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曼奇科特之戰:拜占庭帝國盛衰反轉,論好制度是怎麼被玩壞的?

世上哪有絕對的好制度,壞制度?

不過彼時蜜糖、此時砒霜。

東羅馬帝國(也稱拜占庭帝國)實施“軍區制”改革,不但存亡繼絕,還一度奔向盛世輝煌……可時過境遷,在曼奇科特一戰而潰,最後不也栽了嗎——

01 拜占庭人的防波堤

托羅斯山脈是小亞細亞半島在歐亞大陸上的天然分界線。

對拜占庭帝國來說,它就是一道矗立千年的防波堤。從公元初年的帕提亞人,到波斯人、阿拉伯人……一波一波“驚濤拍岸”,卻只能“捲起千堆雪”,每當狂飆褪去,帝國的東部邊境,仍堅守託羅斯一線,還經常從此出發,開疆拓土。

曼奇科特古戰場在哪裡?至今尚無定論。

但可以肯定地說,那一定是托羅斯山脈北麓,凡湖附近的某一片開闊地。

曼奇科特之戰:拜占庭帝國盛衰反轉,論好制度是怎麼被玩壞的?

托羅斯山脈與曼奇科特古戰場示意圖

公元1071年,當拜占庭皇帝羅曼努斯四世率數十萬大軍向此開進時,他一定自信滿滿、雄心勃勃——敵人只是一群塞爾柱流寇,他們從不敢在帝國境內久留,只是旋風般劫掠一番,就撤到邊境線外了,清理完這片疥癬之疾,就可以像拜占庭歷代英主一樣,跨過託羅斯,攻城略地。

塞爾柱土耳其人,後世又被稱為塞爾柱克突厥人,或稱土庫曼人,原本是中亞草原上的遊牧民族,說突厥語、信薩滿教。10世紀中期,在一位偉大的酋長名叫“塞爾柱”的領導下,皈依了伊斯蘭教,開始南下向中東地區發展。塞爾柱人也因此得名。

1040年,塞爾柱人取得了丹丹坎戰役的決定性勝利,在呼羅珊地區(今伊朗東北部)站住了腳。1055年,塞爾柱鐵騎開進阿拉伯帝國首都巴格達,塞爾柱酋長被哈里發封為“蘇丹”,大致上是“總督”之意。從此哈里發成為高高在上的精神領袖,塞爾柱蘇丹才是國家的實際統治者。

從那時起,塞爾柱人便開始了對西鄰拜占庭帝國的不斷襲擾,數十年間,卡爾斯、開塞利、尼克薩爾、科尼亞等等眾多拜占庭城市遭到破壞擄掠。不過,

作為遜尼派的塞爾柱人,主要戰略目標是南下埃及,攻打什葉派的法蒂瑪王朝(中國古稱“綠衣大食”),小亞細亞的拜占庭方向,只是無心插柳的側翼。

曼奇科特之戰:拜占庭帝國盛衰反轉,論好制度是怎麼被玩壞的?

拜占庭與阿拉伯帝國

因此,當羅曼努斯四世大兵壓境之時,塞爾柱的主力還在南方,蘇丹阿爾斯蘭只能緊急拼湊出一支2萬人左右的部隊,臨陣迎敵。

02 意料之外的必然失敗

羅曼努斯四世這趟詭異的征程,從一開始就充斥著不祥之兆。

大軍號稱20萬人,卻像一件“百衲衣”,主體是來自天南海北的僱傭軍:

本土的希臘人,西方的諾曼人、法蘭克人,東方的格魯吉亞人、亞美尼亞人,北方的保加利亞人,甚至還有來自南俄草原,與突厥同族的佩齊內格人、烏茲人……

戰前,諾曼人與皇帝發生了爭執,拒絕出戰;突厥族的佩齊內格人,不願與塞爾柱手足相殘,也大批離去;希臘人則在開小差,一路上小股逃亡不斷。尤其是擔任禁衛軍的日耳曼人,中途竟發動了小規模的譁變,匆忙平息後,便被皇帝打發去了預備隊,這也為最後的慘敗埋下了伏筆。

曼奇科特之戰:拜占庭帝國盛衰反轉,論好制度是怎麼被玩壞的?

羅曼努斯四世:圖左坐穿黃衣者

種種跡象都表明,羅曼努斯四世不是一個英明神武的聖主,一路上由於妄自尊大、專橫跋扈,早已軍心喪盡。戰前的軍事會議上,他拒絕了在邊境線內駐守、斷敵糧道的穩妥戰略,選擇繼續深入、尋機決戰。

1071年8月26日(也有說8月19日),皇帝與蘇丹在曼奇科特附近遭遇。

拜占庭方面主動組織了衝鋒。塞爾柱人卻不著急短兵相接,他們一邊射出箭雨,一邊張弛有度地牽著對方後撤,陣型拉成一個不規則的“C”字。突前的拜占庭中軍,遭到來自三個方向的殺傷,被不斷消耗。

從匈奴帝國到蒙古鐵騎,這是草原民族的慣常打法,日後也被沙俄哥薩克騎兵承襲,稱“拉瓦”,也就是口袋戰術。按說,拜占庭帝國身處歐亞四戰之地,見多識廣,不該吃這樣的虧。他們的軍事操典中,早就有嚴格的對策規章:

  • 作戰時,騎兵附近應有步弓手掩護;
  • 絕不在翼側或後方無掩護的情況下作戰;
  • 絕不允許分兵出擊……

然而,軍事素質良莠不齊的僱傭兵團,不是身經百戰的拜占庭老兵,就像情場上直男遇綠茶,看一眼就撲了上去。就在決戰前一天,亞美尼亞僱傭軍將領巴西利阿庫斯,就率領一整支騎兵軍團,被塞爾柱人詐敗引誘,入了伏擊圈,全軍覆沒。

曼奇科特之戰:拜占庭帝國盛衰反轉,論好制度是怎麼被玩壞的?

被圍攻的拜占庭軍隊

整個白天,塞爾柱人“一瀉千里”,把營地也丟了,拜占庭軍一路追擊,也衝得很嗨。但當夜幕降臨,羅曼努斯四世突然發覺,自己已經甩開大本營太遠,一旦被掏了老巢,糧草輜重盡失,全軍就要喝西北風去了。在那一刻,他被前秦王苻堅靈魂附體,斷然下令撤退。

人在進攻和撤退時,無論心理、情緒、體力,都截然不同。

淝水之戰時苻堅下令後撤,想對東晉“半渡而擊”,結果一發不可收拾,成了大潰逃。

曼奇科特原野上,拜占庭人也是如此,一旦由進轉退,中軍與側翼、前鋒與後衛,頓時混亂脫節,塞爾柱輕騎兵趁機掩殺,從裂縫中切入,又加速了混亂。

曼奇科特之戰:拜占庭帝國盛衰反轉,論好制度是怎麼被玩壞的?

淝水之戰態勢圖

羅曼努斯四世無奈,急令全軍止步,再轉身迎敵。

淝水之戰時,降將朱序在後軍大喊“秦兵敗矣”,煽動逃亡,給苻堅釜底抽薪;曼奇科特之戰,拜占庭後衛部隊指揮官杜卡斯同樣是造謠惑眾、擾亂軍心,更惡劣的是,他率領日耳曼僱傭軍及全體後備兵團,腳底抹油,以最快的速度逃離了戰場。

皇帝的中軍就此被塞爾柱人包了餃子,羅曼努斯四世戰至馬死人傷,最終被俘。這樣的戰果,也許連蘇丹阿爾斯蘭也沒有想到,流浪的突厥人居然俘獲了偉大的拜占庭皇帝!

03 存亡繼絕的“軍區制”

到此為止,吃瓜群眾都看的出來,拜占庭就“拜”在這不靠譜的僱傭軍上了。堂堂千年帝國,國土也不是充話費贈的,你的常備軍在哪裡?

在各大軍區裡!

“軍區制”曾是拜占庭早期的一項重大制度創新,在生死存亡的7世紀初期,由希拉剋略皇帝推廣至全國,以此抵抗住了波斯帝國和阿拉伯帝國發動的滅國之戰。

簡單說,軍區制就是一種軍政合一的地方政權組織形式。地方行政區劃不是按照省、州、郡、縣之類,而是參照軍隊編制,分為軍團、師、團、營等軍事轄區。地方首長由將軍們擔任,集軍、政、財、司法等權力於一身,平時統抓行政事務,戰時酌情獨立指揮,約略來說,有點像唐安史之亂前的藩鎮節度使。

曼奇科特之戰:拜占庭帝國盛衰反轉,論好制度是怎麼被玩壞的?

十世紀的拜占庭重裝騎士

將軍以下各級官兵,則根據服役級別,領取大小不一、可以世襲的軍事份地。兵士們平時耕作,以土地產出繳納稅賦,戰時自備裝備給養,為國而戰,因此又被稱為“農兵”。當然,農兵的服役名額,也必須世襲,往往是傳給長子,約略來說,這又有點像明朝的軍戶制度。

軍區制的好處不言而喻。

平時有穩定的財政收入,戰時有固定的兵源,應急能力強、國家負擔輕。一般來說,中央只需給高級將領發俸祿,戰時給兵士們少量補貼,剩餘均由地方自籌。與僱傭兵截然不同,農兵們是為了保衛祖產、守土作戰,忠誠度非常高,加上訓練有素,因此戰鬥力十分強悍。

曼奇科特之戰:拜占庭帝國盛衰反轉,論好制度是怎麼被玩壞的?

拜占庭皇帝約翰一世率軍與羅斯激戰

用作分封的土地從何而來?

因為軍區制最早是從邊疆地區實行的,因此不缺無主荒地和新拓展國土。後在8世紀的“破壞聖像運動”中,皇帝打擊教會勢力,又沒收了大量的教會莊園,用以分封。此間詳情,可參加拙作:

當然,軍區制給地方充分放權,容易造成藩鎮割據。為保證中央集權,帝國不斷對大軍區進行分割,增加數量而縮小區劃。9世紀末,全國大約25個軍區,10世紀為29個,11世紀時上升到38個。

曼奇科特之戰:拜占庭帝國盛衰反轉,論好制度是怎麼被玩壞的?

1045年帝國的軍區劃分

有這麼好的制度,羅曼努斯四世為啥還要花大錢,召那麼多僱傭兵呢?

04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簡單說,好制度被玩壞了。

“軍區制”的存在,要依託相愛相殺的兩股勢力:自由小農和軍事貴族。自由小農的訴求,戰時保家衛國,平時則“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盡吾齒”;軍事貴族的訴求,戰時建功立業,平時必然要兼併土地、做大做強。

這一矛盾天然不可調和,是軍區制的“胎毒”,只待時間積累,慢慢發作。

實際上,兩股勢力並不對等。農兵們揹負沉重的賦稅和兵役,風調雨順還好,一旦有個天災人禍,很容易就破產。例如927年冬季酷寒,造成嚴重的欠收,大批小農破產,只能投奔大地主大貴族,尋求“庇護”——從此,這一份賦稅和兵源,就從國家名下轉到軍事貴族手裡去了。

曼奇科特之戰:拜占庭帝國盛衰反轉,論好制度是怎麼被玩壞的?

服飾華貴的拜占庭上層社會

這一趨勢隨著時間的發展,只會越來越嚴重。看934年,君士坦丁七世皇帝是怎麼說的:

(大地主們)像瘟疫和壞疽一樣降臨到不幸的村莊,他們吞食並侵入村莊的機體,將它們逼近死亡的邊緣。

顯然,皇帝是站在小農一邊。原因也不言而喻,仍引用君士坦丁七世皇帝的法令:

農兵之於國家,恰如頭之於軀體……誰忽視他們,即是忽視國家安全。

這位皇帝甚至還編寫了一部著作:《論軍區》。

實際上,歷屆皇帝為保護國家根本,都嚴令禁止土地兼併,還屢次出臺法令,保護小農的土地優先權,甚至一度要求,將過去幾十年間,吞併的農兵土地,無條件歸還原主。

曼奇科特之戰:拜占庭帝國盛衰反轉,論好制度是怎麼被玩壞的?

印有君士坦丁七世圖案的拜占庭錢幣

可惜,行政鐵腕再強,也鬥不過市場這隻“看不見的手”。小農經濟本身的脆弱性,帝國四邊又是戰亂頻仍、自然災害嚴重,農兵們“賣身”給軍事貴族,又何嘗不是一種解脫呢?

想當年,一代雄主漢光武帝強推“度田令”,全國血雨腥風,仍擋不住東漢一朝豪強地主的肆意壯大。拜占庭帝國也大抵如此,倘若中途再遭遇幾位庸君,情況只會更糟。到羅曼努斯四世時期,“軍區制”早已名存實亡,他不召僱傭軍參戰,又待如何?

05 說不盡的尾聲

從後人的上帝視角看來,曼奇科特戰役影響之深遠,甚至改變了中世紀的歷史進程。

徒有其表的拜占庭帝國從此被戳穿畫皮,小亞細亞地區形成了突厥人湧入的高潮。此間拜占庭政局動盪,非但無力阻止,各派勢力反要結交突厥軍事首領,以為外援。塞爾柱人一路鑿空小亞細亞,到1075年,以尼西亞為都,建立了羅姆蘇丹國。

羅姆(Rum)正是當時東方人對羅馬帝國的的稱呼,擺出一幅咄咄逼人要取而代之的姿態。

曼奇科特之戰:拜占庭帝國盛衰反轉,論好制度是怎麼被玩壞的?

新興的羅姆蘇丹國

從此,該地區內的希臘人、斯拉夫人、波斯人、亞美尼亞人等與突厥人融合,逐漸走向突厥化,日後形成了現代意義上的土耳其民族。當地語言經過演化,產生了阿爾泰語系中的一個新語族:土耳其語。

原羅馬帝國的心腹之地,也逐漸與基督教世界脫離,直到如今。

拜佔廷帝國喪失了小亞細亞半壁江山,在糧食、稅收、兵源等方面越發侷促,更失去了東西方貿易中轉站的獨特地理優勢,如歷史學家斯塔夫裡阿諾斯所言:

如今的君士坦丁堡,就象一個架在枯瘦軀體上的大腦袋。

曼奇科特戰後,拜占庭皇帝通過發信、遣使等方式,多次向羅馬教皇求援,請求西歐出兵,幫助抵擋塞爾柱人西進。直到1096 年,教皇烏爾班二世打出“收復聖地”的口號,號召西歐各國發動十字軍東征,這場打著聖戰旗號的軍事殖民和貿易掠奪運動,持續了近200年。

曼奇科特之戰:拜占庭帝國盛衰反轉,論好制度是怎麼被玩壞的?

13世紀亡國之後的拜占庭地區形勢

十字軍運動加重了拜占庭帝國的經濟負擔,同時激化了與西方的矛盾,拜占庭帝國在1204年一度被第四次十字軍東征所滅亡,半個多世紀後艱難復國,又苟延殘喘一百多年,最終被奧斯曼土耳其徹底吞併。

意味深長的是,第一次亡國期間,流亡貴族們建立了尼西亞帝國,與小農們一起“臥薪嚐膽”,將“軍區制”清零重啟,在一地雞毛的帝國原址上,竟然又確立了相對的軍事優勢,成為日後復國的原因之一。

那麼,這制度是好還是壞?

也許,還是岳飛嶽元帥那句話:

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讀了歷史才知道,古今多少事,心寬無大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