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1 奔雷驚天下

奔雷驚天下


“小攸聊故宮”的第二個系列:每週一天,透過故宮藏品的身影,探尋文物背後的故事。

01

不知水從何處來,跳波赴壑如奔雷——北宋文學大家蘇軾的這句詩不知道對南宋的“奔雷”有沒有影響。

奔雷驚天下

“奔雷”琴,南宋(圖片來源 | 故宮博物院)

通長126.6釐米,隱間117.2釐米,額寬18.5釐米,肩寬20釐米,尾寬15.6釐米,厚5.2釐米。


這床被南宋文學家周密評為樊澤民琴堂第一的古琴,自1983年被捐贈給故宮博物院後,入藏至今。

存世的古琴中,以唐琴最為珍貴稀有,此前我們已經講過九霄環佩的故事。但宋琴傳世數目也不多,經過八九百年的時光流轉,同樣珍貴無比。


宋朝雖然抵抗侵略不太行,但是朝野上下搞文化都很拿手。那個時代,撫琴這種雅事備受推崇。所以,琴開始出現明確的流派傳承就是自宋始。

奔雷驚天下

“奔雷”琴,南宋(圖片來源 | 故宮博物院)

靖康之難後,北宋不存,宋室南遷,自此偏安江南。中原的文人們將琴的文化也帶到了富庶的江南地區,南宋時期,琴的形制開始有了變化,體型變得扁平狹小,尤其是仲尼式古琴,呈聳而狹之狀,為南宋制琴的主要風格。其中,最有名的便是樊澤民琴堂的這把“奔雷”琴

奔雷驚天下

“奔雷”琴為仲尼式,桐木斫,通體黑漆,紫漆修補。鹿角灰胎薄而堅,小蛇腹間牛毛斷。長方池沼,蚌徽,牛角足,象牙軫,紫檀嶽尾。亦是聳肩之琴,唯項逐漸坡下,是以聳而不覺其狹。亦非常例,尤怪者無鳳舌。

兩宋時期,官方還設局制琴,也就是所謂的“官琴”。今天的故宮博物院就收藏有宋代官琴。


奔雷驚天下

“金鐘”琴,宋(圖片來源 | 故宮博物院)


通長115.7釐米,隱間107.9釐米,額寬16.4釐米,肩寬19.6釐米,尾寬13.6釐米,厚4.8釐米。清宮舊藏。

此琴為仲尼式,通體黑漆,牛毛斷,葛布地鹿角灰胎。膠合緊密,挖膛頗淺。長方池沼,鳳舌鑲嵌。蚌徽餘四枚,護軫傷缺。紫檀嶽尾,紫檀足粘實無法取下。琴扁薄,底板兩邊微向上稍有圓意,額底略有減薄。


奔雷驚天下

琴背銘刻,原均貼金,如今脫落將盡。龍池上方刻小篆“金鐘”琴名,池左右刻隸書琴銘“閒邪納正,導德宣情”,龍池下方刻草書“宣和殿”,又九疊文“御書之寶”大印。

宣和殿於宋哲宗紹聖二年(1095年)建成,至徽宗宣和元年(1119年)改名為保和殿,總計存在24年。此琴亦當是這期間所制,因此應為徽宗時的“官琴”。


02

回到“奔雷”琴本身,這把當時最有名的琴被寫入了周密的好幾本著作中。

周密是個妙人,不僅愛寫寫詩寫寫詞,還喜歡寫雜記,記錄自己的所見所聞、當時的社會風情等等,比如《武林舊事》《齊東野語》等。


奔雷驚天下


在《周密視聽抄·北方名琴》裡,他列舉了17床名琴,其中就有“奔雷”的名字:

“春雷”、“玉振”、“流泉”並御府。“寒玉”石腹琴混木刳成。“冠古”、“韻磬”、“秋嘯”儓成。“奔雷”,樊澤民琴堂第一。“百衲”,太平興國年趙仁濟修今李公略得,雲其家用物也。


時間一晃就是八百年。到清末民國初年,天津收藏家宋鏡涵得到了“奔雷”,他喜不自持,在琴的龍池旁題詩二首:

南北東西幾度遊,名琴能遇不能求。

奔雷無意欣相遇,宿願多年始得酬。

久經風鶴不堪嗟,一撫奔雷興倍賒。

三十年來成伴侶,怡情養性不離他。

宋鏡涵又名宋兆芙,出生於1880年,天津人,曾在日本留學,回國後從事金融工作。他酷愛古琴、笛、蕭等演奏樂器,還創辦了天津第一所民辦樂堂“音樂傳習所”,是當代津門琴派的奠基人,熱衷於收藏古琴和琴譜。


據傳他一共收藏了4床古琴,分別是唐鳳勢北宋萬壑松南宋奔雷明淇竹流風。上世紀80年代,宋鏡涵的後人將“奔雷”和“萬壑松”捐贈給了故宮博物院收藏。


奔雷驚天下

“萬壑松”琴,北宋(圖片來源 | 故宮博物院)


此琴為仲尼式,通長128.6釐米,額寬19釐米,尾寬14.9釐米。琴桐面梓底,木極朽敗。通體黑漆,八寶灰胎,發蛇腹冰紋,間牛毛斷,琴頭偶有梅花斷。長方池沼,金徽為後置,青玉軫,白玉足,紅木嶽尾。鳳舌為另作鑲嵌。

“萬壑松”的琴底龍池上方刻有楷體“萬壑松”琴名,池左右填青色行草琴銘:

九德兼全勝磬鐘,古香古色更雍容。世間盡有同名器,認爾當年萬壑松。

奔雷驚天下

“萬壑松”琴,北宋(圖片來源 | 故宮博物院)

上署“歲在丙申夏曆正月初六日”,下款“析津蒙叟題藏,時年七十有七”;有填紅小印“宋兆芙印”、“鏡涵”,又“天峰居士書鐫,時年六十有一”,並有填紅小印“朱”、“寶成”,末題“孔子降生二千五百零七年”。

所謂“丙申”、“孔子降生二千五百零七年”即1956年,“鏡涵”為近代天津琴家宋鏡涵印,“寶成”則為天津書家朱寶成印。


奔雷驚天下

“萬壑松”琴,北宋(圖片來源 | 故宮博物院)

“萬壑松”琴於1983年入藏故宮博物院。

撰稿:攸小遊 | 資深媒體人,專欄作者

【小提示】文中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屬於原作者,僅為配圖表達。如有問題,請聯繫「紫禁城禮物:城主」(添加微信gugongwc123)說明,萬分感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