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交費指數為什麼和退休養老保險指數不一樣?交60%退休計發是53.6%這是為什?

香齋686


我們參加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為的就是到退休以後有一份穩定的養老金待遇。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退休條件是:養老保險累計繳費滿15年以上,到達國家法定退休年齡。這種情況下才可以每月按時領取基本養老金。


基本養老金待遇實際上包括了基礎養老金和個人賬戶養老金兩部分,這兩部分待遇的計算公式是這樣的:

①基礎養老金等於退休時上年度當地的社會平均工資×(1+本人平均繳費指數)÷2×繳費年限×1%。 ②個人賬戶養老金等於退休時個人賬戶的餘額÷退休年齡確定的計發月數

退休上年度社會平均工資,實際上一般指的是當地當年度社平繳費基數。不過2019年5月,國家要求各地統一將社平繳費基數確定為全口徑城鎮就業人員社會平均工資。為了保障退休老人的待遇,國家正在制定過渡方案,確保退休老人不吃虧。

繳費年限很好理解,就是視同和實際繳費年限。視同繳費年限根據退休職工檔案確定,實際繳費年限按照每一個月的社保繳費到賬確定。繳費年限要確定的每一個月。

平均繳費指數,是歷年繳費指數的平均值。繳費指數實際上就是當年的繳費基數除以當年的社平繳費基數。如果我們按60%檔次繳費,平均繳費指數就是0.6。各地最低繳費檔次一般設置的是60%,但是還有一些特殊情況會低於60%的。比如,四川、北京等地對於靈活就業人員和困難企業,過去可以允許他們按照40%檔次繳費。

另外,養老保險異地轉移的話,由於各地的平均繳費基數不一樣,會產生在轉入地的繳費指數比較低的情況。一般來講,繳費檔次低於60%相當於我們省錢了。

還有一種特殊情況是地方性照顧政策,有些地區在養老保險收繳的時候,是按照全口徑社會平均工資來繳費,但是在養老金計算的時候卻按照城鎮非私營單位在崗職工社會平均工資來計算。由於繳費口徑和計算口徑的不一致,尤其是非私營單位的社平工資要比全口徑高得多,這種情況下雖然按照60%繳費,但實際計算的繳費指數要低於60%。

在基礎養老金方面,如果我們按照60%檔次繳費15年,平均繳費指數是0.6,這樣退休可以領取12%的退休上年度社會平均工資。而如果按照40%檔次繳費,平均繳費指數是0.4,可以領取10.5%的社平工資。基礎養老金只會相差1.5%,但實際過去繳費的時候,60%檔次繳費是40%檔次的1.5倍。

個人賬戶養老金相對較好,每月進入個人賬戶的錢數都是按照繳費基數的8%確定的。如果繳費基數低,進入的錢數就會低。未來計算個人賬戶養老金的時候,個人賬戶養老金高低水平是完全跟繳費檔次相掛鉤的。

綜上所述,不要糾結我們計算養老金時的平均繳費指數,這都是經過嚴格計算而來的,一般不會出錯。如果我們繳費指數比較低,相對而言雖然養老金會低,還是會受到一定照顧的。


暖心人社


應該這樣理解:你的養老金基本達到90%的高標準了,就沒有繳費指數和養老金指數100%相等的!

你是按照60%的繳費基數標準繳納養老保險的,現在退休了,養老金的計髮指數達到53.6%,相當於繳費指數的90%左右,這是一個不低或者說非常高的養老金標準。根據養老保險制度的設計者講,養老保險的最後的替代率基本上最高也就是90%,就是說,養老金相當於繳費基數的百分比是這個標準。

為什麼繳費指數與退休之後的計髮指數不能百分之百相同呢?

  • 養老保險不能等同於銀行存款,也不能相當於家庭存錢,存多少將來就有多少,甚至還有可能多出來一些。
  • 養老保險是所有的參加保險的人共同在一起互相幫忙,共同維持其正常運轉的。
  • 每一個人繳納的費用裡面都有統籌基金,這個不完全歸屬個人所有,而是歸所有參加保險的人。這就叫“同舟共濟”。
  • 要知道,每一個人的壽命長短不同,有的人可能活到成百歲,甚至更長。那麼,那麼長時間的養老金哪裡來呢?當然是統籌部分的基金了。

其實,能領到這麼高的養老金已經非常非常好了!

像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百分之百的繳費指數最後的養老金最高也只有90%。


中小學教育者


樓主你好,交費指數為什麼和退休養老保險的指數是不一樣的,交的60%的指數,但是退休以後繼發的指數是56.3%,這是為什麼?首先我們在退休之前所享受到的基本養老金的繳費指數,它是取自於你這麼多年以來參保的平均繳費指數,所以說最終你的這個56.3%是你多少年以來的平均繳費指數。

那麼通過這樣的一組數據,也可以表明你曾經參保自己的養老保險有低於60%的情形,比方說你們本地區的一個最低標準是40%的話,那麼你很有可能就按照40%的繳費指數交納了若干年,這樣一來的話就會降低你的平均繳費指數,對於你本身最終辦理退休的時候所能夠享受到的平均繳費指數,肯定是低於60%的,這個是沒有問題的。

因為雖然國家規定,養老保險的繳費指數從60%~300%之間可以選擇,但是在有些地區比如說,北京市四川省這一類地區,最低標準都是可以選擇40%,如果說自身選擇了低於60%的標準,那麼很明顯,你的這個平均繳費指數肯定會低於60%,所以就像你所說的,56.3%也是一個很正常的水平。


懂社保


樓主您好,交費指數為什麼和退休養老保險交費的指數不一樣呢?我的養老保險是按照60%來交費的,那麼最終計算退休金的時候,為什麼交費指數只是53.6%呢?這是為什麼?這個問題實際上是這樣的,我們在計算退休金的過程中,是取決於你養老保險的平均繳費指數來決定的。

那麼什麼是養老保險的平均繳費指數呢?養老保險平均繳費指數就是指的你若干年以來每一年不同的繳費指數,那麼,最終根據你的繳費年限取決於一個平均值,那麼來計算你的平均繳費支出,當然在退休養老金的過程中計算的,都是平均繳費指數,所以說你53.6的繳費指數就說明你曾經有低於過60%的繳費支出,所以說才會造成是53.6%的繳費指數。

因為有些地區它的最低繳費指數是40%,很有可能你按照40%可能交納了若干年的基本養老保險,那麼這樣一來的話,即便是很多年擁有一個60%的繳費支出,但是40%和60%相對,平均可能最終的平均繳費指數就在53.6%這樣的一個水平,所以說你最終就只能按照這樣的平均繳費指數來計算你的退休金。


社保小達人


指數化計算不是你這個概念。60%繳費是國家規定的繳費最低標準,而你最後退休計算說的53%根本不是一碼事。養老金計算中指數化工資計算是你繳費期間每一年繳費數和當地繳費數相除的關係,那個數是你每年的繳費工資指數化百分比。視同的年限都是指數化1%。其他的按照你實際繳費與當地社平工資計算出來的。每年個人繳費低於當地社平工資這個指數計算出來一定是小於1。高於當地社平工資肯定大於1。


夏日之冰1


這實際上反映的是繳費指數,與平均繳費指數的關係問題。也可以說,這只是待遇計發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節點,或其中的一個環節問題而已。因為僅僅計算出本人全職業生涯的平均繳費指數,還須與所在省、市、自治區,法定的繳費基數相結合,才能最終產生出本人實際的,計算本人繳費性養老金,所需要的平均繳費指數來。

很顯然,參保人員的平均繳費指數固然很重要,它真實反映參保人員長期以來的繳費工資水平,是決定參保人員退休待遇水平的一個重要指標。但是,這個平均繳費指數,並非最終計算養老待遇的一個關健指標。只有當本人的平均繳費指數,通過與法定繳費基數,即社會平均工資相結合,也就是經過綜合平衡後,所計算出的繳費指數,才是最終計算本人養老待遇,所需要的平均繳費指數來。

總之,在計算養老待遇問題上,平均繳費指數的演進過程很奇苑,它由年度繳費指數,到歷年加總計算出平均繳費指數,再由本人的平均繳費指數,與法定的社平工資繳費基數相結合,到最終產生個人繳費性養老金的平均繳費指數,這個過程複雜,一環套一環,環環相扣。這是現行養老金計發辦法科學性與專業性使然,這個過程不以人們的主觀意志為轉移。


劉正民


養老金是由兩個部分組成的,一個是個人賬戶養老金,一個是基礎養老金。

個人賬戶養老金算法比較簡單,用你個人賬戶的錢除以計發月數。

基礎養老金比較複雜一點,基礎養老金=全省上年度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1+本人平均繳費指數)÷2×繳費年限×1%。

這裡面本人平均繳費指數指的是什麼呢?參保人員歷年繳費工資指數為本人歷年繳費工資額與歷年全省職工平均工資的比值的平均加權,本人平均繳費工資指數=(a1/A1+a2/A2+……+an/An)÷N 公式中,a1、a2……an為參保人員退休前1年、2年……n年本人繳費工資額; A1、A2……An為參保人員退休前1年、2年……n年全省職工平均工資; N為企業和職工實際繳納基本養老保險費的年限。

所以,你說的繳費指數指的是,你按照當地社平工資的60%繳費,但是計算養老金的時候因為是全省統籌,所以繳費基數要和省級的社平工資除法,一般省級的社平都比地方高,所以出現你說的這種情況


渡己修緣


以瀋陽為例,92年全民參保,當時很多企業以職工基本工資(檔案工資)為繳費基數,打個比方,當年社平500,企業工資200,如按企工資交60%換算成社平工資=24%,不過到退休時社保會從新調正,也就是給你加上100%,以某一個年為例,(100+24)÷2=62%,低於60%也是常有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