表而求直影也;君行不能自修,而欲百姓修行者,是猶無的而責射中也。古為人君者,必心好清水,形如白玉。躬行仁義,躬行孝悌,躬行忠信,躬行禮讓,躬行廉平,躬行儉約。然後繼之以無倦,加之以明察。行此八者,以馴其民。”壁文誦畢,書生們聽了個個驚歎不已。
接著,楊泰又將書生們帶到“學堂壁”前,眼看書生們低頭無語的樣子,他又一口氣朗畢“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人之為學有難易乎?學之,則難者亦易矣;不學,則易者亦難矣。吾資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而學之,久而不怠焉,艾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與庸也。吾資之聰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棄而不用,其昏與庸無以異也。聖人之道,卒於魯也傳之。然則庸聰敏之用,豈有常哉?是故聰與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聰與敏而不學者,自敗者也。昏與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與庸而力學不倦者,自力者也”的壁文。並欣然揮筆補全了兩塊殘壁上凋落的109個字,還現場講解了《周書·蘇綽傳》中蘇綽(498—546年)關於“治國六略”的要義和《國朝文錄·白鶴堂文錄》中彭端淑(雍正年間進士)關於學習的難與易可以轉化為以互為條件的大意。從此頑皮的書生再也不刁難先生了。

1921年,中華民國成立,寧夏廢府留道。楊泰繼續任教。1924年,楊泰曾在甘谷教出幾個得意門生,官運享通,相約為其匾牌、慶大功,被他婉言謝絕。
1927年,因兵荒匪患返鄉。廉潔奉公、秉公辦事、反對汙吏的楊泰,人未到但名揚家鄉。待他回到家裡時,當地的鄉約和保甲長們一簇而至,唯恐知情問事的楊泰告忕受刑,故主動報出贓銀,投資於赤石溝(今襄南鄉東坪村出食溝)、大溝等幾個村莊修築土橋4座,挖土方約160萬立方米,為當地農村道路建設做出了前所未有的貢獻。這在生產工具相當落後的20世紀20年代的偏僻農村,實在是一樁了不起的事。這裡的百姓中間至今流傳“官不在大、為民則尊”之語,以稱頌楊泰為家鄉造福的公德。

楊泰擅長文學,亦研易學。曾校核李仲晦《慎思錄》、《讀易觀象惺惺錄》等。他的許多著作,如《隴東紀實》、《隨筆紀行》、《八卦演繹續》、《周易河圖解秘》、《周易洛書途解》等雖已散失,但從現存的部分文章和詩聯可見其博識。他的文章和詩聯,都以民為先,如“原來言是戲鬧得風雲變態花草精神;莫作等閒觀都屬俗耳針砭詩唱鼓吹”、“精靈致雲雨同心薦七社謦香;浩氣驅邪氛眾口推一方保障”、“蘇下地焦枯竟看法兩作靈雨,是吾民生佛共仰諸天即漏天”、“在這裡同樣懷胎是聖是母;從前生積些因果有子有孫”、“春日融和四知堂開燦花燭;集怵靜好廿番風暖賦標梅”等。天旱時,他作聯為民祈雨;豐收時,他賦詩為民覓樂;遇到品德高尚的人,他就倡德。

楊泰曾潛心研究易學,對易學的內在結構、易和天文曆法、易和律呂、易和方技、易和社會生活頗有深刻的認知。他從《周易》起源、圖式和內在結構上發現《周易》的產生、形成和發展與古代數學有著密切的關係。於是,在民國初的十幾年間,一邊教書,一邊學習數學。他對歐洲十七、十八世紀德國著名數學家萊布尼茲關於《周易》是二的累乘式的觀點十分欣賞,並從《易·繫辭上》“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的論述中,逐步認識到二進位制數學在《周易》中的特殊表現形式;又從西漢日益成熟的河圖與洛書的圖式裡,認識到十進位制法的精巧計算和排列組合的八卦方陣。從而,運用數學方法潛心演繹八卦,其目的是要在李南暉演繹八卦(前四卦)的基礎上再續後半部分。但終因壽折而中斷,對八卦中最後兩卦艮、坤重生出的16個分卦的演繹未能完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